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維繫統模型



作者:高家炬
文章來源:作者惠賜
瀏覽:927 次



大思維繫統模型

高家炬

人的思維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是人超越動物界的根本標誌,是人類精神的具體體現。然而,我們對於思維本身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還是很不夠的。對於思維,我們還沒有比較深入系統的認識。鑒於這種情況,我大膽地提出一個設想,試圖為建立一個關於思維系統的模型作點拋磚引玉的工作。
我認為:人的思維是一個運動著的開放的循環的巨系統,這個系統有它自身的發生發展規律,有它自身的形式結構和動力系統,並且通過形式結構系統顯示出它特有的功能。根據目前的認識,我們只就思維的形式結構系統做出一個大致的說明。對於推動形式結構運轉的動力系統和由於運轉而顯示的功能,我們暫時不研究。也就是本文只研究思維這部機器的形式結構部分,只要描繪出思維這部機器的形式結構的大致輪廓,本文的任務就算完成。

一、 什麼是思維

什麼是思維?對於這個問題,專家學者有不同的意見。由邢賁思主編的《哲學小百科》認為:「思維就是在理性認識階段人們形成概念,作出判斷以進行推理的過程。」(1)由伍棠棣、李伯黍、吳福元主編的《心理學》一書上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2)國防科技大學的譚暑生先生又是一種意見,他認為:「腦內語言在腦內相對活躍的存在狀態,就是思維。」(3)而韓民青先生在他的專著《意識論》中,卻是這樣寫的:「思維是人腦的一種反映控制機能及活動,思維過程是一個包含著語言與意識二者相統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過程是形式,意識過程是內容,二者缺一不可。」(4)可見,專家學者們對「思維」一詞的理解和對思維本體的認識是不一致的。而專家學者們意見的不一致,正說明我們對思維的認識還很模糊,還沒有取得較為一致的共識。對於什麼是思維,我們還需要繼續進行研究,進行探討。
科學家、哲學家根據自己對思維的理解和認識,有許多不同的或不完全一致的見解是完全正常的。他們的見解代表他們的想法,有的可能不全面,有的可能不正確。就我們舉出的四種關於思維的見解而言,就不是都正確,都全面,都有說服力的。在上述四種意見中,哪一種更有說服力、更全面、更接近真理呢,這要通過分析後才能作出判斷。
下面我們就對前述四種意見作一個簡單的分析,以期能對思維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
首先看看《哲學小百科》上的意見。「思維就是在理性認識階段人們形成概念,作出判斷以進行推理的過程。」這是從邏輯學出發,給思維下的一個定義,是邏輯學的思維定義。英文logic 一詞雖然原來就是思維、思考等意思,由此而命名的邏輯學也是研究思維推理的學問,但邏輯學畢竟只是研究理性思維的形式——邏輯的科學,它並不研究全部的思維形式。現在,有很多人都知道,思維除了理性思維以外,還有感性思維存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還進一步把思維分為邏輯思維、直感思維和靈感思維。朱智賢、林崇德編寫的《思維發展心理學》一書中又將思維分為抽像思維、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等類型。就是《哲學小百科》中也有形象思維的詞條,這說明許多學者都是承認有形象思維等非邏輯思維形式存在的。認識發展到今天,不承認有形象思維等思維形式存在的人可能很少了,因為有形象思維的存在是無法否定的。不然,兒童的思維,藝術家進行藝術創造時的思維,工程師在進行工程或新產品設計時所應用的一些思維形式就無法解釋。因為他們完全不是或不完全是靠推理推得出來的,有時根本就不合形式邏輯的規律,所用的也不全是理性的邏輯思維。因此,從邏輯學出發給思維下的定義,只是邏輯思維的定義,它不能包含整個思維,因而不能作為整個思維的定義。在思維的概念裡,應該有形象思維等思維形式的位置。所以,《哲學小百科》中關於思維的定義只是邏輯思維的定義,不能作為整個思維的定義。
再看看伍棠棣等編寫的《心理學》一書上的定義。「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這一定義與《哲學小百科》上的定義相比,似乎更加哲學化一些。但仔細分析,這一定義與前一定義並沒有多大實質性的區別。他們定義的範圍相同,都是在對理性思維下定義,只是下定義的角度有所不同。一個是從邏輯學的角度,一個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但都沒有考慮形象思維和其他思維形式,沒有它們的位置。我們知道,形象思維以及除邏輯思維以外的其它思維形式常常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直接的不一定概括的反映過程。比如兒童對世界的認識過程或人們常說的直覺等等。
對於「腦內語言在腦內相對活躍的存在狀態,就是思維」的說法,也值得探討。所謂腦內語言,就是語言的腦內形式,就是不出聲、未表達的隱性的語言;它是一種不具交流作用的語言,或者說是一種不完全的語言。因為這種語言僅有其意識的內容,而不具備其物質的外在形式,就像一個雞腹裡未生下的卵,不能與已生下蛋等同。腦內語言也決不能與語言等同。並且,腦內語言在腦內相對活躍的存在狀態也不能等同於人腦的反映控制機能,而人的思維不僅是人腦的反映活動,而且還是人腦的控制活動;反映和控制是聯繫在一起的,共同實現思維過程。因此,「腦內語言在腦內相對活躍的存在狀態,就是思維」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不符合思維的實際情況。事實上,腦內語言在腦內相對活躍的存在狀態只是思考,而不是思維。對於思考,後面還要專門論述,這裡就不多談。
筆者認為:思維就是人的認識活動,是認識活動的全部,而不僅僅是理性的認識活動或思考。因為,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從進化方面講,人已經超越了動物而成為了人,但從根基方面講,人仍然還是動物。人雖然可以超越於動物,但人永遠不能不是動物。動物有的特性人同樣有。思維雖然是人超越於動物的標誌之一,但思維也永遠是以動物的反映控制機能為根基,是永遠不能離開這個根基的。否則,人的思維就不可設想,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事實上,人的思維就像韓民青先生在他的《意識論》中指出的那樣,是人的反映控制機能及活動。只不過人的反映控制機能與動物的反映控制機能相比,人的反映控制機能隨著人類實踐的豐富和發展,在逐漸進化;並且其活動水平在逐步提高,其理性的程度也越來越高,直至發展到今天的人類思維水平。但是,不管人類思維的理性程度怎樣提高,也是離不開感性基礎的,即離不開感覺、知覺、表象、行為動作等具體的實在的基礎。沒有這些感性的思維形式和基礎,就不可能有理性的邏輯思維。因此,人的思維有兩種形式,即感性的和理性的形式。這兩種思維形式的統一,就是人的全部認識活動。也就是說,人的全部認識活動都是人的思維。
韓民青先生對思維的意見,「思維是人腦的一種反映控制機能及活動,思維過程是一個包含著語言與意識二者相統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過程是形式,意識過程是內容,二者缺一不可。」我認為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因為無論是感性的認識活動還是理性的認識活動都可歸結為人腦的反映控制機能及活動,都是語言與意識的統一。

