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宮詞》與清《竹枝詞》中北京節令風俗考略



作者:王崗
文章來源:中華文史網
瀏覽:800 次





王崗



中華文史網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從元代開始的。正是這種政治、文化地位的變化,使得在這裡發生的各種事情大多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義,倍受人們的關注,風俗的變化也是如此。在元代以前,北京地區的風俗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現出了北方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相互融合的風貌,而到了元代,天下一統的政治格局使得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地區的農耕文化逐漸北上,並且在京城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受其影響,都城的風俗也開始從地域支流文化向京師主流文化轉變。

古人對社會風俗的變化及其產生的影響是極為重視的,將其視為國家興衰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文王興而民好善,幽、厲興而民好暴,非性之殊,風俗使然也。故商、周之所以昌,桀、紂之所以亡也,湯、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紂非得跖、蹻之民以亂也,故治亂不在於民。」(1)但是,中國學者將社會風俗作為一門學問來加以研究,則是20世紀以來的事情。迄今為止,對北京風俗加以研究方面的專著尚未見到,有關論文也不多見,故而筆者撰寫此文,力求對元明清三代北京的風俗概貌加以梳理及考訂。



一、宮詞與竹枝詞的源起及與風俗的關係: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詩的傳統的民族,早在先秦時期,著名儒學大師孔子就曾將散見在各諸侯國中的詩章加以整理,並得以流傳後世,成為儒家學說中的一部重要經典《詩經》(又被稱為「詩三百篇」)。在《詩經》一書中,有許多詩篇生動地反映出先秦時期人們的風俗習慣。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曾云:「詩賦者,六籍之鼓吹,文章之宣節也。古者聲詩立教,鏗鏘肄於司樂,篇什敘於太史;事領專官,業傳學者;欲通聲音之道,或求風教所施,詢諸掌故,本末犁然,其具存矣。」(2)在詩三百篇中,既有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的《周頌·清廟》、《魯頌·閟宮》諸篇章,也有以描寫百姓生活為主的《周南·關雎》、《鄭風·女曰雞鳴》等篇章。

在這些詩篇中,反映了社會各個不同階層的風俗狀況。當時的統治者周天子為了能夠瞭解民俗,治理天下,要定期到各諸侯國去採訪,史稱「巡狩」,「見諸侯,問百年。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俗;命市納賈,以觀民好惡。」(3)當時周天子巡狩四方,命太師所陳述的「以觀民風俗」的詩篇多達幾千首,而今日我們能夠見到的,只有經過孔子整理的三百餘篇了。這些詩篇,既是中國詩歌創作的最早的典範,也是反映當時社會風俗狀況的最珍貴的歷史資料。所以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才有「《六經》皆史」的論斷,並且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

到了唐代,中國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個巔峰,幾乎所有的詩歌體裁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並且產生了許多傑出的代表作。其中,《宮詞》與《竹枝詞》則是兩個具有較為獨特風格的詩詞體裁。《宮詞》,顧名思義,乃是以反映宮廷生活為主題的詩歌。但是,在中國古代,宮廷生活是秘而不宣、尋常百姓十分有興趣卻又無法得知的事情。而那些熟知宮廷生活的帝王后妃、太監宮女們,又很少有能夠提筆作詩的文學修養,故而,《宮詞》的創作有著較大的難度。此外,當時人們對《宮詞》還普遍存在著兩種成見或是顧忌,也對《宮詞》的創作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其一,是認為《宮詞》不登大雅之堂。例如唐代初年,「太宗作《宮詞》,使虞世南和之,而虞尚以體非雅正,不奉詔。」(4)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其所作《宮詞》,都會被大臣視為「體非雅正」,那麼,普通詩人的詩歌作品就更難得到社會的認同。其二,是因為《宮詞》所述皆為宮廷生活,極易觸犯統治者的禁忌,引來不測之禍。唐代著名詩人王建,就曾因為所作《宮詞》「天下皆誦於口」,而幾乎遭到彈劾,引來禍患。(5)而另一位著名詩人元稹所作《宮詞》,「詔令隱其文」。

