高考作文:人生命題
作者:薛湧
文章來源:《新京報》
瀏覽:397 次
我不久前寫了「高考作文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格」一文,批評今年的高考命題無病呻吟、食古不化,不能面對現實,更沒有激發考生的人生理想和勇氣。許多讀者來信挑戰:不要只顧說三道四。你說高考應該怎麼命題?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高考作文,就應該是人生的命題。
作文是高考中最能反映考生綜合素質的一部分。作文不僅體現了考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而且反映了考生的人生態度和理想,甚至是一個表現考生年輕的生命歷程的機會。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是靠智商、靠知識、靠專業訓練,而且更依賴品性、意志、價值、理想等非智力的因素。在高考中,只有作文能夠體現考生在這些方面的素質。同時,我們都知道「觀其言而察其行」的道理。大學不能僅挑那些功課作得好的學生,更要選拔那些在已有的人生中有所成就的人才。作文題目如果出得好,就能讓考生把自己的生活寫出來。
如果讓我來命題的話,我馬上會想到兩個題目:第一,你是如何幫助別人、特別是陌生人的?你從幫助別人的經驗中,學到了什麼?第二,你見到過什麼社會上的不義?你是怎麼努力去消除這種不義的?在這種努力中,你有什麼人生收穫?
這兩個命題,基於一個道理:大學是納稅人的錢辦的。能上大學的,都多少享受了社會的福利。所以,一個大學生,基本的人生目標就是要幫助別人,特別是那些沒有他或她那麼幸運的人,努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回饋養育自己的社會。一個活到十七、八歲、還沒有幫助過別人的人,一個馬上要進入文化精英階層,卻還根本看不到社會的不義、也沒有為改正這些不義作出任何努力的人,就不配上大學。至少他們不應該靠納稅人的補貼來上大學。
另外,現在的考生,大部份是獨生子女,同時又是在中國經濟起飛的時代長大。他們的幸運,在於剛剛開始有了錢的父母,可以集中全家的教育資源投在這一根獨苗上。在知識訓練上,他們的條件是最好的。但是,由於從小到大家長老師都圍著他們轉,他們容易變得過於自我中心,缺乏開創精神、冒險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甚至許多人剛進大學,在宿舍醒來還睡眼惺忪、嗲聲嗲氣地叫媽媽,幾乎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洗自己的衣服、照顧自己的飲食,都是個大挑戰;一遇到些挫折,就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大學應該要這樣的人嗎?靠這樣的人我們能夠應付嚴酷的國際競爭嗎?
大學培養的,是未來社會的領袖。因此從沒上大學起,我們就必須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要求他們的視野超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他們不應該只是津津樂道一些流行音樂、電視劇,他們必須通過接觸社會,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有人說,現在的學生從小就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根本沒有機會接觸現實。你這麼命題,學生就更沒有可寫的了。這其實正好說明這樣的「人生命題」的意義。不管是哪國的孩子,只要想上大學,只要上大學還有競爭,就得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取消高考的指揮棒是不現實的。問題是我們要一個什麼樣的高考指揮棒。以美國為例,許多孩子十三、四歲就開始為上大學作精心的準備。由於競爭的白熱化,中學生暑假無法休息。幹什麼?他們不是去上各種補習班,而是去打義工。乃至一個女孩子,16歲就跑到塞內加爾去看護艾滋病人。其實,即使在美國,能這麼自己花錢出國找罪受的,大部份也都是富家子弟。人家富孩子的生活,比我們的孩子優裕得多;人家的家長也一樣心疼孩子,怕孩子出事。但是,人家的「高考指揮棒」在那裡:你想進名校,就得幹幾件這樣的「酷」事,寫在申請大學的作文裡。家長要是捨不得,就讓孩子呆在家裡,守著父母的財富坐吃山空。所以,儘管最近美國高等教育上貧富分化加大,這種「高考指揮棒」,逼著富家子弟體會自己很難想像的艱苦生活,理解那些不幸的人的世界。大學被富家子弟佔據當然不是好事,但培養這種有社會責任感的富家子弟,至少比培養嬌奢淫慾的富家子弟要好得多吧。
