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作者:胡孚琛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瀏覽:723 次




內容提要: 本文提出道學文化心、物、能一元論的新科學觀,並對什麼是道,道學的宇宙演化圖式作了逐層剖析。文中推導出信息、能量、物質相互轉化的數學關係式,並揭示出宇宙「靈子場」的本質。同時,還對實有的「色界」和「虛無空靈」的「無色界」之特徵與相互關係作了探討。最後,作者揭示了人類心靈的奧秘及其趨進於道的規律。道學的新科學觀,為人類面對的科學難題給出全新的思路,並將引發 21 世紀的新科學革命。

關鍵詞:新科學觀|靈子場|心物能一元論

A Neo-scientific View of Taoism Culture
Hu Fuchen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mind, matter and energy as understood within taoism Culture from a neo-scientific perspective and then further attempts to use successive levels of analysis to look at Tao and the cosmological evolution of taoism. The paper works out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tual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energy and matter and reveals the essence of the cosmic 「Spritoid」.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uality of the 「Realm of Form」 and the 「miraculous empty void (nature)」 of the 「Realm of Formles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reveals the laws of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how it nears the Dao. This neo-scientific view of Daoism offers a new lease to the difficult scientific problems faced by mankind and presents the promise of a new scientific revolution for the 21 st Century.
中國的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傳到西方,給西方社會提供了摧毀舊世界的有效武器。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1453 ),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的發表( 1543 ),現代科學終於從僧侶階級的壟斷下解放出來,伽裡略、開普勒、笛卡兒、牛頓、拉瓦錫、法拉第、麥克斯韋、玻爾茲曼、希爾伯特、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等科學巨星相繼出現。近 500 年的時間,現代科學在全世界一枝獨秀,幾乎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也走過了從誕生到輝煌再到面臨變革的歷程。當人類進入 21 世紀,靠工具理性徵服自然界的科學霸權主義已給人類社會帶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一系列災難性的惡果,而忽略生命和心靈的現代科學思維模式也日益走入絕境。 21 世紀的科學已突破西方只研究「存在」,不研究「生成」和「演變」的根深蒂固的「構成論」舊觀念,向現代「生成論」的新觀念轉變,在思維模式上也從以分析為主的還原論方法向有機整體論方法過渡。 21 世紀的新科學觀不但要揚棄西方機械論哲學的主客二分、物理還原、靜態分析、孤立實證等舊思維模式,而且還要調整西方文化中「科學的」要素和「人文的」要素相互分裂和對抗的傾向,進而延伸到科學、哲學、宗教三者相互交叉的學術領域,直至打通三者之間的界限。

這就是說, 21 世紀的人類正處在一場新科學革命的前夜,這場新的科學革命必然也會在哲學領域和宗教領域發生,即它同時也是一場哲學革命和宗教革命。有趣的是,這場新科學革命將再次回到曾經作出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四大發明的中國,向老子的道學文化汲取智慧。人們發現,宇宙本身是一個具有全息記憶能力的潛能量場, 21 世紀的新科學是整體的科學,是揭示宇宙、生命和心靈三者「大統一」規律的科學,這種新科學實際上即是新道學。

新道學文化是一個亟待開發和研究的學術領域,它的新科學觀必將為 21 世紀的新科學革命指明方向。道學的定律不僅適用於自然界和生命界,而且適用於人類社會和人的心靈世界。下面,我們對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逐層剖析。





什麼是道?老子《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25 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章)這兩段話描述了三層意思,其一講「道」是自本自根的宇宙最高的絕對本體;其二講道不能用語言和數學來描述,不能用人的感官或儀器直接觀察,但卻可以從「有」和「無」兩個方面體認它的玄妙;其三講道化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又復歸於道的「大循環」規律是道「周行而不殆」的根本規律。由此可知,老子的道論把道當作哲學上永恆的形而上的最高本體,又是科學上宇宙的起始點和終結點,是自然界、生命界、人類社會、心靈世界等萬事萬物的總根源,並貫穿和永存於萬事萬物之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據。道是宇宙的本原,它有體有用。所謂道體,即是宇宙萬事萬物之原始本體,它呈現「有」和「無」兩種狀態的統一。首先是「無」,即宇宙創生之前的「虛無空靈」狀態,稱為「天地之始」,具有質樸性和絕對性。然後是「有」,即宇宙創生之際具有生化功能的全息的混沌狀態,稱為「萬物之母」,具有潛在性和無限性。所謂道用,是宇宙所有運動和變化的驅動力,是創生宇宙萬事萬物的「合目的性」的模本,是宇宙的根本節律和法則秩序,是宇宙中萬事萬物中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稱為「常道」。