《竹枝詞》與《宮詞》不同,系源自民間,《竹枝詞》本夜郎之音,起於劉朗州,蓋《子夜歌》之變也,實有風人騷子之遺意。故楊廉夫云:「制竹枝詞者,不猶愈於今之樂府乎?」(6)到了唐代,《竹枝詞》已經成為廣大民眾十分喜愛的一種文娛形式,傳播到全國各地。因為這時的《竹枝詞》還沒有脫離詩文與音樂的聯繫,《竹枝詞》在創作成詩文之後,即可被人們傳唱,特別是各地的兒童,更是在每年的節慶期間加以聯唱,並配以舞蹈,十分熱鬧,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曾曰:「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裡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7)劉禹錫到建平(在巴東)時是在正月節中,遇到兒童們載歌載舞《竹枝詞》頗受感動,遂乘興命筆,創作了9首膾炙人口的《竹枝詞》。在當時的京城長安,《竹枝詞》也很流行,「十歲小小兒,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詩獨臨川。去年西京寺,眾伶集講筵。能嘶竹枝詞,供養繩床禪。能詩不如歌,悵望《三百篇》。」(8)不僅教坊司的兒童們會唱《竹枝詞》,就連寺廟中講禪論法,也唱《竹枝詞》。

與《竹枝詞》相似的,又有《楊柳枝》、《楊枝詞》等,在民間流傳亦極為廣泛。如《楊柳枝》詞,時人稱:「此曲盛傳,為詞者甚眾。文人才子各炫其能,莫不『條似舞腰』,『葉如眉翠』,出口皆然,頗為陳熟。」(9)不僅詩人頗好此詞曲,就連帝王、武將也以此相互贈送。唐代末年,「(朱)全忠歸大梁,上(指唐昭宗)宴之內殿,置酒於延喜門。……上臨軒泣別,又令中使走送御制《楊柳枝》詞五首賜之。」(10)唐代以後,《竹枝詞》得以流傳後世,而《楊柳枝》、《楊枝詞》等卻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古人對社會風俗的作用雖然十分重視,但是,在歷代修撰的正史中,卻很少有專門記載風俗概況及其變遷的篇章。史官們不再到民間采風(11),他們關注的,只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后妃節婦的「嘉言懿行」,而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卻很少加以表述。因此,後人要想瞭解一些前人的風俗狀況,就必須別闢蹊徑,除了歷代野史、文人筆記、郡縣方志之外,在文人日常最喜愛的詩歌創作中,特別是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宮詞》、《竹枝詞》等創作中,我們可以得到當時人們在生活中所表露出來的真實信息。

顯然,《宮詞》與《竹枝詞》相比,二者所反映的生活場景是完全不同的,《宮詞》所反映的主要是宮廷貴族生活,而《竹枝詞》所反映的,則主要是大眾的平民生活。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有著天壤之別。但是,若從社會風俗的角度出發,二者卻有著許多共同之處。過春節,富人要貼春聯,吃餃子,窮人也是如此;重陽節,帝王要登萬歲山,窮人也要登小土丘。二者內容差別雖然很大,形式卻是一樣的,形成了一個對立統一體。

我們如果要全面的、客觀的認識一個時代的風俗概貌,只瞭解貴族生活,或是只瞭解平民生活,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二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古語所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為此,筆者將《宮詞》與《竹枝詞》中有關當時社會風俗的內容聯繫在一起,加以研究,以便考訂源流,並力求作出較為公正的評價。



二、元明《宮詞》與清《竹枝詞》中的歲時節令風俗:



在中國古代的風俗中,節令風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歲時節令、宗教節令和帝王、后妃生辰等三個方面的內容。歲時節令的產生,主要是與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聯繫在一起的,充分顯示出農耕文化在人們的風俗中佔有主導地位。宗教節令的產生,主要是與不同宗教派別的產生、發展,及其在社會中所產生的廣泛影響密切相關的,人們對宗教節令的關注程度,與其宗教信仰的程度是一致的,越是熱鬧的宗教節令,表明其在社會民眾中的宗教影響越廣泛。帝王生辰與歲時節令、宗教節令的不同之處,一是其時間上的不固定性,每個帝王的生日是不同的;二是其帶有十分明顯的政治色彩。

