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度個人風格便已開始展露。其繪畫題材通常為一些放大的頭骨、動物骨骼、花卉、植物器官、貝殼、岩石、山脈以及其他自然形式。奧基芙以縝密而變化微妙的輪廓描線,再加上以明亮色彩所作的精準漸層渲染來描寫這些形象。她所畫的骨頭和花卉多為一些具有神祕暗示意味的圖像,同時又配置上與其成對比的非透視性空間,遂引發後人對其作品作出的各種情欲的、心理學的或象徵性的詮釋。其作品的精確和嚴峻或可令人思及希勒(Charles Sheeler)和狄姆斯(Charles Demuth)等精確主義者的畫風,然而她那賦生物形態以抽象美感的才能則純為獨創。其風格可以《牛頭骨、紅、白、藍》(1931)及《黑菖蒲》(1926)等代表之。奧基芙在20~40年代中繪出其名作,直到80年代她仍活躍於美國藝壇。其晚期作品常禮讚新墨西哥州的朗朗長天與沙漠景色。1970年,其回顧展於惠特尼(Whitney)美國藝術博物館中舉行,該展覽顯示出她的確為美國當代極有獨創性的重要畫家。
Goethe:克利
Klee, Paul
(1879.12.18,瑞士 伯恩附近的明興布赫塞~1940.6.29,穆拉爾托-羅加諾)
克利,攝於1939年。
瑞士畫家,作品用形、色、空間等直接表現個人情感,善於在繪畫中借用音樂的形式,認為「藝術是創作的象徵」。其繪畫與理論對20世紀的現代派藝術有重大影響。生於瑞士伯恩,幼時喜愛音樂和美術。少年時代酷愛繪畫和拉小提琴,並寫過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說。1900年入慕尼黑美術學院,一年後退學。後去米蘭、羅馬、那不勒斯等地,學習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Botticelli)、丁托列托(Tintoretto)等人作品。1905年去巴黎參觀美國畫家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作品展,並為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的藝術所傾倒。回國後選15幅銅版畫送交展覽,其中10幅入選,包括《樹上處女》(Jungfrau im Baum)、《單翼英雄》(Der Held mit dem Flugel)、《兩位謙卑的男人相遇》(Zwei Manner,einander in hoherer Stellung vermutend,begegnen sich)等,這些黑白版畫富於諷刺和想像。
1906年與音樂家施通普夫(Lily Stumpf)結婚,移居慕尼黑,直至1920年。這期間,對塞尚、梵谷、馬蒂斯、恩索爾(James Ensor)等人的藝術發生興趣,與表現主義畫家康丁斯基、馬克(Franz Marc)等人交往,並於1912年參加了「藍騎士」團體的展覽。1914年訪問突尼斯,對色彩的性質有了新的經驗,創作了一批水彩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兵役。1919年開始作油畫,色彩厚重,富有創造性。1920年底受聘在威瑪建築設計學校任繪畫教員,1925年其《教學筆記》(Padagogisches Skizzenbuch)出版。1928年底去埃及訪問,所見所聞對其後創作頗有影響。1931年成為杜塞爾多夫學院院士,即不再從事藝術教學,專以賣畫為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被驅逐出德國,去義大利、法國等地作短期旅行後回到伯恩定居。1934年在倫敦舉辦展覽,次年在伯恩和巴塞爾展出重要作品。1937年納粹在慕尼黑舉辦所謂「頹廢藝術」展覽,展出許多現代派名作,其中包括克利的17幅作品。其一生主要油畫作品有︰《動物園》(1918,現藏伯恩克利基金會)、《少女的冒險》(1922,現藏倫敦泰特藝廊)、《阿拉伯之歌》(1932,現藏華盛頓菲利普陳列館)、《死與火》(1940,現藏伯恩克利基金會)等。主要版畫作品有︰《喜劇演員之二》(銅版,1904)、《毀滅與希望》(石版,1916)等。主要素描作品(大部分現藏伯恩克利基金會)有︰《戰爭正在毀滅國家》(1914)、《抽象手稿》(1931)等。
Goethe:布拉克
Braque, Georges
(1882.5.13,法國 阿讓特伊~1963.8.31,巴黎)
布拉克,紐曼(Arnold Newman)攝於1956年。
法國畫家,20世紀藝術的主要革命者之一,曾與畢卡索共同發展立體主義。他的繪畫絕大部分為靜物,以運筆粗獷、色彩柔和、畫面沉靜多思著稱(例如1935年的《靜物與曼陀林》)。
早年生活
布拉克的出世僅比畢卡索晚7個月,他生於巴黎附近塞納河畔的一個小社區,1870年代印象主義運動的中心之一。他的父親和一位祖父輩是一家生意興隆的房屋油漆公司的東家,兩人均為業餘畫家。1890年全家移居勒哈佛爾(Le Havre),在海景畫家布丹(Eugene Boudin)和青年莫內(Claude Monet)的時代,這裡也曾是印象主義的一個初期中心。少年布拉克在當地的公立學校就讀,伴隨父親進行繪畫遠征,並且對體育運動(最後還包括拳擊)發生興趣,使得他膀大腰圓,活像一名職業運動員。他還學習吹長笛。
15歲時,布拉克進入勒哈佛爾美術學院夜校。17歲輟學,先後在勒哈佛爾和巴黎作學徒1年,習房屋油漆和室內裝飾。在此期間,他學會了處理材料的真實本領和以假亂真的工匠花招(如仿造木紋),常常在他的立體畫中運用。服1年兵役後,他在家庭資助下立志成為畫家。1902~1904年間在巴黎一私立美術學院學習,並在公立美術學院學過很短一個時期;課餘常去羅浮宮參觀,對埃及作品和希臘古風時期作品特別仰慕。