常道(或曰「常」)是宇宙一切生化運動的總規律和總原因,包括亞里士多德的動力因、形式因、質料因、目的因。世界各民族的先哲千百年來一直體悟和趨進某種無限本體,例如柏拉圖的「最高理念」,普羅提諾的「上帝」,佛陀的「心」,直至 18 世紀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而老子的「道」是人類智慧不可超越的最高宇宙本體。道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人類的本我。作為宇宙的本原,道是一種絕對的真知,因而是為符號指稱所難以描述的最終存在。語言符號的指稱和數字只能描述相對知識,而道是只能體悟難以言傳的絕對知識(智慧)。老子《道德經》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48 章)人們學習各門科學知識,須不斷積累,增強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稱之「為學日益」。人們要修道,則須不斷排除世俗社會名利色權的干擾,逐漸放下自己內心的各種執著,開發自己「靈性思維」的智慧,謂之「為道日損」。前者為「知識」的積累,靠的是「理性思維」;後者是「智慧」的開發,靠的是「靈性思維」,得道就是求得大徹大悟圓滿無礙的大智慧。作為人類心靈的本我,道是「知覺者」,因而具有不可被知,不可當作測量和計算的對象,即「不可名」、「不可道」的性質。道是自本自根、自生自化的無分別相,因而具有不能被創造,不能被生化,不能被區分的性質,是宇宙創生之前的「無極」狀態。

道是人類的知識之根、智慧之源、學術之本。它是宗教的終極信仰,哲學的最高本體,科學的原始公設,美學的最高境界,倫理學的根本價值取向,世界文明的堅實支點,人類精神回歸的家園。



老子《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42 章)這段話是新道學文化的宇宙創生和演化圖式,是道學文化新科學觀的核心內容。它的意思是說,宇宙間萬事萬物據其「全息原理」皆開端於一;而且萬物都是陰陽互補的統一體,遵循陰極生陽,陽極反陰的「太極原理」。道以其「生化原理」化生萬物;萬物以「中和原理」皆具備道的特徵。

「道生一」中的「一」,在道學中指元始先天一?,是宇宙創生之始的一片混沌狀態,即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先天狀態。元始先天一?也稱先天混沌一?、先天祖氣,它是宇宙初始狀態下隱藏著的秩序,是產生宇宙根本節律的信息源。「一」是最初的宇宙蛋,是種子,是原型,是基因,是宇宙中萬事萬物全息的「模本」。「一」是佛陀的「心」(靈明性體、佛性),是柏拉圖的「最高理念」,是宇宙的「絕對精神」,是易學的「太極」,或稱為「樸」、「獨」、「純」、「真」、「素」等,也稱作「神明之德」,即「神」和「德」,《黃帝內經》和《易經》裡的「神」即是道論裡的「一」。道學稱「執於一而萬事畢」,天下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最初的全息「模本」,都是由「一」開端,掌握了開端的「模本」,由此展開,就掌握了事物整個過程的要害。

「一生二」中的「二」,指陰陽二性,即易學中的「兩儀」。道學中的「陰陽」,即黑格爾所謂普遍存在的「矛盾」,即馬克思描述的「對立統一」規律,也即恩格斯所謂引力和斥力、正物質和反物質的相互作用狀態。「二」中隱含著宇宙創生和演化的渦旋式的內在驅動力,它類似於歌德猜測到的「創造力」,乃至柏格森的「綿延」或「生命衝動」。在科學上,「二」即量子場理論中的「零點場」( zero-point field )、「費米子真空」( fermion vacuum )或「狄拉克海」,也就是歐文·拉茲洛描述的那種「量子虛空全息場」 ,或稱「撓場」(又譯「扭力場」)。道學的「二」是各向同性的「標量場」,而「三生萬物」是「矢量場」。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斷言:「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我們不能追溯到比對這個相互作用的認識更遠的地方,因為正是在它背後沒有什麼要認識的了。」「只有從這個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瞭解現實的因果關係。」 這個觀點幾乎是恩格斯自然哲學的綱領,他由此推論出「宇宙中一切吸引的總和等於一切排斥的總和」,並說這個觀點也是黑格爾的。恩格斯盛讚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家在辯證思維方面超過了他那個時代的科學家,然而他不知道,二千五百年前中國的老子早已作出真正科學的結論,並追溯到比相互作用更深的根源。道學的智慧是人類「原始反終」的大智慧,在任何時代都是超前的。

