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芙蓉現象」看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主義文化



作者:陳祥波
文章來源:世紀中國
瀏覽:672 次



|我在本文中所陳述的觀點,是基於當代中國日益溶入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具體歷史背景,即使我們不能確認當代中國社會已經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多的局部領域,其資本主義的特徵是無法迴避的事實。這樣一個比較溫和的判斷,並不是對當前各種學術派別對當代中國社會性質判定的折衷,而是對中國現實的客觀觀察的結果。這樣一個判斷說明了為什麼在當代中國繼續追求構築資本社會的價值訴求與對資本社會的價值批判都具有現實的依據和意義。

  本文闡述的兩個基本概念「依附價值」和「依附審美價值」是作者獨立思考的結果,但是在思考深入的過程中,我不得不意識到這兩個概念實際上源於卡爾 馬克思對商品的兩個價值的著名發現。資本市場裡的「依附價值」產生於事物之間的關係,實際也就是交換的關係,我特意用區別於交換價值的「依附價值」這個概念,在於強調在資本市場裡本體價值的被忽視,而這一點是消費主義的消費對像符號化、象徵化的根源。

  儘管馬克思 韋伯是卡爾 馬克思的著名批評者,但兩個人對資本主義的本性的看法卻是驚人的相似,兩個人都認為資本主義的本性是對金錢的無限追求,金錢本身成為行為的目的,成為人生的終極價值。正是這個思想使我們可以對資本社會的很多現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譬如我個人認為自由主義的價值觀根源於資本社會金錢倫理對一切傳統倫理的超越性,對社會主義的恐懼和敵視同樣根源於金錢倫理受到的威脅。

  資本社會金錢倫理的超越性導致一切事物的本體價值的淪喪竟然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這是所有其它如異化、人文精神喪失、精英文化衰落、反文化的鄙俗文化興起等等文化現象的實質原因。在本文中,我們將個案分析「芙蓉現象」,以期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特點、文化價值走向做出初步的研究和探討。

  當代中國的文化領域所表現出來的資本市場特徵愈來愈明顯,這是我們對「芙蓉現象」進行研究的理論前提。由於「芙蓉姐姐」並不是走的傳統的色情路線,所以很難把它和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等網絡明星聯繫起來。 「芙蓉姐姐」的出現好像是孤立的偶然,正如新聞晚報(2005-06-27 )的報道:「今年夏天,互聯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刮起『芙蓉風』,一個名為『芙蓉姐姐』的普通女子以大量的個人照片和文字挑戰大眾忍耐力,一場偶像顛覆戰役隆重上演,傳統概念的偶像在這位女子的攻擊下轟然倒塌,一場娛樂高潮在閒人們看熱鬧的嘴臉中旋風般來臨。」

  但是如果我們把美國的孔慶翔、台灣的許純美放進視野,那麼也許我們完全可以把「芙蓉姐姐」的出現稱之為「芙蓉現象」。 金黔在線(2004年07月26日):「生於香港的孔慶翔(William Hung)外型普通、歌聲刺耳、舞姿滑稽,參加美國著名電視歌唱比賽落敗,豈料照樣被許多美國人視為偶像,譽為「香港RickyMartin」,風頭一時無兩,更有唱片公司開價近二十萬港元邀請他出唱片。……許純美在台灣一炮走紅。藍色的睫毛膏、鮮艷的口紅、華麗的服飾、誇張的帽子、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講話,一時間佔據台灣各大媒體的版面,民眾議論的焦點,甚至有網民把她在電視上講過的每句話,集結成許純美語錄。」

  但是芙蓉姐姐和孔慶翔、許純美有一點還不一樣,孔、許畢竟是傳統媒體捧紅的,芙蓉姐姐則完全是網絡的產兒,網絡在任何意義上都具備後現代主義的多元、解構權威和中心的價值取向,網絡的一個特點是「廣場性」,這個概念包括以下內涵:一、多人的平等對話;二、公共的信息輿論平台;三、民間性質。正是網絡的廣場性給現代人提供了表現其主動性的最強大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芙蓉姐姐可以視為一次網絡平民革命,它是向傳統價值規範的革命宣言,因為它顯示了網絡凝聚民意、創造偶像、顛覆權威、消解規範的強大力量。由於本文主旨是探討「芙蓉現象」的消費主義文化特點,所以其體現的網絡文化意義在此只是提及,不再深入展開。

