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武術之批判



作者:姚文俊
文章來源:本站首發
瀏覽:502 次



篇名:當代武術之批判
摘要:該文從老子武學思想出發,闡明瞭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而有力批判了當代「學院生」在武學上的形式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發出了振救「國寶」,和改革武術教學的呼聲。
主題詞:當代 ; 武術; 批判



一、透析當今武壇上的形式主義和拿來主義

當今中國的武術文化,出現了一大怪現象:一方面,在擂台上,「洋拳加腿加摔跤」的散打橫掃中國,一枝獨「秀」。但是,看其打法,不講武術理念,不講打鬥章法,打得來昏天黑地、幼稚可笑,與普通的「街娃」打架別無兩樣,毫無傳統武術的味道可言。於是老百姓對此普遍置疑:這難道就是中國人賴以自豪的「國術」、「國寶」嗎?另一方面,在文壇上,武俠小說和影視劇,將俠士的武功寫得來神乎其神,不可企及,不可理喻。於是老百姓又普遍懷疑:這難道是歷史的真實嗎?如果把擂台和文壇的武功作個比較,真是一個在地獄,一個在天堂。反差競如此巨大,難怪有人不得不可悲的找來了影視名星作了中國武術的偶像。而其中,我們的武學教授、專家對此的態度又是怎麼樣的呢?他們也津津樂道當今的散打「擂台賽」,卻原也暴露出了是個一橇二不通的門外漢。不看別的,只消看看他們在擂台比賽中的解說,就知端的。他們的解說頻率最高的和唯一的台詞,就是「摔」、「組合」、「邊腿」,「猛」,「快」,「好」~~~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樣的解說與一般的看客何異?與不懂武術的人何異?顯然,中國國術及其文化正在遭受著人為的扭曲。從中不妨得出一個結論:當今的武術文化正在玩弄著對「國粹」抽像肯定、具體否定的把戲。
中國武術的失落,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始作甬者,正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原故。由於階級鬥爭的原因,中華國術賴以維繫的「載體」,即國術拳師們,他們通通被掃地出門,於是中國的國術,就像澡盆中的嬰兒,在倒髒水的時候而被倒掉了。
然而,中華武術確實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優秀文化遺產,並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佔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需要繼承和發展。於是賴以擔當其大任的體育學院、武術系,和武術體工團、隊等等這些「學院生」便應運而生。應該說,其中從舊社會過來的一些老師,也不乏有身懷散打傳統而技藝高超之人,但因了「以階級鬥爭為綱」原因,使他們不敢傳授較技武術,不敢有擂台武術比賽,從而對武術教學採取了重健身、輕武術,重套路、輕散打,重表演、輕實戰的態度,久而久之,人們將武術擂台淡忘了,甚至於不懂武術擂台較技為何物。出現了在武學的繼承和發揚上徒有其外表,和名不符實的狀況。從此,在這條路上,產生了學院生這個「武術畸形兒」,代之而起的一律是武術套路表演功夫。這樣,使中國的國術走上了一條形式主義之路。
「學院生」,其先天不足,後天又缺乏營養。正是這種國術上的「畸形」,於是才不懂傳統擂台武術散打的打法,不懂傳統擂台武術散打的規則,不懂傳統擂台武術散打的文化。但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當中國武術套路表演功夫在國際上已經取得盛名的背景下,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跟著叫喊:「中國散打也要走向世界」。他們急功近利,盲目的採取了「拿來主義」的態度,全盤照搬了西洋拳的打法和規則,照搬了東洋跆拳道的腿法等等這些外來的文化,拼湊起了武術的「競擊體育」,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由此,走上了一條「洋拳加腿加摔跤」的背離中國武術傳統和文化的不歸路。因此,這個「拿來主義」的本質,就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就是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否定。
如果說,要對「學院生」當今的武術業績評分的話,其「武術套路」最多能得50分。因為「武術套路」並不等於「武術」;其「擂台散打」則只能得0分。而且更糟。因為它帶來的惡劣作用,必將從根本上抹殺中國傳統武術和文化,而導致中華武術斷代和消亡的危險。
無視和抹殺中國傳統武術和文化的這種狀況,已經在有悖於中華民族精神的歧路上走得太遠了,必須懸崖勒馬。要回過頭來重整國故,認真研究和繼承中國固有的武學文明遺產,古為今用,以振奮民族精神,振興中華,並讓中華武術文明繼續立於世界民族文化前列。