「二生三」中的「三」,是指有象、有氣、有質的信息、能量、物質三大要素。物質是宇宙以粒子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部分和整體、個別和一般之間的區別。能量是宇宙以波動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運動和靜止、間斷和連續之間的區別。信息是宇宙以選擇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有序和無序、方向性與合目的性。信息、物質、能量在宇宙量子真空零點能全息場中是潛在的虛信息、虛能量、虛物質。這種標量場的傳播速度不受光速 C 的限制,它以 10 億倍的光速攜帶信息。這樣信息還可以從本質上簡化出一些無量綱的「數」(如圓周率π,自然對數的底 e ,虛數 i ,無窮大數∞,無窮小數?)。粒子性的存在形式為束縛信息(熵),表現為空間;波動性的存在形式為自由信息,表現為時間;因而信息本質上是空間與時間的耦合。必須指出,物質(包括各類基本粒子、無機界、生命界等)、能量(包括機械能、熱能、電能、生命能等)、信息(包括物理信息、生命信息、心靈信息等)都是可分為不同層次和不同形態的,人的心靈顯然是信息的最高形態。

「三生萬物」,就是說宇宙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生物界到人,都是由信息、能量、物質三大基本要素組成的。當量子虛空全息場的基態受到「激發」,打破「虛無空靈」的虛時間和虛空間,標量場在渦旋中變為矢量場,能量和物質也脫離潛在的「虛」狀態,信息則呈現為物質和能量的形式或結構。「三生萬物」是宇宙大爆炸的起始點,宇宙由此從先天突變為後天,現實世界的萬物由信息、能量、物質因緣和合而生。必須指出,信息、能量、物質這三大要素皆沒有西方哲學中「實體」的機械論含義,而是說它們有如佛陀的緣起法所說的那種「關係」的實在,是這些實在的「關係」生成「萬物」,物是緣起於這三大要素的「關係」的。因之道學所謂「生」,皆「依緣而生」、「因緣所生」,即是由因果關係而來的「緣生」。「萬物」緣於「三」,「三」緣於「二」,「二」緣於「一」,「一」緣於「道」;反之「道」緣生「一」,「一」緣生「二」,「二」緣生「三」,「三」緣生「萬物」。

當代中國哲學界一些學者對老子哲學中「三生萬物」的「三」解釋為陰氣、陽氣、中氣,這是對老子的天才智慧食古不化的曲解。道家之學,貴與時偕新,古籍詮釋的知識容易陳舊,但道家的智慧卻是歷久常新的。「三」為信息、能量、物質三要素,這是新道學的詮釋,也是老子智慧的真義。「萬物負陰而抱陽」是道的「太極原理」;「中氣以為和」是德的「中和原理」。根據道的「生化原理」,宇宙中萬物無陰陽不生,無陰陽不化,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平衡之謂德。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在不斷震盪、螺旋式變化和發展的運動中最終靠向中和態的趨勢,中和態即陰平陽秘的穩定態。



1980 年,我發現了一個新的物理常數 H ,其數值等於玻爾茲曼常數 k 和自然對數 ln2 之積,並推導出「可用能」與「信息」之間相互轉化的數學關係式,同時得出孤立系統中內能、信息相互轉化和守恆的關係式。當時此文沒有使用國際單位制,全文如下:

信息論與熱力學結合的思考

科學史上力學和熱學曾經分家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並不是力學家一點也看不到熱現象往往伴隨著力現象以俱生,而只不過認為這不在他們的研究範圍之內罷了。我覺得在過去百餘年中,熱力學家不注意信息,似乎是這一現象的歷史重複。既然過去把力學和熱學結合起來曾經改變了整個力學的面貌,現在如果我們直接把信息引入熱力學,也必將大大開闊人們的眼界,從而促使熱力學和信息論在科學史上必然地統一。

