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
莫扎特之旅
www.mt77.com
雙擊自動滾屏
您所在的位置:莫札特之旅-莫扎特音樂隨筆
傳記出版 音樂隨筆 報刊文摘 影視作品 其它作品
yinyuesuibi音樂隨筆yinyuesuibi
音樂隨筆目錄:
1、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之一
2、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之二
3、莫扎特是死的太晚嗎?
--------------------------------------------------------------------------------
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之一
1991年12月5日
再過幾小時就是莫扎特200年前故去的時間了,作為一個莫扎特的忠實信徒、莫扎特音樂的崇拜者,此時是個什麼樣的心情?何況幾個月來,終日冥思苦想的是莫扎特、聽的又是如泣如訴的莫扎特,今天到了這個時刻怎不教人蕩氣迴腸令人追思萬千,莫扎特之所以被稱作「神童」就是因為其作品有一股神力,一股神聖的力量,這種力量只有神才會有,而人不會有,沒有這種神聖的魅力,莫扎特音樂就不稱其為莫扎特音樂了。修金堂今天題為莫扎特的生平的講學反響平平,我認為沒有做充分的思想準備,在百忙的教學和寫作中沒能抽出更多的大塊的時間來研究莫扎特,這是我今天應《北方音樂》總編舒風的邀請,為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系紀念莫扎特逝世200週年的紀念會拍些照片。歸來後深有感觸,莫扎特是個終生研究的課題,是舉世無雙的音樂神童,其作品的神聖的魅力是任何音樂作品作望塵莫及的,就連貝多芬的音樂也無形中充滿著自我的經歷和感觸,不免常常被矯飾,而莫扎特則不然,他不管自己多麼苦多麼恨,他的音樂永遠充滿著陽光。
今天晚上金力(曾經是我的妻子)大出風頭,用張慧元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金力不管在台上台下都是主角,到會的有文化廳的姚廳長、楊處長,文藝理論家廖輔叔、文聯主席姜玉康、哈師大校長和書記,還有省報文化記者王佩家及一些在位的和已退的音樂系和教育系的教授們,情景好不熱鬧,學生拉的《莫扎特G大調絃樂四重奏OP387》和管樂五重奏《嬉游曲No.4》都不錯,作為一個學生重奏組能拉成這樣,可見張慧元老師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總的說絃樂比管樂略高一籌,而最精彩的數還數吳啟芳、金力和劉欣欣的三重奏《降B 大調鋼琴三重奏OP502》,雖然她們只合了一個月,但由於三人個人技術嫻熟,有一定的合奏能力,有對這項活動很重視,拉出來的東西很完整,而且風格把握的較準確,有莫扎特的味道,這裡金力大出風頭。要感謝首先得感謝莫扎特,是莫扎特給小提琴插上了翅膀,雖然三分天下,但這時期的莫扎特音樂主調成了霸主,莫扎特讓那小提琴歌唱一樣,相比大提琴就不如小提琴那麼美了,相對來講莫扎特對大提琴不是很重視或說對大提琴沒有感情,不然為什麼莫扎特每寫一首大提琴協奏曲後獨奏曲呢?而對小提琴和鋼琴和管樂都寫了那麼多首呢?演奏完了,大家都很興奮,汪立三和吳啟芳都要留個影,我給他們照了幾張,還讓王佩家給我在莫扎特的畫像前合了個影,此時我手捧小提琴新潮難平。離開母校八年多了,那時也是這塊土地,也是這個空間,而那個美好的時光時過境遷已不再現,我把我大部分黃金一樣的時光都獻給了我並不喜愛的機關事業,換來的是金力一舉成名,想來令人不寒而慄,身體還算好,否則不如在今天和莫扎特同去了更好,這樣的結局怎麼有顏面再見江東父老。要不是莫扎特的音樂吸引我,我怎麼能為了幾張照片而在這裡丟人現眼呢?好在人們自有公論,大家不都說在金力的背後有一個老田,不然金力哪有今天的風光?
