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般理論的討論



作者:鮑德裡亞
文章來源:《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瀏覽:188 次




  「需求的意識形態的起源」設定了四種不同的價值邏輯:

  ——使用價值的功能性邏輯;

  ——交換價值的經濟性邏輯;

  ——符號/價值的差異性邏輯;

  ——象徵性交換的邏輯;

  與之對應的四個不同的原則分別是:有用性(l』utilite),等同性(l』equivalence),差異性(l’difference),模稜兩可(l』ambivalence)。

  對於「藝術拍賣」的考察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實例來說明價值從經濟交換價值向符號交換價值的一種轉變策略。從這一點延續下來,應該能夠擬定出所有價值的一般轉化的列表,適用於一般人類學。

  使用價值:(Valeur d』usage)

  1、 使用價值-經濟性交換價值

  2、 使用價值-符號/交換價值

  3、 使用價值-象徵性交換(144)

  經濟性交換價值:(Valeur d』echange economique)

  4、 經濟性交換價值-使用價值

  5、 經濟性交換價值-符號/交換價值

  6、 經濟性交換價值-象徵性交換

  符號/交換價值:(Valeur d』 echange/ signe)

  7、 符號/交換價值-使用價值

  8、 符號/交換價值-經濟性交換價值

  9、 符號/交換價值-象徵性交換

  象徵性交換:(Echange symbolique)

  10、 象徵性交換-使用價值

  11、 象徵性交換-經濟性交換價值

  12、 象徵性交換-符號/交換價值

  在此,並不試圖將所有這些價值邏輯在理論上給予說明:只是想簡單的說明每種價值的領域,並且考察從一種領域到另一種領域的轉變過程。

  1、使用價值-經濟性交換價值:交換價值的生產過程,商品形式的生產過程,等等。政治經濟學的討論對象。生產性消費。

  2、使用價值-符號交換價值:符號的生產過程,源於對有用性的破壞(「炫耀性消費」,奢侈的價值)。「非生產性」消費(時間的消費,即一種炫耀性的無所事事以及休閒),實際上是差異性的生產:它的功能性差異成為了一種地位上的差異(例如半自動洗衣機vs 全自動洗衣機)。在此,廣告將有用的物的價值轉變為符號價值。在此,技術和知識從它們客觀的實踐中分離出來,(145)被凸現差異的「文化」體系再發掘。由此這個領域變成了消費(consommation)的延伸,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賦予它生產、體系以及符號的相互作用等諸多內涵。當然,這一領域也還包括源於經濟性交換價值的符號的生產。(參見第5條)

  3、使用價值-象徵性交換:這是一個耗費(consumation)的領域,也就是說,一種使用價值(或者經濟性交換價值,參見第6條)的破壞,不再為了生產符號價值,而是為了超越經濟性的規定,重新樹立起象徵性交換。它的顯現有禮物、節日。

  4、經濟性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這是一個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過程。也就是說,再一次將交換價值轉變為使用價值(通過個人購買的行為,或者通過生產性消費的生產)。第4條與第1條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馬克思主義)所研究的兩個方面,並沒有將符號的政治經濟學考慮在內。這也是一個通過使用價值將交換價值神聖化的領域,一個將商品形式轉變為物的形式的領域。(參見以下,《使用價值之外》)

  5、經濟性交換價值-符號交換價值:這是在重新界定的符號的政治經濟學中存在的消費(consommation)過程。它包括了作為符號價值生產的花費行為,與第2條相連,它還包含了奢侈性價值的領域。但確切說來,這一領域是一個從商品形式提升為符號形式的過程,是一個經濟體系向符號體系轉變的過程,並由此導致經濟的權力轉變成為一種統治以及社會特權等級。

  6、經濟性交換價值-象徵性交換:第2條與第5條所描述的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如何被轉變為符號價值的過程(或者同樣也是物的形式和商品形式如何被轉變為符號形式的構成),第3條和第6條則是通過象徵性交換而對這兩種形式(即經濟的形式)的超越(146)。根據我們的再界定,其中將符號形式蘊涵於一般的政治經濟學領域之中,由此第9條作為第3條和第6條的完成階段成為了一種對符號形式的超越,即象徵性交換。

  在此,並沒有說清楚在這三種形式(即一般的政治經濟學所描述的形式)與象徵性交換之間的關係。相反,只存在著一種與這些形式的堅決的分裂和超越,一種對這些形式永久的解構,這些形式都不過是價值的符碼(codes de la valeur)。確切的說來,並不存在象徵性「價值」,只存在象徵性「交換」,它將自身界定為一種與價值和符碼不同,並超越了它們的存在。為了象徵性交換的誕生,所有價值的形式(物、商品或者符號)都必須被否定。象徵性交換是與價值領域完全割裂的另一個領域。