二、語言是思維的形式

語言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的東西,我們每天說話,同別人交談,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用的就是語言。可以說,語言是我們一刻也離不開的東西,簡直就是我們的一部分。那麼,語言是什麼呢?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給語言下過許多定義。比如,有的從語言的功用上把語言定義為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的從語言的形式上把語言定義為思維的符號系統;有的從語言的實質上把語言定義為意識信息的載體等等。總之,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和認識是有差別的,不一致的。但是,不管那一種關於語言的說明或定義,都是將語言同思維聯繫起來的。可見,語言同思維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
早在1958年,高名凱先生就寫過一篇《語言與思維》的文章,論述了語言與思維的關係,表明了他的觀點。高名凱先生認為:「在認識活動逐漸發展的過程中,語言逐漸形成,等到『人』能夠用嘴裡發出的各種聲音來作為思維的物質外殼的時候,人類才真正有了思維。」可以說,「沒有語言,思維就不能形成;沒有思維,語言也不能形成。所以,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賴的,是同時產生的。」
高名凱先生明確指出:1、語言和思維相互依賴、同時產生;2、思維以語言作為其物質外殼。我們認為,高名凱先生的這個觀點,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就說過:思維和語言「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思維作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裡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在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和高名凱的觀點,是對思維與語言的關係作出的唯物主義的科學的說明。因為,至今我們也沒有發現不支持這種觀點的科學證據。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及高名凱先生使用的「思維」和「語言」的概念都是狹義的,即「思維」指的是抽像思維或邏輯思維,「語言」指的是口頭語言和書面的文字語言。而本文論述的思維主要是廣義的,思維不僅指抽像思維,還包含有形象思維以及行動思維;與之相應,語言的概念也是廣義的,不僅指說話、文字,還指形象語言(如藝術品),行動語言(如行為動作)。在本文的概念裡,人的一切與認識活動有關的有意識的表現都可視作人的語言。因此,本文使用的「思維」和「語言」兩個概念的範疇都是大大擴充了的。儘管如此,這兩個概念的本質不變,關係不變。思維仍然是意識與語言的統一,語言仍然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和高名凱的觀點,同樣適用於廣義的思維和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換句話說,語言就是思維的形式。思維作為一種物質運動的形式,作為一個系統,不僅有其語言作為物質外殼,作為它的形式,而且還有豐富的內容。這個作為思維內容的東西,就是人的意識。意識同語言的關係就是內容同形式的關係。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又能反作用於內容。因而,人的語言是由人的意識決定的;而語言又能反作用於人的意識,影響人的意識。思維、意識、語言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思維是統一體,意識是其內容,語言是其形式。我們對思維的研究,就是以語言為依據根據語言的表現形式,推測其意識的實質內容。因為沒有意識就沒有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意識的表現。我們研究思維、思維的系統,就要緊緊地把握住語言發展的歷史,實際上也是意識的發生發展的歷史和人類發生發展的歷史,才能抓住思維的本質,認清思維發展的系統。否則,對思維的研究將無所作為。

