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選拔,還是提高?



作者:莫天
文章來源:作者惠稿
瀏覽:183 次




中國封建科舉制度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政府每過幾年就要組織如此大規模的選拔考試,有如此嚴密的組織和程序,有如此龐大的衙門和如此之眾的官員參與其中,政府卻始終沒有建立與科舉相應的學校教育作為支持。中央政府只組織考試選拔官員,而從來沒有建立學校制度教育培養官員。科舉和教育似乎完全是不搭界的兩回事。我國的學校制度是在廢除了科舉制度的同時才艱難建立起來的。
我國封建科舉的中心目的就是選拔官員,既然科舉是為了選拔官員,那麼政府投入財力建立學校制度,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政府官員不是更好嗎?除去選拔的目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可以培養更多的人讀書識字,提高國民素質。但是,事實上是,我們正規的學校制度是在科舉制度被廢棄的同時才開始建立。科舉制度與大眾平民受教育完全沒有聯繫,它只是選拔官員,幾個讀書人也只是為了科舉。至於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從來就沒有納入封建帝王的視線。
因此,在封建時期讀書受教育就有以下兩個十分功利的目的;
第一,希望能被選拔上的人才去讀書,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被選拔。如果沒有被選拔上的可能,或者根本就讀不起書,那就不必讀書。政府希望的並不是提高國民素質,只是選拔官員。不但封建主流意識認為讀書就是為了科考,普通百姓也這麼認為。如此以來,讀書在科舉制度下變得十分功利,已經完全蛻變為一種功利的投資。讀書是為了科考,科考是為了做官,做官後就會有相當可觀的回報。讀書人在利益的驅動下自覺地投資讀書,而且是極少數人的事,政府沒必要建立學校制度作為科考的支持。如果十年寒窗苦而科舉考試落地,就是十分失敗的,書也就白讀了。蒲松齡七十多歲了還要科考,他的小說寫的再好,只是小道,科考失敗,就不能納入利益集團,他就是失敗者。因為政府在制度設計上只給讀書人這麼一條生路,讀書人會年復一年地,鍥而不捨地科考下去。讀書人會自覺地攀附在科考的十字架上。政府完全沒有必要建立學校制度,何況建立學校制度,普及教育,要花費大量財力,得不償失。除極個別登科者以外,科舉制度也在製造大量的失敗者。
第二,在科舉的制度設計下,能夠達到科考目的的知識,也就是能夠使你被選拔上的知識,才是知識。政府借科考規定了知識的範圍和種類,簡單說就是四書五經和八股文。其餘的,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數學、哲學、經濟,等等科學,都被排除在知識的殿堂之外。這些不是科考的內容,也就根本沒有用,也就根本不是知識,也就沒人去研究探討。這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體系,幾乎沒有一個是在中國建立起來的,因為科考不認為它們是知識。讀書人研究它們自然就毫無意義。如此以來,政府通過科考將知識劃定在一個十分狹隘的範圍裡,達到封建思想文化上的專制。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必要建立學校制度呢?讀書人看似各讀各的書,彼此毫不相干,實際上他們比在學校裡統一受教育還要統一,他們自然會圍著科考的內容讀書,政府不必擔心他們還會去讀那些啟迪思想的書、科學的書、或者是什麼不利於封建專制的書。就像先秦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封建專制時期根本不可能出現,現代科學體系也不可能在封建中國誕生。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窮十幾年工夫只背誦四書五經那麼幾本書,政府何必投入大量財力建立學校制度培養官員呢?
我國封建時期科舉制度使讀書人自覺地屈服於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和話語方式,否則就無法步入利益級層。科舉制度極大地壓縮了讀書人的思想空間和人生發展的可能性,限制了知識分子的話語能力,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讀書人也在科舉制度之下從根本上喪失了獨立思想的能力,喪失了對社會的批評能力,也喪失了社會責任心。十年寒窗苦,只是為一朝選在帝王側,為「帝王謀」。也因此做人上人,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因此,為了達到科考仕途的目的,學子只能遵循科舉制度下形成的官場潛規則,放棄自己的道德追求和道德底線,將文本說教與現實行為完全分裂開來。
要說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發明創造是什麼?恐怕非科舉制度莫屬。科舉制度的創立與完善,以及對讀書人的戕害和對思想文化發展的破壞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科舉就是選拔,除了幾個被選拔上的以外,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失敗者。反觀西方的學校教育制度,其在制度設計上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真理。雖然其政府官員也從學校受教育者之中選拔,但是學校教育不以選拔政府官員為目的,而且他們走上從政之路也決不是通過簡單的考試,政府更不會為了選拔官員而規定哪些是知識,那些不是知識,哪些是必須學習的,那些是不必要學習的。因此,在西方的學校制度中,科學家可以從容地自由地研究我們看來毫無用處的東西,並且樂在其中,各種現代科學體系也就誕生在西方。他們的人格始終處在獨立的、自由的狀態,受教育者無論走向政治舞台,還是從事科學研究,還是經商辦實業,都是他們的精彩人生。因此,學校教育在給社會培養各種成功者,給受教育者提供了各種人生的可能性,從政倒顯得十分次要了。

