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史綱》:平民化的歷史解讀
作者:王元民
文章來源:作者賜稿
瀏覽:818 次
內容摘要:《中國人史綱》是一部以「中國人」的活動為特定對象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作。讓歷史成為一部立體電影,讓人民成為這部電影的主角,對歷史進行了一番平民化的解讀,正是此書的突出特色。
關鍵詞:平民化;人性;歷史解讀
「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馬遷入獄而作《史記》,前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在獄中寫成舉世矚目的史詩巨著《古格拉群島》,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在獄中留下聞名世界的《致奧爾嘉的信》……古今中外,似乎都留存著一個獄中著書的傳統,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便是十年牢獄生活凝練而成,他在最卑微、最沒有尊嚴的地方,以精神為追求,在歷史的爬梳、寫作中,以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立場,對歷史進行了一番嚴肅的思考。《史綱》中那「我從何處來,現在在哪裡,將向何處去?」的追問,那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不懈探究,那對文明興衰交替、社會治亂相因的艱難解讀深深地牽動著每個人的精神世界,撥動每個人的情感心弦。
正如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在《歷史學家的技藝》中所說:「歷史學以人類的活動為特定對象,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千恣百態,令人銷魂,因此它比其也學科更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便是一部以「中國人」的活動為特定對象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作。
有人在評價這部書時說,史學界大多推崇這部書的文學價值,而文學界則對這部書的歷史觀很是稱讚。的確,本書中的一些章節精彩的文學化描述是某些文學史也望塵莫及的。作者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用一種俯瞰的角度,描摹歷史背景,勾勒時空脈絡,不像一般史學家那樣的寫法去寫「帝王家族光榮史」式的歷史,而是自然而然把歷史寫得易懂、可讀、具趣味性,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不僅出語精警,才智橫溢,而且形象生動,文采斐然,給人餘味無窮的感覺。所以,在編年體、記事體之外,柏楊先生開創了一個新的史體:平民體。讓歷史成為一部立體電影,讓人民成為這部電影的主角,對歷史進行了一番平民化的解讀,正是《中國人史綱》的突出特色。
作為「平民體」的第一個層面精神的顯現,在於柏楊對皇帝稱呼、歷史編年、官職稱謂給予平民化、通俗化的解讀。對中國歷史各朝代皇帝的稱呼,譬如寫到隋煬帝,就稱他的名字楊廣,唐太宗就是李世民。不用歌功頌德的謚號,對每一個曾經掌握極致權力的皇帝,要把他們還原成一個「人」。由於政治掛帥之故,歷朝歷代都強調「奉正朔」,於是沒有一個一貫性的編年法,我們也一直未曾建立一種連貫性的歷史觀。現在的史學著作,讓人望而生畏,要麼就是以階級觀著史,要麼歷史就在教材中的若干個年代後面被各自分割,彷彿某年和某年之間,並無任何聯繫,也從未發生過什麼,於是綿延的歷史有如馬賽克出現,變成了跳躍式歷史,連專業學習歷史的人都會感到索然無味。但是讀了《中國人史綱》,我們才第一次瞭解到了真正的歷史,整體的歷史,具有國際觀的歷史。《中國人史綱》不以王朝更替、皇帝年號為時間標記,而是以客觀且易於瞭解的每一個世紀為時間標記,每一個世紀又以十年為一個年代分割。如此不但修正了讀中國歷史難有一個清楚的時間脈絡的問題,也同時在每章後面,以「東西方世界」結尾,加上同時間西方的歷史大記,便於與世界上其它國家的歷史進程相對照。以「俯瞰」的角度看歷史,看到的就不只是中國的歷史,也包括世界的變化。通過這種東西方文明進程的對比橫量,我們才能夠很清楚的瞭解該世紀東西方文明發展的方向、程度、歷史脈絡,更易看清什麼時候、什麼方面中國或曰中華文化燦爛於世,什麼時候、什麼方面大不如人。正如1644年,李自成一箭射向明皇宮承天門,崇禎皇帝自縊,明朝覆亡。這一年,東西方都在忙著各自的事情。西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如火如荼。東方,中國滿清封建皇族入主中原。這兩件事,卻對後來世界和中國的影響截然相反。用「俯瞰」的角度看歷史,讀者的閱讀感受是從天空、從其它星球上看中國歷史,而不是只從中國、從地球上看中國歷史,給人一種整體史觀。與大多數「中國通史」一樣,《中國人史綱》不能不從沒有信史的遠古的神話、傳說開始,然後是半信史時代,最後從公元前九世紀的信史時代詳細說起。