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粗糙的思想」



作者:喻中
文章來源:世紀中國
瀏覽:397 次



粗糙的思想大致有這樣一些特徵:提出了一些格言式的論斷,但沒有進行詳細的闡述;用語偏激而片面,沒有堅持「兩點論」或「辯證法」;邏輯上可能自相矛盾,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許就會使其無言以對、甚至潰不成軍;對某個根本性的問題做出了鞭辟入裡的揭示,但卻沒有鋪陳前因,也沒有交代後果,顯得突兀,甚至令人不知所措……

  人類思想史上,這種粗糙的思想在在多有。古希臘哲學家、特別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描述宇宙的結構往往只憑片言隻語。比如,宣稱世間萬物都是「水做的」,或者是「火做的」。至於為什麼是水或火做成的,常常又惜墨如金,甚至三緘其口。近現代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尼采等人的思想,也有這樣的特點。在中國早期的思想作品中,《道德經》儘管稱得上是最厚重的典籍之一,但畢竟只有寥寥無幾的5000字(從篇幅上看,尚不及當代學者的一篇論文),其中記載的思想仍然只是一些粗糙的片斷式的思想。然而,就是這簡陋的5000字,卻需要歷代著作家以汗牛充棟的文獻,不間斷地對它進行闡釋。

  精緻的「思想」就不同了,它們條分縷析、層層推進、滴水不漏、一環扣一環;它們注意推理的邏輯性、連貫性、嚴密性;它們精於概念的疏理與辨析;它們旁徵博引,將古今中外的思想資源以嫻熟的技巧冶於一爐;它們既看到了事物的這一面,同時又沒有忽視另外一面;它們早就考慮到了自身可能存在的缺陷或軟肋,因而,事先就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異議做出了辯駁,提前就對可能產生的諸多誤解加以澄清、甚至予以嘲諷……

  這種精緻的「思想」,在當代學術論著中,屢見不鮮。

  我承認在粗糙的思想之外,一定也有精緻的思想。精緻的思想可以展示智性,有助於積累知識,甚至有益於建立現代人強調的學術規範。然而,我們不能不追問的是,眾多的「看上去很美」的「思想」,到底是真正的「思想」還是僅僅止於「表達」?或者說,其中有多少是思想創造的成份?又有多少僅僅是表達上的精緻和巧妙?

  在這個一切事物都在講究包裝的時代,給思想穿上美麗的外衣,讓它受到「現場的嘉賓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更多的歡迎,讓它「言之有文」,越行越遠,無疑是一件錦上添花的美事。然而,如果我們打開一層又一層的漂亮包裝紙之後,僅僅得到一件質量低劣的產品,甚至一無所獲,那麼,這些精緻的包裝,除了促進包裝產業的繁榮,還有何益?

  在精緻的表達下面,可能藏有精緻的思想,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而要在浩如煙海的精緻文本中找到真正的思想,不但耗費時日,而且還必須練就一雙「質檢員」的專業眼光。這就難怪出現了這樣一種誇張的說法:一篇學術論文,只有作者本人、刊物編輯、職稱評委等等極其有限的幾個人閱讀過。

  相比之下,那些粗糙的思想,因為素面朝天、不加修飾,使人可以一目瞭然;它們粗糙的形式甚至尖銳的性格,恰好可以當作激活思想的馬刺;它們不設置一層又一層的防線,讓你可以很容易地從任何方位進入到它們的核心地帶,與它們對話,甚至跟它們「幹一場」——如果你既有勇氣也有實力的話。

  打個比方來說吧:粗糙的思想就像野生植物,生機盎然,野性十足,無拘無束地在廣袤的原野上恣意地生長;那些精緻的表達,則像精心侍弄的溫室盆景,或者「病梅館」中的「病梅」,美則美矣,惜乎過於嬌柔做作,更不能期待它長成參天大樹。

  這些年來,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野生動植物保護區也越劃越多。然而,那些粗糙的野生的思想,它們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卻很少有人為此感到惋惜。莫非,這個世界已經徹底地跨進了一個「盆景思想」的「精緻表達」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