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文化:追憶歷史煙雲 展示別樣歷史



作者:劉玉琴
文章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瀏覽:193 次






6月18日至25日,搶救民間家書徵集成果展在北京宣武區文化館舉辦。展覽分明清家書、親子家書、敬老家書、軍旅家書、愛情家書、兩岸家書、海外飛鴻等部分。據介紹,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共同發起的搶救民間家書項目自4月啟動以來,海內外炎黃子孫踴躍捐贈,目前已收到家書8000餘封。

  一封家書就是一段歷史

  五彩斑斕的家書,從一個側面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清時期的家書。明清兩代是古代家書發展的高峰期,許多文人學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書。展示的明清書信包括書寫於明朝崇禎二年和清朝乾隆、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的家書,人們在領略這些古老書信的同時,還可追憶當年的歷史煙雲。

  展覽中最具特色的算是兩岸家書專題。這些家書反映了兩岸同胞血濃於水、日夜盼望和平統一的情感。江蘇無錫一位人士捐贈的一封寫於20世紀40年代末的家書,是一位剛剛撤退到台灣的軍人寫給大陸表弟的。時值春節,他思念家鄉,字裡行間表達出因時局不定無法定身的無奈,充滿了思念手足的親情。

  在親子家書中,有一封彌足珍貴。它是老一輩革命家周揚的母親1940年10月寫給在陝甘寧邊區任教育廳長的兒子的。當時母親年近六旬,6年沒有兒子的音訊。她在信中傾訴家中缺少男丁、生活艱難及思兒之苦,希望兒子常寫信回家,以免惦念。有意思的是,雖然老母親的毛筆字寫得非常出眾,卻在落款處寫了一句:「親筆寫得不好,看完燒掉」。但是周揚讀後將信完整保存下來,成為老一輩革命家捨小家、為大家的犧牲精神的見證。

  讓家書文化惠澤後世

  據瞭解,本次搶救民間家書活動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搶救,一是民間。家書徵集的對象主要是民間普通百姓的家書,不限年代和地域,不論長短,只要是家人互相通信留下的文字,都屬於徵集範圍。這些家書若存於個人手中,將會慢慢消亡,而如果把它們都集中起來,無疑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負責人介紹,這次成果展只是搶救民間家書系列活動中的一項,餘下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項目組委會將妥善保管好所有的家書,讓中國傳統的家書文化惠澤後世。

  有關專家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話、網絡迅速崛起,「家書抵萬金」的時代離人們越來越遠。在傳統書信式微的今天,通過民間家書的徵集和展覽,倡導內涵豐富的家書文化,對於弘揚人間親情、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記者 劉玉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