三、 思維的歷史發展過程及分類

思維是人腦的反映控制機能,是人腦的產物,這是無可懷疑的事實。思維既然是人腦的產物,必然就有一個歷史的起點。那麼,思維的歷史起點在那裡?人類思維又是怎樣發展的呢?這是思維研究中應該作出回答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對此作一點簡單的說明。
根據許多哲學家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我們已經知道思維是人腦的反映控制機能,是人腦的產物。並且我們都知道,人腦是人體的一部分,是人的控制中樞、思維中樞。人腦的機能,人腦的產物,當然也是人的機能,人的產物。人的機能就是人體的功能,而機體與功能是一刻也不能離開的,是相伴相隨,同時產生,同時消亡的。思維作為人腦的機能,必然是同人體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的。因此,人的起點同時也是思維的起點,人類的起源同時也是人類思維的起源。不僅如此,作為人類產物的意識、語言、認識、實踐以及藝術等等,都是同人類同時起源的。關於藝術與人類同時起源的問題,鄧福星先生在他的《藝術前的藝術》中做過專門的研究。
思維不但是同人類同時起源的,而且也是同人類一起發展的。人類的進化,人類的進步必然包含著思維的進化與進步;沒有思維的進化和進步,人類也不能進化和進步。思維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人類的發展過程;人類的發展過程,就是思維的發展過程。兩者相伴相隨,相輔相成,同步發展,同步起源。
現代科學早已證明: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最接近於人的動物是猿,人就是從猿進化而來的。
那麼,古猿是怎樣進化為人的呢?人猿相揖別的標誌是什麼呢?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起了關鍵的作用。早在1876年,恩格斯就寫了一篇論文,專門論述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並且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人的勞動是以使用和製造工具為標誌的。可以設想,當一個古猿偶然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頭向獵物投去,以期獲得獵物時,這個古猿就由猿向人邁出了最關鍵、最有意義的第一步。因為這一舉動表明:那個古猿拾起的石頭已不是自在的石頭,而成為了那個古猿獵獲獵物的工具;那個古猿舉石投擲的行為,也不是純粹的本能的機體活動,而是創造性的有意識的活動;這個想借助石頭獲取獵物的行為就可以稱為「勞動」了。與此同時,有了這一被稱為「勞動」的行為,古猿也就不是純粹動物的古猿,而是突破了人猿界線,進入人類領域的古猿了。這個古猿如果將舉石投物——使用工具這一創舉保持下來,成為他生活的一種手段,那麼毫無疑問,這個古猿就是歷史上第一個「人」了。有了使用工具這一創造性的舉動和能力,就意味著「意識」已經產生,猿腦就變成了人腦,猿的反映控制機能就變成了人的反映控制機能,人的思維也就從此誕生。
當然,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是十分緩慢、十分漫長的,可能經過了數百萬年的時間。也許就是猿類偶然舉石投物——使用工具的行為,標誌了人類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一偶然,是必然中的偶然,是必然的開端。一般來說,動物是不會使用工具的,製造工具更是難得。誠如恩格斯所說,「沒有一隻猿手曾經製造過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如果有個別黑猩猩可以使用和製造簡單的工具如小棍等,我們也可以把他們看作最早期的人)同樣,動物是沒有思維的,因為,動物不是人,沒有人的腦子,也沒有一個動物能夠將兩個不相干的事物有目的地有機地聯繫起來。將不同的事物聯繫起來,是創造的表現,也是思維的根本特徵。
古猿懂得了使用和製造工具之後,就不再是猿而是人了。隨著原始人使用和製造工具的實踐活動的積累,勞動能力的鞏固,勞動範圍的擴大,人的手逐漸完善起來,人的身體也逐漸完善起來,從而變成了真正人的手、人的身體。與此同時,人的大腦也逐漸發達起來、完善起來。在人的頭腦中,表象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表象與表象之間的聯繫,表象的創造性活動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人的思維的進化又直接使人的勞動能力得以提高,活動範圍得以擴大,交流需要得以發展。這樣,人就在思維——勞動——交流——再思維——再勞動——再交流的循環往復中不斷發展,不斷提高,直到進化為今天這樣聰明能幹的人。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為了生存,人們必須團結在一起與大自然搏鬥。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增強自己的力量,戰勝自然災害。人要團結在一起,相互之間就必須聯繫起來隨時交流各自的信息。將人們聯繫起來,實現相互之間交流的物質形式,就是人的語言。語言是人與身俱來的,從勞動產生時就產生了。第一個「人」舉石獵物的過程,就既是勞動也是他的語言。因為他的這一舉動,表現了他的創造,表明了他的意圖,是他的「人」的意識的第一次表現,也是「人」的第一個語言形式。
最初的人的語言是十分簡單的,不太固定的,也是十分模糊的,與動物的語言——特別是猿類的語言——是十分相近的。因為人的語言脫胎於古猿的語言。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也是靠自己的行為動作(手舞足蹈並伴有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比如,他們可能用擲石塊來表示狩獵,用摘果子來表示採集,用敲打來表示製造工具等等。當然,他們在做動作的時候可能伴有吼叫,輔助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他們的吼叫是簡單而原始的,還不能單獨表達複雜一點的意思。總而言之,那時的人還沒有完全脫離動物界,甚至是動物的成分多,人的成分少,他們的思維和語言都帶有強烈的動物性。和動物不同的是,在他們的頭腦中出現了將不同的印象聯繫起來進行創造並產生了全新的單靠自然物的刺激不能獲得的表象,從而使得他們的行為獲得了與動物的行為不同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把他們的行為動作叫作他們的語言,並冠之以名稱,叫作行動語言。與之相應,我們就把這種語言類型所代表的思維叫行動思維。這是一種扎根於猿的思維,是從猿到人的過程中表現得比較顯著的思維,是從猿到人的過渡性思維。這種思維是思維的最原始的動物性的階段。
猿人隨著使用工具的勞動和社會生活的積累,他們的大腦更加發達起來,大腦中的表象越來越豐富,形象意識也越來越強。在此基礎上,他們逐漸開始了製造工具、改造世界的活動。猿人懂得了製造工具以後,就不再是猿人而是真正的原始人了。原始人製造工具的行為,表明在他們的頭腦裡已具有了豐富的表象和強大的形象意識。因為,沒有形象意識,就不可能創造形象,也不可能創造出具體的合目的的物體——工具。有形象意識,必然就有形象語言。事實上,原始人製造工具的行為及其產品,比如石刀石斧,就是他們形象意識的表現,其本身也是一種形象語言。形象語言是行動語言的形象化,是行動語言的進步。原始人對動物、對客觀事物的模仿,模仿其動作,模仿其聲音,模仿其形狀,就是他們的形象語言。但是,模仿只是創造的準備,只有形象的創造或創造的形象,才是形象思維、形象語言的確證。因此,我們認為:原始人留下來的石刀石斧,就是他們形象意識的充分體現和凝結,也是原始人具有形象語言形象思維的可以確證的實物形式。