我們不難理解,熱只能從高溫傳向低溫,是首先消除了熱傳導方向上的不確定性,產生了信息。物理系統的自發不可逆過程,也是因為不同過程留下了不同的痕跡,付出了依賴過程變化的信息量。世界上任何自發過程都是不能不留痕跡的,它不能自動復原正是因為它在外界殘留下信息。其實,任何熱力學過程都伴隨著信息的變換和傳遞,只不過以前長期被人忽視而已。所謂第二類永動機,是想不付出能量的質在信息傳遞中發生退化的代價而白得到功,當然是不可能製造的。太陽的熱輻射,是一種熵增過程,同時這種輻射又是地球上信息的來源;如果太陽熄滅,地球上的生命馬上終止。當兩個氫原子核聚合時,總質量的一部分轉化為進入恆星外層空間的輻射能(根據愛因斯坦公式E=mc 2 ),這些能量也攜帶了一定的信息量,使整個過程的熵也增加了,因為束縛在原子核內的能量向空間傳播這一過程可以被認為是無序程度增大。由此可知,在宇宙中,不和信息相聯繫的純粹能量變化是沒有的。

我們知道,一個熱力學系統中的內能U只有一部分可以產生機械功,這一部分叫作可用能E。在孤立系統的等溫變化中,可用能也就是自由能,這時系統內部有均勻的溫度T,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當系統的溫度與四周溫度趨於相等時,E=U-JTS。J為熱功當量,JTS也叫束縛能。既然束縛能和熵的聯繫早已明確,那麼可用能和信息的聯繫能否給出呢?

我們已知信息量I和熱熵S的關係式為:

I=(S max - S)/(kln2)

S max 為系統最大可能的熵,S為系統的實際熵。如果把S max 和S分別用物理系統的理想氣體在可逆過程的熱溫商和在等溫膨脹達到平衡時的實際熱溫商來表示,則

I=(kln2) -1 (Q max /T - Q/T )=(kln2) -1 △Q/T

由於△Q在這裡表示恆溫條件下可逆過程吸收的熱能和不可逆過程吸收的熱能之差,我們知道,最大功只能在可逆過程中得到,不可逆過程等於浪費了功,△Q實為不可逆過程浪費的可以用來做功的可用能E。於是,我們推演出信息量I、可用能E和絕對溫度T的關係式:

E=HIT

當信息量的單位取比特 ( bit),H=0.975×10 -16 爾格 0 K -1 ,為玻爾茲曼常數 k和ln2之積。這樣信息和熵不僅在統計學的概率表達形式上是一致的,而且在物理內容上和能量的聯繫形式也是對應的。上式的物理意義是:

熱力學系統儲存的信息量I和該系統的可用能E成正比,和其絕對溫T成反比。

這樣結合第一定律,我們還可得到下面孤立系統內能、信息轉化和守恆的關係式:

U=HIT+JTS

這說明在系統的內能不變時,要增加能量的信息儲存,就需要做功以減少系統的熵,使其可用能增加。反之,在系統的熵增加時,可用能就減少。在自然界天然變化中發射自由信息的熵增過程,都是可用能減少的過程。這時系統的內能在量上雖然守恆,但在質上要發生退化,可用能會轉化為束縛能。熱能的價值決定於它所能產生的功有多少,當系統的熵增加時,熱能的價值便降低,變得愈來愈不中用。由此看來,熵不但是熱分子混亂程度的標誌,而且是能的不可用程度的量度。反之,信息則是系統結構的有序性及其能量的有序性或可用程度的量度。這樣,我們就可彌補原來能量只從量上量度的缺陷,給出能量從質上比較的標準。宇宙中萬物的熵自發增加趨勢,同時也決定了它們在相互作用中自動發射信息的屬性。孤立系統的內能和信息是守恆的。

我的這篇論文完成了一項本來應該在 19 世紀由玻爾茲曼作出的科學結論,在現代物理學家早已視為經典的熱力學定律中打開了缺口。實際上, 19 世紀至 20 世紀奠基的物理學大廈並非無懈可擊,其中有幾個重要的關係式和物理常數的發現透露出自然界更深層的奧秘,這些包括:

普朗克常數 h ,玻爾茲曼常數 k ,光速 C 。 海森堡測不准關係式: ( 1 )能量和時間Δ E ·Δ t  h , ( 2 )位移和動量Δ x ·ΔΡ x  h 。還有兩個基本關係式: ( 3 ) E=mc 2 ,( 4 ) E=h υ 。將( 3 )、( 4 )式聯繫起來得到( 5 ) m=h υ /c 2 (包括物質波公式λ =h/m υ )。再結合我給出的信息和能量關係式( 6 ) E=HIT ,可以得出結論:宇宙中的信息、能量、物質是可以按一定數學關係相互轉化的,它們在孤立系統中是守恆的。這就推導出新道學的宇宙中物質、能量、信息相互轉化和守恆定律。

這樣,我們再把虛數 i 代入到這些關係式中,採用求極限( n → ±∞, n → 0 )等數學運算方法,將其擴展到無限大的宇觀宇宙或無窮小的微觀世界(包括虛世界),就可推導出一些有重大物理意義的新關係式,解決科學界很多懸而未決的物理難題。

我們由此指出,一些最小最輕的基本粒子(特別是玻色子)必然同時具有波動性、粒子性、選擇性等三種基本特徵。通過科學實驗我們不僅可以證實這些基本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且可以證實它們存在物質(粒子性)、能量(波動性)、信息(選擇性)三象性。選擇性本質上是一種心靈特徵,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大至銀河系,自創生起就有「合目的性」的選擇趨勢。基本粒子攜帶的信息就是一種「原初的心靈」,由基本粒子進化成原子、分子、有機物、細胞、生命體直至人的大腦,信息組合的層次越來越高,進化至最高層次則為人的心靈。人類和人的心靈的出現只不過是自然界「合目的性」的演變和進化的產物。這就是說,宇宙從基本粒子到星系團本身都是有生命的和有心靈的,宇宙的演化和生命的進化都是「合目的」的,因之,地球上生命現象的出現和人類心靈的花朵盛開決不是偶然的!道學一直將宇宙視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體,宇宙本身是一個有「記憶」,會「學習」的全息的超巨系統,這個超巨系統遵守道的「全息原理」,道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美國系統科學家歐文·拉茲洛《微漪之塘》討論的「量子真空零點全息場」,實際上也是以「靈子」為中介的「靈子場」。「靈子」為心靈信息的「載體」。新道學的宇宙圖景,消除了西方哲學笛卡兒心和物二元論的對立,給出了心、物、能一元論的宇宙觀,發現宇宙中早已隱藏著出現生命和心靈的潛在根據,這必將激起一場新科學革命並給未來的科學發展帶來動力。





道學的歷代宗師,如伏羲、神農、黃帝、老聃、關尹子、列禦寇、文子、楊朱、莊周、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陳摶、張三豐等,發現了宇宙和人體的一個大秘密。這種秘密,佛陀等東方哲人也曾用不同語言進行揭示,可概括為「兩重世界,四個陰陽」。按這一道學理論,宇宙分為「先天世界」和「後天世界」,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先天的人體稱作「法身」,後天的人體稱作「色身」。 先天世界和後天世界,包括人體的法身和色身,都是由陰陽組成的,所以稱先天陰陽和後天陰陽為「四個陰陽」。必須指出,陰陽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係」,先後天的宇宙都是一種「太極」、「陰陽」、「三要素」(信息、能量、物質)的「關係實在」。宇宙中萬物各有一「太極」,皆可分「陰陽」,都是信息、能量、物質的結緣體。「陰陽」並非指西方哲學中某種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在一定「關係實在」中被稱為「陰陽」,因為在此一「關係實在」中被稱為「陽」的東西,可能在彼一「關係實在」中被稱為「陰」。根據新道學的「太極原理」:一陰一陽之謂道,無論先天或後天的生化作用,都離不開陰陽的相互作用。孤陰不生,寡陽不化,法身先天成丹,色身後天生人,凡是要生出個什麼東西,凡是要變化成什麼新狀態,都要靠陰陽交和,離了陰陽道不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永遠處於相互作用的對立統一關係之中,這才是道學《太極圖》的具體含義。先天是形而上的道的世界,包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三個生化過程,先天陰陽在「一生二」這一步被展現出來,一直到「三生萬物」,都是先天陰陽在起生化作用。後天是形而下的器的世界,「三生萬物」則由先天轉化為後天,萬事萬物出現,雖是後天陰陽用事,然仍是陰陽在萬物中起生化作用。

