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三題——詩體、內容、修辭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
瀏覽:388 次



《葬花吟》三題——詩體、內容、修辭

--------------------------------------------------------------------------------



  《紅樓夢》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而又最複雜的作品,其語言藝術成就,更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語言藝術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勾畫出一個活生生的具有鮮明個性的形象,作者筆下每一個典型形象的語言,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從而使讀者僅憑這些語言就可以判別人物。她作為一部因情造形、為情造文的詩化小說,其中的詩詞曲賦,不再游離於作品之外,而是融入小說的整個敘事和結構之中,成為小說自身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塑造典型性格服務,真正做到了「詩如其人」——切合小說人物的身份口氣。《葬花吟》正是如此,在塑造林黛玉形象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人物情節和行動的一部分,是血肉不可分的一個整體。人物的行動、心理狀態以及未來的命運的預示和詩歌的內容緊密地連繫在一起。它是人物用血淚譜寫動人的詩章,是詩篇用美文迸發出人物的激情。假如林黛玉沒有《葬花吟》的美飾,她將顯得多麼死灰,假如這一回沒有《葬花吟》的裝點,它將顯得多麼枯槁,假如《紅樓夢》這部巨著沒有《葬花吟》的點綴,它將顯得多麼乾癟!《葬花吟》可說是林黛玉生命的吶喊,林黛玉靈魂的控訴。這是小說中詩歌和人物緊密結合的最高度和典範。以至於流傳到今天,人們論黛玉就不能不想到「葬花」,談「葬花」就不能不說黛玉,二者已然聯成一體。而從詩歌本身的藝術成就來說,《葬花吟》作為林黛玉詩中的壓卷之作,汲取了我國古典文學千年積澱下的精華,其中的「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等等亦脫離小說本身而作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傳唱至今。脂硯齋評曰:「余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淒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葬花吟》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研究她也就成為了研究林黛玉形象的重要依憑,更可以從中一窺中華古典詩歌的精妙。下文將從《葬花吟》的詩體、內容、修辭三方面的具體研究其特徵。
  一、隨體賦形,自然流暢——《葬花吟》的詩體分析
  《葬花吟》在詩體上借鑒了歌行體的特點,關於歌行體,李之儀在《謝人寄詩並問詩中格目紙》中說:「方其意有所可,浩然發於句之長短、聲之高下則為歌;欲有所達而意未能見,必遵而引之以致其所欲達則為行。」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樂府》中說:「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因此歌行既是較為自由隨意抒情的,又是自然流暢富於節奏的。它作為一種詩體,不用樂府古題而即事名篇,自立題目,七言歌行以七言為主,或齊言,、或雜言、長短句,乃亦歌亦詩、亦文亦賦、節奏感強、具有格式又不拘格式的古自由體詩歌,而在實際的創作中,七言歌行又逐步形成自身的一些特點,並作為一種體制而固定下來,這些特點主要包括:字數上以七言為主,雜以三言、五言乃至八、九、十言;用韻上可以轉韻,多平韻仄韻交替,一般四句一換韻;平仄多入律,聲律富於節奏感。下面從《葬花吟》的句式、押韻、平仄方面探討其詩體特徵。
  首先看押韻:
  《葬花吟》(引自《紅樓夢》):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上平,十五刪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下平,十四鹽 (韻一,平聲「刪鹽」通押)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上聲,六雨 (韻二,押仄聲「雨」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上平,五微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上平,四支 (韻三,平聲「微支」通押)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開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下平,八庚 (韻四,押平聲「庚」韻)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入聲,四質、十三職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入聲,十二錫(韻五,仄聲「職質錫」通押)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上平,十一真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上平,十三元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上平,十一真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上平,十二文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上平,十三元 (韻六,平聲「真文元」通押)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上平,十一尤 (韻七,押平聲「尤」韻)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去聲,二十三漾 (韻八,押仄聲「漾」韻)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上平,四支 (韻九,押平聲「支」韻)
