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復興必須從挽救失敗的文言文教育做起



作者:方朝暉
文章來源:國學網
瀏覽:633 次






西麓學社是一個在清華大學小有名氣的學生社團,成立四、五年來,一直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經典的閱讀和研討。每學期選一本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大家一起讀。一般來說,讀書的速度比較慢,有時一學期只能讀一本書的一節或一章,但是同時也分精讀和泛讀,兼顧深度與廣度。多年來我們讀過的經典包括《禮記·曲禮》,《詩經》,《老子》,《莊子》,《楚辭》,《周易》,《大學》,《論語》,《中庸》,《春秋公羊傳》,《孟子》等。讀書的方法一般是先選定一本註解較精詳的版本作為讀本,一字一句往下讀,注重文字訓詁和考據,以讀懂為主,遇到問題看前人註解,同時參看其他的註解本和工具書。參加者以清華大學在校生為主,不分專業,多為理工科學生,包括不少在讀的博士生、碩士生。每週一次(時間一般是週日晚上),每次約2小時,每次有一人負責帶讀。



在多年來的讀書活動中,學社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其中問題之一就是,每學期都會圍繞著讀書的版本產生意見分歧。一種觀點是主張用繁體、豎排、無標點的古本書作為選定讀本,旨在培養大家閱讀古文的能力,亦學會進入古人的語境;另一種觀點則主張選用簡體、橫排、經後人標點過的新版本作為讀本,因為這種版本較容易進入,而且有時需要吸引一些新生加入,而他們往往一遇到繁體本就會望而卻步,甚至知難而退,這非常不利於學社發展後進。



今天春季,我有幸在台灣整整兩個月,台灣的繁體字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台灣,由於沒有漢字簡化的運動,到今天不僅繁體字是正規通行文字,而且在他們的報章、雜誌及書籍中,到處都能看到與古籍一樣的「豎排」繁體。儘管由於台灣這些年受「去中國化」以及教育體制變革的影響,中學生、大學生讀古文的水平已大大下降,而且他們的報章雜誌也一律是標過點的,但是通過上課可以發現,他們的學生進入古文語境是非常容易的,比大陸學生容易多了。不僅如此,我碰到的台灣學生,儘管才20出頭,也都無例外地認為漢字簡化不如繁體,他們似乎覺得繁體字代表一種「優越」,他們當然不稱之為「繁體字」,而是稱為「正體字」。我在台時,有一陣子流傳著一條消息說聯合國打算廢除繁體字,引起了不小的騷動。據說包括林安梧在內的不少學者,甚至要聯名抗議。總之,他們多數人對此相當不滿。有一位佛光大學的研究生告訴我,台灣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正式使用「正體字」的地方,他認為香港等地用的不能稱為正規的正體字(繁體字)。後來又有人說所謂聯合國廢除繁體字的消息不真,只是說聯合國打算將簡體字當作規範通行的漢字。我當時想,我們的讀書班要是辦在台灣,自然不會出現上述是用簡體本還是繁體本的爭論了。就我個人來說,當然認為既然讀古文,還是用繁體本為上。無論是對於我們真正進入古人的語境,還是培養古典文獻的閱讀能力,都有必要用古本。但是在實際操作時遇到的反對和困難之多,也使我們有時不得不有所顧忌。雖然我們也曾做了大量工作,說服學生繁體、豎排並不難,只是一開始覺得困難而已,很容易適應的,但是有時收效有限。我的結論是,現在大學生讀古文的能力幾乎可以說是極差,即使是帶標點的簡體橫排本也使他們不少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如果是繁體無標點的本子,在很多人看來無異於「天書」。我在給清華大學學生開設《儒家經典導讀》這門課全校性選修課的過程中,對這個問題的體會尤其深刻。



上述事實充分說明目前我國中學的文言文教育是多麼失敗!事實上目前中學的文言文教育,大講特講所謂文言文的語法規則,以及什麼實詞虛詞之類的知識,但是為什麼學生學過之後,對於古文仍然如此害怕呢?原因在於教育理念的根本錯誤。將古人的文字轉化成簡體、橫排和標點,這種對古文版本的改造過程本身,是人為地在現代青年與古文之間人為地製造了一道鴻溝。這種文言文教育的最大 成效,有時也只不過讓青年學生學會了所講的那幾篇短文,而不可能教會中學生自己課後讀古文的能力,何其悲也!



中國目前的文言文教育的失敗,與我們目前仍在進行當中的外語教育的失敗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我記得曾遇到一位大陸留美學生,他反覆多次跟我強調國內目前的外語教育是何等失敗。一個最簡單的現象是,許多中國學者,學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英語,到了美國仍然不敢聽課,不敢與美國同行自由會話、交談,看專業英語書如泥牛入海。這在國外是很可笑的。比如哈佛大學東亞系的學生幾乎都必須學三年日語,並達到可以利用日文文獻、可以交流對話的地步。一般來說,美國大學生用兩、三年學一門外語,會話、閱讀和利用專業文獻是基本要求。他們聽說我們中國人花了十幾年時間,只學了一門外語,還不能自由會話,不能很好地利用專業文獻,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的外語教學失敗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不問三七二十一,將人家活生生的語言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改造,改造成適合我們口味的結構,要我們的下一代進行一種完全沒有人性的死記硬背,同時強行進行一大堆試題的運算。語言本來是生活,是文化,包含著最真實、豐富而生動的文化信息。只有讓學者進入到相應的語境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該語言的含義,從而感受它的內在魅力;只有進入到一種語言的原生態中,才能喚起學習者的激情和興趣,也才是合乎人性的語言學習。我們失敗的根源正在於此!



在我個人看來,在今天無法一下子回歸繁體字的情況下,復興國學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根本放棄現在這種錯誤的文言文教學方式。中學的文言文教學一定要以讓中學生學會看繁體字,學會讀懂任何一篇沒有標點的豎排繁體古文的能力為目標。不能再把一種經過我們改造過的簡體橫排的本子給他們看了,一開始就要學會看豎排繁體無標點古文,從簡單到複雜,各種不同類型的古文文體都要看;每個中學生都要能識繁體字,都要學會看古文。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到文化名勝之地、看到古人的碑刻就害怕。我們看到許多人到了中年,想回到古人那裡尋找智慧,卻因為看不懂古文而不能入其門;還有一些學者朋友,他們的專業主要是研究西方的,但是也想利用一下中國古代典籍和思想,可是苦於讀不懂古文,又不願花太多精力鑽研古文而終於選擇了放棄,或者淺嘗輒止。他們都是被我們的教育體制害成這樣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