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西去列車的窗口掛上了信號燈?
作者:牛牧羊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瀏覽:202 次
今年7月中旬,胡錦濤總書記對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重要指示,這一指示的內容不光是針對西部計劃,而是號召大學生 「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借「 西部計劃」,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全面的號召。指示發表以後,《中國青年報》在7月16日發表了一篇題為《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胡錦濤重要指示引起大學生熱烈反響》的通訊。這篇通訊告訴我們,很多大學生聽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以後,紛紛表示願意「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本報記者李健」 8月24日的一篇《王晶下基層引發同學議論》的報道則表明,即使是在總書記講話一個多月之後,大多數同學還是願意留在大城市。那麼,哪一篇報道如實地反映了現在大學生就業觀的現狀,我們到底應當如何看待大學生的就業觀呢?
我認為,總書記講話是有針對性的,正是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存在很多模糊認識,需要我們做大量艱苦而細緻的工作,總書記才發出了「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光有他的號召,沒有具體的落實措施,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
《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胡錦濤重要指示引起大學生熱烈反響 》,這篇以採訪人物為內容的報道,採訪了4位大學生,一位主管學生工作的團委書記。在我看來,除了其中採訪「中國人民大學2003屆韓冰同學」的內容具有真實典型的意義以外,採訪其他四位的內容都存在誇大、空洞等問題。
對韓冰的採訪是這樣的:
「中國人民大學 2003屆韓冰同學是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第一批志願者。在內蒙古工作的那一年,韓冰在基層的艱苦地區扎扎實實地做了一些事情。「胡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既是對已參加西部計劃志願者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有志於投身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青年的召喚和激勵。」」
韓冰同學關於總書記指示是「肯定和鼓勵」、「召喚和激勵」 的感言,如實反映了總書記講話的意義,這是該文中最恰當的部分。
對於其他4個人的採訪,我來逐一進行分析其誇大和空洞的問題:
一、「他的指示幫我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有沒有典型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 2001級法學院本科生張穎真想好好感謝胡錦濤總書記。「他的指示幫我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她說。今年畢業的張穎就要奔赴西藏,進行為期一年的服務。在走之前,她一直有個心結:從申請報名參加西部計劃開始,父母就持不同意見。為了做通父母的工作,張穎沒少費口舌。可最後的結果都一樣。
昨天晚上,電視中播出有關胡錦濤總書記就西部計劃作出重要指示的有關報道後,張穎居然接到了父母的電話:「女兒,好好幹,爸爸媽媽支持你!」 」
總書記的講話是號召,很多具體的政策需要有關部門去落實。而關於「 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是我們黨對大學生就業的長期政策,總書記只是在大學生畢業的時候重申了黨的號召。他的指示就「幫我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
張穎只是赴西藏進行為期一年的服務,而且本人已經決定,只是有所謂「父母持不同意見」。在我看來,很多人在西藏旅遊的時間也是數月,一年服務,既是一種鍛煉,也是一種生活體驗,一年以後還有國家給的一些特殊待遇,本是一件好事,這樣思想保守的父母,在「電視中播出有關胡錦濤總書記就西部計劃作出重要指示的有關報道後」,在畢業前終於接受了這個「服務一年」的選擇,哪裡是什麼對總書記講話的強烈反響。選擇這樣的事件作為強烈反響的說明,並不具備典型意義,因而對事件的意義有人為拔高之嫌。
二、「只有去接觸西部的真實生活」才能瞭解「中國有很多貧困的地方」嗎?
「總書記作出這樣的指示,是對西部計劃、西部大開發乃至建設和諧社會的巨大推動。」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4級本科生宋琬如說。
宋琬如曾經看到去貴州暑期實踐的同學帶回的照片。破舊的快要倒塌的房屋,失學孩子們無助的眼神,老人乾枯的雙手,讓她震撼不已:中國有很多貧困的地方,但是在很多大學生的眼裡那只是一個符號般的認識。「我們仍舊倒掉很多剩飯,扔掉很多舊衣服。」她說,只有去接觸西部的真實生活,才會有更深的感觸,更真的認識。
「去西部支教,其意義不僅局限於個人,而在於能夠影響更多的人,讓社會通過支教者去瞭解現實,關注貧困,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宋琬如說。
宋同學看了幾張同學事回的照片,才意識到「中國有很多貧困的地方」,這與總書記的講話之間沒有太多聯繫。大學四年,通過報紙、網絡和大學的政治思想教育,對中國的基本國情,任何一個大學生都應當有所瞭解。直到總書記講話,才想起「關注貧困,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這到底有多少真實的成分。至於看到貧困地區的照片,才知道「我們仍舊倒掉很多剩飯,扔掉很多舊衣服」是不對的,則與強烈反響也沒有什麼聯繫。何況這件事本身也令人懷疑:如此浪費,只要看看身邊的貧困同學、大學建築工地的民工,就應當早已引起震動,為什麼要到總書記講話才能被感動呢?