  分析全詩韻腳如下:,一、二、四句「天、憐(一先,下平)」、「簾(十四鹽,下平)」是平聲韻「刪鹽」通押,六、八句 「處、去(六雨,上聲)」轉仄聲韻「遇語」通押,九、十、十二句「菲、飛(五微,上平)」、「誰(四支,上平)」又轉為平聲韻「微支」通押,十三、十四、十六句「成、情、傾(八庚,下平)」換為平聲「庚」韻,十八句「逼(十三職,入聲)、十九「日」(四質,入聲)、二十覓(十二錫,入聲)」,轉仄聲韻「職質錫」通押 ,二二、二四句「人(十一真,上平)、痕(十三元,上平)」又轉為平聲韻「真元」通押,以後二五「昏」、二六「門」、二八「溫」均屬十三元、上平,押平聲「元」韻,二九「神」、三十「春」屬十一真、上平,押平聲「真」韻,三二「聞」(十二文,上平),三四「魂」(十三元,上平),平聲「真、文、元」韻通押;三五「留」、三六「羞」、三八「頭」、四二「流」、四四「溝」均屬十一尤、上平,押平聲「尤」韻;四五「葬」、四六「喪」均屬二十三漾、去聲,押仄聲「漾」韻;四七「癡」、四八「誰」、五十「時」、五二「知」均屬四支、上平,押平聲「支」韻。
  全詩共用刪鹽遇雨微支庚職質錫真元文尤漾十五個韻部,押九韻,六平三仄:一押平聲「刪鹽」共四句,首句入韻;二押仄聲「雨」韻共四句,首句不入韻;三押平聲「微支」共四句,首句入韻;四押平聲「庚」韻共四句,首句入韻;五押仄聲「職質錫」共四句,首句入韻;六押平聲「真文元」共十四句,首句不入韻;七押平聲「尤」韻共十句,首句入韻;八押仄聲「漾」韻共兩句,首句入韻;九押平聲「支」韻共六句,首句入韻。其中平仄韻相間者三處,以平韻承平韻者兩處;一韻四句者五處,十四句者一處,十句者一處,兩句者一處,六句者一處。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該詩在押韻上的主要特點有:1、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且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2、平韻仄韻大致交替,以平聲韻為主;3、起首兩句用同「刪」韻的兩個韻腳「天」、「憐」,爾後漸漸用長韻,且長韻短韻交替,富於節奏感。
  據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的論述,古體詩的用韻仍以用本韻較為常見,分為平韻古風和仄韻古風。可以通韻:分兩韻相通(偶然出韻、主從通韻、等立通韻)和三韻以上相通;可以轉韻:有兩種情形,一是像古詩一樣隨意轉韻——仿古的古風;二是在換韻的距離和韻腳的聲調上都有講究——新式的古風,典型的新式古風須具備三個條件:a.平仄多數入律;b.四句一換韻;c.平仄韻遞用。我們所說歌行體,其實就是新式古風之一體,新式古風用韻上的特點,正是歌行體的典型特點。
  因此說,《葬花吟》在用韻上是大致符合歌行體的特徵的,同時又更為靈活、自由,多通韻,不避同韻,多用長韻;轉韻與詩歌情感的轉折緊密結合在一起, 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收到詩歌押韻的最佳效果。

  再看平仄:
  古風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漢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後古風受律詩的影響,平仄上開始有了講究,古體詩在平仄上也有了自己的特點:a.最後三字用三平調,其次是收尾於平仄平,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這就是說,平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b.從全句的平仄看,多數句子的節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疊平疊仄,這就是說,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回到《葬花吟》來看: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A。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B。(律對)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平平仄平仄平仄(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b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仄平平仄仄b。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平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平平平仄平(六平句)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平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仄平平A。
  明年花開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仄平平仄仄仄仄(疊仄),平平平仄平平仄a。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仄平平A。