在母校食堂吃飯時,汪立三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使我很有同感:「我比莫扎特多活了許多年,應是很榮幸了,在200年前的今天,再過幾個小時,莫扎特就要告別人生了我們沒有莫扎特那麼天才,所以不會像莫扎特那麼早告別人世,我們還有活下去。」今晚,真的好像莫扎特又還生了一般,他就坐在我們身旁一樣,氣氛那麼和諧凝重,臨坐的師大佟書記本不是搞音樂的,但也不時的被莫扎特音樂感染,可見莫扎特的英靈沒有久歿,而時時在我們生活中閃現,可想而知,如果世界上沒有了莫扎特的音樂,將會成為什麼黑暗的樣子,人稱莫扎特的音樂為「永恆的陽光」是毫不為過的,沒有了莫扎特的音樂,世界將會失去今天的光彩和斑斕的光環,一切將變得暗淡無光,如果只剩下貝多芬音樂,那將是多麼單調,滿滿的充斥戰鬥的激情,充斥著血雨腥風,而缺少優美和諧與寧靜,而離開了這些音樂則不稱其為音樂了……
這不平凡的莫扎特之夜是多麼的不凡,200年了,就在前幾天我一直產生了一個念頭,如果到了12月6日清晨,我醒來一看,一切一切都照舊,我還照舊和以前一樣的活著,床上還有個她,這世界將上多麼的不公平,為什麼莫扎特在12月5日就停止了呼吸,幾天來這個念頭一直縈繞著我,使我不得安寧,越到臨近這一天我的念頭就越強烈,就越發緊張。我愛音樂藝術,而莫扎特作為藝術之神,早已成為我崇拜的偶像,他歿去的一天,就是我生命中的不平凡的一天,這是天生注定了的,為什麼音樂搞到了凝神冥想的年代,就愛上了莫扎特,為什麼莫扎特死後200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喜愛莫扎特的音樂?這其中奧秘何在至今還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去研究。但以我的體驗,莫扎特的音樂抒發了自然的愛,對生活對人生 的愛,可謂是純粹的人道主義音樂,最人道的東西即是最能被理智的普通人所接受的普遍的人性,歌唱這種普遍的人性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永恆的主題,誰寫好這一主題,誰就會在人類文化史中立於不敗之地,莫扎特就是這樣歌唱這一主題的,他的音樂風格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就是為什麼它總被人稱作「永恆的陽光」,寫永恆的人性、人道主義的作品不勝枚舉,莎士比亞的劇作、拉菲爾的畫、貝多芬的歡樂頌、雨果的悲慘世界,列夫. 托爾斯泰的復活,屈原的離騷李杜之詩,不一而足,而莫扎特所表現的人道主義又在這一切之上,他選擇的是一個十分令人神往的純音樂形式,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比得上音樂這種藝術,能如此恰如其分地、如此深刻地、如此抽像地引人遐思不已,給人以巨大的想像的空間,正因為神的旨意,給神童每天以非凡的想像力,並賦予莫扎特音樂非凡的昭示後代之使命,是後來的藝術家們循著莫扎特的足跡,無休止的走下去,才有今天模樣的世界音樂。
到家後金力餘興未盡,又給欣欣打電話聊了一會。我和金力說,莫扎特的東西越寫越難寫。她說,這就說明是有進步了。
--------------------------------------------------------------------------------
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之二
1991年12月6日
清晨醒來,掐一把自己的大腿,知覺明顯,這說明自己還活著,這無情的感覺更是恥辱的明證,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呵!而莫扎特則在200年前的今天已不再有知覺,不再能掐一把自己的大腿或身體的任何地方了,她仍然睡在我的左側,多年習慣成自然,而今他已不把睡在我之左側看做是天經地義的了,而她活著並不覺得可恥,因為她覺得至少她在YESTERDAY,有一個為莫扎特而光榮的夜晚.而我的莫扎特之旅還仍在中途擱淺。昨晚她把個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中的小提琴部分給拉神了,據說還真有點莫扎特的味兒,這其中滋味暫且不說,而這形式就夠一說的了,堂堂的音樂系卻來了寥寥數十人,而更大的一部分都是外請賓客,莫扎特就是這樣深入人心的?諾大一個300多萬人口的哈爾濱,對這樣一個為人類獻出了畢生心血的偉人都無動於衷,可能有人還在罵著莫扎特「他是什麼東西?」「他死後還應更有殊榮嗎?」