二、繼承傳統必須發揚光大老子的武學思想

老子,乃周朝人。他在周朝當過史官,之後棄官不做,西出函谷關而來到了四川峨眉山九老洞修道。他著《道德經》,並在峨眉山創立了道教武術盤破門。這也就是峨眉派武術的前身。此後,老子的武學思想便以規範性的、程式性的、門派性的方式推廣開來。
《道德經》本質上就是一部「兵書」 。一方面,它揭示了「武術之道」,即從「柔弱勝剛強」規律賴以存在的條件出發,建構了武術完整、科學的打法理論,提出了一系列的打法法則和原則,從而使「武打」變成了「武術」;另一方面,它揭示了「德治武術」,即從「道」「德」一統思想出發,提出了武術的道德規範,體現了「德治」的政治思想。
因此,老子是中國「武術」的締造者,也是中國「武學文化」的締造者。老子不僅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武術家。
對此,筆者已經撰文《老子是中國武學及武術散打和文化的締造者》可以參看1。而在這裡,筆者僅在老子的武學思想對中國武術文化和傳統的影響方面,擇其要點,羅列出幾條理論脈絡,供「學院生」反省和思考,以利發揚和光大老子創造出來的輝煌的武學文明。
第一、老子將「武打」變成了「武術」。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從其哲學理論的高度出發,內在而準確的揭示出了武術中的「一個核心」、「一個思想」、「七個打法法則」,及「詐術原則」。
一個核心是:柔弱勝剛強。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指的「道」,即「武術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這句話,在老子看來,認為:能夠通過「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說明、證明的規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規律,而是特殊性的規律。因此,老子開宗明義的就揭示出了「武打」中的兩大規律,這就是:「剛強勝柔弱」的普遍規律,和「柔弱勝剛強」的特殊規律。同時,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作為一個特殊規律,是有條件的。正如他所說「魚不可脫於淵」就表明了這個思想。
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這個特殊規律是「道法自然」的結果,是可以通過「物理」的方法,進行說明、證明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為了說明「柔弱勝剛強」也是武打中的一種「道」、一種「規律」,便從自然、社會、政治等等方面列舉了大量的例子,進行了哲理性的論證和說明。這些論證和說明幾乎是貫穿了全篇,比比皆是。
老子揭示的「柔弱勝剛強」規律,正是「武術之道」的核心。
一個思想是:「德治」思想。這就是老子所指的「以德治武」的思想。「德」,也是老子的「武術之道」的內在條件。
老子從「道德一統」和「德高道高」的思想出發,提出了在「得道」與「治道」兩個方面的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和標準,特別在「治道」上,老子主要講聖人要「以百姓心為心」,講「有德司契」,從而提出了「德治」的思想政治主張。老子這個思想是與「王道」、「霸道」思想根本對立的。故「德」成了「武術」的立足點和歸宿,講「德」的結果,也就是在講「武術之道」。
七個打法法則:一是從「有無」、「虛實」觀相統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見實則打」打法法則;二是從「陰陽」、「變化」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打法上的「樁法」法則;三是從「無極太極」、「動靜」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動中求打」的打法法則;四是從「動靜」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以靜制動」及「以動逼靜」的打法法則;五是從「虛實」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打在機前」和「打在機後」的打法法則;六是從「陰陽」、「交合」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打無絕打」的打法法則;七是從「陰陽」、「交合」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在一定條件下「無打」的打法法則。
老子的打法法則,具體明確了「打的指導思想」、「打的對象」、「打的形式」、「打的方式」、「打的方法」、「打的技巧」等等,故使「打」充滿了科學和理性。
詐術原則:即「微明」柔弱勝剛強。