根據道學的觀點,宇宙中除了我們這個有形、有象、有質、可觀察可測量的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無形、無象、無質、無法觀察難以測量的「虛無空靈」的世界,這就是「兩重世界」的道學宇宙觀。「兩重世界」都是關係的實在,但前一重世界為實體,後一重世界為虛體。前一重世界的時間、空間是實數,後一重世界的時間、空間是虛數(超時空的)。這就是說,前一重世界是「三生萬物」而成的後天世界,後一重世界是萬物未生之前的先天世界;前一重是形而下的「器」世界,後一重是形而上的「道」世界;前一重即佛學所謂「色界」,後一重即佛學所謂「無色界」。「色界」在佛經中簡稱「色」,在道經中簡稱「有」,是實數表示的世界;「無色界」在佛經中簡稱「空」,在道經中簡稱「無」,是以虛數表示的世界。色界裡的萬物運動以光速為極限,受三維時空的限制,受當代科學中物理定律的支配,可以用現代科學儀器觀察測量;無色界不受光速和三維時空的局限,現代物理學的定律和時空觀尚不能解釋無色界的現象,現代科學儀器也無法觀察、測量無色界。實際上,人們用於觀察測量的科學儀器,僅是人類感官功能的延伸;觀察不到的東西並非不可能存在,只不過說明其沒有人類感官的在場性。語言和數字無法描述的東西,更不能輕易否定,也只是說明其缺少可言說性。其實,宇宙中人類無法以感官觀察和不能用數字、語言描述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由於人類感官及語言的有限性,世間能確切感知和確切描述之物只佔少數,即這類可用語言及數字描述的事物僅屬於特殊現象。現代自然科學目前的發展水平僅能研究色界的物質運動,儘管處在前沿的科學家已發現暗物質、反萬有引力的存在;儘管「量子虛空全息場」和「真空零點能」的探索已引起當代科學家的注意,但是足以打破現有科學觀和思維模式的新物理學革命畢竟還沒有發生。事實證明,處在前沿領域的現代科學研究尚不圓滿:例如,以相對論為理論基礎的大爆炸學說難以解釋宇宙中存在比 150 億年前發生的大爆炸還古老的星體存在及諸多宇宙常數何以高度和諧;量子力學也解釋不了超過光速相關極限的基本粒子何以存在量子態的「非局域相干性」;遺傳基因隨機突變的現代生物學也解釋不了生物進化的間斷平衡和地球上生命突然加速進化的事實;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也難以理解大量存在的人體生命潛能和心靈感應現象。道學的新科學觀可以使現代科學的難題迎刃而解,揭示出自然界、生命界、心靈界最後的秘密。新道學可以打破「色界」和「無色界」的界線,揭示出「色界」和「無色界」的共同規律,可以極大地開拓人類的眼界和智慧,引發 21 世紀的新科學革命。

