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斯
Thomas, Dylan
(1914.10.27,威爾斯 格拉摩根 斯溫西~1953.11.9,美國 紐約州 紐約市)
亦譯托馬斯。全名狄倫‧瑪爾拉斯‧湯瑪斯(Dylan Marlais Thomas)。
湯瑪斯,1952年攝。
英國詩人暨散文作家。作品以滑稽式的堆砌、狂想曲般的情調和哀愁著稱。其好飲貪杯的種種行徑(湯瑪斯因酒精中毒身亡)尤為人所樂道。
湯瑪斯在威爾斯西南部度過童年,曾就讀於其父任教的斯溫西文法學校。他很早就開始寫詩。16歲離校後在南威爾斯晚郵報擔任記者。21歲遷居倫敦。湯瑪斯在20歲前的詩作已頗具雛形。首部著作《詩十八首》於1934年出版,詩意雖非全然可解,卻已為英詩界開發出一種懾人的全新面貌。這種原創性的風格在《詩廿五首》(1936)和《愛情地圖》(1939)中更表露無遺。湯瑪斯的作品情懷激越、注重聲韻,具有原始風味,同時擅於利用聖經故事和性愛意象的並列來顯露詩的張力。這些特色多半拜其威爾斯背景之賜,與英國文壇先前那種嚴厲的社會評議取向在品味上更大相逕庭。他在1939年以前的詩作主要關懷人類情感中深層的執著、欲念和宗教情緒。湯瑪斯就像是用豐沛的辭藻來和他自己辯論性愛和死亡、罪和救贖、生命歷程、創造和腐朽等題材。其筆力雄渾,而其藝術效果卻嫌曖昧與冗長。
湯瑪斯在倫敦居住達10年。1937年和愛爾蘭女子麥克娜馬拉(Caitlin Macnamara)結婚,婚後育有二子一女。他在文學圈內逐漸成名,整日汲汲於交際,但因妻孥待哺,家境十分貧困。他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工作和撰寫電影劇本所得並不足以糊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肺疾免役,繼續撰寫電影劇本為生。不過因缺乏商業眼光,收益經常入不敷出。同時,他酗酒情形愈演愈烈,並且到處借貸。此時他並未放棄寫作,不過寫詩速度愈來愈慢,經營亦十分費力。
湯瑪斯在這段時期的詩作中,以《死亡和入口》(1946)最足以說明其宗教詩人的本質。本書以和解和寬容的心境來寫作,採取吟遊詩人般的語調。主要因其有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類處境,以及詩人和威爾斯環境間所取得的和諧而發。詩文在情意的高度昇華和祝禱中呈現真實的浪漫情懷,同時也大量運用了基督教神話和象徵性的題材。其詩句頗像祝禱文或魔咒。此時湯瑪斯利用孩提時代經驗的重塑來產生影像化的、神祕性的詩句,少年和嬰兒時期的景色似乎就是最初的伊甸園(見《十月之詩》及《羊齒蕨山丘》〔Fern Hill〕)。對湯瑪斯而言,兒童世界是一個純真而優雅的國度,是對永生的暗示。不過其後期詩作往往從複雜的技巧應用中呈現出狂想曲般的情調,在英詩界中相當獨特。
與此同時,倫敦及其周遭環境愈來愈不利於也不適於湯瑪斯夫婦。湯瑪斯早在1946年就打算移民美國,1947年他似乎精神崩潰,卻不願接受治療。著名的歷史學家泰勒(A.J.P. Taylor)借給他一棟小屋,於是他遷往牛津。然而他仍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工作,長期舟車勞頓,飲酒愈凶。1949年泰勒之妻收回房屋,湯瑪斯搬回威爾斯。次年他首度安排了美國之旅,這段時間內他似乎在美鈔和鄉居的雙重滿足中獲得平安。
湯瑪斯的散文與詩並進,而其首批小說(收錄於《愛情地圖》和《望海》〔A Prospect of the Sea,1955〕中)則為賦詩之暇所為。早期小說中隨處可見半帶神祕性的威爾斯景像。在《像小狗一樣的藝術家肖像》(1940)中則為寫實而詼諧的觀察描寫所取代。至於詩人本身的成長意識、隱藏在喜劇外表後真實的肅穆情思以及他周遭的世界,都以他典型的悲欣交集風格表現出來,這種風格在他的「有聲戲劇」《奶樹林下》(Under Milk Wood,1954)中表露無遺。這部劇作以威爾斯小城鎮的居民生活點滴為素材,充分展現出湯瑪斯的喜劇才華。
《奶樹林下》於1953年在紐約詩歌中心演出,而定稿本則於次年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播送。1952年湯瑪斯出版《詩集》一書,該詩集展示了20世紀英詩中所具有的深切慧思和出色的技巧。立即在大西洋兩岸造成轟動。不過由於稅收逼促,其財政窘境仍未好轉。他沉迷於飲酒以解旅途之勞,而從遊者也以勸飲為樂。其絕望與日俱增,婚姻瀕臨危機,終於在紐約市因飲酒過度而亡。
自從拜倫以來,大概沒有另一位英國詩人像湯瑪斯般讓人羅織了各種傳聞。不過湯瑪斯也多少應負些責任。他所描寫的題材——生、死、交媾——均為人類最普遍的事物,意象雖嫌晦澀,卻絕對可令人理解。其次,他宣稱自己是「世間醉者之最」,而他當然不是。最後,他性好空想,語涉雙關和戲謔,因此其語意常為人所歪曲。簡言之,湯瑪斯在公眾眼光中不過是浪蕩子之流,而這和他持久的婚姻正好相悖。在其詩人生涯中,湯瑪斯經常為死亡的意念所縈繞,他對英詩之貢獻亦恐在其所描寫的︰生與死是一個偉大過程的一部分,而這個過程又為詩人一身和一切自然所共同經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