他的早期繪畫顯示出印象派的影響,尤其是莫內和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的影響,對於一個在諾曼第度過童年的人來說,這毫不足為奇。稍後則透露出塞尚(Paul Cezanne)作品中那種挺拔結構和色調與明暗的統一。但是可以說1905年參觀巴黎秋季沙龍,並在被人戲稱為「野獸」(Fauves)的一派的繪畫展覽室中見到放縱的顏色猛烈迸發的時候,布拉克才開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此後兩年間,就算還有點不夠大膽和抱著老一套觀念,他已經是一個心悅誠服的野獸派,在安特衛普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在馬賽附近的地中海岸埃斯塔克(L'Estaque)和西約達(La Ciotat)作畫。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安特衛普港》、《西約達港》和《從埃斯塔克的米斯特拉爾宅所見一景》。
1907年春,他在巴黎獨立沙龍展出6幅畫,全部售光。這年晚些時候,他與藝術品商人卡恩韋勒(David Henry Kahnweiler)簽訂合同。卡恩韋勒最近在巴黎開了一個小畫廊,注定在現代藝術的歷史中起重要作用。他說服前衛派詩人和批評家阿波里耐(Guillaume Apollinaire),引布拉克去「貂山畫室」(Montmartre studio)見畢卡索。起初,布拉克對畢卡索的近作《亞威農的少女們》(Demoiselles d'Avignon,現藏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感到惶惑不安。「聽我說,」據云他這樣講︰「儘管您作了解釋,但從您的畫看來,彷彿您想要叫我們吃麻屑或者喝汽油往外吐火。」但是,兩位藝術家變成了親密的朋友,不出幾個月,他們就以空前未有的相互影響方式,出現了立體主義。
在這兩個人中,我們無法說誰是革命性新風格的主要發明者,因為在他們的合作達到高潮時,他們幾乎每天交流思想,所作的畫極其相似,實際上已區別不出是誰的手筆。畢卡索以其原始立體主義作品《少女們》敲起第一聲解放的響鐘,而初期趨向幾何形式則大多是布拉克的功勞,這主要是因為他欽佩塞尚。1908年夏天,他在法國南方作了一系列極端革新的油畫,其中最著名的是《埃斯塔克之屋》;在這幅畫中已經可以看到所謂立體主義分析階段初期所特有的那種板形結構、簡單著色和扭曲透視。當年秋天,他在卡恩韋勒的畫廊舉行一次展覽,巴黎評論家沃克塞爾(Louis Vauxcelles)稱他的畫為「立體的」,不久,這一評語就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的標誌。
到1911年,布拉克與畢卡索結合一起,如他後來所說,他們好像拴在一根繩子上的爬山者。這時,他完全進入立體主義分析階段的所謂「密封期」,例如《彈吉他的男人》。在這幅畫裡,顏色為棕、灰和綠;畫面幾乎是平面的;多視點和複光源;輪廓不連貫;形體往往透明;將互有角度的小平面畫成顯然不合邏輯的並行景觀。也是在1911年,布拉克把文字刷印到《葡萄牙人》上,從而大大加強了一幅畫不是圖像而是獨立存在的物體的思想,這一思想充滿對藝術前途的影響。1912年,他把3張壁紙剪碎貼到素描《水果盤與玻璃杯》上,創造了普遍認為是破天荒第一張「黏貼畫」(papier colle)。
在立體主義冒險活動初期,布拉克在貂山有一工作室,但經常去別的地方作畫︰1909年在巴黎城西塞納河畔的羅什圭榮(Roche-Guyon);1910年返回,在埃斯塔克;1911年在塞雷(Ceret),這是庇里牛斯山麓地中海沿岸的一個村莊。1912年與拉普雷(Marcelle Lapre)結婚,在隆河河谷亞威農附近的小鎮索蓋(Sorgues)租了一所房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軍,當步兵中士,戰功卓著,1914年因勇敢兩次獲得勛章。1915年頭部受重傷,隨後經一次穿顱手術,住幾個月醫院,在索蓋的家中度過很長的康復期。在這一時期,他又拾起在素描紙邊上信筆塗鴉的舊習,還加了一些警句。1917年,他的朋友詩人列維第(Pierre Reverdy)把這些名言集合到一起,標題《關於繪畫的思索和意見》(Thoughts and Reflections on Painting),在《南北》(Nord-Sud)雜誌上發表。僅舉寥寥數語的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布拉克的既富有詩意又合乎理性的心情以及立體主義所依據的是怎樣一種思想︰
「新方法,新主題……目的不是重現一個故事,而是構成一幅圖畫……寫生是即興創作……感覺毀形、思想成形……我喜歡糾正情緒的規則。」
這位畫家在退役以後,重新參加了立體主義運動。當時,立體主義已進入有時被稱為的「綜合階段」。這個不很確切的名詞指的是如下的傾向︰使用更多的顏色;不是用過去那種蜘蛛網似的分析符號、而是用比較大的象徵性平面表現景物。1917~1918年布拉克畫了幾何形的、色彩強烈的、接近抽象的《女樂師》和幾幅同一技法的靜物,這部分地受到友人格里斯(Juan Gris)的影響,格里斯出生於西班牙,為立體主義大師,作品屬於強烈的綜合立體主義。但是,布拉克很快就放棄了嚴格的幾何學,而採取用鬆散素描和自由筆法柔和化了的形式;一個轉變的例子是1919年作的《靜物與紙牌》。從這一轉捩點起,他的風格不再隨著立體主義後來的幾個階段循序漸進;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多事之秋所遺留下來的風格的基礎上產生一系列個人的畫風變化。