所謂「色界」和「無色界」,都是由「道」緣起而生的「關係實在」,而且二者之間也是互為緣起的。我們決不能以傳統的三維時空觀猜測它們,誤以為在「色界」宇宙之外另有一個佔據空間的「無色界」宇宙,就像兩隻並排擺放的箱子那樣。實際上,我們生存的「色界」宇宙本身也是一個「無色界」宇宙,我們人體的「色身」本身也隱含著一個虛無空靈的「法身」,色界和無色界是相輔相成,互為因緣,亦此亦彼,即此即彼的,這才是新道學的宇宙觀。佛陀《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子《道德經》講「有無相生」( 2 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0 章);「無有入無間」( 43 章)。這些論斷實際上都可看作是新道學的自然定律。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時間、空間、質量、能量都可以改變,惟有光速不變。設若人們跨入光子飛船,達到光速飛行,這時外部空間為零,靜止質量為零。這樣,從外部看,光子不佔據任何靜止空間,沒有任何形式或結構,是「其小無內」的;從內部看,光子的外部空間為零,時間和空間失去意義,整個宇宙就是光子本身,它又是「其大無外」的。由此可知,光子和「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的「道」之本性相合,它同時具有粒子性、波動性、選擇性(合目的性),光子也是有心靈的。「色界」的時空以光速為界限,物質運動最大不能超過光速,否則時空失去意義,因之光是由「色界」通往「無色界」的臨界線。如果在「色界」中費米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膠子、光子、中間玻色子等媒介場傳遞,那麼「無色界」中的相互作用則以承載心靈信息的「靈子」傳遞,「靈子」的概念有些類似於萊布尼茲的「單子」( monad ),其媒介場稱為「量子虛空全息場」,也即「靈子場」。質子、中子等費米子以呈「粒子性」為主(物質),膠子、光子等玻色子以呈「波動性」為主(能量),靈子則以呈「選擇性」與「合目的性」為主(信息)。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實際上是被「無色界」的「靈子場」支撐著,它們能被人類認識也是因為都有自發輻射自由信息的特徵。原子核結構的穩定性即是其不斷從「量子虛空全息場」獲取能量和信息的結果。否則由於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恆定地輻射能量和信息,其軌道運動因能量減少會逐漸降落到原子核上,物質也會塌陷。人的心靈顯然是「無色界」裡靠「靈子場」傳遞的無形的超時空的「關係存在」,心靈的傳遞更是不受光速限制的,光從太陽傳播到地球需 8 分鐘,而人的心靈一轉念瞬間即可「想到」太陽或相距 81 光年的北極星。道學中將「色界」和「無色界」之間相通的隧洞稱作「玄關一竅」,人體從「色身」通往「法身」的「玄關一竅」正是通過心靈修煉才能打通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既可以是能量又可以是信息或心靈,心物能三者本質上是同一的,這就是新道學文化心物能一元論的宇宙觀。



根據新道學文化的「天人感應原理」,宇宙中的自然界、生命界、心靈界處在永恆的相互作用之中,人類的心靈可以在宇宙的「量子虛空全息場」中留下痕跡並影響到遙遠的地方和久遠的時代。 道學的「三生萬物」說和佛教的「三身說」(法身、報身、化身)及基督教的「三身說」(聖父、聖靈、聖子)不謀而合,信息相當於佛陀的「法身」或基督教的「聖父」,能量相當於佛陀的「報身」或基督教的「聖靈」,物質相當於佛陀的「化身」或基督教的「聖子」,道學的宇宙觀既是「陰陽互補」的,又是「一分為三,合三而一」的。老子的道學認為宇宙和人體都是信息、能量、物質三者因緣和合的關係實在,前者是大宇宙,後者是小宇宙,其本原都是道。人的心靈既是道的生化運動的結晶,又可以通過內丹學的修煉程序同道一體化,達到「即心即道」的境界,因之「道」並非是不可知的。

新道學認為人的心靈也是「一分為三」的,即人類的意識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其一為表層的「常意識」,舉凡感覺、知覺、記憶、判斷、推理等日常認知活動,內丹學稱之為「識神,包括佛學的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第六識),屬「理性思維」的層次。其二為深層的「潛意識」,即弗洛伊德、容格等精神分析學家發現並研究過的人從胎兒、嬰兒、少兒時期留下的心理印痕,心理未成熟時期受刺激遺留的童年記憶,人生的各種慾望、性慾和心靈創傷等印痕造成的非理性意識活動。佛學的「末那( anas )識」和「阿賴耶( Alaya )識」大致屬於這一意識層次。這種由埋藏在心理深層的多種人生慾望和生理本能激發的潛意識在背後強烈地影響著表層常意識的心理程序,人們可以從夢境、幻覺、自由動作、癖習、精神病、偏執、妄想等多種心理狀態中破譯出潛意識的「原型」。內丹學將未被淨化的潛意識稱作「心魔」,將淨化了的潛意識稱作「真意」。其三是最底層的「元意識」,內丹學稱之為「元神」,是一種先天遺傳的本能意識,也是一種「靈性思維」能力。元意識是人類在億萬年漫長的生物進化中遺傳在人的血肉之軀中尚未開發的信息庫,它包藏著人在生物進化史上曾經有過的智慧和潛能。元意識相當於佛學裡的「阿摩羅( Amla )識」,也稱「無垢識」、「白淨識」,是阿賴耶識所藏的「無漏種子」,是人身真正的「自我」,內丹學稱作「主人公」。這樣,內丹學的人體修煉工程,也是一項凝煉常意識,淨化潛意識,開發元意識的系統工程,同時又是一套發現「自我」,開發「自我」的心靈修煉程序。

