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與心智哲學



作者:梁捷
文章來源:哲學在線
瀏覽:538 次



近兩年,我個人喜好的分析哲學著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譯介進來。其中主要是陳波的努力。斯特勞森的《個體》,蒯因的《詞語與對像》,以及馬上要出版的安斯康的《意向性》等都是歷史上最經典的分析哲學-心智哲學著作。而那一代哲學家裡(廣義上說,我是指羅爾斯那一代有分析傾向的英美政治哲學-心智哲學家,最多向前追溯到維特根斯坦),塞爾算得上是魯殿靈光了。
 就塞爾的著作來說,近年來容易見到的有外教社那套原版語言學叢書裡的《表述和意義-言語行為研究》,這當然是從語言(語用學)的角度來理解塞爾。另一支角度是從心智哲學和倫理學的角度理解塞爾。去年人大社出了塞爾的《心靈的重新發現》,陳波策劃的那套黃皮書之一,也是被陳波寫到那篇著名的「投票序言」(過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學著作)中的書。但我個人覺得那本書份量一般。還有一冊更薄的白封面小冊子,是塞爾關於生物倫理的一次演講,與另一冊哈貝馬斯的書並列,我也覺得份量不夠。
 好在這次譯文社重版了兩本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中的兩本塞爾的書。這是推動以塞爾為代表的分析哲學研究的好機會。第一本《心靈、語言和社會》我覺得市面上有時還能見到,第二本更精彩的《心、腦與科學》卻是很久很久沒有見到了。
 就說這本《心、腦、科學》,其實是一次演講集。英美哲學家都不會寫長篇大作,典型如維特根斯坦,只能寫出大量分節的碎片,像戴維森這樣的更是幾乎沒有專著。這本書很短,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擺出一個重要問題可供大家思考。
 1心身問題。即心理過程與生理(神經)過程的相互關係,這也是研究「自我認同」的核心問題。以前我順著這個思路研究「自我認同」,讀的是米德,詹姆斯還有一些認知科學的著作。後來偶爾讀到泰勒的《自我的根源》,讀了幾頁就扔掉了,實在是不知所云。
 2計算機能思維嗎。僅僅這個工作,塞爾就足以被列為人工智能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他提出了「中文屋模型」,「強人工智能」與「弱人工智能」的區別。現在仍是人工智能哲學研究的出發點。
 3後面的3到5章,我認為是提出一個由高到底,向外擴展的心智哲學基礎,從認知到行動再到社會秩序(制度),這方面的思考和哈耶克那本《感覺的秩序》其實是完全一致的從認知到行動這一環節,常常被看作哲學工作,包括哈貝馬斯這樣的社會理論學者也是在這個層面與塞爾對話。從行動到社會秩序,這就是更底層的社會科學,較少有學者參與這方面的討論,韋森似乎是這樣想的。
 4第6章是自由意志問題。我覺得這應該單獨拿出來,所有的哲學著作最後都繞不過這個問題。
 書後還附了兩篇長文,也許是為了彌補書厚度不足的缺陷吧。厚度不夠,附錄來湊,這是出版界內部的傳統了。附錄的第一篇是名篇,「什麼是言語行為」,不過我想很多人在其他文集裡讀過這篇了。第二篇「意向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大致反應了塞爾論述「意向性」的思想,當然他那本專門的《意向性》還有待翻譯。
 商務在很多年前就出過利科主編的《當代哲學趨勢》,李幼蒸譯,人名錯誤百出,但這是80年代的工作也不能苛責。近年來重版了,但文字完全沒動,也許覺得李幼蒸是大家吧。但這本書裡的很多章節真的不錯,雖然是西方學界70年代的主流工作,但至今仍然值得國內哲學界來學習,其中也包括塞爾的哲學思想。
上海譯文還曾出過一套「當代學術思潮譯叢」,黃皮本,是全國各地打折書店的必備書。這套書從封面到排版到設計,都是很典型的失敗的書。當然其中也有一些選題和譯者都不錯的書,比如孫周興和陸興華譯的阿佩爾《哲學的改造》。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分析哲學著作有兩本。一本是丹尼特主編的《心我論》。這本書裡收集了最著名的哲學幻想,比如「缸中之腦」。遺憾的是,我對比過英文版,這本書翻譯的時候刪去了近一半篇目。雖然我理解這是80年代大躍進的正常做法。還有一本就是瑪格麗特‧博登主編的《人工智能哲學》,這本書的第三章就收錄了塞爾的名篇「心靈、大腦與程序」,這篇文章裡塞爾系統地回答了各方面對「中文屋」模型的批評。現在想來,我並不同意塞爾對第一種意見(即那本GEB的作者霍夫斯塔德的批評),但這篇是人工智能領域必讀的文獻。
 塞爾是個典型的跨學科學者,哲學,語言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社會理論等各個領域的學者各執一詞。其實閱讀塞爾本身是一件極有趣的事情,應該徹底開放自己的大腦,哈貝馬斯可以讀的那樣開心,我們也可以做到的。而且分析哲學著作一般質量都還不錯,因為篇幅較段,也不會旁徵博引,他們推崇的是清晰直白。面對那麼多的垃圾哲學,還是讓我們去讀清新的分析哲學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