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哲學應用的客觀根據
——論哲學在市場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之一


作者:是非曲
文章來源:作者惠賜
瀏覽:806 次



論哲學應用的客觀根據
——論哲學在市場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之一

作者 是非曲

前言:
哲學大師笛卡兒曾說過一句名言: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哲學家,它在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地位的。
中國為什麼會落後貧窮?中國為什麼不發達?等等,這是近代以來飽受苦難的中國人經常關心和思考的問題。近年來,大力推行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我們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又找回了久違的自信。然而,對照發達國家,特別是在科技領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方面,等等,發現我們的發展還是不如人。於是,這個問題還時不時地被廣泛關注。對此,很多人認為,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人的素質不高。的確,就大多數中國人的具體表現而言,素質不高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為什麼素質會不高呢?筆者認為,這與中國的哲學不發達,中國人的哲學素養不高有關。為什麼說中國的哲學不發達,中國人的哲學素養會不高呢?筆者認為,這與人們對哲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徹底、不正確,從而致使人們學習、掌握和探討哲學的動力不足、熱情不高有著直接的關聯。
因此,基於這個認識,筆者高舉哲學大眾化、大眾哲學化的旗幟,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勉強作了「論哲學在市場經濟生活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一稿,試圖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廣大哲學愛好者,尤其是專家、學者對這個話題應有的關注和探論,盡最大可能地為中國的哲學的普及和提高,乃至中國的持續繁榮和富強盡一份微薄責任。該稿共分為12個部分,約計8萬餘字。今天貼出來的「論哲學應用的客觀根據」作為「之一」,包括前3個部分,剩下的以後陸續貼出,敬請真正關心這個話題的朋友們留意。
內容摘要:
對於人們普遍關心的哲學有沒有用的話題,筆者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和系統的看法和觀點,認為,哲學不僅有用,而且還有著最為廣泛,最為普遍,以至於最為至高無上的、決定性的地位和作用。哲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這個地位和作用尤為明顯,是人們最不應該忽視了的東西。為此,筆者就此作出了說明和解釋,同時對其客觀依據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討和論證。

正文: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生活中,提及哲學來,不少人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問,有什麼用呢?其用意不言自明,就是覺得哲學似乎無用,對哲學在現實生存生活中的客觀地位和作用表示出了極大的懷疑與不理解。
哲學到底有沒有用呢?對於這個話題,筆者的觀點是,哲學不僅有用,而且還有著最為廣泛,最為普遍,以至於最為至高無上的、決定性的地位和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地位和作用尤為明顯,是人們最不應該忽視了的東西。因此,學習、探討和掌握好哲學,不斷普及和提高人們的哲學素養,不僅有著巨大的理論意義、精神意義和政治文化意義,而且同時還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物質意義和經濟意義。
哲學有沒有用的問題,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並不新鮮。然而時至今日仍能造成巨大的困擾,動不動就被提了起來,說明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地徹底地解決,由此也反映出人們對於哲學的真正認識與人們的現實客觀需要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人們這種對哲學現實客觀地位和作用的懷疑和不理解,無疑會對學習、探討和掌握哲學的熱情和興趣造成極大的影響和妨礙。這不僅不利於哲學的普及和提高,影響和妨礙哲學的正常健康發展與豐富,而且同時還會影響和妨礙人們生存生活數量與質量的改善與提高,進而影響和妨礙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和強大。因此,探討和明確哲學在人們生存生活中,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生存生活中的現實客觀地位和作用,根除人們的懷疑和不理解,就顯得非常有意思了。