受科舉制度的影響,我們民族有相當重的考試情結和選拔情結。這種考試情結和選拔情結似乎已經深植於我們民族的靈魂之中。綜觀我們的社會,各種考試充斥在我們的各種研究機構和大學中,也充斥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職稱英語,職稱計算機等級,各種資格證書,學歷資格考試等等等等,幾乎是活一輩子,考一輩子。一個讀書人不能從容地應付這些考試,就無從得到利益保證,甚至什麼都不是。目前的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可以說是變相的科舉考試,人們趨之若騖,爭前恐後,因為利益悠關,不可等閒視之。而這些考試除了浪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對學術研究幾乎沒有任何益處,對國民素質的提高也幾乎沒有什麼作用。唯一稱得上學術研究的就是炮製文章,而這些文章是評定職稱、獲得學位的硬性要求,職稱和學位又是利益大小的衡量標準。因此,這種學術研究就完全蛻變為利益符號,而幾乎喪失了學術價值。
今天我們的教育制度設計,就是層層考試、層層選拔,與科舉考試的功利目的十分相似。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學、研究生、博士,選拔的結果,並沒有真正選拔出人才。除了那幾個被選拔者之外,為社會製造了大量的失敗者。中考淘汰一批,高考淘汰一批,他們是最底層的失敗者;上了大學的也感到很失敗,因為沒有考上名牌大學;考上名牌大學的也感到很失敗,因為沒考上第一名。科舉考試還培植出民族的狀元情結,各省有各省的狀元,各校有各校的狀元,文科有文科的狀元,理科有理科的狀元……。那麼這幾個「狀元」似乎就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有這些考中狀元的才是人才,其他人似乎就是為了「狀元」陪考的。其實這些「狀元」也是很值得懷疑的人才,他們在層層考試選拔中,除了練就非凡的應付考試的本領和刻苦攻讀那些規定的考試書目以外,基本上喪失了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我們培養的是考試機器,除此之外就是失敗者。
現在的大學生疲於奔命,參加各種名目的考試,除了應付各種考試以外,幾乎沒有精力再去學習其他東西。至於科學研究、探索真理,幾乎等同與天方夜譚。在這種考試選拔教育下,普遍產生厭學情緒。由於厭學,也幾乎喪失了從事研究的興趣和能力。通過各種考試換取相應的利益,幾乎成為我們教育制度的唯一目的。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是;我們還比較貧窮,只能將有限的資金用在這種選拔式的精英教育上。這是毫無說服力的解釋,因為無論西方還是日本,其學校式的普及提高教育,都不是在資金十分充裕的情況下才開始的。從什麼原則和目的出發,建立怎樣的教育制度,不是資金問題,跟資金充足與否沒關係。相反,我們的考試制度所花的財力物力無疑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現在以至於產生考試產業。
從近代以來,無論中國、日本、西方各國的情況,都證明教育制度的進步與落後,決定著國家的進步與落後。我們的選拔考試教育誤國誤民,改革應是迫在眉睫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