在歲時節令中,最重要的當屬元日,又被稱為正旦或是元旦,今天則被稱為春節。古人認為,這一天是一年之始,一季之始,一月之始,故而又被稱為「三元」或是「三朔」(12)夏商週三代,曆法不同,正朔也不同,至遲到東漢時期,中央政府開始舉行盛大活動,以慶祝元旦,通稱之為大朝會。「漢儀有正會禮,正旦,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公侯以下執贄夾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稱萬歲,然後作樂宴饗。」(13)在這個大朝會上,百官又曾相互比試學問高低,「(光武帝時)正旦朝賀,百僚畢會,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故京師為之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14)

到了元明清時期,這種大朝會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在元代,詩人張昱曾作詩四首,以形容大朝會的壯觀場面:「方朝猶是未明天,玉戚輪竿已儼然。百獸蹲威繪旛下,萬臣效職內門前。」又一首曰:「二九行分正從班,盡將牙笏注名單。簟鋪獸鎮丹墀內,鵠立千官繞畫闌。」(15)為了增添大朝會的節日氣氛,元朝帝王還專門賜給近侍大臣華美的綢緞,稱為「拜年段子」(16)。大朝會之後,帝王設大宴會與百官同慶,「黃金酒海贏千石,龍杓梯聲給大筵。殿上千官多取醉,君臣胥樂太平年。」(17)

在明代,元日的大朝會也很壯觀,「樓閣崔嵬起碧霄,微聞仙樂奏簫韶。天風吹落宮人耳,知是彤庭正早朝。」(18)自明成祖任用宦官,使其地位不斷提高,權勢日增,逐漸凌駕於百官之上。這種狀況,在大朝會時也有所反映,時人作詩云:「簪纓前列九梁隨,為屆三元慶賀期。金帶當階高贊導,外廷儀注拜丹墀。」(19)在中國古代,只有帝王才能夠頂戴九梁之冠,而明朝宦官竟然敢在大朝會上戴,其氣焰之囂張,於此可見一斑。

在明代,大朝會之後,帝王也要擺筵席,賜百官赴宴。但是,與元朝相比,其規模要遜色得多。時人作詩述洪武年間大朝會後賜宴之情景曰:「君王蚤起視千官,金灶爭催具鳳餐。紅粉珠盤排欲進,再三擎向手中看。」(20)及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大朝會賜宴越來越簡略。「(永樂)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成,大宴。宣德、正統間,朝官不與者,給賜節錢。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於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其後皆宴於午門外,不用樂。」(21)

在明代的元日大朝會上,有時也會出現意外事件,如正德十一年(1516年)元旦,「群臣待漏入賀,日晡禮始成。及散朝,已昏夜。眾奔趨而出,顛仆相踐踏。將軍趙朗者,死於禁門。」(22)又如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元旦大朝會,時觀吏與試士俱集大廷,忽眾中有人持大鐵椎,狙擊御史凌漢翀於班行,碎其首,仆地僵絕。舉朝大驚,急擒下,則故巡捕提督都督同知凌應登也。御史為從者舁至寓,復著,用良藥敷治,僅得不死。」(23)

在明代,宗教活動也開始融入元日的慶典之中。宮人(太監及宮女)在這一天於皇城內英華殿大行佛法。「此日英華法事停,鳴鑼捧杵盡傾城。弓鞋不便連環變,繖底拈花自在行。」(24)道士也在這一天進上道符,遍貼宮中各宮門之上。「葵榴初纈藥闌敷,彩線珍成續命需。遙聽三韓烽火急,真人剛進避兵符。」(25)在宮門之上貼道符,與人們貼春聯的用意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避邪驅災。

