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的風骨和劍氣何在?
作者:江迅
文章來源:
瀏覽:1602 次
被香港《亞洲週刊》稱為「國學超女」的於丹曾經對筆者說: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少的不是學問,而是一種正氣,少了一種風骨和劍氣。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這些東西是我看不上的」。
回顧過去的一年,年中在一場被《南都週刊》命名為「思想界炮轟文學界」的爭論事件中,當代中國文學成了思想界的眾矢之的。當代文學作品脫離現實,缺乏思想乃至良知,是這場爭論提出的最為醒目的觀點。現居杭州的獨立撰稿人傅國湧,多年來關注百年言論史和知識分子問題,他稱:「當代主流文學是沒有希望的。」近來致力民間思想的整理和研究的學者丁東發問:「現在還有值得我們尊敬的作家嗎?」
思想界炮轟文學界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近來關注思想文化評論,她說:「文學要打破行業的隔閡,要鐵肩擔道義,關注新思想的潮流。」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工真有名嘴之稱,他更直截了當地指出:「在當今中國文壇,眾多的作家,或者是為了商業利益,或者是為了政治利益而投機。」這一事件迅速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強烈關注。一些文學界人士紛紛回應思想界的炮轟。
幾個月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德國漢學家、波恩大學漢學教授顧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中國當代文學和中國作家存在的問題、中國文學如何走向世界發表看法。在談到近來出版的一些熱門作品時,顧彬的評價出乎意料的差。他認為,在中國熱銷的《狼圖騰》對德國人而言,簡直就是法西斯主義。所謂「美女作家」的作品根本不是文學,而是垃圾。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一些詩歌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有一些了不起的詩人。
重慶一家傳媒以「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為題報道,迅速被各地轉載,在「百度」搜索中,輸入「當代文學垃圾」和「漢學家」兩個關鍵詞,居然能找到二十多萬個網頁,影響之廣可見一斑。一家週刊甚至以「漢學家集體批判中國作家」作為封面話題,由此又引發一場大討論。事後,顧彬表示,重慶的那家報紙歪曲了他的談話。他肯定說過棉棉等美女作家的作品是垃圾,但對中國當代整體沒有這樣評論過。
筆者認為,這場大爭論值得文壇深思。顧彬有這樣的發問:「中國文學的聲音在哪裡?」顧彬有這樣一段話沒有引起中國文壇的注意,他說:「很多人都提到中國的文學環境,以及意識形態因素問題。一個中國作家不應該老是說歷史的條件不允許我這樣或者那樣,這是開玩笑。因為,如果一個作家是一個真正的作家的話,他不要考慮他將來會碰到什麼困難,他應該跟當年的林語堂和魯迅一樣地說話。中國作家最大的問題,也可能是最基本的問題,是他們意識很有問題,視野非常狹窄。中國作家還是卡在一個小房子裡,不敢打開他們的眼睛來看世界。因此,從當代文學來看,中國到目前為止,在世界文壇上還沒有什麼自己的聲音。」
話說得尖銳,捅到了要害。
儘管顧彬否認說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但他指出的問題應該引起中國作家深思。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時期,總該有一批作家和作品能代表當代的聲音,而中國當代文學有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湧現過一批文學巨匠,他們讓一代中國人引以為榮,他們死的時候,有資格蓋上「民族魂」的旗幟。
還有「民族魂」嗎?
1月5日,筆者在上海聽了北京作家陸天明在上海作協舉辦的論壇上發表的演講,他說:「中國當代文學不是垃圾,卻面臨著危機。」他認為,近三十年來,沒有能夠代表民族和時代聲音的作品出現,當下的文學現狀不容樂觀,作家亟待二次回歸。
陸天明認為,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文學「總體走了一個突然跳水的狀態」。究其原因,在於進入新時期後,作家在尋找自我回歸的過程中矯枉過正,「這個自我只是他自己」。他認為,作家的創作是個體勞動而非個體事業,不應僅僅滿足於個人,更須有現實擔當。如果作家只注重追求形式,忽略時代精神和生活現實,必然也會被現實忽略。「如果整個文學都游離在國家生活之外,那這個國家的文學必定衰退。」為此,他提議作家文人要自問:「你現在找到的自我,是什麼樣的自我?」
陸天明說起趙麗華的「梨花詩」,他當眾朗誦了一段,說:「白話詩白到不如我今天講的話,還能拿稿費,老百姓心裡怎麼能平衡?有作家玩弄文學到這一步,還能指望大家給作家發工資嗎?」陸天明提到瀋陽作家洪峰拿不到工資上街掛牌乞討事件,令他意外的是,社會主要輿論並不同情作家。他認為,這表明文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作家頭上的光環沒有了,有沒有作家,百姓日子照樣過。作家當務之急,是要承認這種危機的存在,再尋求解決辦法。「當你的心真正跟人民貼在一起,你的筆就會不一樣」。因此中國作家應重拾傳統知識分子「士志於道」的精神,加強創作與現實、民族的聯繫,使「小我向大我回歸」。
無獨有偶。這之前一周,曾以《塵埃落定》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阿來也在上海有過一場演講,講題是民間文學,但講的卻是當代文學創作的種種現象。他一再提到當下文學創作因為市場因素而出現的「工具化狀態」。他說:「今天的作家,可能自己對文學都缺乏立場。為什麼民間文學的那些講述者只是小人物,卻可以把故事講得那麼有感染力,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相信那些故事。作品的感染力一方面來自作品,一方面來自講述者本身的精神力量。但今天的文學漸漸沒有了這種自信。」
當今天的文學沒有了作家的精神力量,當「記錄」取代了「創造」,當「虛擬」取代了「虛構」,當「雜聞」比「小說」更有生命力,當生活超出了文學想像,中國作家應該強化一些風骨和劍氣,或與現實短兵相接,哪怕是以曲折含蓄的方式關注現實。 (江迅 香港)
- Nov 22 Thu 2007 01:02
中國作家的風骨和劍氣何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