一、哲學與管理
在當前市場經濟情況下,關於哲學,很多人認為,人生存生活的目的就是掙錢,只要能夠掙錢,掙到足夠的錢,或者說掙到越來越多的錢就行了,還管哲學幹什麼嗎?的確,人活著需要掙錢,因為人最起碼需要活著,需要謀生,需要養家餬口,那麼人的生存生活是離不開錢的,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尤其是人幸福美滿自由的生存生活更是離不開盡量多的錢,離不開盡量豐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掙錢,掙足夠的錢,即使是掙越來越多的錢,只要是正當的,本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還應該受到特別推崇和鼓勵的。成功的企業家和富豪在這些年為什麼會受到特別廣泛的追捧,原因就在於此。市場經濟的主要目的,也是為大家,為人人掙錢,掙足夠的錢,以及掙越來越多的錢提供和創造機會與條件。然而,正是因為如此,哲學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更加地凸現出來了。因此,哲學在市場經濟中的客觀地位和作用是絕對不容忽視和抹煞的。
為什麼?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拿掙錢來說,我們知道,掙錢首先要會算賬,不會算賬,掙錢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是再常識不過了的。其實,算賬本身就是一種最為普遍的哲學行為,更何況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算賬並不僅僅只是簡簡單單的加減乘除之類的,還應該包括比加減乘除更複雜更高級的一些東西。那麼,客觀上就需要哲學來顯示其巨大的魅力和威力了。
我們知道,我們生存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世界。市場經濟完全地體現了這個特點。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表現。「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生存生活在這樣一個客觀的現實的殘酷的世界裡,生存生活條件的具備和滿足必須通過參與競爭來取得,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因此,人們要想掙錢,掙足夠的錢,掙越來越多的錢,就要求必須不斷地去努力,去奮鬥。否則,掙錢,掙足夠的錢,掙越來越多的錢只能是一句空話,或者只是一個想當然而已。
那麼,人們應該怎樣不斷地去努力,去奮鬥呢?要想掙錢,人們的努力、奮鬥自然少不了兩個方面,一個是體力,另一個是腦力。單憑體力不行,農民工為什麼掙錢少,原因就在這裡。相反,單憑腦力也不行,風光一時「點子大王」為什麼會進班房,也是很好的證明。因此,人們的努力、奮鬥既不是單純地猛衝猛打、出大力、使悶勁,又不是單純地使奸耍滑、「空手套白狼」的投機倒把,甚至詐騙,而是體力與腦力這兩方面的充分結合。這個結合越充分,掙錢就越容易、越持久。相反,則就越困難、越短暫。
這又是為什麼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從管理與哲學的關係說起。
什麼是管理?我們知道,管理的基本功能和目的就是「資源最優化配置」,也就是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因此,要想掙錢,唯有管理,唯有「資源最優化配置」,或者說「好鋼用在刀刃上」了,才能做到「出盡可能少的力獲取盡可能大的益」,即所謂的少投入多產出,方能達到掙錢的目的。否則,投入比產出多,是掙不到錢的。
什麼又是哲學呢?我們知道,所謂哲學就關於思維的學說,又稱智慧學,通俗地講,就是教人更聰明或者說教人更正確地動腦子的學問,其根本功能和目的就是教人「透過現象抓本質」。本質決定現象,現象反映本質。在現實的生存生活中,尤其是在現實的紛繁複雜的殘酷的競爭日趨激烈和廣泛的市場經濟生存生活中,只有先在認識上透過現象抓住了本質,方能在實踐中真正地做到資源最優化配置,方能真正地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進而做到出盡可能少的力獲取盡可能大的益。否則,本末不清,連「刀刃」「刀背」都搞不明白,是不可能做到所謂的資源優化配置的,自然也就談不上掙錢了。
因此,從絕對意義上,或者從本質上說,哲學和管理不是兩個問題,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也就是所謂的「一體雙面」。管理和哲學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具體表現,管理只是相對實踐領域而言,而哲學只是相對認識領域而言罷了。管理和哲學兩者是緊密連在一起的,缺一不可。離開了管理,也產生不了所謂的哲學;相反,離開了哲學,所謂的管理也就無從談起。那麼,沒有管理,所謂掙錢,掙足夠的錢,掙越來越多的錢,就成了一廂情願的事情了。
二、哲學作用的廣泛性、普遍性以及至高無上性