國際聲譽
這時,布拉克是一位大走紅運、地位牢固的當代大師,深受戰後法國社會的富裕而時髦人物的寵愛。他再次以大部分時間在巴黎作畫,1922年把工作室從貂山遷到帕爾納斯山(Montparnasse),3年之後移居左岸區(Left Bank)的新房子,這是具有現代思想的建築師佩雷(Auguste Perret)為他設計的。1923和1925年他兩次受到著名芭蕾舞團團長佳吉列夫(Sergey Diaghilev)的委託,設計舞台布景。1930年他在瓦倫日維爾(Varengeville)購得一鄉間居所,這裡是諾曼第海岸迪耶普(Dieppe)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他這些年的繪畫由於風格各異,最容易根據主題來分類。從1922~1926年左右,他作了一系列頭頂供品籃的少女像、樣子像異教徒的拿著水果的女人像。約此同時還作了一系列的壁爐,壁爐架上放著水果或者一個吉他。在1928年,他作一系列的獨腳小圓桌、有基架的桌子,上面有原先放在壁爐架上的東西。
1931年他採取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即把石膏板塗成黑色,陰刻出白色的畫,類似古希臘陶瓷器的圖案。30年代末期,他開始作一系列人物畫,最好的例子是《二重奏》(Le Duo)和《畫家和他的模特兒》(The Painter and His Model)。1937年獲卡內基獎(Carnegie Prize)。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創作了一套小型的、一般無立體感的、極富裝飾性的雕刻品,仍具古希臘風格,主題大致為神話。戰後重操舊業,作畫多幅,主題單獨,最初是一系列撞球桌,然後是一幅畫室內景,再後是一幅鳥——這些巨大而笨重的動物似乎具有某種已經失傳的古風時期的象徵意義。布拉克在世的最後幾年,世界各地紛紛為他舉行盛大的回顧展。1961年12月,他成為生前能在羅浮宮展出作品的第一名藝術家。
Goethe:韋思
Wyeth, Andrew
(1917.7.12,美國 賓夕法尼亞州 查茲福特~2009.1.16,查茲福特)
全名安德魯‧紐維爾‧韋思(Andrew Newell Wyeth)。
韋思《克里斯蒂娜的世界》(1948),蛋彩畫;現藏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
美國水彩畫家和蛋彩畫家,主要以寫實主義手法描繪建築物、田野、山丘和他個人生活中所接觸的人物著稱。
父親紐維爾‧康弗斯‧韋思(Newell Convers Wyeth)是知名的插畫家,曾於派爾(Howard Pyle)門下學畫,1932年開始教兒作畫,是兒子唯一的指導老師。1936年安德魯‧韋思在費城藝術聯盟舉辦首次作品展,次年又於馬克白畫廊(Macbeth Gallery)舉行他第一次重要的紐約市作品展。這次展覽立刻造成轟動,畫作悉數售罄。其畫作的主題幾乎全取材自兩個地點,即環繞賓夕法尼亞州查茲福特(Chadds Ford)的布蘭迪萬河(Brandywine)河谷,以及緬因州的庫興(Cushing)其夏日住家的附近地區。韋思的技法卓然出眾。他的畫作呈現出強烈的線條感,並運用其有限的色彩──多半為土色調──展現豐富而巧妙的色彩範圍。他的畫作精確細膩,卻也注入豐沛的主觀情感,使之超越仿真自然主義。他最知名的畫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1948)描繪一位小兒痲痺患者看似想要攀爬一座山丘的情景,流露出濃濃的愁緒。這幅作品也展現他擅於運用特殊角度與嫻熟的光線技法。1971~1985年間韋思偷偷描繪他在查茲福特的鄰居女子黑爾佳‧泰斯托夫(Helga Testorf),創作了數百幅畫像,包括裸體畫。
藝術史家常形容韋思的作品真情流露,與20世紀藝術的抽象軌跡背道而馳。面對這樣的批評,韋思的作品始終受到歡迎。他是第一位獲頒總統自由獎章的畫家,1963年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頒贈。1977年韋思成為繼薩爾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之後首位獲選入法蘭西藝術學院的美國畫家,次年更成為蘇維埃藝術學院的榮譽院士。1980年韋思成為第一位在有生之年被選入英國皇家藝術院的美國藝術家。1967年他在紐約惠特尼博物館(Whitney Museum)舉辦的畫展刷新該機構入場人數的紀錄。1987年由華盛頓特區的美國藝術國家畫廊籌辦的所謂的「黑爾佳畫像」(Helga pictures)的展覽,以及2006年在費城美術館舉行的回顧展,亦大受歡迎。1990年他成為第一位獲頒國會金質獎章的藝術家,復於2007年獲頒國家藝術獎章。1995年出版《安德魯‧韋思自傳》。
延伸閱讀
Edgar P. Richardson, Andrew Wyeth: Temperas, Watercolors, Dry Brush, Drawings (1966); Wanda M. Corn, The Art of Andrew Wyeth (1973); John Wilmerding, Andrew Wyeth: The Helga Pictures (1987); Beth Venn, Adam D. Weinberg, and Michael Kammen, Unknown Terrain: The Landscapes of Andrew Wyeth (1998).
