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今年高考語文閱者言
作者:梁衛星
文章來源:本站首發
瀏覽:372 次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雲何意傍琴台?
——驚聞今年高考語文閱者言
對高考評卷這一所謂神聖的工作,我一直是心懷欽敬的,我也相信每一個高中語文教師都渴望有機會親歷其盛。今年,與一位參與了此項工作的教師把酒暢談,隨著有關話題的展開,我原來的神秘感煙消雲散。太多的不可思議,讓我一連幾天話也說不出來,深陷於失望與痛苦中,不能自拔。那是怎樣的評卷啊!——無論是就評分原則還是就評卷人員的素質與態度而言,都沒有什麼莊重,也沒有什麼嚴肅可言;更無須說什麼理性與公正!我在沉痛中反覆回味,突然發現:從試卷命題開始,一直到評卷結束,其實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某種意識形態的控制下,總體上充滿了混亂與偏執、腐敗與墮落、荒唐與無聊……我因此而倍感迷惘。在這樣的無所適從中,杜甫於老病之際那百感交集的詩句,便時時湧上我的心頭——長路關心悲劍閣,片雲何意傍琴台?
我在這樣的傷懷中寫下了以下這些文字,以求在良知與沉重的擠壓中挖一個小孔,舒展一下呼吸,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努力看一看那迷濛的遠方。
一、 對幾道語文試題的分析
1、文言閱讀題
朋友長期擔任高三語文教師,對文言閱讀題的命題類型與考查目的可謂知之甚深。他首先為我歷數近年來的高考文言閱讀文段,慨然謂之曰:無非就是重現「忠臣孝子、義夫烈婦」!今年的文言閱讀題的考查目的於此當然也是一目瞭然——通過平時的應對性訓練與最後的選拔性考查,以求灌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倫理教義,培養缺乏獨立人格的順民良工,不僅遵循了意識形態原則,而且還「與時俱進」,有了新的特點!這一新的特點是由文段傳主的形象及作者司馬光的評論決定的。文段傳主裴矩一生而處兩朝,在隋時為奸佞,在唐時為忠直,前後判若兩人,不同於往年的忠耿之臣,針對這一點,司馬光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動則影隨矣。不言而喻,司馬光的這一評論才是今年高考文言段落的重心所在。他暗示了在極權主義的國度裡,君王作為道德偶像直接規範著臣民的心性人格。只要君王做得夠好,全體臣民自然就忠孝仁義溫良恭儉。如果不,臣民也大可陽奉陰違,表裡不一,不用把什麼讀聖賢書做聖賢事這樣的教誨放在心上,只要活得夠好就行。這是典型的活命哲學,他無須什麼信仰也無須什麼追求。至於個體生命作為獨立人格的存在,以及與之相伴而生的獨異欲求,根本就不在考慮之列;更為可能的是,這一結論還隱含著這樣的觀點:改革只能自上而下,是君王的事,臣民們只要順應就行。結合我們的現實生存境遇,真可見命題人之用心良苦啊!
2、現代文閱讀題
今年的現代文閱讀題選取了現代作家柯靈的《鄉土情結》,這一文段的選取更可見命題人的用心良苦!文章歌吟了鄉土之戀作為一種歷史積澱於情結化之中的深沉繾綣、刻骨銘心,突現了深沉的民族主義情緒及愛國主義情緒。命題人更為欣賞的,可能是柯文在歌頌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情感時表明了孫中山及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革命壯舉與鄉土情結有著血肉相連關係的觀點,從而使該文實質上成為了革命化的宏大敘事。將私人性的鄉土情結與宏大的革命化敘事結合起來,可見作者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情緒之狹隘與強烈,隱含的結論是:正是因為革命行動的改造,鄉土情結才脫胎換骨金身輝煌。所以,在新的時代裡,一切私人化的鄉土情結要想避免其所謂的不健康的走向,必須要以熱愛革命的勝利果實為旨歸。簡而言之,鄉土情結只有與既定統治融合,才可終成大器。無疑,柯老先生用心的確良苦,命卷人則更是慧眼識珠,他們在意識形態的旗幟下,讓考生們在短短150分鐘的時間裡進行了一場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
3、作文題
很多人認為,今年的作文命題很好,尤其是和去年赤裸裸的意識形態綁架(去年的作文是心靈的選擇,考生其實只有一種選擇,即以意識形態的要求為選擇)相比,這的確是不錯的。然而即使如此,今年的作文命題仍然是失敗的:這主要體現在命題人對所選材料理解的膚淺之上。作文的話題是由韓非子的寓言故事智子疑鄰引出的。其實,智子疑鄰這則寓言表達的是真理性的認知與感性認識之間的關係,而命題人卻膚淺的理解為感情親疏與對事物認識之間的關係,並以此為話題而命題,這樣就大大縮小了話題範圍,使考生只能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去作文,極大的束縛了考生的創造性發揮(這也是離題作文多的原因)!朋友說:他在作文閱卷中沒看見一篇像樣的好作文,多屬泛泛而談,這與話題的設置失敗是有很大關係的!我也曾經思考過,為什麼今年的話題作文會如此失敗,這是有深刻原因的。有經驗的教師一眼就可看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雖然形式上是話題作文,但實際上這個話題只適合寫成議論文,這是內容對形式的限定,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命卷人有意為之,目的是使前面閱讀題中的意識形態灌輸不至於落空——這個話題的膚淺化設置,目的是為前面的意識形態灌輸設置一道保護欄!