在中國,弱勢階層的孩子也越來越被城裡的中高產階級的子弟擠出大學。改變這一局面,不是高考命題能夠作到的事情。但是,高考命題這一根「指揮棒」,卻能夠塑造中學生的人生態度:你即使是為了寫篇好作文,也得去體驗體驗生活。我因此建議:高考作文要變成一種特殊的自傳性文件,要求絕對的真人真事,放入考生檔案。編造者一經發現,即開除學籍。
記得幾年前,去耶魯-紐黑文醫院,一進門就碰到一個朋友的孩子。她說話還奶聲奶氣,卻彬彬有禮地引導來訪的人去相應的科室、病房,回答各種提問,忙而不亂,極有職業風範。事後碰到她媽媽,連忙誇獎這個寶貝女兒有出息。當媽媽的無意中透露:「要上好學校,這些義工不幹不行呀。現在競爭太厲害了!」這下子才明白,人家在那裡並不僅僅是作好事,而且是在「考大學」呀!後來她果然去了普林斯頓。再想想當年自己在國內時陪父親看病,拿藥、照片子,跑東跑西,如入迷宮,常常問也找不到人,病人和家屬全都筋疲力盡。如果大學都像人家那樣「考」,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會更加美好呢?
我一再強調,大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年輕人「發現自己」。高考作文,就應該鼓勵孩子們寫自己的人生,看看他們從自己已經有的生活中「發現」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生活越豐富、經歷越廣闊、對自己的「發現」越深入的孩子,就越有資格進大學。如果下一代的精英,只會龜縮在父母和老師準備的安樂窩中「說安」、自嘲、品評俊男美女的廣告和流行音樂,我們未來將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
(原載《新京報》2005-6-26)
作者:薛湧
文章來源:《新京報》
瀏覽:397 次
我不久前寫了「高考作文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格」一文,批評今年的高考命題無病呻吟、食古不化,不能面對現實,更沒有激發考生的人生理想和勇氣。許多讀者來信挑戰:不要只顧說三道四。你說高考應該怎麼命題?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高考作文,就應該是人生的命題。
作文是高考中最能反映考生綜合素質的一部分。作文不僅體現了考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而且反映了考生的人生態度和理想,甚至是一個表現考生年輕的生命歷程的機會。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是靠智商、靠知識、靠專業訓練,而且更依賴品性、意志、價值、理想等非智力的因素。在高考中,只有作文能夠體現考生在這些方面的素質。同時,我們都知道「觀其言而察其行」的道理。大學不能僅挑那些功課作得好的學生,更要選拔那些在已有的人生中有所成就的人才。作文題目如果出得好,就能讓考生把自己的生活寫出來。
如果讓我來命題的話,我馬上會想到兩個題目:第一,你是如何幫助別人、特別是陌生人的?你從幫助別人的經驗中,學到了什麼?第二,你見到過什麼社會上的不義?你是怎麼努力去消除這種不義的?在這種努力中,你有什麼人生收穫?
這兩個命題,基於一個道理:大學是納稅人的錢辦的。能上大學的,都多少享受了社會的福利。所以,一個大學生,基本的人生目標就是要幫助別人,特別是那些沒有他或她那麼幸運的人,努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回饋養育自己的社會。一個活到十七、八歲、還沒有幫助過別人的人,一個馬上要進入文化精英階層,卻還根本看不到社會的不義、也沒有為改正這些不義作出任何努力的人,就不配上大學。至少他們不應該靠納稅人的補貼來上大學。
另外,現在的考生,大部份是獨生子女,同時又是在中國經濟起飛的時代長大。他們的幸運,在於剛剛開始有了錢的父母,可以集中全家的教育資源投在這一根獨苗上。在知識訓練上,他們的條件是最好的。但是,由於從小到大家長老師都圍著他們轉,他們容易變得過於自我中心,缺乏開創精神、冒險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甚至許多人剛進大學,在宿舍醒來還睡眼惺忪、嗲聲嗲氣地叫媽媽,幾乎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洗自己的衣服、照顧自己的飲食,都是個大挑戰;一遇到些挫折,就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大學應該要這樣的人嗎?靠這樣的人我們能夠應付嚴酷的國際競爭嗎?