元日貼春聯的風俗起源很早,源自門戶掛桃符。據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所云:「正月一日是謂正日,潔祀祖禰,進酒降神。……庭前爆竹,進椒柏酒,服桃湯,進敷於散,造五辛盤,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26)文中所云「桃板」,也就是桃符。「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伏邪氣,制百鬼。故今人作桃符著門以厭邪,此仙木也。」(27)一直到唐宋時期,人們還把門上貼的春聯稱為「桃符」。

在北宋都城汴京,「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28)文中所云「桃板」、「桃符」,就是今天的春聯。到了清代,貼春聯的風俗仍然盛行,時人作《竹枝詞》曰:「掛門錢紙颺春風,福字、門神處處同。香墨春聯都代寫,依然十里杏花紅。」(29)顯然,古人桃符的功能已經被一分為二,除了春聯之外,又多了門神。

此外,清代的風俗又有所變更,時人又作詩曰:「柏葉芝麻燒夜香,葫蘆貼罷供阡張。烏金紙剪飛蝴蝶,嚷嚷嬰孩插鬧粧。」(30)其詩注曰:「元旦作葫蘆、人物、花卉雜貼門戶,鏤白紙供祖先,號『阡張』。小兒頭插鬧粧,亦曰『鬧嚷嚷』。」由此可見,在清代的北京,人們過年除了貼春聯、門神之外,還貼有人物、花卉等年畫,已經完全失去了「桃符」的本意,只是為了使節日的氣氛更加熱鬧。

到了嘉慶年間,「康乾盛世」已過,封建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京城的感應是很靈敏的,就連過年貼春聯的喜慶氣氛也明顯減少,時人又作《竹枝詞》曰:「國恩家慶寫春聯,綸綍醍醐幾萬千。近日這般都漸少,干支冠首換年年。」(31)年年過節,年年貼春聯,卻沒有了喜慶的激情,而是無奈的應酬。這種感觸,在道光年間的詩人筆下仍是如此:「市廛春對作來工,號記編頭到處同。未解摛詞徵本色,聊將字樣寫興隆。」(32)

距元日最近的重要節日為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是燈節。因為據道教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33)而元宵節燃燈慶賀,又是佛教的因緣。據明朝人考訂,其風俗始於唐代,「《唐書·嚴挺之傳》云:『睿宗好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阤請然千燈,因弛門禁,帝御安福門縱觀,晝夜不息。』繼而韋述《兩京新記》曰:『正月十五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看燈。』則是始於睿宗,成於玄宗無疑。……」(34)

到了宋、金時期,上元日鬧花燈的娛樂活動盛極一時。在宋朝都城,「上元前後各一日,城中張燈,大內正門結綵為山樓影燈,起露台,教坊陳百戲。天子先幸寺觀行香,遂御樓,或御東華門及東西角樓,飲從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國歌舞列於樓下。東華、左右掖門、東西角樓、城門大道、大宮觀寺院,悉起山棚,張樂陳燈,皇城雉堞亦遍設之。其夕,開舊城門達旦,縱士民觀。後增至十七、十八夜。」(35)其盛況甚至超過了元日。

在元代前期,蒙古統治者及其大臣們對元宵鬧花燈的風俗採取了排斥的態度,元英宗時,「會元夕,帝欲於內庭張燈為鰲山,(張養浩)即上疏於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諫,其略曰:『世祖臨御三十餘年,每值元夕,閭閻之間,燈火亦禁;況闕庭之嚴,宮掖之邃,尤當戒慎』。」(36)到了泰定年間,元朝帝王「敕以來年元夕構燈山於內廷,御史趙師魯以水旱請罷其事,從之。」(37)先是元世祖嚴禁元宵節民間鬧花燈,後是元英宗及泰定帝想鬧花燈,又受到大臣們的勸阻。

而到了明代,元宵節鬧花燈的風俗才再度盛行。時人作《宮詞》以描述其盛況云:「鰲山煙火冠春城,步輦龍旌倒褪行。忽報大官供法酒,玉音宣喚五先生。」(38)是時,宮廷中的花燈之盛,又非民間所能比擬,「鰲山燈火出墀隅,蓬勃千枝萬蕊荂。踠地金錢輸喝采,長明塔峙絡珍珠。」(39)唐代燈節放三日假,宋代燈節放五日假,而到了明代則延長為十日假,甚至二十日假。