Goethe:伊斯拉埃爾斯
Israels, Jozef
(1824.1.27,尼德蘭 格羅寧根~1911.8.12,海牙)
伊斯拉埃爾斯自畫像(1908),水彩畫;現藏美國俄亥俄州托萊多美術館。
荷蘭畫家和蝕刻畫家,人稱「荷蘭的米勒」,他是描寫農民風俗的海牙畫派(1870~1890年盛行於荷蘭)的領導人。1845~1847年曾在巴黎學院派畫家韋爾內(Horace Vernet)和戴拉勞西(Paul Delaroche)的指導下作畫。最初從事浪漫主義肖像畫和傳統的歷史畫創作,成績不大。1855年遷居到桑德烏爾特(Zandvoort)漁村,轉而用寫實的手法描繪荷蘭農民和漁民,如《等待捕鯡船》(1875)。1871年移居海牙,常在附近的斯海弗寧恩(Scheveningen)作畫。除油畫外,也畫水彩畫,還是第一流的蝕刻畫家。後期的創作運用各種藝術手法,表現生活的悲劇場面,一般用大面積的明暗來突出主要部分,同時對細節也不忽視。其風格深受林布蘭特後期作品的影響。伊斯拉埃爾斯和林布蘭特一樣,也常描繪荷蘭城市猶太人區所居住的窮苦猶太人(如《上帝的選民》,1889)。其子以撒‧伊斯拉埃爾斯(1865~1934)也是畫家,採用印象派的技法和題材,對父親的後期創作產生一些影響。
Goethe:方丹-拉圖爾
Fantin-Latour, Henri
(1836.1.14,法國 格勒諾布爾~1904.8.25,布雷)
全名Ignace-Henri-Jean-Theodore Fantin-Latour。
方丹-拉圖爾《靜物畫》(1866),油畫;現藏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畫廊。
法國油畫家、版畫家和插圖家。以畫靜物、花卉以及法國知名文藝家的肖像,尤其是群像而著名。最初隨其父學畫,後在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Lecoq de Boisbaudran)任教的學校學習,並在巴黎美術學校聽課。曾多次參加法國官方沙龍。
其技法是學院派的,但有獨特的風格。法國畫壇的重要人物,如安格爾、德拉克洛瓦、柯洛、馬奈和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等都是其友。他的人物群像常常把半身或全身人物等列在一起,其中特別具有歷史價值的是為一群文藝界傑出人士。後期主要從事石版畫創作。1876年展出紀念白遼士的石版畫《週年紀念日》(L'Anniversaire),以後不斷有石版畫參加展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那些典雅的肖像畫和為華格納、白遼士等作曲家的音樂所作的素描插圖。還有阿道夫‧朱利恩(Adolphe Jullien)寫的《華格納》(1886)和《白遼士》(1888)作過插圖。
Dj Rose:一派胡言......
Goethe:我的哲理
露意絲·西
我們的生命經歷,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我們的一思一念,都在創造我們的將來。
最有力量的是「當下」,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
每一個人都因為自我憎恨和內疚,產生出很多痛苦。
很多人都認定自己「不夠好」,要知道這只是一個念頭,念頭是可以改變的。
對我們最有害的是憎恨、批評和內疚。
如果把憎恨溶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癒。
如果我們真正地愛護自己,我們的生命便有成就。
我們一定要將過去網開一面,寬恕所有的人。
我們一定要開始學習愛護自己。
我們「當下」就應該接受自己,對自己滿意;這樣,我們便走向了積極的一面。
我們身體的一切疾病,也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無限好的世界上,一切都很完美,只是生命卻在不斷地轉變。
我們可以說一切都還沒有開始,也還沒有完結;一切都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經驗。生命永不停滯,每一刻都新鮮。
我們和佛的力量是一體的,這力量使我們能夠從心所欲地創造。我們自己的心意可以創造各式各樣的事業。生命裡每時每刻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可以脫離陳舊的一切,讓我們就在「當下」作一個全新的開始吧!
在佛陀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完美的!
摘自《生命的重建》
Goethe: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6%87%E6%8B%89%C2%B7%E5%87%AF%E7%91%9F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86693/
Goethe:你是一沱屎
Dj Rose:哇!!!!!!媽媽!!!!!!(Dj Rose又開始哭了)
Goethe:凡高全集
Goethe:你真笨
Dj Rose:我就是笨嘛!!!!!!哇哇!!!!!!媽媽!!!!!!媽媽!!!!!!(Dj Rose一直哭的不停)
Goethe: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1417573/
Goethe: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3584334/
Goethe: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1417573/
Goethe: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3584334/
Goethe:我有沒有傳過tk64?