哲學不僅對人掙錢有用,對於人的整個經濟生活都有用。何謂經濟?所謂經濟,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具體的管理行為。因為經濟的主要內容和功能就是對資源進行合理調配,以期達到創造財富的目的。然而,要想做到這些,自然又是離不開哲學的,離不開「透過現象抓本質」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在經濟學界有「經哲一家」之說。
哲學對經濟生活有用,對政治生活更有用。何謂政治?所謂政治,本質上也是一種具體的管理行為。然而,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只有國家層面上才存在著個政治問題,與普通人關係似乎不大,甚至覺得沒有。其實這是一種片面、膚淺的看法。政治有廣義狹義之分。而我們通常認為的政治,指的只是狹義上的政治,國家或者社會層面上的宏觀管理。而廣義的政治,指的就是一般的管理,側重於管人或者說管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調節和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而所謂經濟,則側重於管物或者說管理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調節和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所謂「治」,本質上就是管理、治理的意思。因此,自凡人、自凡人與人相處都會存在個管理、治理問題,這是其一;其二無論什麼樣的政治,也就是說,不管狹義上的政治,還是廣義上的政治,其實都與一般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關,只是一般人並未真正地科學地全面地認識體會到而已。
哲學對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有用,對與經濟政治生活密切相連的文化、藝術、法制生活等等亦有用。因為從經濟或者從政治的角度而言,從人生存生活的現實客觀需要而言,這些東西均存在著個效率或效果的問題,也就是個管理問題,或者可以說都是管理的一種具體形態,只是管理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不同,側重點不同而已。何謂文化?所謂文化,其全部的意思就是文治教化,也是管理的一種具體形態;何謂藝術?所謂藝術,就是人的某種管理達到了一定境界,陶冶了人的情操,給人以美的感受,並非單指人們習慣上所認為的「寫寫畫畫」或者「唱唱跳跳」之類。所謂「寫寫畫畫」、「唱唱跳跳」之類僅僅只是狹義上的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或者說是藝術的特點表現的更為強烈、更為直接一些罷了;而所謂法制更是不言自明,所以一些歷史人物到底是道家還是法家往往存在較大爭議,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因為兩者兼而有之。文化藝術雖然也是具體的管理方式,但它們側重於人或人們的思想、精神領域,屬於軟管理,而經濟、政治,尤其是法制等作為具體的管理方式,則側重於人的現實、物質領域,屬於硬管理。當然,所謂軟、硬都是相對的,通過相對表現出來絕對,兩者之間既有區別更有聯繫,因此,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往往存在著軟中有硬、硬中有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不僅如此,哲學對個人生存生活有用,對集體或者社會生存生活,比如家庭、企業、國家以及整個人類的生存生活更有用。因為無論個人,還是集體或者社會,無論家庭,還是企業、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生存生活都是離不開管理的,離不開資源的優化配置的。那麼,自然也就離不開「透過現象抓本質」。
哲學對人的競爭有用,對人的合作亦有用;對人與人的競爭有用,對人與物的競爭更有用。原因就在於只有在認識上「透過現象抓住了本質」,那麼在實踐中才能真正做到「資源最優化配置」,那麼,人才能真正富有競爭力或者說是創造力。因此,完全可以說,哲學涉及了人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貫穿於人生存生活的全過程。在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競爭愈來愈全面、愈來愈複雜、愈來愈激烈的情況下,哲學不僅關係著人的快樂、自由和幸福,而且更關係著人的生死安危。從具體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安身立命、居家過日子,到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再到一個民族、國家的繁榮昌盛,以及整個人類的文明進步,都離不開哲學的巨大的能動的決定作用。套用儒家的一句老話說,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哲學應用的客觀根據
