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衛生問題積重難返
作者:任慧文
文章來源:世紀中國
瀏覽:286 次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醫療衛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暴露的問題更為嚴重。主要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煮成了「夾生飯」:患者不滿意,醫院不滿意,政府不滿意,富裕階層不滿意,中等收入階層不滿意,低收入階層更不滿意。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老百姓甚至將「醫療、教育、養老」三大支出喻為「新三座大山」。這些感受得到了相關部門研究成果的證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作課題組研究報告表明,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從總體上講是不成功的」。
北京醫學界人士指出,中國醫療衛生這個積重難返的問題,是中南海深感頭痛又不能不設法逐步解決的問題。
百姓有「新三座大山」
據北京消息人士透露,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經濟、科技教育等改革先後出台,但衛生體制改革的決定則晚了十年左右,直到九十年代末才提出。當時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就曾將醫療費用過快上漲的現象視為衛生改革極待深化的一個理由。遺憾的是,這個問題不但未能根治,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現今,中國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長速度已經快於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居民的經濟或心理承受能力。醫藥衛生消費支出已經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後的第三大消費,導致社會普遍反映「看病難、看病貴」。根據中國衛生部二○○四年底公佈的第三次調查結果。過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增長了百分之八點九,農村增長了百分之二點四,而城市、農村的年醫療衛生支出則分別增長了百分之十三點五和百分十一點八。
北京醫學界人士指出,對節節攀升的醫療費用,老百姓感慨地將「醫療和教育、養老」並稱為「新三座大山」,其中醫療費用因其不可預期性尤其讓人提心吊膽。
消息人士說,雖然伴隨醫療技術的進步和醫療設備的更新,醫療衛生費用的上漲在情理之中,但問題在於,中國衛生總費用的增長主要是由個人負擔,所以老百姓覺得不堪重負。
中國衛生費個人負擔重
據衛生部公佈的「二○○五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衛生總費用從一九八○年的一百四十三億二千萬元(人民幣.下同),急速上漲到二○○五年的六千六百二十三億三千萬元,而在這飛漲的衛生費用中,政府衛生支出從百分之三十六點二下降至百分之十七點二,社會衛生支出從百分之四十二點六下降至百分之二十七點三,而個人衛生支出卻從百分之二十一點二劇增至百分之五十五點五,在二○○一年一度達到百分之六十。老百姓負擔之重十分明顯。
資料顯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王紹光教授研究這個問題發現,發達國家的政府負擔了衛生總費用的百分之七十三,轉型國家的政府負擔了百分之七十,最不發達國家的政府負擔了百分之五十九點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負擔了百分之五十七點二,而中國則只負擔了百分之三十九點四。
王紹光分析說,如果醫療衛生費用主要由個人負擔,除非收入和財富在社會各階層的分配相當平等,否則經濟上的不平等必然轉化為醫療衛生上的不平等。如果醫療衛生費用主要由於政府負擔,即使是窮人也能獲享受起碼的醫療衛生服務,從而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公平效率問題危害更大
消息人士又說,老百姓醫療費用不堪負荷的問題,固然引人深思。但比之危害更大的,卻是衛生事業的公平和效率問題。現實狀況是公平性在下降,效率也在下降。
以公平問題而言,課題組認為公平性差有三個方面:一是籌資不公平。如一九九八年各省人均衛生費,最高的上海達到九十元,最低的河南只有八元五角,兩者相差十倍。二是城鄉社會醫療保障的覆蓋人口只佔少數且範圍不斷縮小。調查顯示,近八成農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國近四分之三的人口在遭遇醫療風險的時候,無法得到政府的扶助。三是城鄉之間利用衛生服務有明顯差異,城市或農村不同人群之間衛生服務利用的差異有擴大之勢。調查顯示,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存在著一個規模日益擴大的群體,他們陷入了「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境地。如果把他們放在今日醫療水平日趨先進的大背景下考察,或許才能真正體會到「小病扛、大病拖」、「不怕窮、就怕病」的心酸。
北京醫學界人士指出,中國衛生事業存在的公平和效率問題,根源不在於缺乏公共資金,而在於缺少社會公正的價值觀和有效的政府管理。如果中國能夠盡快建立一套所有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基本醫療服務(廣覆蓋面)的醫療衛生保障體制的話,一可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從而有利於經濟增長;二可有效保護國民基本健康,降低疾病負擔,減少疾病帶來的經濟損失,同時有利於提高人口素質,強化國家競爭力;三可大幅度提高居民的生活預期,刺激消費,並帶動宏觀經濟的增長。只怕面對中國醫療衛生這個積重難返的問題,當局會是「知易行難」!
二○○五年七月二十日於北京
- Jun 17 Tue 2008 02:13
中國醫療衛生問題積重難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