Dj Rose:沒有。
Goethe:鄧麗君我傳了幾張?
Dj Rose:從來沒有。
Goethe: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3037114/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10898/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56550/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39505/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2468/
Goethe:你的腦筋很死版
Dj Rose:還不都是你害的......
Goethe:全球定位系統
GPS
全名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Navstar導航系統由24枚運轉的衛星組成,1995年美國空軍太空指揮部宣布完全開始運作。
以太空為基地的無線電導航系統,播送十分精確的導航脈波給位於地表或地球附近的使用者。美國的Navstar GPS系統,有24個主要衛星分布在6條繞地球的軌道上,每12個小時繞一圈。此外,俄羅斯維持了一個稱作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衛星群,而2007年歐洲聯盟也資助發射了30顆衛星,發展自己的GPS系統,稱為「伽利略」(Galileo),計畫在2013年完全運作。中國在2000年發射了2顆衛星,2003年發射另一顆衛星,為首稱「北斗」的地方導航系統一部分。2006年中國(參與「伽利略」計畫有限)宣布擴大「北斗」為一35顆衛星的完整GPS系統的計畫,稱法不一(「北斗2號」或「羅盤」),企圖在2008年開始在亞洲提供GPS服務。
由地表上使用者所操作的GPS接收器通過測出四個或四個以上的衛星無線電訊號傳到其所在位置所需的時間,算出到每個衛星的距離,再根據這一計算測定使用者所處的經度、緯度與高度。當初美國國防部發展Navstar是為了軍事用途,而這個系統下比較不精準的部分就免費開放給全球民眾使用。這種基本的民用系統精確度只有10公尺(33呎),不過使用各種加強版的技術可以把精確度提高到1公分(0.4吋)以內。由於GPS的準確性與廣泛性,因此早已演變應用到原本僅限軍事用途之外的範圍,徹底革新了個人與商業導航的方式。戰術飛彈與砲彈利用GPS的訊號來訂出自己的位置與速度,不過美國的太空梭、國際太空站、商用噴射機和私人飛機也一樣。救護車車隊、家用汽車、火車車頭,還有農用拖拉機、遠洋輪船、徒步旅行者,甚至高爾夫球手,也受益於GPS的定位功能。許多GPS接收器只有袖珍型計算機那麼小,而且用一次性電池作為動力來源,而GPS電腦晶片只有嬰兒指甲大小,能夠置入手錶、手機和個人數位助理(PDA)中。
三角測量
GPS前所未有的導航能力,來自於三角測量法。GPS的接收器在進行三角測量時,會精確計算衛星訊號抵達地球所花費的時間,這段短短的旅程大約花不到10分之一秒。然後再乘上無線電波的速度(每秒300,000公里〔每秒186,000哩〕),就可以算出接收器與衛星之間的相應距離。如此就把這個接收器放在一個想像中的圓形球體表面的某處,這個球體半徑等同於它到衛星的距離。接收器還會同樣地處理另外收到的3個其他衛星的訊號,然後內建的電腦就計算出這四個圓的相交點,很快就能夠算出使用者目前所在的經度、緯度與高度(理論上,只要3個衛星就可以訂出三度空間上的一個點,但在實踐中至少要有4個衛星才能消除接收器中時鐘所含有的誤差)。另外,接收器藉由測量這4個衛星的聯動變化所造成的瞬間都卜勒效應移動,計算出使用者的目前速率(速度和方向)。
在Navstar系統中,每個衛星會發送兩種頻率不同的導航訊號──1575.42兆赫(軍用)和1227.6兆赫(民用)。有兩個虛擬隨機雙脈波列負責調制這些載波,民用的是每秒百萬位元的C/A碼(粗調/擷取碼),軍用的則是每秒1,000萬位元的P碼(精確碼)。在2000年之前,為了降低民用的GPS的訊號精確度,故意採用所謂的「選擇性可靠度」(S/A)來干擾。不過之後為了安全考量,解除了部分的S/A,以增加民間航海船隻與航空器使用GPS的精確度。功能沒有增強的民用GPS現在會發出一個水平距離的誤差變異訊號,95%的時候測出的位置在正確位置的30公尺之內。一般的水平距離準確度是10公尺左右(30呎,在S/A的干擾作用下則是100公尺〔330呎〕),而垂直高度的精確度大約只有水平的一半。都卜勒效應能讓接收器計算使用者的速度,精確度大約為每秒鐘1公尺(3呎)。功能沒有加強的軍用訊號,水平距離的誤差變異在3公尺(10呎)以內。
補強措施
雖然衛星訊號發出後只要一剎那的時間便可抵達地球,但在這段期間可能會發生不少事。如電離層中的帶電粒子以及對流層的密度變化都會減緩與扭曲衛星訊號。這些影響都會使得GPS使用者的定位產生誤差,再加上GPS接收器的時鐘也會有誤差。相對性時間膨脹可能會引起更多的誤差,這是衛星的時鐘和接收器的時鐘因處於不同的重力場以及行進速度和轉動速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種現象。最後,對Navstar系統使用者來說,最大的誤差來源是民用C/A碼脈衝波的準確度低。不過,現在已有許多補強措施可改善民用與軍用系統的精確度。