  7、符號交換價值-使用價值:符號,如同商品,馬上就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社會等級、不同的地位,特權階級以及它們所支撐的文化都可以算作是某種利益、一種個人的滿足感,從而成為一種生存的「需要」(一種依據差異性的符號的「有用性」以及對它們的「消費」而產生的社會價值的增值的需要)。

  8、符號交換價值-經濟性交換價值:這一過程包含了一種文化的特權,以及符號的壟斷等等向經濟特權的再轉換。與5條結合起來看,這種不斷的轉換描述了整個政治經濟學的循環過程,其中經濟的剝削以資本的壟斷為基礎,「文化」的統治則以不斷的相互衍生的符碼的壟斷為基礎。

  9、符號交換價值-象徵性交換:符號形式的解構和超越,從而走向象徵性交換(參見第3條和第6條)。

  10、11、12、象徵性交換-使用價值、經濟性交換價值以及符號交換價值:所有這些都描述了一個過程,即在第3條、第6條以及第9條中所描述的一種顛覆性的超越(147),這一過程是象徵性交換的破壞,以及經濟性交換的產生。總體看來,它們將象徵性交換放置入由各種不同的價值符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符號價值)所構築的抽像的、合理化了的分配(ventilation)當中。例如被捲入到相互交換中的物,在這種持續的交換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它自身的任何價值(即與其本身相稱的價值),而物的循環本身建構了社會關係,即社會的意義。一旦象徵性交換被打破,那麼同樣的物都被抽像為有用性的價值、商業的價值、地位的價值。象徵也成為了一種工具,或者是商品,或者是符號。各種各樣的編碼方式都可以進入其中,但它們所構建的形式只能是一種政治經濟學的形式,它完全與象徵性交換相左。

  這種對價值的「綜合」闡釋只是一個開始。它展現的是一些相互關聯的群體自然的組合,一些關係是可逆的,一些價值可以相互轉換,一些價值則與其他價值完全不同。一些價值是一個一個的發揮功能,而另一些價值則需要一個更為複雜的圈子。它們的一般原則:有用性、等同性、差異性以及模稜兩可,都很難說清楚。這只是一個綜合的考察,雖然擁有一種形式上的對稱,但在其背後並沒有什麼將它們組織起來的理論基礎。

  II

  第二個階段就是要在生產與再生產、價值的轉變、超越以及還原等諸多行動的結合當中得出一些結論。首先呈現在眼前的是這樣一個公式:(148)

  符號交換價值/象徵性交換=經濟性交換價值/使用價值

  即:符號價值與象徵性交換之比等同於交換價值(經濟的)與使用價值之比。

  這就是說,在象徵性交換和符號價值之間存在的還原,抽像和理性化過程(參見《拜物教和意識形態》中對身體和無意識的考察),就如同在多樣化的「具體的」使用價值與商品中抽像的交換價值之間存在的過程一樣。結果,這一等式,如果能夠被接受的話,則意味著完全相同的過程同時作用於等式的兩邊。這無非就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過程(傳統的說來,這種政治經濟學直接指向的是第二個關係:經濟性交換價值/使用價值)。而這一等式則意味著可以在一種符號的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上來分析第一個關係,儘管這一關係也可以在物質生產的政治經濟學中得到了說明,並在意識形態的運作中得到了確認(contresigner)。這種符號經濟學的存在,或多或少地採取了語言學的形式,更為一般的說來,就是符號學(semiologie)。但語言學似乎很小心地避免將自己的分析放置於政治經濟學的名稱之下(這種政治經濟學包含了對符號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這一點而言追隨了馬克思的理路)。然而,這正是它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所說出的東西。語言學與政治經濟學的等同關係早在先於馬克思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中就已經存在了。

  如果符號的政治經濟學(符號學)認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途徑,那麼這是因為它們在形式上的相同,而不是內容上的等同:符號的形式與商品的形式是相同的。(149)

  這第二個階段從一種單個的價值,從或多或少較為機械的價值的整合轉向了對某些形式的相互關聯的考察,轉向了多種價值的一致(homologie):雖然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深化,但卻並非是決定性的。這種相互關聯有效地說明了價值的多種邏輯,但如果要一致性能夠完全的和諧統一,還需要用橫向的關聯來加強縱向的關聯。不僅需要符號價值與象徵性交換的對比等同於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對比(這一關係在上面已經指出了),而且還需要符號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對比等同於象徵性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對比。即:

  符號交換價值/經濟交換價值=象徵性交換/使用價值

  現在,如果符號價值和交換價值,通過它們的邏輯形式,完全被捲入到一般的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中的話,我們可以說在象徵性交換與使用價值之間並不存在如符號價值與交換價值所構成的某種秩序——事實上正相反,象徵性交換以及使用價值暗含著對符號價值與交換價值的超越,而後者又是對前者的一種還原(參見第1、3、10-12條)。然而這一公式仍然不能成為一種等式。將象徵性交換作為一個一致性的要素,並沒有將其他有些關係考慮在內:例如象徵性交換並非一種價值(它不是明確的、自為的、可衡量的或者可被編碼的)。它是一種屬人的交換,包含著模稜兩可性(肯定的與否定的),也正因如此,它與其他的價值形成鮮明的對立。

  III

  這種不和諧最終導致了等式的解體以及更為一般的重構。(150)

  1、不再將符號作為一個普遍的價值,符號的構成要素就顯現出來,即能指(signifiant)與所指(signifie);

  2、由此,符號形式與商品形式之間存在的確定性關係可以構造如下:

  經濟性交換價值/使用價值=能指/所指

  即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之比等同於能指與所指之比。

  橫向的關聯——交換價值與能指對等,就如同使用價值與所指對等(換句話說,一方面交換價值與能指具有邏輯上的關聯,另一方面,使用價值與所指具有邏輯上的關聯)——來自於相應的縱向的關聯。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說這種一致性關係(這一次達到了和諧統一)描述了一般的政治經濟學。

  3、這種一致性的關係已經完成了,象徵性交換發現自己被清除到價值領域之外(或者一般的政治經濟學之外)。這與對其的界定是一致的,即象徵性交換它超越了價值。

  4、那些用來將使用價值從交換價值中分割出來,將所指從能指中分割的還原過程,或者合理化的抽像過程被替換了(它已經被接受了)。最為基礎的還原並不發生在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或者能指與所指之間。 它發生在整個價值體系與象徵性交換之間。

  那將使用價值從交換價值中區分出來的,(151)並同時將所指從能指中區分出來的東西就是一種形式的邏輯。它並沒有真正的將這些要素分割開來,而是在它們之間建構了一種結構性的關係,就如同在交換價值與能指之間,在使用價值與所指之間所建立的關係一樣。事實上,所有這些關係在一般的政治經濟學框架內形成了某個體系。整個體系的邏輯構造否定了、壓抑了或者還原了象徵性交換。將所有價值與象徵性交換區分開來的東西不具有結構性的內涵,它是一種徹底的分裂(它預設了一種絕對的超越)。

  在此,我們觸及到了這樣一種諸要素的一般分佈:

  經濟性交換價值 能指 象徵性交換

  使用價值 所指

  也就是說,物質生產(商品形式)的過程與符號生產(符號形式)的過程在同樣的體系邏輯中獲得說明,它們兩者構成了整個價值領域,而象徵性交換是與整個價值領域相對立的領域,一個無價值的領域。

  一般的政治經濟學 象徵性交換

  (ECONOMIE POLITIQUE (ECHANGE SYMBOLIQUE)GENERALE )

  對於一般的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或者價值的批判理論)與象徵性交換的理論是一回事。它是人類學革命的基礎。這一人類學的一些要素已經在馬克思的分析當中有所涉及,但顯然沒有能夠與固有體系實現真正的分裂。

  當下的理論提出三個重要的任務,從馬克思主義的分析中出發,並試圖超越它:(152)

  1、將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延伸到對使用價值的批判中去,為的是還原人類學中的理想主義成分,它仍舊存在於其中,甚至存在於馬克思的理論中(存在於「需求」的層面,以及在「使用價值的勞動」的層面)。對於使用價值拜物教的批判也是必須的——它是將物的形式放入到其與商品形式的關係中所進行的分析。

  2、將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延伸到對符號以及符號體系的批判,這種延伸為的是表明能指的邏輯、能指的遊戲以及能指的流通是怎樣如同一種交換價值體系一樣被組織起來;所指的邏輯對能指的邏輯的隸屬是如何等同於使用價值的邏輯對交換價值的邏輯的隸屬。最終,我們需要一種對能指拜物教的批判。它是將符號形式放入到其與商品形式的關係中所進行的一種分析。

  這整個的關係就是:

  經濟性交換價值/使用價值=能指/所指

  以上兩點試圖完成的是被馬克思所忽略的三個要素的批判。即嚴格說來,馬克思只是提供了交換價值的批判理論,使用價值、能指以及所指的批判理論都還有待發展。

  3、象徵性交換理論。(15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