概括起來說,任何人的生存生活都是離不開哲學的,任何人無論做任何事都是離不開哲學的。這就是哲學在人們生存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廣泛性、普遍性以及最為至高無上性和決定性。究其原因,通俗地說,一方面是因為任何人都會有腦子,沒有腦子也不能算作真正的人,那麼任何人的生存生活都需要動腦子、用腦子,動腦子、用腦子是任何人生存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因為任何人做任何事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的話,都需要用腦子去做,而且還需要盡可能科學地用腦子去做,才能做得會更好,才能做得會更有效率。而哲學正是關於思維的學說,是探索怎樣更正確、更科學地用腦子的學問,也就是探索怎樣使人更聰明、更富有智慧的學問。因此,我們不承認哲學在人們生存生活中的現實、客觀地位和作用,就和不承認大腦在具體一個人生存生活中的現實、客觀地位和作用一樣荒唐可笑,都是愚不可及的。試想,一個人的大腦壞了,或者說是大腦不好使喚的話,這個人的生存生活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生存生活呢?這個問題簡單一想就會明白。從專業上說,哲學之所以在人們生存生活中有如此廣泛、普遍以及最為至高無上的、決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這不僅是人們生存生活的良好主觀願望,而且還是人們生存生活的客觀外在要求,同時更是人們生存生活的客觀內在要求,是人生存生活客觀內在發展變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不管人們願不願意承認,哲學總會按其在人們生存生活中客觀上應處的地位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這也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其一,之所以說是人生存生活的良好主觀願望,這是因為人是精神動物,天生主觀上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濃厚興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求知慾、好奇心,遇事願意湊熱鬧,願意刨根問底。這一點,天底下的人都一樣。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是如此。小孩子看見家長或大人做事情總喜歡問個為什麼,也是具體表現。人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而沒有人願意糊塗的。
其二,之所以說是人生存生活的客觀外在要求,其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的物質性以及物質世界的矛盾性為哲學的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廣泛運用提供了客觀外部壓力和可能或者說是可行性,也就是外在條件。
我們知道,人生存生活面臨的問題、困難和挑戰是巨大的、複雜的和無窮的,而人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又是渺小的、簡單的、有限的,然而正是因為有了意識以及以意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哲學所具有的「透過現象抓本質」的特殊本領,才能不斷地將這矛盾著的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也就是所謂的管理,所謂的資源最優化配置,所謂的「好鋼用在刀刃上」,從而化有限為無窮,化腐朽為神奇,不僅使人的生存生活得以維持和延續,而且還使人由愚昧、野蠻、貧窮和落後走上而且不斷地走上智慧、文明、富裕和進步,使人由弱小變的而且不斷地變的強大,並不斷地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繁榮與發展。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人之所以富有競爭力、創造力,根本原因就在於人能夠「透過現象抓本質」。
為什麼說人生存生活面臨的問題、困難和挑戰是巨大的、複雜的和無窮的?這主要是由於世界的物質性以及物質世界的競爭性(矛盾性或者說是運動性)而引起的。正如前面所強調的,我們生存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世界。競爭為人的生存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外部壓力。而這個巨大的外部壓力正是哲學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其廣泛運用的外部因素之一。俗話「馬靠騎,人靠逼」,壓力產生動力,以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等等都說明了這個觀點。計劃經濟的「大鍋飯」、「大呼隆」之所以行不通與外部壓力不夠有很大關係。