如果要求非常精確的定位資訊,那麼就需要利用到數種不同的GPS技術。差分型導航採用一個在地面上有固定位置的「基地台」,持續監視自己觀察範圍內GPS衛星傳出的訊號,然後計算和傳出實時導航修正數據給在附近活動的GPS接收器。實際上,每台在附近活動的接收器會將從基地台得到的解答數據與自己算出的位置數據相減,這樣就可以消除兩者共同的計算誤差。美國的海岸警衛隊維持了這種基地台的網路,所傳遞的修正訊號借助無線電指向台,幾乎覆蓋全國。另外的差分校正則是在商業電台的正常廣播內被譯成電碼。農人接收這些廣播訊號,能夠使農地設備的精確度大為提高,讓精密農耕能在農業中普及。
另一種GPS的補強技術是利用傳達衛星導航脈衝波到地球的載波。由於載波的波長只有基本的導航脈衝波的千分之一,在適當的情況下,藉由載波之助,可以讓導航誤差驟減到1公分之內。此大幅改進主要是因載波波長較短以及每秒撞擊接收器天線上的次數大量增加而產生的。
還有一種補強技術叫做「同步重疊」(eosynchronous overlays),這是將GPS系統「疊架」到商業通訊衛星上,這些衛星位在距離地球表面35,000公里(22,000哩)的同步軌道上。這些相對較小的載荷將民用的C/A碼脈衝波列傳送到地表接收器。美國政府目前正以同步重疊的方式擴充Navstar衛星系統,改善GPS的涵蓋範圍、準確度和壽命。歐盟和日本也正在設置自己的同步重疊系統。
Navstar系統
Navstar的GPS系統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太空部分、控制部分與使用者部分。太空部分由Navstar的衛星群組成,位於環繞地球的軌道上,其中第一枚衛星是實驗性質的Block I模型機,於1978年發射升空。接下來的10年又發射了9枚這類開發型的衛星。1989~1993年期間,一共發射了23枚更重、能力更強的Block II量產型衛星,第24枚於1994年升空,完成了GPS的衛星系統。現在有24枚Block II型衛星(軌道上另外還有3個備用衛星)排成一路縱隊在環繞地球的6個軌道上運行。其排列方式使在地球上大部分的點任何時刻都可同時看到最少5枚衛星。
典型的Block II衛星重約900公斤(2,000磅),太陽電池板展開的大小約17公尺(56呎),主要的元件是似翅膀一般伸展開來的太陽能電池列陣,能將陽光轉換成電能,有12架螺旋狀的天線,負責發送導航脈衝波給地面上的使用者,還有長矛狀的無線電天線可接收控制工程師傳來的指示。衛星繞地球一圈費時12小時,在運行途中,其主要機體連續不斷地繞中軸轉動,太陽能電池板也會旋轉,以讓導航天線對準地球中央,並且讓太陽能電池板正對著陽光。
控制部分由一個主控站與4個無人的監視站組成,主控站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空軍基地,無人監視站則位於世界各地──太平洋的夏威夷和夸賈林環礁(Kwajalein Atoll)、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Diego Garcia),以及大西洋的亞森欣島(Ascension Island)。每個監視站都會追蹤其觀察範圍的GPS衛星,檢查它們的軌道是否有變化。來自月亮與太陽的重力牽引、地球的非球形形狀、太陽輻射的壓力,都會使衛星軌道產生變化。主控站會處理這種資訊,然後透過地面巨大的天線將軌道修正資料快速傳回衛星。平均每18個月,地面控制站就會點燃衛星上的推進器,以讓偏離原來軌道太多的衛星回到原來的軌道上。
使用者部分則是由數百萬個GPS接收器組成,這些接收器能獲取和解讀衛星訊號。目前有好幾百種不同形式的GPS接收器,有些設計成能夠裝置在汽車、卡車、潛水艇、船隻、航空器和軌道衛星上,而為個人導航所使用的小型GPS接收器也已經發展出來了。
延伸閱讀
Tom Logsdon, Understanding the Navstar: GPS, GIS, and IVHS (1995), explains how GPS works, how its performance is being enhanced with various navigation aids, and how it is being used in a multitude of applications. Pratup Misra and Per Eng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Signals, Measurements and Performance (2001), is a graduate-level textbook that focuses on the engineering of the overall GPS, its satellites, receivers, and ground equipment. Elliot Kaplan (ed), Understanding GP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1996), provides wide-ranging coverage of GPS by industry experts.