形象語言的出現,使原始人的社會交流變得更容易、更簡單、更精確、更準確。他們在表達狩獵的意識時,不需真去舉石投擲,而是只需做一個投擲的動作或只需發出一個特定的聲音,比如發出一個他們想要獵取的動物的叫聲,或者做出一個想要獵取的動物所特有的動作,或者二者兼有就可以了。這樣,運用形象表達意識,不僅簡便而且準確。形象的應用,不僅可以表達直接行動可以表達的意思,還能表達直接行動無法表達或無法用直接行動表達的意思。比如,要表達太陽或與太陽相關的一些意思,無論如何,用行動是無法表達清楚的,而借助於形象卻可以清楚地表達出來。比如用手指向天空並做出圓的手式,或用樹枝在地上畫一個圓圈等等。就這樣,用動作形象,實物形象,聲音形象等,就能表達出豐富的意思,從而實現思想的交流。
原始人運用形象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是以製造工具為典型標誌的。從使用工具到製造工具,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人類普遍製造工具的事實,表明人已經完全脫離動物界,從動物界中完全超越了出來。這時的人已經是獨立於動物界以外的完完全全的人了。人的進化必然表現出人的語言的發展。從扎根於本能的行動,到意識明顯的動作,到動作形象,實物形象,聲音形象,再到繪畫形象,就表明人類表現意識的形式——語言是在一步步向前發展的、逐漸豐富的、逐漸提高的。人類利用形象表現意識的形式,是形象語言,相應的思維我們就叫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人類思維中基本的思維類型。它是以人類製造工具為標誌和以製造工具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今天,人類形象思維的形式已經無比豐富,充滿著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除用於製造工具等生產生活領域外,大量的是用於精神的藝術的領域。舞蹈、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就是古老的形象思維在今天的典型表現。
用形象來表達意思,仍然是比較繁瑣的,比較模糊的,經常可能是不準確的。人類經過長期的勞動鍛煉的進化,社會實踐的積累,大腦有了充分的發展。人們在用形象表達意思的同時,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覺地也在對形象進行簡化。簡化是快速表達的需要。人們在勞動中,在社會生活中,有許多緊急事情需要協調一致,需要相互幫助,需要盡快地把自己的意思、意見表達出來,這樣,用盡量簡單的聲音、姿勢、動作、圖畫表達意思、意見、思想就成為人們的必然追求。在這種需要盡快表達意思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會利用他們能掌握的各種手段盡快地表達出他們想要表達意思。由於歷史的久遠,我們已很難想像古人抽像、概括形象思維的漫長過程中的具體細節,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應用我們瞭解到的一點古人留下圖形符號,做一個大致的推測。比如,早些時候人們用圖畫來表示太陽的圖形是一個圓圈加上數條呈放射狀的直線,就像現代的兒童畫的太陽一樣,是典型的形象表達。後來,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一個圓圈加放射線的圖形不僅像太陽,更像是長著毛刺的果實——如板栗等,容易混淆、誤解,而且一個圓圈加上放射線的圖形也相對複雜。於是有人通過長期對太陽的觀察,發現將太陽縮為一點,將放射線變為圈的畫法更能表示太陽,且不易與其他東西混淆。因為,這個在一個圓圈的中心加上一點的圖形不僅簡單,而且還表示出了太陽的獨特性,即太陽有光圈。這個經過古人長期認識、抽像概括的圖形符號,就是最早的「日」字。「日」這個太陽的符號,是從太陽的形象圖形簡化而來的,能夠更快更好更準確地表示太陽,成為表示太陽的固定符號。從這個例子我們知道:符號就是簡化、抽像化、概括化的形象。符號的出現大大方便了人們的交流,從此,人類的高級語言——符號語言也就誕生了。
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除了圖形的符號系統外,還有聲音的符號系統。一個聲音的符號系統一般有一個圖形(文字)的符號系統與之基本對應,共同成為一個民族的符號語言。當然,有的民族只有聲音語言,沒有文字語言。這說明聲音語言的發展要早於文字的圖形符號的語言。我們可以設想:原始人直立行走,用手勞動,進行社會交往,需要隨時傳遞信息,報告危險等等。這些活動不僅使他們的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使他們的發音器官變得相當發達。人們在狩獵勞動中,在社會生活中的信息交流,除了用動作外,常常是發出聲音;或者用聲音與動作一起傳遞信息、表達意思。一個相對固定的動作,一個相對固定的聲音,一個相對固定的形象,同時或單獨表示一個相對固定的意思。這樣久而久之,聲音、動作、形象與意義之間的聯繫就固定下來,以至於人們聽到這個聲音,就能浮現這個形象,做出這個動作,領會這個意思。在此基礎上,聲音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流信息最方便最實用的口頭語言,成為了聲音的符號。
古猿從使用工具開始,就突破了猿的界線進入到了人的領域,成為了正在形成中的人。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思維主要是猿的思維,是直接從行動中行為中顯示出來的思維,是最原始的與動物直接接軌的動物性的思維。這種思維我們叫它直接行動思維。它是思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也是思維的第一個類型。當正在形成中的人不滿足於使用自然的物體做工具而自己動手製造工具時,他們就基本超越了動物而成為了真正的人。從此,地球上一個新的物種,有創造新物體,改造大自然的能力的高級動物——人類就正式誕生了。製造工具、創造新物體的事實證明,在人的頭腦中有了自己創造的新形象,有了創造新形象的思維能力。人創造新形象新物體的思維就是形象思維。這是只有人才有的思維形式,它是人類思維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個類型。隨著歷史的發展,生活的進程,人類的進化,人漫漫地對認識的事物、創造的形象進行抽像和概括,逐漸形成了一些有固定意義的聲音、動作、圖形,這些有意義的聲音、動作、圖形經過漫長的積累、整理和系統化後,就逐漸演變成了符號和符號系統,這些符號和符號系統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語言。我們稱為符號語言,常常簡稱為語言。在符號語言的形成過程中,人的思維也在逐漸抽像化,由形象思維變為抽像思維,進入抽像思維的階段。抽像思維是人們運用符號進行的思維,它是一種高級的越來越精確的思維方式,也是我們現代人使用的主要的思維方式。
直接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像思維,是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梯,也是思維的三種表現形式,思維的三種類型。