說這話的如果是無知的文盲、小商販、農民就可以不知者不怪了,但這個怪癖的鋼琴家古爾德就因為在莫扎特作品中見不到他所要找的對位,就可以大喊「莫扎特死的太晚」嗎?,而多少人還在為民族的體育事業在鳴鑼吶喊,孰不知四肢的發達也完全救不了心智的頹喪,多少通俗歌星對莫扎特何許人也都不知,卻大把大把的從那些無知的人口袋中掏錢,更別提他們對莫扎特的死熟視無睹了,真乃「天殤」,比河殤還殤一萬倍,這麼說我們今天的任何人、就連修金堂、汪立三都沒有什麼可怨的了,(在紀念會上修金堂的講稿也是幾夜沒有睡才整理出來的,但作為藝術學院的領導汪立三,為什麼沒有更好的重視,請更好的教授,或說組織更多的人來聽呢?)。好在省歌還有一台姜金一指揮的紀念莫扎特的音樂會在安慰我的心。面對死去的莫扎特,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只有俯首甘為、披肝瀝膽為音樂藝術在中國繁榮而不遺餘力奉汗獻血,方不負莫扎特英年早逝給後人留下的巨大遺憾,。
從報刊上得知,因莫扎特而光榮的不僅是奧地利和薩爾茨堡或者歐洲之光榮,從人類是個地球村的角度,莫扎特的光榮應屬於全人類每一個人,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中國人一份,所以莫扎特給世人留下的遺憾也包括中國一份的遺憾,這個遺憾導致普希金寫詩劇《莫扎特和薩列裡》、裡姆斯基譜曲;導致蕭伯納寫出那麼多的好文章;導致謝弗寫劇本《上帝的寵兒》和1984年獲8項好萊塢大獎的電影《莫扎特》;也導致日本音樂家海老澤敏行程幾萬里的莫扎特之旅;這一切都因莫扎特的英年早逝造成的,人們從莫扎特的死中感到了無限的遺憾,貝多芬當時就在維也納他的老師內弗家,接到莫扎特逝世的噩耗,他們都極度悲痛,師生抱頭痛哭,在貝多芬傳中就有這樣的描述,貝多芬高呼著上帝的名字,當知道把莫扎特送到公墓下葬了的消息,貝多芬一陣狂暴而憤怒的哭聲「莫扎特!噢,這是恥辱,恥辱!選帝候在哪?……那些富有的高貴的朋友在哪?候爵們、伯爵們在哪?他們一生都在壓搾他。應該把棺材重新起出來!應該給他建造一座殿堂!」灰暗的雪雲在天空翻滾,但在西面的地平線上露出一絲光亮,一道狹長的藍色鑲邊清晰可見。路德維希挺直起身子,在他的眼中閃現出一股奇妙的火花,「我要給他建造一座殿堂!用我的作品!莫扎特稱我是他的繼承人!我發誓,我要成為他的繼承人!這個世界會這樣的認識我和這樣稱呼我!」這段描述真實的再現了貝多芬聽到噩耗後的真實心理寫照,也是貝多芬崇尚莫扎特的心理基礎,這也僅僅是全人類的莫扎特的崇尚者無限遺憾的一個縮影。上帝在億萬個生靈中看中了莫扎特,並且賦予了他以超群的音樂才華,然而上帝沒有賦予他長久的生命,讓他過早的夭折,而正因為這樣,也說明了上帝同時賦予了貝多芬以艱巨的歷史重托,讓貝多芬循著莫扎特的光彩足跡繼承下去,貝多芬沒有辜負上帝的委託,完成了這一歷史重任,莫扎特歿後十年,莫扎特的最後的也就是第41交響曲的旋律和律動就出現在貝多芬第一交響曲中。這是莫扎特的靈魂,是莫扎特英靈不滅的鐵證,漸漸的歌德、舒曼、普希金、安格爾、布拉姆斯、蕭伯納、羅曼.羅蘭、柴可夫斯基、拉威爾、德拉克羅瓦、安格爾、愛因斯坦、卡拉揚、海老澤敏、克萊默、趙鑫珊等等很多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都從莫扎特那汲取了不盡的營養,莫扎特充滿人道主義的永恆的主題,猶如永恆的陽光的光環一樣,一直照耀到今天怏怏學子們的心靈,莫扎特含著眼淚寫下的一首首快樂的曲調,鼓舞著多少藝壇後生為追求這永恆的主題而披肝瀝膽嘔心瀝血;作曲家悲哀淒清而又柔婉的內心獨白,令多少崇拜者合掌跪拜在莫扎特絕對和諧的音樂面前。這是多麼神聖的情感,多麼超凡脫俗的迷信!虔誠的跪拜吧!而這一切一切都是真的。
我掐一下我的大腿,知覺更加明顯,這無情的感覺更是恥辱的明證,而莫扎特離我們遠去,竟然連屍骨都難以找尋,而一個個無能之輩,包括我自己在內還在懶懶的活在世上,上帝是多麼的不公平,你為什麼賦予了莫扎特非凡超群的音樂才華,而又不賦予他長久的生命,哪怕在長幾年,那樣,貝多芬回波恩奔喪之後來找你時就不會再失望,這樣貝多芬在你的教導和影響下還會把曲子寫的更完美更豐富些、更和諧更充滿詩意一些,或許還可能創作出更多的歌劇,並讓他的音樂更具有人性、更具有人道主義的風采,這樣貝多芬的音樂中就會更少一些人與與自然的抗爭,少一些搏鬥拚殺,少一些血雨腥風,會更多一些和諧安祥的天籟交響……
愛因斯坦說過:死亡!噢,那就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
所以,只有活著才能聽到莫扎特的天籟交響迴盪於未來蔚藍的天空……
死去的已經死去!安息吧!
活著的怎麼個活法?想想吧!
阿門!
--------------------------------------------------------------------------------
莫扎特是死的太晚嗎?