英文原文作者/洛格斯登(Tom S. Logsdon, 火箭科學顧問和指導者)
Goethe:南方共同市場
Mercosur
西班牙語Mercado Comun del Sur的詞語縮寫,葡萄牙語作Mercado Comum do Sul (Mercosul)。
南美洲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是由早先旨在使拉丁美洲的經濟結成一體的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Latin Americ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1960)和其後繼組織拉丁美洲整合協會(Latin American Integration Association, 1980)發展而成的。1985年阿根廷和巴西簽署《伊瓜蘇宣言》(Declaration of Iguacu),建立一個雙邊委員會以促進兩國經濟的整合;翌年,兩國談判達成數項商業協定。根據1988年的《整合、合作與發展條約》(Treaty for Integration,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阿根廷和巴西致力於在10年內建立共同市場,並邀請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加入。1991年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4國元首簽定《亞松森條約》(Treaty of Asuncion),成立南方共同市場。其後,幾個其他國家相繼被接納為準會員國。總部設在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Montevideo)。
南方共同市場的目標是協調會員國的經濟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歐魯普雷圖議定書》(The Ouro Preto Protocol, 1994)建立起南方共同市場現在的組織機構,並賦予南方共同市場以符合國際法的合法身分,得以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談判達成協定。經過幾年降低內部關稅(成員國之間的關稅)的努力,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然而,南方共同市場仍未能達到充分協調,有些內部貨物在各會員國間仍徵收關稅;而且,儘管各成員國同意對來自非會員國的進口物採用共同關稅,實際上對這類貨物的稅率差異依然存在。同年稍後,各會員國同意截至2006年分階段廢止內部關稅,對從非會員國進口的貨物課徵共同關稅。1996年由成員國議會議員組成的聯合議會委員會宣布,各會員國必須設置有實際職能的民主機構。2003年南方共同市場與安地斯共同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協定於2004年7月1日開始生效。
南方共同市場的組織機構有:共同市場理事會,是該組織的主要決策機構;共同市場小組,負責貫徹執行理事會的決策;貿易委員會,監督商業政策的實施和解決貿易糾紛;經濟和社會諮詢論壇,商業團體和工會代表可以透過論壇表達他們的意見。
Goethe:http://my.wo99.com/space.php?uid=3350244
Goethe:我不是白癡
Goethe:我有300多個女人電話
Dj Rose:你心裡面根本沒有我的存在!!!!!!(Dj Rose開始濠淘大哭)
Goethe:http://wave99.5d6d.com/thread-571-1-1.html
Goethe:tp://book.douban.com/subject/5258703/
Goethe:西溪暝煙送歸客,艇子落湖風獵獵。蘆花淺白夕陽紫,要從雁背分顏色。頹雲掠霞沒山腳,一角秋光幻金碧。欲暝不暝天從容,疑雨疑晴我蕭瑟。憶看君山元氣中,滄波一逝各成翁。請將今日西湖影,寫入生平雲夢胸
Goethe:雪花的重量
白樺
我從嚴沒想過雪花的重量,
沒想過,在此之前。
從來沒想到過雪花還有重量……
真的沒想到過,在此之前……
雪似梅花,
梅花似雪。
漫天玉蝴蝶,
漫天銀花瓣。
雪花落在江南的田野上,
裝點著冬天裡的春天;
水鳥為了追逐落地無蹤的雪花,
赤著腳在濕地上快樂地旋轉。
雪花默默地舞蹈,
緩緩地堆砌,
悄悄地凝結,
久久地飄散……
也許只是多了一朵雪花,
負荷立即超過了極限;
天和人的平衡被破壞了!
是偶然,也是必然。
寧靜的浪漫立即轉換為
一片狼藉的災難;
輕輕飄落的雪花,
以中國進行了一次最沉重的檢驗。
我從來沒想過雪花的重量,
沒想過,在此之前。
從來沒想到過雪花還有重量,
真的沒想到過,在此之前……
Dj Rose:......(Dj Rose哭的更傷心了)
Goethe:有沒有看過巴基斯坦電影?
Goethe: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6%9C%97%E7%B4%A2%E7%93%A6%C2%B7%E5%BA%93%E6%99%AE%E5%85%B0
Goethe:這些音樂很適合你
Dj Rose:你取笑我......
Goethe:代表作 御用音樂會曲四首,大量羽管鍵琴組曲
Goethe:羽管鍵琴音樂共計234首。
第一部(Premier livre,1713年),第一至第五組曲
第二部(Deuxieme livre,1716-17年),第六至第十二組曲
第三部(Troisieme livre,1722年),第十三至十九組曲
第四部(Quatrieme livre,1728年),第二十至二十七組曲
Dj Rose:你笑我笨......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89275/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75477/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17984/
Goethe: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UFCKsJDokU/
Goethe:繁體字對他們是難
Goethe:像在董氏基金會的總部一樣清新啊
Goethe:
今日晚餐.
一盒豬絞肉可作兩道菜,炒毛豆,與豆腐丸子湯.
以前的丸子湯早餐人會捏得小顆些,還加上薑片,吃起來很有魚湯的鮮美.
今天的是加了油菜,有蔬菜清香.
另一道炒菜有香菇筊白筍花椰菜紅蘿蔔甜豆,完全就是清冰箱之作了(好吃又環保)
Goethe:我今年買了578本書
Dj Rose:可不可以借我讀......
