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國家」走向「文明-國家」



作者:甘陽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338 次










  本報記者 吳 銘香港報道

  《21世紀》:21世紀中國面臨的中心問題與20世紀中國是基本相同,還是將有所不同?

  甘陽:有所不同。中國在上世紀的中心問題是要建立一個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但中國在21世紀的中心問題則是要超越「民族-國家」的邏輯,而自覺地走向重建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civilization-state的格局。

  事實上凡認真研究中國的西方學者大多都指出,中國不是一個通常西方意義上的所謂「民族-國家」,而只能是一個「文明-國家」,因為中國這個「國家」同時是一個具有數千年厚重歷史的巨大「文明」,因此西方政治學界最流行的說法是,現代中國是「一個文明而佯裝成一個國家」(A civilization pretending to be a state)。誠然,在許多人看來,中國的巨大「文明「是中國建立現代「國家「的巨大包袱,這基本也是20世紀中國人的主流看法;但我們今天要強調的恰恰是,21世紀的中國人必須徹底破除20世紀形成的種種偏見,而不是要把20世紀的偏見繼續帶進21世紀。我以為,21世紀中國人必須樹立的第一個新觀念就是: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中國「現代國家」的最大資源,而21世紀的中國能開創多大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中國人是否能自覺地把中國的「現代國家」置於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之源頭活水之中。

  西方思想史家列文森的名著《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代表上世紀的典型看法,即認為中國的「文明」是中國建立「現代國家」的巨大包袱和障礙。在他看來,二十世紀中國的歷程實際是一個不得不從「文明-國家」變成「民族-國家」的過程,或用中國本身的術語來說,就是從「天下」變為「國家」的過程。所謂「天下「不是一個地理空間的概念,而是歷史文明的概念,其含義是說,中國人歷來認為中國從古典時代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想是最高的文化思想形態,但近代以來的中國人在西方列強的侵入下,則不得不放棄這種文明至上的「天下」觀,而以「保種保國」作為最迫切的中心問題。

  列文森相當正確地指出,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最根本特點,恰恰表現為最激烈地批判和拒斥中國的古典文明,因為現代中國民族主義者的中心關切是建立現代「民族-國家」,而他們認為中國文明傳統即「天下」的觀念已經成為建立現代「國家」的障礙,因此要建立中國的現代國家就不能不與中國的文明傳統徹底決裂。20世紀以來中國人一波又一波激烈攻擊中國傳統的運動,以及今日中國人仍然普遍具有的強烈反傳統情結,實際恰恰是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產物,其原動機乃在於建立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焦慮。

  列文森等人的這些看法實際都來自於梁啟超一百年前的名著《新民說》的基本看法,亦即認為中國人歷來「只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國家」,因此中國人沒有「國家意識」,從而無法形成現代西方人具有的強烈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梁啟超認為,20世紀是西方「民族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時代,「故今日欲抵抗列強之民族帝國主義,以挽浩劫而振生靈,惟有我行我民族主義之一策,而欲實行民族主義於中國,捨新民未由。」梁啟超的這種「中國民族主義」,確實與西方現代性以來的民族主義思潮以及建構「民族-國家」的路向相當一致,都是力圖以「啟蒙運動」的新思想新道德來造就「新國民」,從而將中國摶成一個「現代民族」,即使這種「新國民」和「現代民族」背離了中國的「祖宗家法」,也在所不惜。用康有為的話說:「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於祖宗之法乎?」

  但我們必須指出,無論梁啟超還是康有為或其他二十世紀中國先賢,都不同於列文森,因為這些中國先賢實際都只是把採取現代西方民族主義路線的「民族國家」道路看成是救急之計,而並不認為是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長遠之圖。在發表《新民說》十年後,梁啟超即發表了著名的《大中華發刊詞》以及《中國與土耳其之異》等文章,這些文章的主旨可以說就是提出了「大中華文明-國家」的思路,因為他在這些文章中所討論的「國家」,都不是指現代民族主義運動的「民族-國家」概念,而正是「文明-國家」含義上的國家概念,這種「文明-國家」的基礎在於梁啟超所謂的「國性」,實際也就是「文明性」。如他所言:「國性之為物,耳不可得而聞,目不可得而見。其具象之約略可指者,則語言文字思想宗教習俗,以次衍為禮文法律,有以溝通全國人之德慧術智,使之相喻而相發,有以網維全國人之情感愛慾,使之相親而相扶。此其為物也,極不易成,及其成,則亦不易滅。」梁啟超在這裡所強調的恰恰是,中國建立「現代國家」的最根本基礎,乃在於中國以往「文明-國家」所形成的「國性」。這種主要體現為「語言文字思想宗教習俗」的所謂「國性」,並不是現代「新民」運動所能造成,而恰恰是現代「新民」運動的前提和依托所在。換言之,中國建立「現代國家」的長遠之計,在梁啟超等看來乃在於發揚宏大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所特有的「國性」,否則中國就會像土耳其等國家一樣,在現代轉型中失去了自己的「國性」,從而實際不是文明的再生,而是文明的萎縮和滅亡。在我看來,如果梁任公的「新民說」代表了20世紀中國的主流傾向的話,那麼他在《大中華發刊詞》等文章提出的「大中華文明-國家」思路,應該成為21世紀中國思想的出發點。

  《21世紀》:你的意思似乎是否說,21世紀中國的中心任務不僅是繼續建構一個現代國家,而且同時必須進行文化或文明的「復古」?

  甘陽:完全正確。但所謂「復古」,正如錢鍾書在「復古論」中所指出,在中國一直都被誤解了。因為人們往往不理解,「復古本身就是一種革新或革命」,例如「一切成功的文學革命都多少帶些復古──推倒一個古代而抬出旁一個古代」;同時,「若是不顧民族的保守性、歷史的連續性,而把一個絕然新異的思想或作風介紹進來,這種革命定不會十分成功」。

  (甘陽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