  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平平仄仄平平A。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律對)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仄平仄平仄平平(疊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平平仄仄仄仄仄(疊仄),仄仄平平仄平平(疊平)。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仄平平仄平平平(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平平仄平仄平平(疊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仄平仄仄平平仄a,平平平仄平仄平(疊仄)。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仄仄仄平平仄仄b,仄平仄仄仄平平A。(律對)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仄仄仄平平仄仄b,平平平仄仄平平A。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仄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平仄平。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仄仄平平平仄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仄平平仄平平仄a,平仄平平仄仄平B。
  全詩共有十四句符合上述四種三字尾的要求,七句符合疊平疊仄要求,三十二句入律,三個律對,入律的詩句佔了大多數,這是符合上文所說歌行體平仄多入律的特點的。而《葬花吟》大部分只有律句而沒有律聯,也就是說,出句入律,則對句不入律以為補救;對句入律,則出句不入律以為補救,這樣仍不失古詩的格調,於是入律與仿古各展千秋、交相輝映,兼采律詩的格調美和古風的樸實美,從而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全詩共52句,從字數上看,除去第十六句「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是十言,三十九、四十句「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是三、五言以外,其他均是每句七言。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詩律學》中將古風按字數分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雜言、三七雜言、三五七雜言和錯綜雜言七種,錯綜雜言指詩句的字數變化無端,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還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達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細分為兩類:一是仍以三五七言為主者,在格調上與五雜言及三五七雜言相近似;另一類就是四六八言頗多者,多具散文氣息。據此看來,黛玉的這首詩應屬於以七言為主的錯綜雜言,字數的長短變化看似自由取捨,實則頗有講究,何處長、何處短,均是隨詩人情感流轉而動,充分利用了歌行體不拘字數的優勢,參差而不雜亂,平添一種錯落變幻之美。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葬花吟》在詩體上借鑒了歌行體的特徵,充分發揮了歌行在抒情上的優勢,而黛玉作詩,講求的是「不以文害意」,「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若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葬花吟》作為其代表,自然不會刻意雕琢囿於死則,而是意之所至文之所隨,筆隨情轉,一氣呵成,細讀起來,又更覺流暢自然、極具節奏感,收到了詩歌體裁表現的最佳效果。
二、葬花感懷,如臨其境——《葬花吟》的內容分析
  《葬花吟》寫在黛玉因擔心寶玉被賈政叫去受罰,特往怡紅院探視,結果卻吃了小丫頭們的閉門羹,一逕自想自傷,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餞行。春殘花落,身世飄零,敏感易傷如黛玉者,又豈能不痛發悲歌一洩心中之感?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調——感春傷春,自憐自悲,淒苦淒涼,痛訴痛告。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塚飛燕泣殘紅」,實則道明全詩的主要內容:以葬花始,以感懷終。
  全詩52句,共361字,大約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段從「花謝花飛花滿天」始,至「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止,抒發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與鳥魂」止是第二段,敘寫落花的飄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緒;「花魂鳥魂總難留」到「花落人亡兩不」為末段,詩人以落花自喻,為自己的悲劇命運作讖語,寫輓歌。
  開頭四句以落花起興,描繪了一幅絕美的暮春圖,飄零的落花灑滿天空,柳條兒輕拂著水榭,柳絮兒輕輕地隨著風飄入秀簾,惹起閨中女兒的惜春之情,愁緒既無處可釋,於是「手把花鋤出秀閨,忍踏落花來復去。」行走在滿是落花的小徑,詩人的思緒開始隨著桃花李花而飄飛:柳絲榆莢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卻已各自飄零,燕子們殘忍地啄來花草壘成香巢,來年花草再發,可昔巢已傾。花鳥本是無情,只是在自然變遷的規律中輪迴。「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環境如此殘酷,花之明媚鮮妍又能幾時?終歸是「一朝飄泊難尋覓」,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獨倚花鋤淚暗灑」,獨自歸去面對的又是「青燈照壁」、「冷雨敲窗」的蕭瑟淒涼,教人如何不傷神?春天來去匆匆,不給一點音訊,深夜庭外的悲歌讓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鳥魂,花魂鳥魂自有其歸宿,只願自己也能如鳥兒般展開翅膀,隨著花兒飛到天盡頭,可天的盡頭,真有那理想的樂土嗎?不如讓我用錦囊將你們收藏,讓那一抔淨土保全你們的高潔。你們終究還有我這惜花人來安葬,卻不知將來我的命運又如何?或許將來春殘花落,便是紅顏老死之時,到那時春也盡了,人也去了,只落個「花落人亡兩不知」!