記得在上大學時經常訂閱《國外音樂資料》,現在除了音樂學院學報一類雜誌以外,這樣純的古典音樂雜誌很少了,其中有一期有一篇文章我至今記憶猶新,題為《死的太晚的莫扎特》,寫的是已故世界級的鋼琴家格倫.古爾德,他是一個反常怪癖的鋼琴家,他對莫扎特晚期作品持否定態度,甚至討厭貝多芬除《大賦格》以外的一切作品。格倫論點的中心是把莫扎特說成是個「平凡的作曲家」,他不像貝多芬那樣向「先鋒」的方向前進,《後宮誘逃》「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出」的音樂,「我真正討厭的是莫扎特晚年的作品,如《魔笛》和《g小調交響曲》等」,他還一個勁解釋說「然而說莫扎特死的太晚,並非對莫扎特的夭折不表同情,而是說莫扎特假如活到70歲,您想想他要做出多少壞作品」。他這樣的評價我簡直就是不能接受,甚至認為古爾德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個持有偏見的人,難道藝術家就應該這樣偏見個固執嗎?說來說去,他還是把莫扎特和貝多芬說成了一類的人,因為他討厭莫扎特同時也討厭貝多芬,從這方面看古爾德就是一個很具偏見的人,他把莫扎特和貝多芬擺到一個天平上就說明他根本不瞭解莫扎特,因為莫扎特和貝多芬根本不是一類人,用日本音樂家門馬直危的話說:「莫扎特是天之嬌子,從天而降;貝多芬則是大地之子,升入蒼穹」莫扎特是個上帝寵兒,而貝多芬則是個只有經過努力和拚搏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關鍵的問題是看看莫扎特的成名過程和是否晚年敗筆。
莫扎特憑借家庭的溫暖和良好的音樂教育,使他六歲時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首小步舞曲。傳說他在四歲時就試著在五線譜上塗抹自己的鋼琴協奏曲了。他的創作總是先打好腹稿再進行記錄,在進行記錄時他的創作靈感還仍不斷湧現,可謂樂思泉湧,他只能不斷的作曲。他在給姐姐的信中寫道:「我在記錄已打好腹稿的前奏曲時,心中同時在創作賦格曲』。上帝的賜福使他腦中不時湧現出優美的旋律、和聲,而且他創作體裁之廣也是前所未有的,歌劇、交響樂、室內樂、各類獨奏曲、奏鳴曲、歌曲應有盡有,而且各類中都有驚人之筆,而且風格的諧調統一性令人稱奇。隨著他父親為他設計的人才推銷計劃,全家人陪他他周遊歐洲,耳濡目染德、奧、法、意、英各種人文風情和音樂風格體裁,集高雅灑脫的那波裡和沉思嚴謹的曼海姆樂派旋律之大成,並將其與德奧古典和聲曲體融為一爐,才寫出後來的「悠揚迭蕩,令人心曠神怡的聞所未聞的彷彿是上帝的聲音」的「鋼琴協奏曲(k595 )」、第41 「周比特交響曲」、和歌劇「魔笛」,這些作品又是渾然天成一般,精美無比,難怪宮廷樂師和大主教說這些曲子音符太多時,莫扎特卻肯定地說「一個音符也不多」,這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嗎?是也不是,更準確地說是上帝的聲音。他一生短短35年卻創作了卻626部作品,人們看到如此高產的作曲家,一定以為是上帝賦予的天賦之才的功勞,他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樣說是不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的,躲進小樓成一統,憑空想像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莫扎特超越時代的作品,雖然有上帝無形的大手在推進他,但就他本人是人而非神來講,如此大量的傳世之作,不經過對當代的作品及後代的審美趣味的認真研究,不經過藝術的強烈刺激和生活的強烈震撼,並付之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絕對寫不出來的。莫扎特曾在寫給父親的一封信中寫出了自己作品的創作過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費這麼多時間,耗費這麼多心機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多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莫扎特是天才又不是天才,如果莫扎特不是35歲死亡,而是再活10年,活到45歲,他可能寫出什麼作品我們不得而知,但他集一生勤奮耕耘,集一生的經驗而寫成的成熟期的作品,難道是一無是處嗎?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聽聽他晚年的作品,《魔笛》《g小調交響樂》OP622單簧管協奏曲,晚期的鋼琴協奏曲......在往下寫還會有什麼,這就不言而逾了。主要莫扎特是天才但晚年並未敗筆,從這一點上來看古爾德的論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古爾德也有其優秀的一面,他的巴赫就是至今為止,世界上頂級和罕見的,但他對莫扎特的偏見我實在不能苟同,
羅曼羅蘭曾這樣寫道:「死亡固然截斷了莫扎特的生命源流,但是他被免除了的餘生對別人來說卻因此意味著一段平靜的源流。自從法國大革命(1789年)以來,激情的騷動已經進入了一切藝術領域,並把不安帶進了音樂。在這種情況下,能在莫扎特音樂的寧靜中找到庇難所是值得欣慰的事。」法國大革命的時代(1789年)正是莫扎特剛剛結束了布拉格之行,正在進行歌劇《女人心》的創作,可想而知,莫扎特如果不死,說不定也可能陷到這大革命的漩渦中去,也可能寫出些貝多芬一樣充滿生活激情和心靈騷動的音樂作品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高高的奧林帕斯山巔尋到一個庇護所。從這平靜的高峰,我們可以俯瞰腳下的平原,觀看來自異國他鄉的英雄和諸神鏖戰,傾聽大千世界在他們周圍發出的喧囂,就像大洋的波濤拍擊遙遠的海岸傳來的細語。但是回想起來莫扎特給我們人類留下的這些無價的文化遺產,而他自己死的這樣早,結局這樣慘,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千古遺憾,所以我們要不停地用心來傾聽莫扎特音樂,以此來慰籍莫扎特的再天之靈。
莫扎特之旅
www.mt77.com
雙擊自動滾屏
您所在的位置:莫札特之旅-莫扎特音樂隨筆
傳記出版 音樂隨筆 報刊文摘 影視作品 其它作品
yinyuesuibi音樂隨筆yinyuesuibi
音樂隨筆目錄:
1、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之一
2、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之二
3、莫扎特是死的太晚嗎?