在內丹學修煉中,常意識可以凝煉為「意念力」,意念力也可以作用於外部的自然界和生命界。潛意識可以凝煉為「陰神」,陰神是人格化了的潛意識,又稱「夢生身」,佛教密宗謂之「中陰身」,具有離體體驗、遙感、遙視、預知等超常的心靈潛能。元意識可以透過潛意識參預常意識的心理活動,展現為直覺、靈感、前知等先天的「靈性思維」形式。內丹家通過「入靜」等心理訓練「排除常意識」(丹家稱「識神退位」),元意識便可顯現出來(丹家稱「元神呈現」),元意識顯現是一種頭腦十分清醒的「無思維」狀態,它在潛意識層次裡的激發和應用稱作「真意」。在內丹學修煉中,元意識經過開發和凝煉,可以凝聚為佛教所謂「意生身」並逐步人格化為「陽神」。陽神是元意識的凝聚體,有成熟的人格,是有形有相的本我,可以脫離肉體存在,具有突破時空障礙的巨大神通,這是內丹學研究和修持中須待驗證的一項課題。更為現實的是,元意識通過凝煉轉識成智,從而明心見性,使自己圓陀陀、光灼灼的「靈明性體」呈現出來。這一「靈明性體」,道學稱作「金丹」,佛學稱作「真如實相」,是一種無生無滅的無分別相,是在「氣離出入」、「心離能所」時呈現的「無雲晴空」般的心靈絕對本體,即所謂人的「本來面目」。藏傳佛教噶舉派「大手印」的修持,須經四次灌頂(瓶灌、密灌、慧灌、勝義灌)和四瑜伽(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無修瑜伽)的修持,則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識」轉為「意識」,意識再轉為「末那識」,末那識繼轉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轉為「阿摩羅識」,直到阿摩羅識破而轉為「法界體性智」,便完成了「轉識成智」的心靈修持程序,這個程序在內丹學中稱作「煉神還虛」。「法界體性智」即是道教內丹學中所稱萬劫不壞的一點「靈明性體」,也是佛學的「真如佛性」。阿賴耶識和阿摩羅識(在佛典中多將阿摩羅識歸入阿賴耶識之內,不作分別,但和丹經比較發現僅有阿摩羅識和丹經中之元神相當)在佛學中稱作「去後來先作主公」的「輪迴種子」,在尚未「轉識成智」之前由它作主,但既轉識成智之後,不受輪迴,即由佛性(法界體性智)作主了。阿摩羅識轉為法界體性智之後,其他各識亦隨之而轉,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皆為「法界體性智」之妙用。

道學和佛學都是心物能一元論的科學觀,但道學是「道本論」,佛學是「心本論」,佛陀的「心」相當於道學的「一」,故內丹學在「轉識成智」(即煉神還虛)之後,還有一個「虛空粉碎」、「煉虛合道」的步驟,才能「以心契道」,達到「即心即道」的境界,因之道學可以包攝佛學的科學成果。內丹學修煉的目的,就是通過色身尋覓法身,通過法身修補色身,就是向虛無世界要寶,通過交通虛無世界完成在現實世界裡無法辦到的事!虛無生萬有,無色界裡存有人類取之不盡的寶藏,內丹學裡神仙、真人就是通過修煉能夠出入色界和無色界的人,就是能掌握虛無空靈的無色界這個偉大寶庫的鑰匙的人,也即是體道合真的人。

集古今中外文化精華而開創的新道學文化,不僅是一種解釋世界的學說,也是一種改造世界的學說。道是宇宙生化之原,人類社會中和之原,人體生命之原,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是人體抗病求生的「保護神」,是人類消災避難的「救世主」。新道學科學觀的目標,就是將道開發出來,解決 21 世紀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為全人類服務。道學之士要為宇宙立基,為生靈立命,為人類圖生存,為世界求和平,為科學開新篇,為社會奔大同,這就是新道學的歷史使命。

[ 美 ] 歐文·拉茲洛:《微漪之塘--宇宙進化的新圖景》,錢兆華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552 頁。

[ 美 ] 歐文·拉茲洛: Ψ 場理論,載《微漪之塘--宇宙進化的新圖景》,錢兆華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第 358-386 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