四、思維的現實形態

今天,人類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人的思維經過了幾百萬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在今天人類個體的大腦中,幾乎都沉積著人類幾百萬年來歷史發展的痕跡。現代人類個體在其很短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幾乎就能再現人類思維發展的歷史過程,以致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相當發達的程度。根據皮亞傑的研究:兒童從出生到四個月這段時間,不能把自己同客觀世界區別開來,只有一些反射協調活動,談不上有什麼思維,其程度相當於思維產生以前的動物的前思維時期。從四個月到一歲半的這段時間,兒童開始再現有趣事件,通過實驗發現新情況,並有一定的預見性;這時兒童的思維相當於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思維,既主要應用的是直接行動思維。從一歲半開始,兒童通過對表象的組合,發明新的手段,滿足自己的需要;從這時開始,兒童有了形象思維,並且,抽像思維也從這時開始萌芽和產生。這就是說,兒童從一歲半起,思維就開始進入現代人的行列。
現代人成年個體的思維是以高度發展的形象思維和抽像的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但也不缺少直接行動思維的形式——行動。只是現代人的行動,已不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思維方式,而是思維的實踐部分、現實部分。沒有這個部分,思維就僅僅是抽像的邏輯思考或表象的聯想。純粹的沒有任何行動的思考雖然是高級的,卻是不完備的,也是無用的。事實上,現代人的思維已將行動思維、形象思維和抽像思維融合在一起了,並以形象思維為基礎,抽像思維為主導,實際行動為現實,共同完成整個的思維過程。如果沒有形象思維,我們就難以創新、難以發展;沒有抽像思維,就沒有規範、沒有概括、沒有推理、沒有深入而準確的認識;而沒有行動的實踐和檢驗,思維就沒有現實的意義。比如,一個畫家要畫一幅畫,在畫家的頭腦中首先就要有一些表象,想像畫面的形象,動用形象思維;然後畫家要坐在畫布前用筆把想像的形象畫在畫布上,變為可見的畫面,動用行動思維;在繪畫過程中,畫家還要思考要表達的意義等等,動用抽像思維。因而在現代人的思維中,行動、形象和邏輯等思維形式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缺一不可的。只有行動思維,只有形象思維,只有邏輯思維的人已不存在。因為邏輯思維不能同形象思維截然分開。人在進行邏輯思維時或多或少都有形象思維存在,因為形象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基礎。
現代人在思維時,不僅有邏輯、有形象、有行為,而且還有選擇、有側重。在不同的時間裡,在不同的目的的驅使下,將會側重於不同的思維方式。比如,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就以形象思維為主;理論家哲學家在進行理論研究時,是以邏輯思維為主;工人農民在進行體力勞動時,行動思維的成分就多些。因而每一種思維方式都有一個特別適合它的領域,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人們應用的主要思維方式是不同的。並不像有的人想像的那樣,現代人使用的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只有邏輯思維才是現代人的思維。
但是,邏輯思維的確是現代人主要的思維方式。因為邏輯思維是高級的思維方式,是精細的思維方式,是有規律的思維方式,是抽像的思維方式,是理性的思維方式。正因為如此,邏輯思維才成了人類思維的代表,以致於有些人誤認為人只有邏輯思維。儘管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不只邏輯思維一種,但邏輯思維在現代人的思維中卻是占統治地位的。人們無論是在進行體力勞動時,還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都是在邏輯思維的指導下進行的,儘管那時應用的主要思維不一定是邏輯思維。