在明代,北京城裡的民間燈市主要設在東華門外,起於正月初八,迄於正月十七,白天為商市,晚上為燈會,雖然花燈的質量無法與宮廷相比,其熱鬧的程度卻絕不遜色。白天商市,「貨隨隊分,人不得顧,車不能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也。」晚上燈會, 「絲竹肉聲,不辨拍煞,光影五色,照人無研媸。」(40)不僅燃花燈,而且還有各種精彩的演出,燈火與樂舞交相輝映,把節日氣氛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在清代,元宵鬧花燈的風俗仍很盛行,「火樹銀花繞禁城,太平鑼鼓九衢行。今年又許開燈戲,貴戚傳柑到四更。」(41)顯然,燈節是否興盛,是與封建統治者的是否提倡密切相關的。「本朝太宗三元不禁夜,上元御端門,中元、下元御東華門。其後罷中元、下元二節,而上元遊觀之盛冠於前代矣。」(42)由此可見,在清代初年,三元節日皆舉辦燈會,此後只有上元節才鬧花燈,恢復了明代的習俗。

端午節是夏季最重要的節令。人們的活動也是十分豐富的。封建統治者在這一天往往要宴請貴戚及百官,「玉碗調冰湧雪花,金絲纏扇繡紅紗。彩牋御制題端午,敕送皇姑公主家。」(43)明代的端午節賜食雖然較為簡略,其費用也頗為可觀(44)。端午節已到夏季,天氣轉熱,於是有了賜冰碗及宮扇的活動(45)。而且由皇帝賜給貴族和官僚們的宮扇數量多、制做精,堪稱一時的藝術精品。當時人曾對此有較為詳細的描寫(46)。

這種端午節賜扇的風俗,在遼金時期的歷史文獻中尚未見到,但是,在唐宋時期卻是常見的。如在唐代,「貞觀十八年五日(端午日),太宗為飛白書,作鸞鳳虯龍等字,筆勢驚絕,謂司徒長孫無忌、吏部尚書楊師道曰:『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朕今各賀君飛白扇二枚,庶動清風,以增美德』。」(47)北宋時期,宋仁宗在嘉祐年間亦曾賜給講讀官御書飛白扇。

到了南宋初期,宋、金雙方時有使臣往來,宋朝統治者還曾在端午節向金朝使臣賜扇,紹興十五年(1145年),「(金使臣)宗永甫入疆,帝以端午,遣中使賜扇帕於洪澤,宗永言:『上國是日例賀,當北面再拜,且接伴使副同之,乃敢受』。」(48)金朝使臣對宋高宗端午賜扇的活動是十分重視的,態度也是很謹慎的。

端午賜扇的風俗如果再往前延伸,可以上延到南朝劉宋的升明元年(477年),「會端午,太后賜帝毛扇。帝嫌其不華,令太醫煮藥,欲鴆太后。」(49)宋順帝劉准因為皇太后的賜扇不夠精緻,竟然想要鴆殺太后,幸而被手下大臣勸阻,是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可惜到了明清時期,這種端午賜扇的風俗已經日漸消亡了。

在端午節,更為廣泛的節令活動是射柳、泛舟。射柳活動,在遼、金、元三代十分普遍,不僅是在端午節,就是在其他的節令,也是較為重要的活動,這是與遼金元時期的統治者都是少數民族領袖密切相關的。但是,到了明代,這種風俗仍然得到傳承,「飛鳳三花逐電流,例逢躤柳拜前旒。八銖穿得都班賞,奪取頭標勝一籌。」(50)這種場面壯觀的「射柳」活動,只有宮廷中的封建統治者才有能力舉辦,民間的百姓是只能觀看,而且要得到統治者的特許。

有些研究遼金史的學者認為,端午節射柳的活動是北方遊牧民族所特有的風俗,其實不然,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在唐代中期,「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籃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食也。都中盛於此戲。」(51)我們如果說這種「射粉團」的活動乃是「射柳」活動的濫觴,從習俗傳承的角度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