--------------------------------------------------------------------------------
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之一
1991年12月5日
再過幾小時就是莫扎特200年前故去的時間了,作為一個莫扎特的忠實信徒、莫扎特音樂的崇拜者,此時是個什麼樣的心情?何況幾個月來,終日冥思苦想的是莫扎特、聽的又是如泣如訴的莫扎特,今天到了這個時刻怎不教人蕩氣迴腸令人追思萬千,莫扎特之所以被稱作「神童」就是因為其作品有一股神力,一股神聖的力量,這種力量只有神才會有,而人不會有,沒有這種神聖的魅力,莫扎特音樂就不稱其為莫扎特音樂了。修金堂今天題為莫扎特的生平的講學反響平平,我認為沒有做充分的思想準備,在百忙的教學和寫作中沒能抽出更多的大塊的時間來研究莫扎特,這是我今天應《北方音樂》總編舒風的邀請,為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系紀念莫扎特逝世200週年的紀念會拍些照片。歸來後深有感觸,莫扎特是個終生研究的課題,是舉世無雙的音樂神童,其作品的神聖的魅力是任何音樂作品作望塵莫及的,就連貝多芬的音樂也無形中充滿著自我的經歷和感觸,不免常常被矯飾,而莫扎特則不然,他不管自己多麼苦多麼恨,他的音樂永遠充滿著陽光。
今天晚上金力(曾經是我的妻子)大出風頭,用張慧元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金力不管在台上台下都是主角,到會的有文化廳的姚廳長、楊處長,文藝理論家廖輔叔、文聯主席姜玉康、哈師大校長和書記,還有省報文化記者王佩家及一些在位的和已退的音樂系和教育系的教授們,情景好不熱鬧,學生拉的《莫扎特G大調絃樂四重奏OP387》和管樂五重奏《嬉游曲No.4》都不錯,作為一個學生重奏組能拉成這樣,可見張慧元老師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總的說絃樂比管樂略高一籌,而最精彩的數還數吳啟芳、金力和劉欣欣的三重奏《降B 大調鋼琴三重奏OP502》,雖然她們只合了一個月,但由於三人個人技術嫻熟,有一定的合奏能力,有對這項活動很重視,拉出來的東西很完整,而且風格把握的較準確,有莫扎特的味道,這裡金力大出風頭。要感謝首先得感謝莫扎特,是莫扎特給小提琴插上了翅膀,雖然三分天下,但這時期的莫扎特音樂主調成了霸主,莫扎特讓那小提琴歌唱一樣,相比大提琴就不如小提琴那麼美了,相對來講莫扎特對大提琴不是很重視或說對大提琴沒有感情,不然為什麼莫扎特每寫一首大提琴協奏曲後獨奏曲呢?而對小提琴和鋼琴和管樂都寫了那麼多首呢?演奏完了,大家都很興奮,汪立三和吳啟芳都要留個影,我給他們照了幾張,還讓王佩家給我在莫扎特的畫像前合了個影,此時我手捧小提琴新潮難平。離開母校八年多了,那時也是這塊土地,也是這個空間,而那個美好的時光時過境遷已不再現,我把我大部分黃金一樣的時光都獻給了我並不喜愛的機關事業,換來的是金力一舉成名,想來令人不寒而慄,身體還算好,否則不如在今天和莫扎特同去了更好,這樣的結局怎麼有顏面再見江東父老。要不是莫扎特的音樂吸引我,我怎麼能為了幾張照片而在這裡丟人現眼呢?好在人們自有公論,大家不都說在金力的背後有一個老田,不然金力哪有今天的風光?