五、 邏輯是抽像意識的形式

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的代表,而邏輯又是邏輯思維的核心,因而邏輯的規律,邏輯的形式是人類思維中最重要的規律和形式。
什麼是邏輯?邏輯就是應用概念以作出判斷、進行推理的形式和規律,它是客觀事物運動的規律性在人腦中的反映。邏輯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人類思維長期發展的產物。正在形成中的人,由於處於思維的起步階段,只有行動思維,對他們來說,邏輯還沒有在頭腦中形成,也就是對他們來說,還沒有邏輯可言。邏輯的產生,一般來說始於概念的形成。沒有概念就不能運用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也就沒有邏輯。而概念的形成是以符號的產生為標誌的,因為符號是概念的物質外殼。有了符號,才能在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作用下,對符號進行合規律的排列組合,以反映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這反映客觀事物運動規律的符號的排列組合的形式,就是邏輯的形式,由此而反映出來的客觀規律,就是邏輯的規律。
邏輯不但是客觀自然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且也是人對客觀自然規律的掌握,更是人類思維的一種基本的內在的規律和形式。自從邏輯的規律和形式在人腦中安家落戶,紮下根來以後,人類的思維就常常以邏輯為規範、為準則。人類以邏輯為思維準則,按邏輯的規律進行思考後,對事物的認識比以前更容易、更準確、更深入也更符合實際了,也更容易掌握客觀的自然規律了。
人類邏輯思維的核心——邏輯也是循序漸進發展起來的。早期人類的邏輯思維是簡單的,只有簡單的邏輯關係。他們通過對客觀自然界中明顯的必然聯繫與區別的掌握,依靠數量有限的符號和概念,去對新事物、新情況進行識別和認識,進行記錄和把握。他們把成功的認識積定下來,形成概念作為他們邏輯思維的新材料;他們把必然的聯繫和規律把握住,記在腦子裡成為他們邏輯思維的新依據。就這樣,邏輯在人類的頭腦中逐漸成長了起來,慢慢豐富了起來,也漸漸穩定了下來。
由於邏輯在今天人類頭腦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使當今的一些學者誤認為邏輯是人類全部思維的形式和規律,而對人類在形象思維以及行動思維中的非邏輯思維形式視而不見。在一般的邏輯教科書上都明確寫著:邏輯是思維的形式或規律。給人的印象就是:思維只有一種形式和規律,那就是邏輯的形式和規律,除此無它。顯然,這裡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前面已經說明,思維除邏輯思維以外,還有形象思維和行動思維兩種形式,而形象思維和行動思維又往往是非邏輯的,它們不遵守邏輯的規律和形式。因而思維的形式和規律不只邏輯一種。邏輯只是邏輯思維的形式和規律,並且只是邏輯思維內在的形式和規律。因為邏輯思維的外在形式或外殼是符號語言。
邏輯既然不是整個思維的形式,而只是抽像的邏輯思維的內在形式,就不能說邏輯是思維的形式。因為這樣說不準確。我們知道,思維作為一個整體,可分為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我們也已經知道,思維的形式方面是語言,思維的內容方面是意識;而且我們還知道,意識也是可以再分為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的;那麼,意識的形式又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思維的內在形式。邏輯既然是抽像思維的內在形式,而抽像思維的內容是抽像意識,那麼,邏輯實際上就是抽像意識的表現形式。
邏輯是抽像意識的形式,是我們對邏輯的新認識。這說明邏輯不但具有形式化的特徵,而且還是人類邏輯思維的決定因素。

六、圖式是形象意識的形式

邏輯作為抽像意識的形式,是抽像思維的核心結構,但不是全部思維的核心結構。我們已經知道,思維除抽像思維外,還有形象思維和行動思維存在。既然抽像思維有一個核心的邏輯結構存在,那麼,同樣安家於大腦的形象思維是否也有一個類似的核心結構存在呢?根據相似論原理,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形象思維中也有一個相似於邏輯的核心結構存在,並且這個核心結構可能不會比邏輯結構原始和簡單。經過仔細的分析和比較,我們認為,皮亞傑先生發現的圖式結構就是形象思維的核心結構。儘管形象思維的圖式結構還沒有像邏輯結構那樣被人們廣泛地接受,但是我們相信,形象思維的圖式結構與邏輯思維的邏輯結構一樣,是人的思維的核心結構。
根據有關資料介紹,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對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長期研究,認為人的心理中有一種結構。人類通過這種心理結構,個體對環境才能進行智力的適應與組織。這種心理結構,皮亞傑稱之為圖式。就像人的生理器官,如胃是人成功地適應其環境的生物結構一樣,圖式是適應心理發展並隨心理的發展而變化的一種心理結構。
兒童的圖式類似於成人的概念或類別,也可用存儲器中的卡片作比:一個圖式就相當於一張卡片,成人有許多卡片——圖式,兒童卻很少,新生兒就更少,甚至可能沒有。新生兒出生以後,由於接受環境的刺激才在頭腦中形成很少的圖式。形成圖式可以說是新生兒認識的開始。隨著兒童的成長,他的一些圖式漸漸擴大,或變得更加概括化,或變得更加分化,並逐漸地更為「成熟」。圖式決不會停止變化,並且會變得越來越精確,越來越多。比如兒童第一次在田野看見一頭牛,他可能會說:「看那個大狗!」因為這個兒童在此之前未見過牛,而只見過狗,頭腦中有一個狗的圖式。於是,當兒童看見牛時,由於牛與狗相似,他就理所當然地把牛納入狗的圖式中,叫牛為狗。但是,經過別人的指點或自己的認真觀察,發現牛與狗不同,不能將牛納入狗的圖式中,於是兒童就根據牛的特徵建立一個新的牛的圖式。這個圖式實際上是狗的圖式的分化,即原來狗的圖式現在就變成了狗和牛的圖式。就這樣,圖式的同化與順應就構成了認知的發展基礎。
皮亞傑關於兒童心理結構發展的圖式理論,實際上也是兒童思維發展的理論。兒童思維的發展,正是從建立圖式開始的。當一個客觀刺激物以其形象、聲音、氣味、質地、色彩等作用於兒童的感官,進入大腦,在大腦中就留下刺激物的印象;如果這個刺激物反覆出現,兒童的印象就得到深化,直至形成一個圖式。不同的刺激物在兒童的頭腦中形成不同的圖式。這些圖式的建立,就是兒童的認知或感性認識。兒童的認知活動,就是兒童的思維,因而兒童的思維過程就是圖式的建立、同化和順應過程。這就是說,皮亞傑的認識發生論,實際上就是兒童思維的發生發展理論。
兒童的圖式,同成年人的概念具有相似的意義。圖式的同化、順應與概念的判斷、推理,在形式上也具有相似之處。一般來說,兒童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原因就在於支持他們思維的內在形式主要是圖式而非邏輯。成年人的思維主要是邏輯思維,是因為成年人思維時使用的主要是概念而不是圖式。因而圖式作為一個思維內部結構具有同邏輯結構相似的性質、相同的意義。就像邏輯支撐著邏輯思維一樣,圖式支撐著形象思維。
上一節我們已經指出,邏輯是抽像意識的形式,與之相應,我們在這裡進一步指出:圖式就是形象意識的形式。