「信史時代」以百年為一章,一直寫到二十世紀初年,清王朝崩潰前夕。不以「王朝」或重大事件為單元而以「世紀」為單元,表明作者有心將中國放在世界的大脈絡中研究論述。尤為值得讚許的是,柏楊對中國古代官署和官職進行了有創意的翻譯,一直以來,中國古代官署和官職都讓人有距離感,為了方便當今讀者的閱讀,他在這方面頗動了些腦筋。如把左右督翻譯為左右翼總司令官,把贊軍校尉翻譯成參謀長,把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分別翻譯為內政部長、國防部長和教育部長等,使人覺得既貼切準確又風趣幽默;他對歷史年代、歷史地名等都進行了現代化、科學化的處理和準確註解,更使讀者一目瞭然,也使讀者在得到歷史文化娛悅的同時,得到豐富可靠的歷史知識,這些都增加了閱讀的趣味和方便。柏楊解讀歷史的整體史觀還在於注意到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如中國歷史上三次宦官時代的不同以及對歷史的影響,忽必烈征伐日本因颱風影響而失敗以及二戰時日本「神風特攻隊」的命名等。這種整體觀、平民化的歷史解讀方式,不僅顯示了柏楊視野的開闊,更開闊了讀者的視野,袪除了讀者畏懼死記冗長枯燥、斷裂破碎的歷史心理,讓他們一開始就知道這樣一種生動的敘述方法與迥然不同的解讀歷史方式。
民間在言論和書寫都受到嚴重封殺的古代,椑官野史,不過只鱗片羽。沒有條件出現一部以廣大眾生為本的歷史是必然的。正如柏楊所說,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我們還是習慣陶醉在一種僵固的自慰自欺模式,如同童話中『沒穿衣服的國王』般,掌權者是那個自欺欺人的國王,老百姓只會在旁邊拍手,不戳破真相……我對這一點深惡痛絕。我就是童話中那個不識趣、但說出真相的小孩,我要以一個平民的立場、態度來寫這部書。」作為「平民化」的另一層面精神的顯現,在於這部通史不叫「中國通史」或「中國史綱」之類,而名之曰「中國人史綱」,表明其重心是「人」,是對歷史發展產生過相當影響的重要人物。此書對重要的文化、藝術、學術、科學、技術成就都有精彩的敘述評論,但其重點無疑是政治史,是國家、朝代興亡的緣由;是制度、政策對百姓生活的種種影響。中國傳統史學格外側重政治史,以至梁啟超曾說中國傳統史書只是一部「帝王家譜」。 歲月在史書的編排中失去了真實。一代一代的修史,一代一代的讀史,重複著宮闈演變,重複著帝業興衰,重複著隱惡揚善,重複著偏見與不公。本書的重點固然也是政治史,尤其側重於「帝王將相」。但他側重於「帝王將相」與中國傳統史學則有本質的不同。傳統史學是以帝王為主體,而柏楊此書則是將帝王作為一個客觀的研究對象,以社會進步、人民幸福而不是帝王們的宏大功業作為衡量帝王的標準。例如,他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個「黃金時代」。從春秋末期到西漢這四百年間是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值得稱頌的是各種思想學說的百家爭鳴,光芒四射,是權力地位世襲制的破壞、平民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爬到貴族地位,榮任高官。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值得稱頌的是人民的安居樂業,社會的富庶繁華。清王朝定鼎中原後的一百餘年,是作者所稱的第三個「黃金時代」。但他對這第三個「黃金時代」的評價遠不如前兩個:「第三個黃金時代主要是指對外的開疆拓土,它對國內的貢獻,僅只限於維持了社會的秩序」;中國起自明代的「大黑暗並沒有衰退,它只是被清政府萬丈光芒的武功逼到一旁」。在他的史觀中,人民才是歷史的主體。這是一部「人性史觀」的著作。人性是什麼?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尊嚴……只要是人,應該都同意、接受人性。這部書暢揚人性回歸。就是人作為人應有的尊嚴、地位和價值的承認和尊重。更重要的是,伴隨著這種人的中心地位的高揚,歷史、文化也開始受到一次全面的審視,從而使中國人的歷史具有了一種深刻的現實主義景觀和冷峻的文化反思激情。從對人和生命關注的角度講,這本書對歷史的解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是一部史學巨著,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更不是戲說,而是一部灌注了許多個人情感的歷史思索,將浩繁的歷史濃縮在典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代表之中。