在母校食堂吃飯時,汪立三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使我很有同感:「我比莫扎特多活了許多年,應是很榮幸了,在200年前的今天,再過幾個小時,莫扎特就要告別人生了我們沒有莫扎特那麼天才,所以不會像莫扎特那麼早告別人世,我們還有活下去。」今晚,真的好像莫扎特又還生了一般,他就坐在我們身旁一樣,氣氛那麼和諧凝重,臨坐的師大佟書記本不是搞音樂的,但也不時的被莫扎特音樂感染,可見莫扎特的英靈沒有久歿,而時時在我們生活中閃現,可想而知,如果世界上沒有了莫扎特的音樂,將會成為什麼黑暗的樣子,人稱莫扎特的音樂為「永恆的陽光」是毫不為過的,沒有了莫扎特的音樂,世界將會失去今天的光彩和斑斕的光環,一切將變得暗淡無光,如果只剩下貝多芬音樂,那將是多麼單調,滿滿的充斥戰鬥的激情,充斥著血雨腥風,而缺少優美和諧與寧靜,而離開了這些音樂則不稱其為音樂了……
這不平凡的莫扎特之夜是多麼的不凡,200年了,就在前幾天我一直產生了一個念頭,如果到了12月6日清晨,我醒來一看,一切一切都照舊,我還照舊和以前一樣的活著,床上還有個她,這世界將上多麼的不公平,為什麼莫扎特在12月5日就停止了呼吸,幾天來這個念頭一直縈繞著我,使我不得安寧,越到臨近這一天我的念頭就越強烈,就越發緊張。我愛音樂藝術,而莫扎特作為藝術之神,早已成為我崇拜的偶像,他歿去的一天,就是我生命中的不平凡的一天,這是天生注定了的,為什麼音樂搞到了凝神冥想的年代,就愛上了莫扎特,為什麼莫扎特死後200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喜愛莫扎特的音樂?這其中奧秘何在至今還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去研究。但以我的體驗,莫扎特的音樂抒發了自然的愛,對生活對人生 的愛,可謂是純粹的人道主義音樂,最人道的東西即是最能被理智的普通人所接受的普遍的人性,歌唱這種普遍的人性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永恆的主題,誰寫好這一主題,誰就會在人類文化史中立於不敗之地,莫扎特就是這樣歌唱這一主題的,他的音樂風格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就是為什麼它總被人稱作「永恆的陽光」,寫永恆的人性、人道主義的作品不勝枚舉,莎士比亞的劇作、拉菲爾的畫、貝多芬的歡樂頌、雨果的悲慘世界,列夫. 托爾斯泰的復活,屈原的離騷李杜之詩,不一而足,而莫扎特所表現的人道主義又在這一切之上,他選擇的是一個十分令人神往的純音樂形式,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比得上音樂這種藝術,能如此恰如其分地、如此深刻地、如此抽像地引人遐思不已,給人以巨大的想像的空間,正因為神的旨意,給神童每天以非凡的想像力,並賦予莫扎特音樂非凡的昭示後代之使命,是後來的藝術家們循著莫扎特的足跡,無休止的走下去,才有今天模樣的世界音樂。
到家後金力餘興未盡,又給欣欣打電話聊了一會。我和金力說,莫扎特的東西越寫越難寫。她說,這就說明是有進步了。
--------------------------------------------------------------------------------
關於莫扎特的音樂筆記之二
1991年12月6日
清晨醒來,掐一把自己的大腿,知覺明顯,這說明自己還活著,這無情的感覺更是恥辱的明證,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呵!而莫扎特則在200年前的今天已不再有知覺,不再能掐一把自己的大腿或身體的任何地方了,她仍然睡在我的左側,多年習慣成自然,而今他已不把睡在我之左側看做是天經地義的了,而她活著並不覺得可恥,因為她覺得至少她在YESTERDAY,有一個為莫扎特而光榮的夜晚.而我的莫扎特之旅還仍在中途擱淺。昨晚她把個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中的小提琴部分給拉神了,據說還真有點莫扎特的味兒,這其中滋味暫且不說,而這形式就夠一說的了,堂堂的音樂系卻來了寥寥數十人,而更大的一部分都是外請賓客,莫扎特就是這樣深入人心的?諾大一個300多萬人口的哈爾濱,對這樣一個為人類獻出了畢生心血的偉人都無動於衷,可能有人還在罵著莫扎特「他是什麼東西?」「他死後還應更有殊榮嗎?」