與射柳活動相比,泛舟活動顯然具有更多南方文化的特色,所謂北人擅騎射,南人擅舟楫。因此,在遼金元時期的北京,端午賽龍舟的活動很少見,而到了明代又流行起來,「招招黃帽繡旗沖,三翼乘流羯鼓從。何用船頭鱗鬣活,中央萬乘是真龍。」(52)當然,由於北方自然環境的條件所限,端午賽龍舟的活動很難在民間普遍開展。

民間百姓雖然不能參與射柳活動,卻也有自己的活動方式,「『咬春』過了又『填倉』,到得『熏蟲』柏子香。插柳天壇逢午節,耍青同上打毬場。」(53)「耍青」又稱「踏青」,是春季到夏季的民眾主要活動,其活動場所主要是在京郊的寬敞草地,如詩中提到的天壇及東郊二閘、西南郊豐台、西北郊高粱河畔等地。明清時人對此有較多描述(54)。

至於秋季最重要的節令重陽節和冬季最重要的節令冬至節,其登高、頒歷書等風俗活動,其形式南北各地大致相同,而今天也已經不多見了,本文不擬贅述。就節令風俗而言,每年的春天最多,以後依次遞減,冬天最少。這種現象的出現,是與農耕文化的主流特徵相一致的。從元代到清代,雖然社會發展變化較大,卻仍然處於農耕文化佔據主導地位的時期,故而風俗習慣一脈相承。



三、元明清三代北京歲時節令風俗變遷述略:



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封建王朝,雖然表現出了許多少數民族遊牧文化的特色,但是無法改變農耕文化所產生的巨大主流作用,因此在元日、元宵、端午、重陽、冬至等重要的時令節日中,也就自然而然的承襲了前代王朝的許多活動模式。而在這些活動模式的表面現象之後,卻反映出了農耕文化中的許多重要理念。

古人對元日的重視,主要因為從這一天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生產週期,這個週期就是一年。同時,人們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週期,而這個週期就是一歲。農業生產的週期顯然要比工業生產週期慢得多,也固定得多,故而從春天到秋天,每個時令節日的時間也是固定不變的。農曆的正月是一年之始,而又沒有正式投入大規模的農耕活動,因此節令活動就特別多,人們也有空暇從事休閒娛樂活動,節日的喜慶氣氛格外濃郁。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節令中,許多節日活動的道具與農業生產的環境是一致的。如春節人們要在門首掛上桃符,在農村的庭院中,人們往往會栽種桃樹,桃枝隨手可得,到了今天的現代化城市中,到處都是洋灰樓、柏油路,桃樹幾乎絕跡,人們也就很難在門首懸掛桃符了。端午節的射柳活動不僅絕跡了,就連射柳用的弓箭現在也很少有人會製作了。到了重陽節,人們更是很少再泡菊花酒喝了。

隨著現代大工業取代農業而成為整個國家的支柱產業,文化的主流亦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風俗習慣也由此而發生了變化,有些習俗消失了,有些習俗產生了,但是,文化的傳承並沒有因此斷裂,而是在新舊交替的過程中仍然產生著重要的作用。春節仍然是廣大中華民眾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平時吃餃子已經很容易了,過年人們仍然會閤家團聚,包餃子吃。這種精神上的享受,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活動都無法取代的。



—— —— —— ——



(1)《鹽鐵論》卷十《大論第五十九》。

(2)《文史通義》卷七《外篇二·詩賦敘錄》。

(3)見《尚書大傳》卷一《堯典》所引《白虎通·巡狩篇》。

(4)明人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三《詩文類》。

(5)據《雲溪友議》云:「唐王建初為渭南縣尉,值內官王樞密者,盡宗人之分。然彼我不均,復懷輕謗之色。忽因過飲,語及桓靈信任中官,起黨錮興廢之事。樞密深憾其譏。詰曰:「吾弟所有《宮詞》,天下皆誦於口。禁掖深邃,何以知之?」建不能對。故元稹以嘗有《宮詞》,詔令隱其文。朝廷以為孔光不言溫樹者,慎之至也。及王建將被奏劾,因為詩以讓之,乃脫其禍也。」見《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王建》所引之文。