三、「總書記的講話是個信號燈」:難道我國過去不鼓勵到西部去嗎?
「胡總書記的講話非常及時,非常有鼓舞作用。」清華大學團委書記鄭浩峻說。在他看來,總書記的講話是個信號燈,尤其是對人力資源的分佈來說是一個信號,它鼓勵更多的青年人才到西部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實際上,清華大學今年到西部和基層就業的學生已經將近1300人。
如前所述,西部開發,是我們的一個重要國策,由於人才資源分配問題上東西部不平衡,我國「鼓勵更多的青年人才到西部去發揮自己的優勢」的政策從來就沒有中斷過,這位清華大學的團委書記,如果現在才知道這個「信號」,這豈不是對以前我們的人才政策誤解了很多年嗎?為了宣傳「強烈反響」,不惜曲解黨中央的大學生就業政策,把「到西部和基層就業」認為是總書記和黨中央剛剛才發出的信號,作出這種報道,是負責的態度嗎?
四、「我大學畢業後回到西部」:她準備回到西部的什麼地方?
袁媛是人民大學人文學院2002級本科生。明年就要畢業的她對今後的發展方向感到迷茫。看到總書記的指示,她感覺一下子豁然開朗。出生在西部的袁媛決定:「我大學畢業後回到西部,建設家鄉。我要在奉獻中成長。」
報道的最後,選擇了這位明年畢業的袁媛來表決心,「我大學畢業後回到西部,建設家鄉。我要在奉獻中成長。」豈不說回到西部工作是不是一種 「奉獻」,僅就西部的範圍而言包括的就很廣,青海、新疆、西藏是西部,但成都、昆明、重慶這些發達的大城市也是西部。如果是成都,這座聯合國確定的世界上「最適宜人居」的城市,很多本地人畢業以後都最願意選擇回家鄉工作。記者迴避了這位袁媛同學的家鄉具體在哪裡,是不是故意的呢?根據總書記講話的精神,到西部、到基層,目的是為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樣含糊和隱瞞祥細情況的報道,怎能說明作者標題中的「強烈反響」呢?
總書記對大學生講話以後,我們應當知道大學生們的立場、態度,一家團中央面向廣大青年的報紙,對這種態度進行報道是必要的。但是,這種報道應當客觀、真實、具有典型意義。否則,就不是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總書記的講話。除了應當如實報道對總書記講話的反響之外,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最重要的不是怎麼表決心,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上。這一點上,團中央下發的《關於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對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說得很好:「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就要在總結成功經驗、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機制方面狠下功夫。」
中國青年報的「本報記者」 李健8月24日發表的《王晶說他的選擇很理性》一文就是一篇能夠真正「總結成功經驗」的好文章。報道說:
「 7月17日,已連續5年沒有招到大學畢業生的紅壤實驗站迎來湖南農業大學畢業生王晶。」為什麼王晶願意來到這個5年沒有招到大學畢業生的地方呢?