大學培養的,是未來社會的領袖。因此從沒上大學起,我們就必須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要求他們的視野超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他們不應該只是津津樂道一些流行音樂、電視劇,他們必須通過接觸社會,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有人說,現在的學生從小就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根本沒有機會接觸現實。你這麼命題,學生就更沒有可寫的了。這其實正好說明這樣的「人生命題」的意義。不管是哪國的孩子,只要想上大學,只要上大學還有競爭,就得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取消高考的指揮棒是不現實的。問題是我們要一個什麼樣的高考指揮棒。以美國為例,許多孩子十三、四歲就開始為上大學作精心的準備。由於競爭的白熱化,中學生暑假無法休息。幹什麼?他們不是去上各種補習班,而是去打義工。乃至一個女孩子,16歲就跑到塞內加爾去看護艾滋病人。其實,即使在美國,能這麼自己花錢出國找罪受的,大部份也都是富家子弟。人家富孩子的生活,比我們的孩子優裕得多;人家的家長也一樣心疼孩子,怕孩子出事。但是,人家的「高考指揮棒」在那裡:你想進名校,就得幹幾件這樣的「酷」事,寫在申請大學的作文裡。家長要是捨不得,就讓孩子呆在家裡,守著父母的財富坐吃山空。所以,儘管最近美國高等教育上貧富分化加大,這種「高考指揮棒」,逼著富家子弟體會自己很難想像的艱苦生活,理解那些不幸的人的世界。大學被富家子弟佔據當然不是好事,但培養這種有社會責任感的富家子弟,至少比培養嬌奢淫慾的富家子弟要好得多吧。
在中國,弱勢階層的孩子也越來越被城裡的中高產階級的子弟擠出大學。改變這一局面,不是高考命題能夠作到的事情。但是,高考命題這一根「指揮棒」,卻能夠塑造中學生的人生態度:你即使是為了寫篇好作文,也得去體驗體驗生活。我因此建議:高考作文要變成一種特殊的自傳性文件,要求絕對的真人真事,放入考生檔案。編造者一經發現,即開除學籍。
記得幾年前,去耶魯-紐黑文醫院,一進門就碰到一個朋友的孩子。她說話還奶聲奶氣,卻彬彬有禮地引導來訪的人去相應的科室、病房,回答各種提問,忙而不亂,極有職業風範。事後碰到她媽媽,連忙誇獎這個寶貝女兒有出息。當媽媽的無意中透露:「要上好學校,這些義工不幹不行呀。現在競爭太厲害了!」這下子才明白,人家在那裡並不僅僅是作好事,而且是在「考大學」呀!後來她果然去了普林斯頓。再想想當年自己在國內時陪父親看病,拿藥、照片子,跑東跑西,如入迷宮,常常問也找不到人,病人和家屬全都筋疲力盡。如果大學都像人家那樣「考」,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會更加美好呢?
我一再強調,大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年輕人「發現自己」。高考作文,就應該鼓勵孩子們寫自己的人生,看看他們從自己已經有的生活中「發現」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生活越豐富、經歷越廣闊、對自己的「發現」越深入的孩子,就越有資格進大學。如果下一代的精英,只會龜縮在父母和老師準備的安樂窩中「說安」、自嘲、品評俊男美女的廣告和流行音樂,我們未來將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
(原載《新京報》2005-6-26)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