  我們可以從圖片、文字、行為三個方面去概括芙蓉的特點:一、圖片。1、她本人相貌平平,外表普通,甚至顯得粗俗,土裡土氣,用一般娛樂明星、媒體人物的標準衡量,她是醜的;2、她著意顯露性感,但由於其肢體語言用舞蹈動作刻意誇張,充滿調侃和喜劇色彩,而毫無色情意味;3、其照片屬於傻瓜相機的大眾攝影,毫無藝術性可言。二、文字。1、她文字上的極度自詡自誇與其自身情況的巨大反差,由於她極其真誠自然的態度,形成強烈反諷和喜劇特點;2、文字大多數從內容到形式都淺薄幼稚,達不到一個初中生的作文水平,有時候則是貌似深刻的格言警句與內容的庸俗膚淺形成鮮明對比;3、總體來看,其文字邏輯混亂、自相矛盾,思想庸俗低級,文字欠缺素養。三、行為。芙蓉在2005年6月19日參加了互動電影《誰說青春不能錯》的選角活動,準備向影視圈發起衝擊。互動電影的製片人錢先生評價說:雖然她表演歌舞時聽不懂她唱什麼、看不懂她跳什麼,但她表演很放得開,形體動作方面很有喜劇天賦。我在網上看了錄像,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她毫不怯場,似乎欠缺普通人的羞澀感。

  芙蓉姐姐的上述特點和孔慶翔、許純美有幾個共同點:一、本體審美價值的欠缺,即不具有文藝本身應該具有的核心價值:審美價值;二、其存在的價值在於它在具體社會具體人群中的與其它價值的關係;三、原先的規範價值首先對它是排斥驅逐的態度,但一旦它具有了潛在市場價值的時候,資本市場會主動接納它,甚至使它成為新的規範價值。

  這三個特點,我解釋為源於資本市場的一個特點:「價值依附性」,即任何東西都能商品化,產生市場價值,其市場價值不在於其本體價值,而存在於與其它事物的關係中。在這一點上,資本市場是現代社會的上帝,它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它的金手指觸摸所及,垃圾變成珍寶,糞土化為黃金,紙屑飛揚為滿天銀鈔。這種價值依附性滲透到現代社會生活的細胞層面,成為倫理,成為道德,成為意識形態,使一切本體價值淪為次要,在資本市場裡,是什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帶來什麼。這種對本體價值的蔑視,在藝術領域表現為對藝術的審美價值的蔑視,美不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值多少錢。現代主義藝術的反藝術性正是對這種價值換位的憤怒抗議和深刻諷刺。但是現代主義藝術的悲哀在於它本是資本主義的叛逆者,卻最終成為了資本主義的代表藝術,這根源於資本市場的另一個特點:規範性,凡不合其規範的,就被它無情地拒之門外,被視之為無價值;但當一件事物打破其規範,而具有潛在的市場價值的時候,資本市場就會表現出它特有的靈活性,把這個異端納入其價值體系,搾取其帶來的利益,而異端也成為新的規範。在這一點上,體現了資本市場的價值觀對所有傳統價值形態的超越性,即馬克思‧韋伯定義的:「人竟被賺錢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法國畫家杜尚(1887~1968)的作品《泉》。在1917年2月,杜尚把一小便器署上「R‧Mutt」,送往紐約獨立美術家協會美展廳,取名為《泉》。2004年,在英國藝術界舉行的一項評選中,《泉》打敗畢加索的兩部作品成為20世紀最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英美媒體紛紛以《杜尚的小便池打敗了畢加索》或者《一個小便池成最具影響力藝術品》等為題報道了這一令人感到吃驚的結果。組成評審團的並不是缺少藝術細胞的普羅大眾,而是500名英國藝術界最權威的專家,包括藝術家、藝術品交易商、藝術批評家、博物館和美術館工作人員。在許多人看來,這一結果令人吃驚不僅僅是因為杜尚竟打敗了在現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畢加索和馬蒂斯,更主要的是小便池這一藝術作品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每日電訊報》更評論說,從評委們的趨向可以看出今天的藝術到了「多麼不堪」的地步。

  如果我們一定要給現代主義藝術一個本體價值的話,我把這個價值稱為「依附審美價值」,其特點在於它產生於作品與其它事物的關係中,而不在於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這一點類似於鮑德裡亞、詹姆遜的消費對象的符號化、象徵化,消費已經脫離對物品的使用價值的佔取,而注重物品的消費在生活中所指代的如身份、地位、價值認同感。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現象是文化的工業化和商品化,而商品反過來裹以文化的華袍,訴求於人的其它價值追求,掩飾其最真實的目的:賺錢。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精英文化如哲學、藝術只不過是一件昂貴的華袍,在交換的市場上,和大眾文化都是商品。藝術審美價值的依附性使得精英藝術與大眾藝術的本體價值上的區別根本不重要,這就注定了精英藝術從高高在上的中心地位的撤離,變得和大眾藝術一樣的地位,只是市場上的商品之一。

  在消費主義社會,人的消費行為是被動的,他們要遵從規範的價值標準,譬如時尚;但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反叛這個價值標準,或至少對之調侃,他們的消費行為本身成為消費品。在芙蓉現象中,是消費者塑造了他們的消費對象,或者說,他們的消費行為構成了特殊消費品,亦即是說他們在消費自己的消費行為。資本市場的規則是,只要有消費,就會納入規範化的生產,在孔慶翔的個案中,噪音也被規範化的工業生產出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芙蓉姐姐還是消費品,芙蓉姐姐進入文化娛樂圈,拍電影、電視劇、出唱片、出書、拍廣告、做主持人,都是可預見的未來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