「歷史功罪,待有後人說」。柏楊先生揭起了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最痛的傷疤,他更想用一種個人的觀點來激發中國人愛國的情操和歷史使命感。結合了正史和野史趣聞,對某些歷史史實進行演義,都是出於這樣的目的。這個看過地獄的人講歷史,跟學者在書齋裡的講史自然不同,對個人生存的高度重視,使他對以往的統治者充滿了蔑視——站在現代文明的立場上,帝王將相不過是人渣和酒囊飯袋而已,是心智可笑可憐亦極可恨的罪人。書中有大量這樣的句子:「石勒從他母親身旁被捕去時,只二十一歲,千年以後我們仍可聽到那衣不蔽體的老婦人絕望的哭聲,她沒有地方申訴,因為犯罪的就是合法的朝廷。」這種平民化的人性史觀,使他對歷史人物的解讀往往流於隨意,比如說楊廣、完顏亮等人患有「大頭症」,這類解讀近乎市井理性;或者以現代的觀念去理解古人,比如說,「楊廣具有絕頂的聰明才能,但他缺欠人類所特有的高級靈魂和情操。」同樣寫歷史人物,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是我們現在也能常見的中國人,柏楊筆下的項羽則讓我們高高在上地以為西楚霸王「低能」。這樣說,當然是對前賢的苛求。因為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運用自己的理性去認識歷史,柏楊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便、一種參照。何況柏楊的中國史是這樣明快可讀,他總結的歷史經驗值得中國人牢記,那些歷史輪迴的人物事件,如果今人蹈其覆轍,所謂「後人哀之而不鑒之」,誠使「後人復哀」也。生生不息的歷史,智能與知識日積月累的歷史,發展與變化著的歷史,使我們得以繼承以往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來面對當前的生活,應付未來新的挑戰。同時,對自己歷史的認同與守護,更是每一個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與自己歷史聯繫的民族,忘記或背叛了自己歷史的民族,必將淪為一個心靈飄泊的精神放逐者,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精神流浪者,這種無根的痛苦是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正如柏楊所說「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缺乏基礎性的通盤瞭解,既是知性,也是感性上的一項缺陷,也就是人格養成上的遺憾。有一個說法:最後能創造出一番事業的人,往往來自鄉下,又永不忘家鄉的人,而不是最後迷失在城市五色霓虹燈下的人。這話的道理就在於知道自己的來歷,才會產生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讀歷史的意義在此。」
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不同於以往我所讀過的任何一部通史類著作。無論是範文瀾、郭沫若、翦伯贊,還是其它歷史學家,和這些燦若星辰的大家學者相比,柏楊所著只是多了一個「人」字,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但就是這一點不同,凸顯了《中國人史綱》的鮮明個性,造就了它所具有的任何一部通史都不能替代的獨特價值。這正是民間的歷史解讀方式。正如《三國》、《水滸》一類書中民間一直在施行自己對歷史、人生的裁決一樣,《中國人史綱》也融進了柏楊對人性的理解、對人性的評判,守護著歷史的良知、正義,守衛著對歷史的信仰,用歷史規定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恰恰是在這個意義上,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是一部非個人化的、「人性化」的中國史。這種對歷史敘述之莊嚴虔誠,對歷史人物的愛恨悲憫,安慰了在罪苦裡跋涉的芸芸眾生。
每一代人都期待新的歷史敘述,這種解讀方式無疑更能重新發掘歷史的意義。正如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中所說:「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天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面對亙古無際的歷史,你是否會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呢?其實,這深沉厚重的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正是人性之本質的一個突出方面。我們可以說,試圖對個體生命的這種時間空間有限性困境作出超越與突破的不懈努力,構成了對人類歷史敘述與解讀的一個重要內在動因。每一個個體的人,儘管他的個體生命是短暫無常的,生存空間是侷促狹小的,但卻可以通過歷史這個濃縮著人類以往時代豐富智慧與思想的巨大寶藏,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遙遠時代遙遠地域裡人類歷史的無限恆久性與豐富性……
《中國人史綱》,柏楊著,同心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定價:75.00元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 郵編:250100
- Oct 30 Thu 2008 17:46
《中國人史綱》:平民化的歷史解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