4、結論
今年的高考語文可說是一場極其典型的意識形態測試,具體表現在閱讀題的命題之中。命題人堂而皇之的宣揚了極端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思想,表明了改革只能自上而下與普通公民毫不相干的觀念,強化了對個體人格構建的漠視,相比去年,是更大的倒退!
二、 對評卷細則與評捲過程的看法
1、從一個大題的評卷細則看語文閱卷的荒唐。
24題是根據給定的4句話,給「遺傳」這一概念下定義。明眼人審題即知,本題首先要求答案必須是一個單句,如果不是一個單句,根本就應一分不給,但評分細則卻是這樣的:1、形成定義格式,1分。基本要求——A、是一個表判斷的單句;B、主幹應是什麼叫遺傳或遺傳是……生物自身繁殖過程。2、內容沒有遺漏,1分[內容要點在此就不作詳述了]3、內容排列合理[三項內容按要求先後排列],1分。4、語句連貫通順,1分。在這樣的評分細則規範下,就形成了這樣滑稽的局面:只要有三項內容就給分,無論其是單句還是複句,無論其是否符合定義格式。另外,錯別字不得扣分!下面我列舉幾句聽到的所謂「標準答案」,就可知此題評分細則的荒唐可笑了:
1 、遺傳是指生物按照親代所經理的同一發育途徑和方式,產生與近代相似的復本的一種生物自身繁殖過程。 2分[本題滿分4分,句中錯別字是考生寫錯的,以下例句同]本題所扣2分一則是內容上遺漏了一項,二則是因遺漏導致了排列不合理。
2 、遺傳是指生物攝取環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按照親代所經歷的同一發育途徑和方式產生與親代相似得復本得一種自身繁殖過程。3分,所扣1分是因三項內容的排列不合理。
3 、遺傳是一種生物自身按照親代所經歷得同一發育途徑和方式進行,以攝取環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所產生的結果與親代相似的復本。3分,所扣1 分為沒有形成定義格式。
4 、遺傳是一種生物自身繁殖的過程,這個繁殖過程,生物不僅攝取環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而且還按照親代所經歷的同一發育途徑和方式進行,這種繁殖過程所產生的結果是與親代相似的復本。2分,所扣2分一則是排列不合理,一則是沒有形成定義格式。
不用多舉例了,只要看看上面的所謂標準給分,就可以想見這樣的評分細則是何等荒唐!而在其指導下的閱卷,又將是一種怎樣的折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可笑的評分細則呢?據說業務組是本著人本主義精神,為了照顧到考生的思維過程而制定的!本題考查的是對概念的判斷,應當體現的是思維的明晰與嚴謹,求實與認真,然而,這樣的評分細則則典型體現出了國人在王權主義文化下的思維特徵:無邏輯無理性無是非和稀泥。這樣的思維方式是科學的大敵。我們可以想見,在這樣的思維方式籠罩下,若想求得本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高級頂尖人才的出現無異是緣木求魚。而且,這樣的評分細則可謂極不公平:完全正確的考生也只能得4分,而糊塗亂抹甚至即使把原題干給定的幾句話抄一遍的考生也一般可得2分,這如何可以選拔真正的人才呢?人本主義實際上走向了其反面!當然,說這樣的評分細則荒唐可笑,這樣的思維方式是科學之敵,可能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可我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我想起了現代翻譯史上著名的硬譯與意譯之爭。魯迅為什麼特別強調硬譯?原因就在於語言表達是受思維方式制約的,而中國語言中的思維方式內核則是典型的無理性無邏輯無是非和稀泥,所以他希望通過硬譯能將西人的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也譯過來,最少也可盡量避免中國式的思維痕跡。而概念的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說體現的是西人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但經我們業務組的精英們這麼一攪和,我們便「中體西用」了,實在令人扼腕!
2、 評捲過程
本人單說作文評卷即可見一斑!
