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Leinuozi
【中文詞條】雷諾茲﹐J.
【外文詞條】Joshua Reynolds (1723~1792)
【作  者】吳達志
英國畫家。1723年 7月16日生於德文郡的普林普頓﹐1792年 2月23日卒於倫敦。早年在文法學校學習時就對繪畫感興趣﹐12歲時畫了第1幅肖像畫《托馬斯‧斯馬特牧師像》。1740年﹐在當時倫敦著名的肖像畫家T.赫德森門下當學徒﹐3年後作為肖像畫家回到普林普頓。1744年底到倫敦﹐進入荷加斯﹐W.創立和領導的聖馬丁的萊恩學院學習。1746年畫了他的第1幅重要作品《約翰‧漢密爾頓上尉像》。1750年初到達嚮往已久的羅馬﹐住了兩年﹐緊張地學習拉斐爾﹑科雷喬﹑提香和米開朗琪羅等人的繪畫風格﹐又訪問了佛羅倫薩﹑波倫亞﹑帕爾馬和威尼斯。1753年定居倫敦﹐在很短時間內他不僅成為倫敦知名的﹑收入最多的肖像畫家﹐而且成為藝術界和知識界權威。他是皇家學院的創建人之一﹐從1768年建院到他去世﹐一直擔任院長。1769年被封為爵士。晚年一目失明。直到逝世前﹐雷諾茲在皇家學院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他的15次演講被認為是宏偉風格的理論基礎﹐也是反浪漫主義的理性思想的代表。他的許多觀點是英國18世紀美學原理的最典型的體現。他認為﹐鑑賞力是藝術中區別正確與錯誤的力量﹐不能把它當作感覺來對待。他教導人們﹐在形成一種合理的鑑賞力時﹐最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是求助於理性和哲學。又認為鑑賞力的標準是模仿自然。不過他指的是廣義的自然──宇宙﹐指的是客觀因素或理想的自然。“描繪特殊的東西不是描繪自然﹐它僅僅在描繪環境”。另外他強調﹕藝術的目的是道德的增進﹐因此﹐偉大的藝術家必須不斷地追求莊嚴與崇高的題材﹐而避開卑下和不體面的東西。所以他選擇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們理想化的風格﹐竭力強調服從這些大師們的實踐建立起來的法則。
雷諾茲建立了一個嶄新的英國肖像畫派﹐把宏偉風格的莊嚴與他自己主人公的感受結合起來﹐有時達到簡練和直言不諱的地步。而有時卻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華麗和浮誇。雷諾茲的藝術有著真正的獨創性和多面性。在肖像畫的創作中他是一個多產的革新者﹐他的肖像畫不僅莊嚴﹐而且具有歷史畫的性質。在他的最簡單的一種肖像畫中﹐對社會品德的頌揚佔第一位﹐主人公沒有重要的姿勢和寓意性的特徵﹐而是直接用畫面表現出來﹐如《羅賓涅塔》﹑《塞繆爾‧瓊森博士》(1772﹐倫敦國家畫廊)﹑《內利‧奧布賴安》(1760~1762﹐倫敦華萊士收藏)等。他的英雄式肖像有《羅勃特‧奧姆上尉》(1756﹐倫敦國家畫廊)﹑《希斯菲爾德勛爵》(1788﹐倫敦國家畫廊)等。寓意性肖像有《扮作狄安娜的安娜‧弗爾莫夫人》(1753~1754﹐倫敦私人收藏)。與聖母子有關的肖像有《查理德‧霍爾夫人及其子》(1767~1768﹐倫敦華萊士收藏)。偶爾雷諾茲也畫些充滿感情的婦女和兒童肖像﹐如《簡‧鮑爾斯小姐》(1775﹐倫敦華萊士收藏)。他的知名人物肖像畫強調人物的高貴尊嚴和鎮靜沉著﹐忠實地再現他們的性格特點﹐如《大主教威廉‧馬卡姆》(1778﹐牛津﹐基督禮拜堂)。他還賦予某些肖像畫以敘事性﹐如《馬爾伯勒公爵一家》(1778﹐牛津郡﹐布萊尼姆帕利斯的馬爾伯勒公爵收藏)。
《羅賓涅塔》
雷諾茲從前輩大師﹐特別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許多畫家作品中汲取營養﹐1782年訪問低地國家以後又受到荷蘭和佛蘭德斯﹐特別是魯本斯風格的影響。晚期作品筆觸更奔放﹐構圖更自由﹐而且更偏愛黑白對比﹐對A.拉姆齊和庚斯勃羅﹐T.都有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