  從傷春到感懷,從感懷到控訴,從控訴到自傷,從自傷到嚮往,從嚮往到失落,從失落到絕望,黛玉的情感隨著詩句而流淌、轉折,而全詩有並非一味自傷自憐,「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既是對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也是身陷其中無法自保的無奈。「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是對自由的嚮往、幸福的幻想。「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是觸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又體現了黛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絕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個性。而「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則又是黛玉對自己的悲慘處境一個「紅顏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預言。正因為有了如此深刻強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動地的力量。
  《葬花吟》作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選材是典型的瀟湘子的題材,其語言是典型的顰兒式的語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黛玉的選材、用語、情感均不是無根而發的,而是跟她的身世命運、個性特徵和思想追求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黛玉自小便沒了母親,失去母愛關懷的她自進賈府便「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唯恐被人恥笑了去,雖然受著賈母的萬般寵愛,但彌補不了寄人籬下的愁緒、孤苦無依的痛苦,再加上父親仙逝揚州城,奔喪回來的黛玉已然成為投奔賈母的孤女,這在派系錯綜複雜、人情分外淡薄的賈府,「風刀霜劍」就更為尖利了,教「病如西子」的黛玉又如何能夠消受?環境的嚴酷讓她不得不想方設法以求自保,而個性上的差異使她不可能像寶釵那樣用圓滑世故作盾牌躲避「刀劍」,黛玉象刺蝟,豎起滿身的尖刺隨時抵抗外來的攻擊,她的小性兒、她的尖酸刻薄、她的斤斤計較,說到底,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對寶玉越來越深的情愫加劇了她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正是因為如此的身世,如此的性格,才會有黛玉的葬花之舉,也只有黛玉,才會用葬花來釋放滿懷的愁緒。
  而黛玉遣懷最主要的方式莫過於詩歌。富有詩人氣質,並且被詩化的林黛玉,詩魂總是時刻伴隨著她,總是隨時從她的心裡和身上飄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無賴詩魔昏曉侵」,這是她的切身體驗。詩,對於她,是不可一日無的。她用詩發洩痛苦和悲憤,她用詩抒寫歡樂與愛情,她用詩表示抗議與叛逆的決心。可以說,如果沒有了詩,也就沒有了林黛玉。這也決定了她的詩是自由的、充滿感情的,整首《葬花吟》洋溢著黛玉的詩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現了她冰清玉潔的節操、獨立不阿的人格、美麗聖潔的靈魂,也為黛玉籠上了一層迷人的藝術光輝。
  同時,《葬花吟》的選材、遣詞、立意又是借鑒了前人的結果。黛玉「葬花」如此感人肺腑,並不是她個人的創舉。被譽為「風流文采,照耀江左」的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就曾有葬牡丹之舉。據《唐伯虎佚事》載:「唐子畏居桃花庵,軒前庭半畝,多種牡丹花。花開時,邀文征明、祝枝山賦詩浮白其下,彌朝浹夕,有時大叫慟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細拾,盛以錦囊,葬於藥欄東畔,作《落花詩》送之。」 俞平伯先生在《唐六如與林黛玉》這篇文章中分別列舉唐伯虎《六如集》中的《落花詩》、《花下酌酒歌》、《桃花庵歌》等詩,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與《桃花行》兩詩進行比較和對照,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是借鑒了唐伯虎《六如集》中詠桃花的詩作,例如:
「今日花開又一枝,明日來看知是誰?」(《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寒則如刀熱如炙。」(《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葬花吟》)
「枝上花開能幾日,世上人生能幾何?」《花下酌酒歌》)──「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俞先生指出:「《紅樓夢》雖是部奇書,卻也不是劈空而來的奇書。他底有所因,有所本,並不足以損他底聲價,反可以形成真的偉大。古語所謂『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紅樓夢》底贊語。」
  因此說,《葬花吟》是林黛玉感歎身世遭遇和悲劇命運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內容的豐滿、情感的豐富、語言的豐盈是一般詩歌所難以企及的,是林黛玉全部詩情的代表,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精華的代表。
三、巧用比喻,別具一格——《葬花吟》的修辭分析
  《葬花吟》修辭的最精妙處在比喻。所謂比喻,是指作者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就用另外的事物比擬思想的對象。黛玉以落花自比,寫花實則寫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借喻,黛玉作為借喻的本體,始終藏在詩歌文本的背後,我們只有融入她所營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裡,才能真正體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窺到她的內心世界。