朋友所在的省今年有考生33萬多人,語文閱卷教師共分15個組,每組大約36人,其中約18人批閱作文。原則上是2 人批閱一份試卷,實際上只是一人批閱以後,另外一個人也簽一個名,表示是兩個人共同批閱的,這樣虛假的批閱形式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自欺欺人的批閱形式呢?一個是為了欺騙上級主管部門,表示批閱的慎重與嚴肅;另一個是為了欺騙查分的考生,讓考生無話可說:考生看了自已捲面上的兩個簽名後,會說什麼呢?人家可是兩個人商討斟酌給的分,大約自已的作文真的只不過如此吧!考生的反應無外如是。
批閱的過程基本上是兩頭緊中間松。剛開始改卷的兩天,由於業務組檢查頻繁,所以批閱比較認真,給分比較慎重,中間幾天業務組檢查相對較少,所以給分相對也較為隨便,當然,有的組在最後一兩天也會因為任務緊而特別馬虎。他曾看見有些成袋的卷子考生得分基本上都只有30多分,鮮見40多分50多分的;而有些則相反,基本上都是40多分50多分的,只有極少數是30多分,但實際上的差距哪兒有這麼大呢?這更可能是掌握的標準不一致所致!這樣,由於具體個人對標準的理解不同,以及由於批閱過程中前後時間的心理因素的不同,極有可能導致對考生的不公平。對標準的理解的確涉及到一個程序公正的問題,如果每個評卷教師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力求摒棄自已的理解,完全以業務組的標準為標準,從頭到尾貫穿一致,也能盡量做到相對公正,但這何其之難!至於心理因素導致的不公正,當然與評卷教師的良知與道德感相關,如果是一個有責任感有道德感的人,他也許會盡量調整自己的心態,以保持理性客觀,爭取給學生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但這樣地將公平的實現寄托在教師個人身上,又是何其危險啊!
這還只是大體上的,說到那些具體的細節,則更為可怕。有些閱卷老師年年參與高考評卷,深知業務組的心理,對他們的改卷若不一字一句的仔細檢查,不僅不會看出問題,反而會給以高度推崇。為什麼呢?那原因就在於他們改出了差距。怎樣改出差距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每袋試卷每個檔次的分都打到,而以中檔層次的分為主體,就行了,至於實際情況是否如是,則根本無須考慮。這些老師改卷是非常輕鬆的,他們大部分時間或閒聊或假寐或無所事事的進進出出,可是只要一動筆,一袋卷子很快就改完了,他們其實根本就沒有細看試卷,不過是對各檔次的文章在既定比例之下的歸類而已,那歸類的依據多半是學生的字跡與他們當時的心情!
還有些老師則胡亂給分,完全置考生於不顧。朋友親眼所見:一個同事在最後一天閱卷時,由於任務太重,在4 個小時內改了8袋試卷(每袋30份),這是多麼不可思議!也就是說一篇作文1分鐘,而實際上,扣除簽名[每張卷子至少要簽2個名字]、給分[一篇作文先打3 個細分再加出總分,總分要在兩個位置登記]、翻捲時間,我可以斷言,他一篇作文只花了不到20秒鐘。那就是說,他根本就沒有看作文,對這樣的閱卷者而言,作文不過是書法考試而已。老天!
另外,批閱者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心態,那就是,城市考生的作文水平要比農村考生高。而有相當多的作文是可以從其寫作內容中看出該生是來自什麼地方的,試想,批閱者帶著這樣的偏見去閱卷,是不是肯定會導致別一種城鄉差別呢?
總結一句話,中國當今的語文高考及其評卷,既不可能選拔出真正有個體自主意識的獨立人才,更不可能公平的給予每個考生同等發展的機會。在這樣的考試之中,從命題到閱卷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完全無視個體人格、對公平競爭原則並不盡力兌現的機械化過程。
強烈的意識形態化試題既不可能也不打算考查考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更不允許有獨立自主自出機杼的特異觀點出現,他只是要求順著出題者的思路去按部就班的答題就夠了!無邏輯無理性無是非和稀泥的評分細則及其深蘊的思維方式,撞大運式的得分過程,只能讓學生形成濃厚的宿命論情結與深刻的投機心理!
這樣的考試,究竟是選拔人才還是塗毒生靈?當我這樣悲哀的想著時,我看到了關天茶捨裡一份談高考作文的文章,其中開列的法國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如下:
文科
1.「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2.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
3.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慾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願望,而孤獨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
1. 什麼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理?
2. 「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3. 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問題:輿論在瞭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後,即能遺忘錯誤。這種現象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
1. 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
2. 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
3. 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生於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為共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
這樣的題目別說我們的學生做不出,我們的教師中又有幾個做得出來?就是讓當今中國文壇上的所謂大師們去做,只怕也是凶多吉少。我這樣想著,不由悲從中來,充滿了酸楚和恐懼——一個完全沒有思辯能力與思想活力的民族,一個只能也只想培養順民臣工的民族,一個不以選拔真正的人才為要務的民族,一個在考試中也只能給人深刻的宿命感的民族,能夠剛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嗎?
我忽然想起了杜甫《野老》中的詩句:長路關心悲劍閣,片雲何意傍琴台?大廈將傾,彷徨底層,關心由來只能惹傷悲,望盡茫茫長空,我這朵迷茫的孤雲又該歸宿何處?
附24題標準答案:
生物按照親代所經歷的同一發育途徑和方式,攝取環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產生與親代相似的復本的一種自身繁殖過程叫遺傳。或:遺傳是指生物按照親代所經歷的同一發育途徑和方式,攝取環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產生與親代相似的復本的一種自身繁殖過程。
- Aug 23 Sat 2008 14:44
驚聞今年高考語文閱者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