Goethe:1.Schumann:Complete WKs for Piano Trio / Andsnes & Tetzlaff (EMI)
2.Brahms:Violin Concerto / Baiba Skride & Sakari Oramo (ORFEO)
3.Inedits Youra Guller III (TAHRA)
4.The Art of Martha Argerich 3CDs (DG)
5.Liszt:The Complete Annees de Pelerinag??e / Louis Lortie (CHANDOS)
5.Julia Fischer:Poeme (DECCA)
7.Beethoven:Diabelli Variations / Paul Lewis (HM)
8.Mendelssohn:Songs without Words / Axel Strauss,vn (NAXOS)
9.Wagner: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 Lorengar,King,Schippers... (SONY MET Series)
9.Wagner:Die Walkure / Nilsson,Rysanek,Klobucar...(SONY MET Series)
Goethe:我現在人在晨星島
Dj Rose:那是哪裡?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36652/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36653/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152040/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61049/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00545/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16395/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85098/
Goethe: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06575/
Goethe: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44493/
Goethe:誰送我花?
Dj Rose:那麼多女朋友......
Goethe:我是說qq
Dj Rose:而且還是qq的女朋友......
Goethe:qq系統
Goethe:有女人一直送我花,不知道為什麼
Goethe:我必須完成一部長篇小說
Goethe:完成以後,我每月大概可以賺20000
Goethe: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人關心我的創作
Goethe:我可能會自殺
Goethe:在台灣,作家一直都是非常窮困的
Goethe:沒錢吃飯
Goethe:在台灣,當作家是可恥的
Goethe:意味著從此挨餓受凍
Goethe:算了
Goethe:大陸人沒有生活在台灣過
Goethe:不會了解台灣人的悲哀
Goethe:我希望永遠的休息
Dj Rose:柏達......(Dj Rose看到這裡,心都碎了)
Goethe:共收到5110份禮物
Goethe:他們說,我看起來像上帝
Goethe:芝加哥風格
Chicago style
一種由一組器樂合奏的爵士樂。1920年代發展於芝加哥,30年代轉到紐約市。這種風格被保留在稱為迪克西蘭(Dixieland)音樂中。雖然與紐奧良爵士樂風格(New Orleans style)相似,但它更著重於個人的獨奏,較少放鬆感,並不那麼依賴19世紀黑色人種的音樂因素。對這兩種風格進行比較是困難的,因為在1923年以前,紐奧良風格幾乎沒有錄過什麼唱片。那時黑人與白人紐奧良樂隊都已在芝加哥存在很久,足以互相影響並同時影響芝加哥聽眾,從而開創相互取長補短的可能性,因此排除了任何現存的錄音使人們能識別紐奧良黑人樂隊原先與紐奧良白人樂隊之間的差異。
所有這些風格幾乎都採用簡單的伴奏性節奏,經常用鋼琴和(或)吉他和(或)班卓琴、低音提琴和鼓在每一拍上只奏出一個和弦,並在演奏旋律的樂器上,包括小號、單簧管、長號和(或)薩克管(偶爾使用小提琴)即興地奏出對位的旋律樂句。有些合奏部分互相裝飾,突出獨奏,由不擔任獨奏的樂師奏出陪襯性音樂。音樂的複雜程度取決於樂隊指揮的特殊興趣而不是樂師們的出生地區或種族情況。例如︰從紐奧良良來的黑人樂隊指揮摩頓(Jelly Roll Morton)在芝加哥錄製唱片的日子裡設計了精緻的樂曲編配,而另一個紐奧良的黑人樂師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卻並不這樣做。芝加哥風格通過吉他演奏家兼樂隊指揮、夜總會老板康敦(Eddie Condon)的努力活躍了幾十年,差不多每個大城市都至少有一個擁有迪克西蘭樂隊的娛樂場所。這種風格成為一種傳統的演奏法;對更多的外行人來說,它比音樂歷史中的任何其他風格更能代表爵士樂。
Goethe:托斯卡尼尼
Toscanini, Arturo
(1867.3.25,義大利 帕爾馬~1957.1.16,美國 紐約州 紐約市)
托斯卡尼尼
義大利指揮家,公認20世紀上半葉偉大的指揮巨匠。托斯卡尼尼就學於帕爾馬(Parma)和米蘭的音樂學院,決心成為大提琴家。19歲在里約熱內盧歌劇院演出時被要求填補指揮之位,並憑記憶演出威爾第的《阿依達》。他在義大利等地以指揮身分成名,後被任命為米蘭史卡拉歌劇院(1898)和紐約市大都會歌劇院(1908)的音樂總監。1928~1936年擔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除法西斯統治下義大利和德國的樂團以外,他也與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共同亮相。1937~1954年指揮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交響樂團,這是由美國無線電網所贊助的一個管弦樂團。
托斯卡尼尼主要以解讀威爾第的歌劇和貝多芬的交響曲而聞名,對華格納的音樂也有出色的演出。他的詮釋著名的地方是︰樂句入微、活力四射的張力、基本上古典觀的形式。當他受視力不良之苦而總被迫靠記憶來指揮時,其非凡的記憶力給他帶來了好處。他從手下的藝術家身上博得一種忠實,這種忠實使他們達到近於他所擁有的熱心。
?Goethe:1.Schumann:Complete WKs for Piano Trio / Andsnes & Tetzlaff (EMI)
2.Brahms:Violin Concerto / Baiba Skride & Sakari Oramo (ORFEO)
3.Inedits Youra Guller III (TAHRA)
4.The Art of Martha Argerich 3CDs (DG)
5.Liszt:The Complete Annees de Pelerinag??e / Louis Lortie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