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與快樂



作者:北野
文章來源:作者惠賜
瀏覽:696 次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頭一句話。這句話到底對不對?事實證明,從亞里士多德到今天,凡是那些為了求知而生活的人,那些鼓勵求知的民族,大多數成了人類生活的楷模或人類生活及進步的帶頭者。凡是那些不把求知當回事的民族,總體上說處在愚昧,後進的狀態。換句話說,不管原因是什麼,一個人,一個民族不再求知了,甘心處在愚昧的狀態,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那是不符合人的本性。人做不符合本性的事,他能快樂嗎?因此,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也不管你身在何處,只要能在心中留下一點好奇,對萬事萬物多問幾個為什麼,並尋求答案,我保證你將是快樂的。「遠離塵世」的意思並不是說讓你離群索居,而是說你應該尋求精神生活,使自己的身心沉浸在心靈的純淨的海洋中,去感知,體會生命的意義,通過求知達到真正的內心世界的快樂。
去看一點哲學的或宗教的經典著作。比如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看得懂看不懂沒關係,重要的是看的過程。看一本好書哪怕記住一句有哲理的話,說不定你就會開竅,會找到快樂。去看看《聖經》,每天讀一頁,哪怕讀一句話,想一想為什麼這本看似平淡的書會影響人類社會兩千年?為什麼那些信上帝的民族處在人類進步的前例?為什麼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相信基督教?多問幾個為什麼,然後在讀的過程中去求知,你就會找到快樂!
快樂是什麼呢?是善!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西方哲學發展了幾千年,出現了無數智者,哲學家,最終,兩千年後,哲學從思辯向道德的方向發展,使哲學走向道德哲學。因為說到底,人類的一切快樂,進步都必須有道德作為基礎。沒有道德的快樂和進步如果不是魔鬼的,那也是野獸的。這顯然不符合人類求知的本性。這種本性可能使人犯錯誤,但決不會使人倒退,就像人類再進化,腦袋也不可能長到屁股上。
求知是什麼呢?求知就是「求取原因的知識。」亞里士多德說,「因為我們只能在認明事物的基本原因後才能說知道了這事物。」「求知是為了想擺脫愚昧。」而「我們不為任何其他利益而尋找智慧,只因人本自由,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
中國人也講求知。《大學》第一章就講「致知在格物」所謂「格物」就是窮究物理。但這個「物理」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物理,是一種實用的,充滿了功利色彩的求知。一句話,就是探求陞官發才,盡享榮華富貴的道理。中國人也講道德,叫「修身為本」,但這個道德的根本不是人性的解放,更不是求知,而是「忠孝」「服從」。孔子宣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則走得更遠,宣揚「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不用道使人民聰明,而是用道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正因為他們有智慧。」(《道德經》第65章)還要「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聰明人不敢有所主張。(同上第三章)還要」滅絕聰明,拋棄智慧,降低慾望,拋棄文明。」(同上第19章)因此中國的文明史才會在發展了幾千年後,到了20世紀70年代產生「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才有「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學說,才有「臭老久」,把知識分子打入人間地獄的事發生。
不用說今天中西方有多大的差別,看看兩千年多年前的哲人的差別就足以使我們感到求知與快樂的關係和重要性了。我們的確到了應該徹底覺悟的時候了。
今天的中國人快樂嗎?從物質方面說,我們的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而且,很多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超出一般西方人的標準,但是他們快樂嗎?今天,是不是中國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有權有錢的人不快樂,沒錢的窮人百姓也不快樂?這到底是為什麼?究其原因是中國人失去了人類求知的本性。
原來,求知需要寬闊,健康的胸懷,更需要勇敢的探求真理的精神以及思想和言論自由的空間;
求知需要理性,需要超越物慾的為求知而求知的獻身精神。
人不求知了,人不能恢復自己的本性,一切都為了金錢,權勢,他要是能快樂那才怪呢!
其實,人快樂不快樂並不來自於物質,而是來自於精神,來自於求知!

2003-6-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