七、 大思維結構系統

前面我們對什麼是思維,思維與語言的關係,思維發展的歷史過程及現實形態,思維與邏輯、思維與圖式的關係等,作了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的說明雖然還不很深入,但是從中我們大略可以領悟到一個思維繫統的大致輪廓。在我們看來,思維就是這樣一個有語言外殼,有歷史進程,有現實形態,有物質器官,有邏輯結構和圖式結構的運動著的大系統。在這個運動著的大系統中,邏輯結構和圖式結構是兩大支柱性核心結構,分別支撐著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亦即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邏輯和圖式結構的共同作用,就構成了我們今天人類思維的主要特徵。
思維繫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開放性的循環運行的大系統。雖然我們目前對這個大系統的內部瞭解得還不多,但是我們仍然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系統內部的基本結構。系統內這些基本結構的工作,就表現為我們的思維。
思維繫統的內部結構及思維的運行過程大略可以作這樣的描述:
首先,客觀物質世界的各種信息作用於人的感官,感官對物質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的刺激做出反應(如對16—20000Hz的聲波,370—740nm的光波做出反應),並將接受到的信息通過神經細胞傳往大腦,引起大腦細胞的相應活動,這樣就在大腦中產生了對刺激物的感覺。從各個感官得來的感覺,在大腦裡被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就形成具有整體內容的知覺。感覺和知覺是人腦通過感官對客觀世界的直接聯繫,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同時也是人認識的開端,思維的開始。由感覺和知覺組成的感知系統,可以說是思維繫統中的第一個基本結構。它將客觀的物質信息轉化為人的主觀感受,完成了思維的第一道工序。
然而客觀世界的信息是豐富多彩、十分龐雜的。各種各樣的事物發出的信息對感官發生作用,而人的大腦又不能將所有的信息信號都接受進來,於是只能有選擇、有重點地接受一部分,將那些不夠強,不重要,多餘的無關的信息拒之門外。只有這樣我們的大腦才有能力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並納入意識之中。我們的大腦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整理接納的過程,大概就是皮亞傑所說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建立圖式與複習圖式的過程。人的大腦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同化與順應,建立平衡後,在腦子裡就形成一個鮮明的關於那個客觀事物的印象。這個客觀事物刺激我們的感官後建構在大腦中的印象,能隨時活躍,使客觀事物的形象在大腦中再現。大腦中再現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就是我們所說的表象。可以說,表象就是人腦中客觀刺激物留下的印象或者主觀形象。
從客觀事物對感官的刺激,到大腦中表象的形成,是思維的最基本的第一個階段,即感性認識的階段。完成這一階段思維活動的,是三個聯繫在一起的基本的思維結構。它們分別是感知結構、圖式結構和表象結構。感知結構接受外界信息並將其轉化為內在信號,圖式結構將感知結構送來的信號進行處理(或同化,或順應,或建立新圖式,或裝進老圖式),經圖式結構處理過的信號,就被編碼成了模式塊或數據集,送入表象結構存儲。表象結構就像一個巨大的存儲器,能夠隨時將存儲的數據或模塊調出,從而在腦中再現客觀事物的形象。需要指出的是:感知結構、圖式結構和表象結構可能是渾然一體的,並不能分開。
表象是形象意識的內容,形象思維的要素,有了表象,就意味著有了形象意識,有了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表象作為人的形象意識,決定著人的形象語言。在表象指導下的人的活動,即使是最原始的唱歌跳舞畫畫等,就不僅僅是本能的活動,而是表達了形象意識的形象語言。這樣,從感官接受客觀事物的信息,經圖式結構加工,到由表象指導人體發出形象語言,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感性的思維循環。毫無疑問,人表現出的形象語言,又成為新的客觀事物刺激人的感官,進行再一次的思維循環。就這樣,我們在刺激——表象——語言——再刺激——再表象——再語言的循環中進行著感性的思維,增加著感性的認識。
表象不僅是形象思維的內容,而且也是抽像思維的基礎。邏輯思維中的概念,就是在表象的基礎上形成的。表象經過抽像概括等加工過程,將那些個別的非本質的不重要不突出的東西去除掉,就把事物特有的普遍的重要的本質的屬性突出了出來。這些保留著事物本質屬性、重要特點,又十分簡要、概括、抽像的表象,就是概念。概念一旦形成,人的思維活動就進入了抽像思維的範疇,開始了理性的抽像思維活動。從表象到概念,是思維的飛躍,它標誌著一個更高級的思維形式已經開始。完成從表象到概念的轉換的思維結構,我們叫它為抽像結構。這是一個從感性思維升級為理性思維的關鍵性思維結構。
抽像結構將表象抽像為概念,人的思維就進入了邏輯思維的範疇。最先由表象形成的概念是模糊而粗糙的,只是比表象有所進步,更簡單更概括更容易表達。但概念畢竟不再是表象,它要比表象高級得多,並有質的不同。由概念而表現出來的語言也不再是形象語言,而是符號性質的抽像語言,即符號語言了。有了概念就更容易進行比較,進行分析,進行綜合和概括,使原來不太顯露的自然客觀規律,能夠在更容易的比較、分析和概括過程中顯露出來。也就是說,有了概念,判斷和推理就顯得方便、容易和準確。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也變得更加容易更加準確。自然而然,人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人們變得比以前更聰明更能幹也更理性。
人腦中最先由表象抽像概括得來的概念一般來說還是比較粗糙的,這些粗糙的概念再經過邏輯結構的加工,就可以變得更精細更準確,更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邏輯結構是人腦中概念的加工廠,粗糙的概唸經它加工後就會變得準確精緻,模糊的概唸經它加工後就會變得清晰,舊的概唸經它加工後就會變成新的概念等等。總之,邏輯結構通過對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等運作後,能夠產生新觀念新認識,使人們對世界的掌握與認識更全面更精細。邏輯結構是現代人的主要思維結構,也是現代人最核心的思維結構。
概念是人類意識的核心內容。它不但能通過符號語言表現出來,再作用於人的感官,完成人類思維的大循環,而且能直接通過一個與抽像結構有相反意義的思維結構——想像結構還原成或塑造成表象。為了與從客觀事物刺激感官得來的表象有所區分,由概念通過想像結構得到的表象,我們一般不再叫表象,而叫意象。意象雖然也是一種表象,但它卻是通過概念的想像得到的。這其中有邏輯思維的成果,是人類偉大的創造力的體現。發明家、藝術家、工程師等等的發明創造,往往就是他們頭腦中意象的實現,是他們意象創造的結果。
想像結構和抽像結構是人腦中形象思維和抽像思維之間聯繫的橋樑。抽像結構將形象思維的核心內容——表象轉化為概念,實現形象思維到抽像思維的轉化;而想像結構卻正相反,它將抽像思維的核心內容——概念轉化為意象,完成由抽像思維到形象思維的回復。就在這一往一復之間,人的思維又構成了一個內在的向前發展的循環。這個腦內的思維循環是人類思維的核心系統。
從以上簡單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思維繫統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是循環的,並且由三個不同的循環系統組成。第一個是感性的開放的思維循環,這個思維循環為我們提供感性認識。第二個是理性的開放的思維循環,這個思維循環是建立在感性思維基礎之上的,為我們提供理性的認識。第三個是思維內部的封閉的循環,這個思維循環將感性與理性融合在一起,並以理性為主,它是被稱為思考的思維循環。這三個思維循環系統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人類的整個思維繫統。其結構關係可用下圖表示之。
