人生存生活所面臨的問題、困難和挑戰雖然是巨大的、複雜的和無窮的,然而這些巨大的、複雜的和無窮的問題、困難和挑戰在人生存生活的需求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是不平衡的。有重有輕,有急有緩,有的處於支配地位起決定性作用,有的處於從屬地位起輔助作用。這些問題、困難和挑戰之間以及這些問題、困難和挑戰內部諸要素之間等等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也是不平衡的。也是有重有輕,有急有緩,有的處於支配地位起決定性作用,有的處於從屬地位起輔助作用。因此,人生存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困難和挑戰雖然是現實的複雜的無窮的和巨大的,但這些問題、困難和挑戰解決、克服和戰勝總是有規律、有竅門的。有些是需要先解決的,有些是需要後解決的,有些是需要全力以赴認真解決的,有些則是順便解決的,甚至是順其自然不需要直接解決的,等等。「善張網者引其咎」(《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有所為有所不為。人們可以根據物質世界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總是把有限的力量用在最為關鍵、最具決定意義的地方和時候。解決和處理任何問題都堅持這個原則,就會起到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處處顯示著人的堅強和偉大,人的生存生活就將變得輕鬆而愉快。為什麼說治事要治根、治本,而不是本末顛倒?原因就在這裡。反之,遇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眉毛鬍子一把抓」,「腳痛醫腳,頭痛醫頭」,就會造成窮於拚命、疲於應付的被動局面,「按下葫蘆瓢起來」,人們的生存生活將會顯得艱難和苦惱,甚至斷送人的生存與生活。總之,解決處理任何問題,往往就像開防盜門,掌握了鑰匙則很容易,不掌握鑰匙就好像難以辦到,遙不可及。
人生存生活面臨的問題、困難和挑戰之所以是不平衡的,在人生存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也是由於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世界的矛盾性引起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物質的運動變化發展又是有規律的,因而世界是可知的;物質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對立、對抗,也就說競爭是矛盾的主要表現特徵。雖然物質世界是矛盾的,並且是普遍存在的,但矛盾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別,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可以說,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世界的矛盾性雖然為人的生存生活設置了巨大、複雜、無窮的阻力和障礙,但同時又為人們化解、消除這些巨大、複雜、無窮的阻力和障礙準備了暗藏著的科學方法。這就是世界的奇妙所在,而哲學正是搜尋這個暗藏著的科學方法解開這個奇妙的最有效的鑰匙。
其三,之所以說是人生存生活的客觀內在必然要求,一方面是人特有的生理系統,尤其是不同於一般動物的高度發達的神經和大腦系統,為哲學的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廣泛運用提供了內在基礎和根據;另一方面主要源於人作為有機生命體,其生存生活的維持和延續是有內在需求的。人生存生活的內在需求又為哲學的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廣泛運用提供了內在動力;內有基礎、根據和動力,就構成了哲學的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其廣泛運用的必然性。
關於哲學或者意識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根據之說,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已經作出了有力說明。即使馬列哲學也承認,「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如果影響了大腦的機能,意識活動就會失常。……人腦是意識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人腦,也不會有意識。意識是在生理活動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因此,並不用過多討論,而需要重點討論的是另一方面的哲學或者意識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動力之說。
我們過去普遍認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人不是為了做事情而活著,而是要想活著就必須做事情。而認識和實踐都是人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做事情的兩種特殊手段和方式。因此,人的需求,尤其是人生存生活的內在需求才是其認識發展的真正動力。「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恩格斯的這句話恰恰是這個道理的最好證明。