說這話的如果是無知的文盲、小商販、農民就可以不知者不怪了,但這個怪癖的鋼琴家古爾德就因為在莫扎特作品中見不到他所要找的對位,就可以大喊「莫扎特死的太晚」嗎?,而多少人還在為民族的體育事業在鳴鑼吶喊,孰不知四肢的發達也完全救不了心智的頹喪,多少通俗歌星對莫扎特何許人也都不知,卻大把大把的從那些無知的人口袋中掏錢,更別提他們對莫扎特的死熟視無睹了,真乃「天殤」,比河殤還殤一萬倍,這麼說我們今天的任何人、就連修金堂、汪立三都沒有什麼可怨的了,(在紀念會上修金堂的講稿也是幾夜沒有睡才整理出來的,但作為藝術學院的領導汪立三,為什麼沒有更好的重視,請更好的教授,或說組織更多的人來聽呢?)。好在省歌還有一台姜金一指揮的紀念莫扎特的音樂會在安慰我的心。面對死去的莫扎特,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只有俯首甘為、披肝瀝膽為音樂藝術在中國繁榮而不遺餘力奉汗獻血,方不負莫扎特英年早逝給後人留下的巨大遺憾,。
從報刊上得知,因莫扎特而光榮的不僅是奧地利和薩爾茨堡或者歐洲之光榮,從人類是個地球村的角度,莫扎特的光榮應屬於全人類每一個人,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中國人一份,所以莫扎特給世人留下的遺憾也包括中國一份的遺憾,這個遺憾導致普希金寫詩劇《莫扎特和薩列裡》、裡姆斯基譜曲;導致蕭伯納寫出那麼多的好文章;導致謝弗寫劇本《上帝的寵兒》和1984年獲8項好萊塢大獎的電影《莫扎特》;也導致日本音樂家海老澤敏行程幾萬里的莫扎特之旅;這一切都因莫扎特的英年早逝造成的,人們從莫扎特的死中感到了無限的遺憾,貝多芬當時就在維也納他的老師內弗家,接到莫扎特逝世的噩耗,他們都極度悲痛,師生抱頭痛哭,在貝多芬傳中就有這樣的描述,貝多芬高呼著上帝的名字,當知道把莫扎特送到公墓下葬了的消息,貝多芬一陣狂暴而憤怒的哭聲「莫扎特!噢,這是恥辱,恥辱!選帝候在哪?……那些富有的高貴的朋友在哪?候爵們、伯爵們在哪?他們一生都在壓搾他。應該把棺材重新起出來!應該給他建造一座殿堂!」灰暗的雪雲在天空翻滾,但在西面的地平線上露出一絲光亮,一道狹長的藍色鑲邊清晰可見。路德維希挺直起身子,在他的眼中閃現出一股奇妙的火花,「我要給他建造一座殿堂!用我的作品!莫扎特稱我是他的繼承人!我發誓,我要成為他的繼承人!這個世界會這樣的認識我和這樣稱呼我!」這段描述真實的再現了貝多芬聽到噩耗後的真實心理寫照,也是貝多芬崇尚莫扎特的心理基礎,這也僅僅是全人類的莫扎特的崇尚者無限遺憾的一個縮影。上帝在億萬個生靈中看中了莫扎特,並且賦予了他以超群的音樂才華,然而上帝沒有賦予他長久的生命,讓他過早的夭折,而正因為這樣,也說明了上帝同時賦予了貝多芬以艱巨的歷史重托,讓貝多芬循著莫扎特的光彩足跡繼承下去,貝多芬沒有辜負上帝的委託,完成了這一歷史重任,莫扎特歿後十年,莫扎特的最後的也就是第41交響曲的旋律和律動就出現在貝多芬第一交響曲中。這是莫扎特的靈魂,是莫扎特英靈不滅的鐵證,漸漸的歌德、舒曼、普希金、安格爾、布拉姆斯、蕭伯納、羅曼.羅蘭、柴可夫斯基、拉威爾、德拉克羅瓦、安格爾、愛因斯坦、卡拉揚、海老澤敏、克萊默、趙鑫珊等等很多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都從莫扎特那汲取了不盡的營養,莫扎特充滿人道主義的永恆的主題,猶如永恆的陽光的光環一樣,一直照耀到今天怏怏學子們的心靈,莫扎特含著眼淚寫下的一首首快樂的曲調,鼓舞著多少藝壇後生為追求這永恆的主題而披肝瀝膽嘔心瀝血;作曲家悲哀淒清而又柔婉的內心獨白,令多少崇拜者合掌跪拜在莫扎特絕對和諧的音樂面前。這是多麼神聖的情感,多麼超凡脫俗的迷信!虔誠的跪拜吧!而這一切一切都是真的。
我掐一下我的大腿,知覺更加明顯,這無情的感覺更是恥辱的明證,而莫扎特離我們遠去,竟然連屍骨都難以找尋,而一個個無能之輩,包括我自己在內還在懶懶的活在世上,上帝是多麼的不公平,你為什麼賦予了莫扎特非凡超群的音樂才華,而又不賦予他長久的生命,哪怕在長幾年,那樣,貝多芬回波恩奔喪之後來找你時就不會再失望,這樣貝多芬在你的教導和影響下還會把曲子寫的更完美更豐富些、更和諧更充滿詩意一些,或許還可能創作出更多的歌劇,並讓他的音樂更具有人性、更具有人道主義的風采,這樣貝多芬的音樂中就會更少一些人與與自然的抗爭,少一些搏鬥拚殺,少一些血雨腥風,會更多一些和諧安祥的天籟交響……
愛因斯坦說過:死亡!噢,那就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
所以,只有活著才能聽到莫扎特的天籟交響迴盪於未來蔚藍的天空……
死去的已經死去!安息吧!
活著的怎麼個活法?想想吧!
阿門!
--------------------------------------------------------------------------------
莫扎特是死的太晚嗎?