王晶說,以前在學校裡搞實驗,只是針對單個樣品,在實驗站可以採集大批樣品進行,接觸到更多第一手實驗材料。「在這裡,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實驗,才明白什麼叫理論結合實踐。在這裡,老師們總是用最簡單的步驟達到最好的效果,我覺得可以學習的知識太多了,雖然環境偏僻,但對個人發展很有利。」
實習期間,王晶還參與接待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澳大利亞和英國的一大批農業專家。他嘗試跟專家溝通,瞭解最新的農業科研信息。「這些頂尖級的專家願意來實驗站交流,看重的是這裡良好的實驗基礎環境,這裡待遇沒有大城市高,但可以開闊視野,甚至可以和世界級的農業專家對話、交流。」
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實驗站,一個產生過眾多科學家、出過院士的國家級的野外站,居然連續5年沒有招到大學畢業生,這讓我吃驚。將大道理放在一邊不講,一個國家級的科研機構,有良好的科研設施和其他科研條件,就專業人士而言,自己一生的事業成功的機會,比分配在大多數普通科研機構成功的機會要大得多。特別是本科生,高校和一般的大的科研機構都只接收博士生,少數可能要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分配在較大的科研機構的可能性很小,在我的想像中,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能去這樣的機構,真是求之不得,卻沒有想到居然極少有人願意去。這表明了我國大學生在就業觀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除此以外,「記者李健」還在同一天發表另一篇反映大多數大學生不願意去基層工作的文章《王晶下基層引發同學議論》,表明了大多數大學生不願意去基層工作的現狀:「我只能首先選擇更加方便、更有機會的城市了」,「如果讓我在那裡工作,待不了3個月我就會瘋掉」,「到基層農村滿足不了我的發展需要,肯定不去」。這說明 ,「強烈反響」表決心是一回事,而真正付諸行動又是一回事。這是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客觀現狀,文章說:
已經考上研究生的劉淑軍說,「究竟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到基層更有利於自己發展,我現在還不知道,對兩者都很不瞭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首先選擇更加方便、更有機會的城市了 」。
2004年,湖南農業大學的伍伯俊、張震曾和王晶一起到紅壤實驗站實習。目前在長沙一家公司做化肥銷售的伍伯俊說,「 如果讓我在那裡工作,待不了 3個月我就會瘋掉。實習幾個月下來,感覺自己都不會說話了,這種日子我受不了」。
張震還在長沙找工作,他說, 「人各有志。我不是搞科研的料,只想在城市裡經商,到基層農村滿足不了我的發展需要,肯定不去」。
王晶好友李照全,在湖南農大一邊幫助老師做實驗一邊準備考研。他說,「 湖南農大只是一所普通大學,還帶一個農字,同學們剛開始就業時,工資待遇都不是很高,大部分還是從事銷售工作,專業不對口,是選擇基層還是選擇大城市,跟興趣愛好相關」。
從李健的報道可以看出,選擇在邊遠地區工作的王晶認為他的選擇很 「理性」,這是少數人;與「理性」相反的是,有不少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目光短淺,導致的是「就業之路越走越窄」。正如中國青年報在8月24日發表的「本報評論員」的文章《就業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所說:
「越走越窄」以各種形式表現在就業現實中。畢業生的工作越來越難找,人才市場一個職位上百人應聘,畢業生底薪預期屢創新低;畢業生非大城市不去,不想當白領的畢業生不是好畢業生;基層的人才斷層越來越嚴重,許多地方和行業很難招到新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單一的就業流向,擁擠與稀缺的共存,「窄」 全面地表現在方向、選擇、容量等方面。就業的空間越來越小,就業者的選擇越來越窄。
「記者李健」的文章、「本報評論員」的評論,非常樸實、真實。表明了現在大學生在就業觀上的現狀:「就業的空間越來越小,就業者的選擇越來越窄。」可見,對於總書記的講話,很多大學生並不是積極響應號召,而是存在很多錯誤的認識,要改變這種認識,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何去做這個工作,對於王晶事跡的報道,就很具有典型意義。王晶的選擇表明:在邊遠地區工作,也可大有作為,會有在大城市所沒有的很多機會,說明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也是最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幹和成就一番事業的地方。在情在理,既說明了大學生的遠大理想,也說明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應當具備的理性選擇,與前面那篇充滿了決心書的報道相比,與團中央「要在總結成功經驗、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機制方面狠下功夫」的通知精神是一致的。
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要得到真正的實施,首先要樹立的當然是對國家和社會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但是這只能針對少數模範人物而言,解決不了「就業之路」的根本問題;根本途徑是要讓大學生明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事業在什麼情況下大有可為。沉迷表面虛榮、沒有個人長遠發展的正確方向,就無法解決在「經濟人」假設的前提下樹立科學合理的就業觀問題。因此,新聞媒體簡單化的報道只能製造表面形勢大好的假象;而媒體在「總結成功經驗、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機制」等問題上深入調查研究,為落實大學生就業政策獻計獻策是大有可為的。
註釋:
1、記者原春琳,胡錦濤重要指示引起大學生熱烈反響
http://zqb.cyol.com/gb/zqb/2005-07/16/content_32779.htm ,2005年07月16日,中國青年報。
2、本報記者 李健 ,王晶說他的選擇很理性
http://zqb.cyol.com/gb/zqb/2005-08/24/content_53549.htm ,2005年08月24日,中國青年報。
3、本報記者 李健,王晶下基層引發同學議論 ,http://zqb.cyol.com/gb/zqb/2005-08/24/content_53534.htm,2005年08月24日,中國青年報。
4、本報評論員就業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
http://zqb.cyol.com/gb/zqb/2005-08/24/content_53669.htm,2005年08月24日,中國青年報。
- Apr 25 Fri 2008 22:43
誰在西去列車的窗口掛上了信號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