我們知道,求生是人的本能反應。作為物質生命,人首先需要活著。否則「人死如燈滅」。假如不能活著,人的一切便無從談起。然而人活著首先需要吃飯,首先需要物質支持,不吃飯或吃不上飯,缺少了一定的物質支持,人的生存生活就無法繼續。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當然人活著不僅僅只需要吃飯,但吃飯是人活著不可也不能逾越的第一前提。然而當人吃了飯以後,有了一定的物質支持,人的內部就會形成生理上的反應,並促進生理的發展變化,同時也會造成心理上的反應,並促進心理的發展變化。而生理、心理發展變化的結果,客觀上又會使人產生新的較之以前更高的需求,同時這個發展變化了的生理、心理,又會為進一步解決和滿足這個新的更高的需求提供更有力的基礎和根據。正是在需求的促使或引領下,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地相互作用,從而造成了人的成長與進步,不僅是生理上,而且更是心理上的成長與進步。所以說,「哀莫大於心死,愁莫大於無志」。
從具體人生存生活的整個過程看就是如此。人經父母十月懷胎而呱呱落地,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弱小無知的生命,只能本能被動地生存生活著,當外界客觀環境滿足生存生活的需要時,這個生命將得到延續並從幼年到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一步步地成長起來。一方面是生理上不斷得到發育和完善;伴隨著生理上不斷發育和完善的同時,另一方面則是心理、精神、思維上也不斷得到發育和完善。於是便從無知的生命逐漸轉變為有知的生命,並從本能被動狀態逐漸向有意識有目的的主動狀態轉變,也就說人由弱小、愚昧和幼稚逐漸變得強壯、聰明和成熟起來。在這轉變過程中,人首先接觸、交往個別事物,然後逐漸向周圍擴散,接觸、交往更多事物。開始只是看到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事物的片面,看到事物的外部聯繫,這是人認識的第一階段,叫做感性認識階段,也就是感覺和印象階段,是人認識的低級階段。生存生活的繼續,人對周圍事物引起的感覺和印象經過不斷反覆,於是就會對這些事物的認識發生突變,產生了概念、判斷和推理,能夠深入事物內部瞭解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這是人認識的第二階段,叫做理性認識階段。理性認識階段,是人認識的高級階段,標誌著人的心理已經趨於成熟。一般說來,人的心理、精神和思維成長和進步,既與人的生理、身體成長和進步密切聯繫在一起,又與人的年齡和閱歷有關。俗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說得就是這個意思。成年以前,人的認識多數屬於感性階段,對事物的認識比較主觀、淺顯、片面和零碎;成年以後,特別是成家立業以後,人的認識多數屬於理性階段,相對趨於客觀、全面、深刻和系統,人的外在行為也就顯得穩重了許多。哲學是人的一種認識,同時又反映了人的認識程度和水平,而客觀、深刻、全面和系統正是哲學認識的主要特點。
這裡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人的需求與人特有的生理系統,尤其是特有的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大腦是密切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因此,人的需求與一般有機生命的需求就有了明顯的根本性的不同。人的需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個不斷發展變化不僅有量的規定,而且還有質的規定,呈現出了積極向上的狀態。而一般有機生命的需求只有量的規定,而沒有質的規定,呈現出的只是消極被動的狀態。一般有機生命有需求,需要活著,但人不僅需要活著,而且還需要更好、更持久地活著。人不斷發展變化的、積極向上的需求,為哲學的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廣泛運用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內在動力。
改革開放之後,實施了一系列的富民強國政策,使人們的物質生存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按理說應該滿足或滿意了,但是為什麼又會出現「拾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人的需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需求是永遠,也是無法得到徹底滿足或滿意的。所謂滿足或滿意只是暫時的、具體的、相對的。人餓了,需要吃飯。不吃飯不行,因為會餓死人的。然而「飢不擇食」。人窮困潦倒時,餓了,吃什麼飯都可以,只要填飽肚子就行。但當富裕了,餓了,就不只是隨隨便便填飽肚子的問題了,而是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不僅要吃出營養來,還要吃出名堂來。到了現在,餓了,不少人反而故意少吃飯,甚至不吃飯,並不是這些人吃不起飯,而是因為這些人覺得人活著,不僅要健康,而且還要漂亮。沒房子時想房子,等有了小房子又想大房子,等有了大房子又想別墅。窮時想富,富了想更富,這方面富了,又想那方面也要富,永無止境,等等,這都是人需求不斷發展變化的具體外在表現。
外有壓力和可能或者可行性,內有基礎、根據和動力,於是也就造成了哲學的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其廣泛運用的現實性,因而也就反映出哲學的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其廣泛運用具有自發的性質,是自然而然的,是人以及人類不可抗拒的,也不是單純人為的,是整個自然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在現實生存生活中,人們為什麼在解決處理問題時總是喜歡「圖省事」、偷懶耍滑、投機取巧呢?就是其具體表現。