  以落花喻紅顏,原是詩家的傳統手法,宋祁《落花》詩有句云:「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周邦彥《六丑‧落花》有句云:「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黛玉的別出心裁在於:以落花為中心,將「落絮」、「柳絲榆莢」、「桃李」、「燕子」、「風刀霜劍」、「淚」、「花魂」等等意象組合在一起,分別賦予他們不同的借喻本體,亦花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從衷來。運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現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傷淒惻之情。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繪了淒美的落花圖,實則點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無根之人寄寓他門,在「如履薄冰」的險境中艱難生存。「落絮」即是飄落的柳絮。林黛玉曾寫《詠柳絮‧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韻華竟白頭。歎今生誰捨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以柳絮之白、飄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蒼涼。「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用對比手法寫出榆莢之當令鮮艷與桃李的飄飛零落,聯想到黛玉作此詩時眾姐妹正在園內玩耍,回目更是寫明:「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塚飛燕泣殘紅。」曹雪芹特意將寶釵戲蝶與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戲蝶之趣襯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觀園眾姐妹歡樂中的孤寂心靈就尤為突出,有過寂寞體驗的人,很容易理解熱鬧中的寂寞更徹骨。此句中出現的「桃花」意像在《桃花行》中亦有描述:「胭脂鮮艷何類似,花之顏色人之淚。」桃花飄飛,血淚流盡,黛玉之艷賽過桃花,命運之薄更勝落絮,一紅一白,兩相對比,詩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風刀霜劍」既是嚴酷自然環境的描寫,更以此喻示了賈府及其代表的整個封建制度的險惡環境。探春有語:「咱們倒是一家子親骨肉,都如烏眼雞一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黛玉雖有賈母疼惜,畢竟是「外姓人」,還是投奔賈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禦無孔不入的傾軋?溫言軟語的背後是寒氣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寶玉又難窺其心,置身於如此艱難的生存空間,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尋生命的真諦,「風霜」這自然偉力使得花朵之艷難於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難覓,這沉重的思考更加劇了大觀園內處處「嚴相逼」的環境。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這裡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傳說湘妃哭舜時,眼淚滴在竹上變紅,成「湘妃竹」。此處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帶紅意則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機與癡情。淚亦是此詩中重要意象, 「滴不盡的相思血淚拋紅豆,說不完的新愁與舊愁。」,「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眼淚跟詩歌一樣,是林妹妹靈魂和智慧的傾瀉,是黛玉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也好,「鳥魂」也好,都是借來比喻黛玉在塵世間的受難之靈,庭外悲歌發,黛玉心中又何嘗不盛滿道不盡的悲愁?為了理想與愛情,她寧可「隨花飛到天盡頭」,然而「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對人生終極歸宿的思考使得這個「中世紀」時代的少女身上閃耀不同尋常的光芒。令人窒息的社會現實不可能給她答案,而她也絕不願苟活於濁世。「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淨土掩風流」落花歸土,林黛玉在生死之間也沒有第三條路去選,以至於賈母也說她不如寶釵有「福相」,「隨分和時」。黛玉是重質,也澆灌著自己的生命之「花」,「質木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在林黛玉看來,她甚至羨慕那些被她掩埋「還潔去」的落花,「他年葬儂知是誰」,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是何等哀傷而沉重的詢問,這是一個高傲靈魂的期盼與失望。以至於寶玉聽到此處也「哭倒於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後「斯園、斯地、斯人、斯景都已無形可覓,兩顆心靈在此產生強烈的共鳴。「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花」落了,理想幻滅了,性靈之光隨之消散了。
  《葬花吟》曲盡了,餘音猶縈繞耳畔。「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複,特意強調,並通過鸚鵡也會吟哦的描寫,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運也即黛玉的命運。其友人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曰「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葬花吟》讖語式的表達,正暗示了黛玉淚盡而亡的悲劇性命運。
四、結語
  《葬花吟》是林黛玉用熱血和生命寫就的心曲,採取自由的歌行體裁,融入獨特的葬花內容,運用借喻的修辭特色,向人們真實地展露了一個充滿痛苦而又獨抱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凸現了其獨立人格的壯美與崇高。《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原因正在這裡。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