思維

理性思維 感性思維
意識























思維結構系統圖


八、思考

有許多人認為,思考就是思維,思維和思考是等同的,一回事,沒有什麼區別。由劉延勃主編的《哲學詞典》就說:思維即思考,也就是理性認識。這是一種許多人都贊成的意見。但是,我認為,這種將思維與思考不分,認為都是理性認識的意見是不恰當的。
首先,思維是語言與意識的統一,而不僅僅是意識。思維有一個語言的物質外殼,而作為物質外殼的語言是思維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語言這一部分,思維就失去了它的外部形式,思維就不完整,也就不能再叫做思維,事實上這時已經只有意識了。完全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思維。而對於思考來說,語言就不是必要條件。因為思考可以不表現出來,也不需要表現出來。思考是依賴概念或表象進行的,屬於意識的內容。
第二,思維具有客觀性,是社會的存在物,思考卻具有主觀性,是人類個體的產物。因為思維是以語言為物質外殼的,而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它是在人類的社會交往中產生存在和實現的,因而語言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的存在物,具有客觀性。因此,依賴於語言而存在的思維,或者說以語言為物質外殼的思維必然也是社會的存在物,具有客觀性。而人的思考可以不為交流而存在,它只是人腦內部的活動,因而是個體性的,是主觀的存在物。
第三,思維的全過程是從客觀刺激物開始,到語言交流為止的一個循環過程。這個循環是開放性的,包含著人同外界的交流。而思考的過程卻是從表象或概念開始的一個腦內的封閉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不同外界交流,只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或概念進行整理加工,並且整理加工的結果可能仍然是表象或概念,或者是意象或理念等等。當然,經過思考加工後的概念可能比原來的概念深刻一些、豐富一些或清晰一些。在本文的思維結構系統圖中,思考指的就是從表象開始,經抽像、概念、邏輯、觀念、想像再回到表象的循環部分。這一部分是思維繫統的核心部分,因而也可以說,思考是思維的核心。
第四,思考同思維一樣,都不僅僅是理性認識。前面我們已經說明,思維不僅是理性認識活動,也包括感性認識活動。思考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純理性的認識活動,但仔細想起來卻不然。因為思考常常是從表象開始,以表象為基礎的,思考的結果也可能是表象。比如一位藝術家的思考,就常常是以表象為中心的,如構思一幅畫之類。而我們對於思維的感性與理性的劃分,一般是將表象劃在感性範圍內的,表象是屬於感性認識的範疇。所以,以表象為中心的思考就不見得是理性的了。
總之,我們認為,思維同思考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有聯繫也有區別。思維是一個開放的巨系統,而思考卻是思維內部的一個封閉性的子系統;思維是人的認識活動,包括人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意識加工、語言交流等部分,而思考卻只是人的意識活動,只對意識內容的表象、概念、觀念等進行加工整理;思維直接同客觀世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實踐活動聯繫在一起,而思考卻不同客觀世界、人類社會及實踐活動直接聯繫;思維是社會的產物和存在物,具有客觀性,而思考一般來說是人類個體的大腦活動,不具備客觀性。因此,思維同思考的區別是明顯的,聯繫也是緊密的,思考只是可以獨立運行的思維的核心部分,而不是思維的全部和整體,兩者不可等同。





參考資料
(1)、邢賁思主編,《哲學小百科》,中國青年出版社,782頁。
(2)、伍棠棣、李伯黍、吳福元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83頁。
(3)、譚暑生,《人體科學研究的唯物主義哲學》,《氣功與科學》1992年10期。
(4)、韓民青,《意識論》,廣西人民出版社,67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