也許有人並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人的成熟與進步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主要歸功於家庭、社會有意識、有目的培養、教育的結果。其實這是膚淺片面的看法。我們知道,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而這種認識是不符合這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的確,人類進步發展到今天,家庭和社會在具體人的成長、提高和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今後仍將發揮更大作用,然而正是因為人的客觀內在具備這種必然性,家庭和社會發揮的作用才能有效。雞蛋在適宜的溫度下能夠孵化出小雞來,而無論怎麼適宜的溫度,石頭也絕對孵化不出小雞來。因此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家庭、社會教育和培養孩子必須要遵循這個規律效果才會好。天資好文,非逼學理是不行的;相反,天資好理,非逼學文也是不行的。好體育,非逼學文化是不行的;愛學習,非逼練體育也是不行的。天資一般,非要孩子考百分考第一也不現實。等等。一切都要從孩子的內在客觀實際出發,單憑良好的主觀願望反而容易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一些家長之所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主要原因就在於不明白這個道理。有的孩子癡迷於網絡和遊戲,有的人嗜賭成性,都跟其內在必然性有著很大關聯。因此,管教的最好辦法,禁不如限,堵不如疏。因為禁是禁不住的,堵是堵不了的。
也許有人說了,既然哲學的產生、存在、發展和其地位的確立及其廣泛運用是自發的,那為什麼還要呼籲人們來學習、探討和掌握哲學呢?豈不自相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雖然有自發的性質,但是這個自發的性質與人的現實需求相比,還帶有極大的投機性、隨意性和盲目性,而不斷地盡可能地克服、消除這個投機性、隨意性和盲目性,也就是說不斷地盡可能地增加自覺性、能動性和針對性,從而能夠進一步加快哲學發展的速度和提高哲學的運用效率,使哲學的作用發揮得更加充分和全面,這也正是做人的本質所在。因為人與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這個自發性也構成了人們更加自覺學習、探討和掌握哲學的基礎和根據,這就是唯物辯證法。我們知道,就人的客觀內部需求而言,人生存生活的過程並不是單純的生理活動、生理成長的過程,而且還是心理活動、心理成長的過程,或者說並不是單純的物質交換、物質生產、物質運動的過程,而且還是精神交換、精神生產、精神運動、思維運動的過程,是生理運動與心理運動交互並存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一個量的變化發展過程,而且同時又是一個質的變化發展過程。而就人生存生活的全部過程而言,競爭是永遠存在的,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人生存生活的過程就是一個內部與內部、內部與外部以及外部與外部不斷競爭的過程。有人將「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稱為「叢林法則」,從絕對意義上說,這是不準確的。這個法則在自然界中有,在人類社會中也有,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永久存在。只是形式有所變化,人類社會要比自然界文明,現在比過去文明,將來比現在會更加文明,但其現實性、殘酷性依舊。在不斷地競爭中品嚐做人的艱難與辛苦,並不斷地得到鍛煉,同時又在不斷地取勝中享受做人的歡樂與幸福,這就是人生存生活的過程。一個競爭的過去,又意味著一個新競爭的開始。如果否認這個道理,在一個競爭中,尤其是在一個較大的競爭中取勝後,就覺得競爭消失了,就目空一切了,那麼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變成了惰性,人就會變得自負、懶散,於是人的生存生活就會走下坡路。
說哲學在人們生存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廣泛性、普遍性以及最為至高無上性和決定性,是人生存生活的客觀外在要求,就是說不得不而為之,或者說被迫無奈的,被動的。而說人生存生活的客觀內在要求,就說是必然的,自然而然的。而兩者構成了哲學地位和作用的客觀性和不自覺性。而也正是這兩者的相互作用發展到一定程度,人的客觀內部又要求將這客觀性和不自覺性必須上升為主觀性、自覺性和針對性。也唯有如此,那麼人的生存生活才能相對的從必然王國走上自由王國,也就說人才能相對的做人自身和世界的主人。否則,人只能是奴隸,自己的,別人的,甚至是自然的奴隸。因為人本身不僅是主觀的,而且還是客觀的,正因為是客觀的,所以才是主觀的。這就是唯物辯證法。這也是學習、探討和掌握哲學的意義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