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譯者隨想
作者:查常平
文章來源:作者惠寄
瀏覽:554 次
《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譯者隨想
楊熙楠 鈴木正三 選編(土肥昭夫等著/ 查常平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3月,30元。
不瞭解天皇制,就不可能理解作為東方的日本
不瞭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理解作為西方的日本
本書幫助你從內部理解日本為什麼從前現代的
東瀛島國崛起成為現代世界大國的精神歷程
本書選自已經在日本公開出版的四部日文著作:《近現代天皇制1、2》、《天皇制神學批判》、《大嘗祭》,屬於十位日本著名的基督教學者的文章。其主題,正是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1868-1945年)天皇制與基督教的關係,以此為切入點向我們展示了日本在近百年的精神文化、制度文明的演進史。這是一段日本從近世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其中,我們看到日本的基督教學者對天皇制的反思批判,看到此間日本的基督教思想家們怎樣在錯綜複雜的歷史情景中持守自己的信仰,看到內含在日本文化中的天皇信仰的神格性所帶來的日本人享有的開放自由,看到日本當代學人在學問上的一個側面的價值追求和社會對這種追求的積極認同,從而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心靈有著何等的封閉:漢語學界連基本的西學經典都沒有全面翻譯出來,更不用說漢譯的日本學術典籍寥寥無幾;除了少數幾種思想家的全集外,我們連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康德、海德格爾之類一流思想家的全集還保留在原文狀態,何況已經翻譯的全集中,有的還是從英文轉譯而來。另一方面,「國師們」近年主編的《清史》投資數億人民幣,官方還在山東曲阜舉辦祭孔大典;2006年春節中國在城市部分地區解禁燃放鞭炮,這些都表現出文化上走向封閉復古的保守傾向——以所謂的傳統節日形式阻斷人們的現代想像。中國人的身體普遍生活在現代,其靈魂的需要與表達彷彿還不如唐代,因為那時,至少人們還能夠選擇多元化的精神表達,至少杜甫這樣的詩人還能夠存活於錦官城外柏深深處。
除非我們能夠系統地翻譯、研究日本古代、近現代以來的思想典籍,我們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除非我們真正理解了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我們就不可能同日本建立真正的和平共在關係。在反思日本近代史的時候,中國人最需要又最難克服的是自我中心論,即只看中國人敘述的歷史事實而無視當時的日本人敘述的歷史事實。任何具有現代歷史學理論常識的人都知道:面對同樣的歷史事件,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語言敘述。歷史事實,是歷史學家按照自己的歷史觀念、歷史信仰敘述的產物而不是一個客觀的物質實在。而且,當一個社會強行把某種歷史敘述確定為客觀敘述的時候,除了表明其依從的強權即是真理的歷史觀外,還能說明什麼呢?我這樣說,並不是贊同日本少數右翼分子否定歪曲南京大屠殺之類歷史事件的行為。因為,他們把有說成了無。中國的學者更需要思考他們為什麼這樣做而不只是停留於情緒化的譴責,思考他們的前輩為什麼要在發動大東亞戰爭期間進行那樣的歷史敘述,為什麼像被譽稱為「東方柏拉圖」的西田幾多郎似的哲學家最後都要為大東亞戰爭提供理論辯護。所以,日本思想典籍的翻譯,對於我們瞭解日本就尤為重要。
翻譯既是讓人感到挫敗的事業,因為不知什麼時候,你就會發現某個地方理解錯了而垂頭喪氣;同時,翻譯也是鍛造人信心的事情,因為不知什麼時刻,你能夠尋找到某種貼切傳神的表達而欣喜若狂。在翻譯經驗方面,這次我借鑒了清華大學的王曉朝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吾師李秋零教授的方法:按段細讀、漢譯、校對,再閱讀,然後通讀全書譯稿以便在邏輯上把握全書的上下脈絡,比起我原來使用的方法即通讀原稿、漢譯、再通校原稿效果更佳。因為,後者由於時間太長而往往容易忘記初譯時為什麼如此遣詞造句的原由。感謝他們同我分享自己長期總結得到的翻譯經驗。其實,漢語學界形成一個互相交流的翻譯共同體,對於我們的文化奠基與傳承是何等重要!
- Jun 22 Mon 2009 02:39
《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譯者隨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