記得在上大學時經常訂閱《國外音樂資料》,現在除了音樂學院學報一類雜誌以外,這樣純的古典音樂雜誌很少了,其中有一期有一篇文章我至今記憶猶新,題為《死的太晚的莫扎特》,寫的是已故世界級的鋼琴家格倫.古爾德,他是一個反常怪癖的鋼琴家,他對莫扎特晚期作品持否定態度,甚至討厭貝多芬除《大賦格》以外的一切作品。格倫論點的中心是把莫扎特說成是個「平凡的作曲家」,他不像貝多芬那樣向「先鋒」的方向前進,《後宮誘逃》「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出」的音樂,「我真正討厭的是莫扎特晚年的作品,如《魔笛》和《g小調交響曲》等」,他還一個勁解釋說「然而說莫扎特死的太晚,並非對莫扎特的夭折不表同情,而是說莫扎特假如活到70歲,您想想他要做出多少壞作品」。他這樣的評價我簡直就是不能接受,甚至認為古爾德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個持有偏見的人,難道藝術家就應該這樣偏見個固執嗎?說來說去,他還是把莫扎特和貝多芬說成了一類的人,因為他討厭莫扎特同時也討厭貝多芬,從這方面看古爾德就是一個很具偏見的人,他把莫扎特和貝多芬擺到一個天平上就說明他根本不瞭解莫扎特,因為莫扎特和貝多芬根本不是一類人,用日本音樂家門馬直危的話說:「莫扎特是天之嬌子,從天而降;貝多芬則是大地之子,升入蒼穹」莫扎特是個上帝寵兒,而貝多芬則是個只有經過努力和拚搏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關鍵的問題是看看莫扎特的成名過程和是否晚年敗筆。
莫扎特憑借家庭的溫暖和良好的音樂教育,使他六歲時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首小步舞曲。傳說他在四歲時就試著在五線譜上塗抹自己的鋼琴協奏曲了。他的創作總是先打好腹稿再進行記錄,在進行記錄時他的創作靈感還仍不斷湧現,可謂樂思泉湧,他只能不斷的作曲。他在給姐姐的信中寫道:「我在記錄已打好腹稿的前奏曲時,心中同時在創作賦格曲』。上帝的賜福使他腦中不時湧現出優美的旋律、和聲,而且他創作體裁之廣也是前所未有的,歌劇、交響樂、室內樂、各類獨奏曲、奏鳴曲、歌曲應有盡有,而且各類中都有驚人之筆,而且風格的諧調統一性令人稱奇。隨著他父親為他設計的人才推銷計劃,全家人陪他他周遊歐洲,耳濡目染德、奧、法、意、英各種人文風情和音樂風格體裁,集高雅灑脫的那波裡和沉思嚴謹的曼海姆樂派旋律之大成,並將其與德奧古典和聲曲體融為一爐,才寫出後來的「悠揚迭蕩,令人心曠神怡的聞所未聞的彷彿是上帝的聲音」的「鋼琴協奏曲(k595 )」、第41 「周比特交響曲」、和歌劇「魔笛」,這些作品又是渾然天成一般,精美無比,難怪宮廷樂師和大主教說這些曲子音符太多時,莫扎特卻肯定地說「一個音符也不多」,這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嗎?是也不是,更準確地說是上帝的聲音。他一生短短35年卻創作了卻626部作品,人們看到如此高產的作曲家,一定以為是上帝賦予的天賦之才的功勞,他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樣說是不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的,躲進小樓成一統,憑空想像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莫扎特超越時代的作品,雖然有上帝無形的大手在推進他,但就他本人是人而非神來講,如此大量的傳世之作,不經過對當代的作品及後代的審美趣味的認真研究,不經過藝術的強烈刺激和生活的強烈震撼,並付之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絕對寫不出來的。莫扎特曾在寫給父親的一封信中寫出了自己作品的創作過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費這麼多時間,耗費這麼多心機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多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莫扎特是天才又不是天才,如果莫扎特不是35歲死亡,而是再活10年,活到45歲,他可能寫出什麼作品我們不得而知,但他集一生勤奮耕耘,集一生的經驗而寫成的成熟期的作品,難道是一無是處嗎?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聽聽他晚年的作品,《魔笛》《g小調交響樂》OP622單簧管協奏曲,晚期的鋼琴協奏曲......在往下寫還會有什麼,這就不言而逾了。主要莫扎特是天才但晚年並未敗筆,從這一點上來看古爾德的論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古爾德也有其優秀的一面,他的巴赫就是至今為止,世界上頂級和罕見的,但他對莫扎特的偏見我實在不能苟同,
羅曼羅蘭曾這樣寫道:「死亡固然截斷了莫扎特的生命源流,但是他被免除了的餘生對別人來說卻因此意味著一段平靜的源流。自從法國大革命(1789年)以來,激情的騷動已經進入了一切藝術領域,並把不安帶進了音樂。在這種情況下,能在莫扎特音樂的寧靜中找到庇難所是值得欣慰的事。」法國大革命的時代(1789年)正是莫扎特剛剛結束了布拉格之行,正在進行歌劇《女人心》的創作,可想而知,莫扎特如果不死,說不定也可能陷到這大革命的漩渦中去,也可能寫出些貝多芬一樣充滿生活激情和心靈騷動的音樂作品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高高的奧林帕斯山巔尋到一個庇護所。從這平靜的高峰,我們可以俯瞰腳下的平原,觀看來自異國他鄉的英雄和諸神鏖戰,傾聽大千世界在他們周圍發出的喧囂,就像大洋的波濤拍擊遙遠的海岸傳來的細語。但是回想起來莫扎特給我們人類留下的這些無價的文化遺產,而他自己死的這樣早,結局這樣慘,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千古遺憾,所以我們要不停地用心來傾聽莫扎特音樂,以此來慰籍莫扎特的再天之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