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當今學術,誰在阻礙知識創新?



作者:陳曉明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
瀏覽:367 次






時間:2006年11月4日 作者: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來源:學術批評網





不是通過個人的學術成就來確認學術上的地位,而是以不同的人佔有的行政資源和學術資源進行運作,可以獲取超額學術資本,這對真正的學術創新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如果說當今的出版物,當今的學報刊物發表的研究成果都具有鮮明的創新性,那我們真就是成果豐碩,大師遍地



毫無疑問,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知識競爭的時代,誰擁有知識創新誰就擁有未來。但實際上,大學對知識創新存在著多重標準,或者說相當含混不清的表述。特別是人文學科,似乎也存在著創新的焦慮和茫然,完全不知道這種創新的方向在什麼地方。



知識創新的有名無實



從表面上看,人文學科的知識創新要求也很強烈。舉凡學生論文答辯、碩士論文、博士論文都要填是否有「知識創新」,分數占的比重相當高。學報、刊物要發表論文,在請專家評審時,都要求寫明有沒有創新,如果沒有創新就不通過,要發表肯定要有創新。創新成為一個標準,成為一個口號,誰不創新,誰的教學和研究就無法進行下去,論文也沒有辦法寫,也不可能發表。如果說當今的出版物,當今的學報刊物發表的研究成果都具有鮮明的創新性,那我們真就是成果豐碩,大師遍地。實際情況又不是這樣,顯然我們人文學科處在創新的瓶頸上,處在創新的困境中。不管是學界中人,還是社會的一般看法,現在激動人心的學術創新寥寥可數。一方面是知識生產量巨大,比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其產量不知翻了多少番;另一方面學術研究者的人數巨大,各自為陣,沒有人可以一統天下,或獨領風騷。信息的高頻率覆蓋,使創新不再那麼鮮明和突出。



佔據資源使學術創新邊緣化



而且更嚴重和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是通過個人的學術成就來確認學術上的地位,而是以不同的人佔有的行政資源和學術資源進行運作,可以獲取超額學術資本。這對真正的學術創新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會使人認為,真正做踏實的學術研究所獲得的學術聲譽和資源將是最少的,它只能被邊緣化。而通過行政(包括學術行政)位置的佔據,可以最快捷有效地獲取學術聲譽和地位。沒有幾個人還會看重這個學者教授在這一年寫了幾篇論文,出了什麼書,提出了什麼問題;誰在這一年度寫出什麼有份量的論文,根本不會受到重視。這本身就是使學術創新貶值的做法。



學術評獎制度



現在有各種獎項,有所謂國家級的、省部級的等等,經常以此來衡量學術標準,這些評獎存在著地區差異,學校之間的差異。例如,在北京高校評獎標準就與外省有所不同,但都以所謂「省部級獎」來給定一個評價。就是國家獎標準也不同,所處的地區不同,學校不同,機會也不同。而且獲獎經常都是佔有行政資源的人得到便利條件,中國流行贏者通吃的規則。只要佔據有利地形,就會無止境地把所有的象徵資本裝入囊中。這使那些套上很多所謂「創新」光環的成果,可能實際情形並非如此。而在大學體制中,總是要用一些所謂的硬指標來評價學術的價值,給定學者教授的評價。



假大空的巨型項目



現在大學人文學科的不少做法都在模仿自然科學,制度越來越來健全,標準越來越細,框框越來越多。現在最要命的是做大項目。做什麼 「系統工程」、「重大項目」招標,一弄下來也是幾十萬、上百萬的資金。但事實上,人們心裡都清楚,這些東西都是過眼煙雲,花架子。更嚴重的在於,這些不只是浪費一些資源,而是對社會、對學科產生很不健康的影響。這些都不是原創性的,不是有知識創新的東西。只要拉出大的架子,在學術界佔據重要位置,就佔有巨大資源。結果,這類東西佔據了學術界的核心,做這些東西的人佔據了學術界中心,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法則。現在,對學術有危害的並不只是屢禁不止的抄襲現象,更嚴重的是如此普遍的假大空的學術盛行,而更多的學術生產是簡單的重複,不斷地在一個低水準的學術層面上複製。



在人文學科研究方面,我們現在依然有很多無形的框框,不少人在拿著那些框框欺世盜名。這使人對知識生產產生懷疑,隨後就會對知識的價值產生懷疑。減少框框,保持特色,獨立思考是大學培養人才、產生學術成果的重要條件。只有大學具有了厚重的人文底蘊,人文學科的創新才有底氣和持續的後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