(6)《七修類稿》卷二十六《辯證類·西湖竹枝詞》。

(7)見《全唐五代詞》卷一《唐詞》所引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前序。

(8)《全唐詩》卷三百七十四,孟郊《教坊歌兒》。

(9)見《全唐五代詞》卷一《唐詞》所引薛能《楊柳枝詞18首》前序。

(10)《舊唐書》卷二十上《昭宗紀》。 必

(11)所謂「采風」,就是帝王派遣政府官員到全國各地收集詩歌、民謠,以瞭解民間的風俗。

(12)據《初學記》所引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一日是謂正日,潔祀祖禰,進酒降神。《玉燭寶典》曰:正月為端月。(《春秋》曰:履端於始。。)其一日為元日,(元者,善之長也,先王體元以居正。又,元者,原也,始也,一也,首也。)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亦云三朔。」此外,古代天文學家和道教學說中,皆有「三元」之說,與此概念完全不同。

(13)《晉書》卷二十一《禮志》。

(14)《後漢書》卷七十九《戴憑傳》。

(15)見《張光弼詩集》卷二《輦下曲》之四、之七。

(16)元人柯九思曾所作《宮詞》,其詞曰:「傳宣太府頒宮錦,近侍承恩拜榻前。制得袍成天未晚,著來香殿賀新年。」其詞注曰:「臘前分賜近臣襖材,謂之拜年段子。」見《草堂雅集》卷一。

(17)見《張光弼詩集》卷二《輦下曲》之十六。

(18)明人朱權所作《宮詞七十首》之二。(載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明宮詞》。)筆者註:此詩作於永樂六年(1408年),時明成祖尚未遷都北京,朱權所述,當為洪武、建文及永樂初年之事。然大朝會典制已成模式,遷都前後,大致相同,故引用之。

(19)明人秦徵蘭所作《天啟宮詞一百首》之二十八。(載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明宮詞》。)其自注曰:「內臣朝冠與外廷同,七梁或五梁。……魏忠賢更益二梁為九梁。良卿錫券後,凡遇賀節,王體乾以下服九梁,忠賢儼然戴簪纓,出班行禮。」

(20)明人黃省曾所作《洪武宮詞十二首》之六。(載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明宮詞》。)

(21)《明史》卷五十三《禮志·大宴儀》。永樂年間賜宴奉天門,系因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發生大火,皇宮正殿奉天殿被焚燬,不得不設宴於奉天門。

(22)《明史》卷二百○六《程啟充傳》。

(23)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十六《乙卯應天闈中之異》。

(24)明人秦徵蘭所作《天啟宮詞一百首》之三十九。(載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明宮詞》。)其自注曰:「番經廠內官百人,習西方梵唄。遇萬壽、元旦等節,於英華殿作法事。卒事之日,一人粧韋馱,捧杵北面立。余披瓔珞,鳴鑼鈸海螺諸器,贊唱經咒。至夜,五方設佛位,立五色繖。數十人魚貫而行其間。所謂『九連環』者,其行頗疾,至九連環變,則體迅飛鳥,觀者目眩矣。」

(25)明人蔣之翹《天啟宮詞一百三十六首》之七十一。(載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明宮詞》。)其自注曰:「每歲元旦、端午,真人府進符篆,貼各宮門上。」

(26)見《初學記》卷四《歲時部下·元日第一》。

(27)見《初學記》卷二十八《果木部·桃第三》所引《典術》之文。

(28)見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十二月》。

(29)見清人淨香居主人所作《都門竹枝詞》之二。(載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清代北京竹枝詞》。)

(30)見清代佚名所作《燕台口號一百首》之二。(載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清代北京竹枝詞》。)

(31)見清代佚名所作《都門竹枝詞·時尚》之三。(載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清代北京竹枝詞》。)責任編輯: ec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