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學西漸與「東化」
作者:季羨林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瀏覽:214 次
最近,我的學生蔡德貴告訴我,青島大學學報《東方論壇》準備開設一個新的欄目「東學西漸」,並轉達該學報雜 志社社長馮國榮教授的意見,請我寫一篇文章,我很高興。我覺得這個欄目開得好,開得適逢其時。
我一向特別重視文化交流的問題,既主張拿來主義,也主張送去主義。我認為,文化一旦產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文化發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誰都擋不住。
一種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時代性。一個民族自己創造文化,並不斷發展,成為傳統文化,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個民族創造了文化,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別的民族的文化,要進行文化交流,這就是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與時代性有矛盾,但又統一,缺一不可。繼承傳統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國文化,進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時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這個問題是會貫徹始終的。
為了保持文化的時代性,自20世紀以來,出現了一種提倡「全盤西化」的觀點。「全盤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聯繫。現在,整個社會,不但中國,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壟斷地位。這是事實,眼前哪一樣東西不是西方文化?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就說我們這穿的,從頭頂到鞋,全是西方化了。這個西化不是壞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創新、引進就是「化」。但「全盤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經線,沒有緯線。「全盤西化」在理論上講不通,在事實上辦不到。
我們不能只講西化,不講「東化」。「東化」,報紙上沒有這個詞兒,是我發明的。我們知道,漢唐的時候,是「東化」的。因為世界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當時在中國。在明末清初以前確實有過東學西漸。不能只重視「西學東漸」而忽視「東學西漸」。根據歷史事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東學西漸」從來就沒有中斷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傳教士、外籍華人、留學生、商人等的注意,並通過他們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國家。從蒙昧的遠古起,幾乎是從一有文化開始,中國文化中就有外來文化的成分。中國人向來強調「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只要對我們有利,我們就吸收。海納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國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沒有中斷過。
我們中國不但能夠拿來,也能夠送去。歷史上,我們不知道有多少偉大的發明創造送到外國去,送給世界人民。從全世界的歷史和現狀來看,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中國人與有力焉。可惜的是,在一片西化之聲洋洋乎盈耳之時,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覺極為良好,他們以「天之驕子」自居,在下意識之中,認為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今後也將永遠是這個樣子。今天的中國,對西方的瞭解遠遠超過西方人對中國的瞭解。在西方,不但是有一些平民百姓對中國不瞭解,毫無所知,甚至個別人還認為中國人現在還在裹小腳,吸鴉片。連一些知識分子也對中國懵懂無知,連魯迅都不知道。既然西方人不肯來拿我們的好東西,那我們只好送去了。鑒於此,我們組織了一套《東方文化集成》,計劃出500多種,600多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版,現在還在繼續編輯出版。我還和王寧主編了一套《東學西漸叢書》,1999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總共7部,包括朱謙之先生早先寫成的《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還有其他作者的新著:王寧的《中國文化對歐洲的影響》、王兆春等的《中國軍事科學的西傳及其影響》、韓琦的《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劉巖的《中國文化對美國文學的影響》、史彤彪的《中國法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孫津的《中國現代化對西方的影響》。叢書出版之後,有人發表評論,說這套叢書,可以增強我們變革和發展的信心,說這套叢書的價值得到了充分展現。從這套叢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16、17世紀以前的歐洲,在文明的發展中與中國有多麼大的差距。而他們向中國文明的學習,與後來中國人接受歐洲文明的順序是相似的,即先從科學技術開始,這不僅包括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還包括陶瓷、冶金、紡織等技術,以及軍事技術和兵法等。之後,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價值觀、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學,進而是對中國社會制度的理性思考。2000年劉登閣、周雲芳著的《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看來,東學西漸在學術界引起了相當程度的重視。
我認為21世紀應該是「東化」的世紀。西方文化從文藝復興以來,昌盛了幾百年,把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促使人類社會進步也達到了空前的速度,光輝燦爛,遠邁前古,世界人民無不蒙受其利。但它同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一樣,也是決不能永世長存的,遲早也會消逝的。20世紀20年代前後,西方的有些學者已經看出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如德國施賓格勒在1917年開始寫作的《西方的沒落》一書,預言當時如日中天的西方文化也會沒落。此書一出版,馬上洛陽紙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受其影響,也反對西方中心論。他們的觀點是值得肯定的。因為,西方文化在今天已逐漸呈現出強弩之末的樣子,大有難以為繼之勢了。具體表現是西方文化產生了一些威脅人類生存的弊端,其犖犖大者,就有生態平衡的破壞、酸雨橫行、淡水資源匱乏、臭氧層破壞、森林砍伐、江河湖海污染、動植物種不斷滅絕、新疾病出現等等,都威脅著人類的發展甚至生存。
西方文化產生這些弊端的原因,是植根於西方的基本思維模式。因為思維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礎,思維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體系的根本不同。簡而言之,我認為,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它照顧了事物的整體,有整體概念,講普遍聯繫,接近唯物辯證法。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而不是只注意個別枝節。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印度的「梵我一體」的思想,是典型的東方思想。而西方的思維模式則是分析的。它抓住一個東西,特別是物質的東西,分析下去,分析下去,分析到極其細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視了整體聯繫。兩者的不同,十分明確。但是不能否認,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的東西,東西方都是既有綜合思維,也有分析思維。然而,從宏觀上來看,這兩種思維模式還是有地域區別的:東方以綜合思維模式為主導,西方則是以分析思維為主導。這個區別表現在各個方面,具體來說,東方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以綜合思維為基礎的。西方則是征服自然,對大自然窮追猛打。表面看來,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滿足了他們的物質生活需求,日子越過越紅火,但是久而久之,卻產生了以上種種危及人類生存的種種弊端。這是因為,大自然雖既非人格,亦非神格,卻是能懲罰、善報復的,諸弊端就是報復與懲罰的結果。
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東方文化將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佔統治地位,而取代不是消滅。全面一點的觀點是: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已快走到盡頭,而東方文化尋求綜合的思維方式必將取而代之。以分析為基礎的西方文化也將隨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綜合為基礎的東方文化。這種代之而起,是在過去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遍聯繫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這種「取代」,在21世紀可見分曉。所以結論是: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時代,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用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動,濟西方「征服自然」之窮,就可以稱之為「東西文化互補論」。
2001年10月,76位中華文化研究者,其中也有我,發表了《中華文化復興宣言》,肯定: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發展,都吸收了中華文化思想的智慧。當前西方一些有遠見之士都在盡力研究中華文化,並提出「西方的病,東方的藥來醫」,形成了「東學西漸」。這些都說明了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仍有無窮的價值!
- Apr 18 Sat 2009 05:37
東學西漸與「東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