在《道德經》中,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在這裡,老子認為,懂得「歙」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奪」與「與」等等相反相成的關係,也就是初步懂得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這就是老子的「詐術」思想。它也是實現柔弱戰勝剛強的條件。由此,就有了「欲進則先退」、「欲攻則先守」等等打法原則。
所以,老子的武術是對「剛強勝柔弱」,即單憑「勇」、「力」而表現出來的蠻打、渾打的渾沌時期的打鬥的批判和反思的結果。老子的武術的本質特徵,就在於「打技巧」、「打法則」、「打謀略」。
老子的武術理念為盤破門弟子代代密傳了下來,因因相襲到於今。正是如此,使得峨眉派武術才能夠與政治上具有依附的少林派、武當派有了抗衡的實力,而出現了鼎 力而三的局面。特別在民國年間,方才有以四川大俠九和尚僧煥然為代表的盤破門武術弟子馳騁各地擂台,而創下的驕人戰績。
第二、老子的「樁」和「樁法」孕育出了中國的擂台武術文化。
「樁」和「樁法」是老子的創造,為盤破門和道教武術所密傳。在唐宋時期,「樁」和「樁法」為其它武術各派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隨之,才有了公開的「擂台」武術。因此,「樁」和「樁法」孕育出了中國的擂台武術文化。
「樁」是什麼?簡單說,樁就是「陰、陽佈局」在人的形體上的表現。它守「陰」攻「陽」,其本質就在於打「陰陽」、打「虛實」。「樁法」是什麼?就是樁的變化法則。其中重要的法則,就是陰、陽變化遵循「二進位制」規律,而將打「點」、「線」變成了打「平面」、打「三維空間」。
因此,「樁」和「樁法」則決定了擂台武術的幾大本質特徵:
一是「樁」和「樁法」決定了擂台武術較技的基本形式就是「以樁打樁」;
二是「樁」和「樁法」決定了擂台武術較技「打無禁區」。它表明,「襠部」為「陰」,眼睛為「陽」,它們是陰陽佈局的有機組成部分,故打陰陽時就可以打這兩個部位。由此,內在體現出了打鬥時的對等公平的原則。這就是:不管體重再大或者再小,打鬥雙方都可能有效的制約對方的襠部和眼睛。 故中國傳統擂台較技是不分體重級別的;
三是「樁」和「樁法」決定了擂台武術較技「倒樁為輸」、「破樁為輸」的根本裁判規則。因為樁,一方面,它猶如各種招式、手法的發射機,只要有「樁」在,就可以發射出手法,故有樁就有打,就不為輸;另一方面,樁猶如與敵交鋒的「陣地」,或「根據地」,只要有「樁」在,「陣地」就在,「根據地」就在,故有樁就有打,就不為輸。反之,樁式不復存在了,那麼「發射機」,和「陣地」、「根據地」也隨之消失,這又怎麼談得上「打」呢?由此,就內在的規定出了中國傳統武術較技的「倒樁為輸」、「破樁為輸」的根本裁判規則。
與此同時,老子的「無打」法則,內在揭示出了武術較技中的「平手」規則。故它與「倒樁為輸」、「破樁為輸」一起,共同建構出了中國傳統武術擂台較技的系統、完整、科學的裁判評判制度。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傳統規則中的「見血為輸」,令「學院生」談虎色變,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見血為輸」畢竟就是一個「掛面傷」,無傷筋骨之大雅。有了這條規則,是在於檢驗武術手法是否打到了位的印證,而有利於裁判判決,避免無謂的糾紛。所以,「見血為輸」乃是「破樁為輸」規則的補充。
四是「樁」和「樁法」孕育出了武術審美的價值觀和標準。判定武術較技水平高低的客觀標準,就是看「破樁」時是否「進得去」、「出得來」,而且是否打得「乾淨」,不拖泥帶水,是否打得神出鬼沒,不落俗套。由此,則劃分出了「於萬軍之中取上將之頭而自己毫毛無損之上乘境界」、「殺敵三千,自損八百之會打境界」、「光打脫橋、多打閃之初學境界」等等。正是這種武術價值觀和標準使得中華民族對擂台武術較技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從而使擂台武術成了令中國百姓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民族傳統文化形式。
第三、老子的「德治武術」的思想貫穿擂台較技之始終。
一是「以樁破樁」內在規定了打的「度」。這個度,就是以「以破樁為度」,即「破樁為輸」;
二是「破樁為輸」充分表現出了老子的「以德報怨」、「以德服人」的思想。 什麼叫做「怨」?就是指在武術較技過程中的那殘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打鬥的一面,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種挨打的怨情、怨恨、怨仇。這正是所謂「拳腳之下有哀聲」的真實寫照。而什麼叫做「德」?則是指在武術較技過程中那遵循「以樁打樁」原則,旨在破樁,而不蓄意傷人,不窮追猛打,不痛打落水狗,即使要打襠、打眼,出手也僅「點到為止」。這樣的打法,雖然其間也有「怨」,但怨者只會自怨技不如人而甘願服輸。這種狀況,就叫做「以德報怨」,和「以德服人」;
三是「以樁破樁」、「破樁為輸」內在規定了 武藝始終朝著「重力更重藝」路子發展。 「以樁破樁」、「破樁為輸」有機的把「德」與「打藝為主」這對矛盾統一起來了。「德」與「打藝為主」,它們相得益彰,可以使武術較技朝著「重力更重藝」的路子發展,從而不斷拓寬打法領域,不斷提高打法境界,實現老子「德高道高」的「以德治武」思想。反之,就可能導致追崇蠻力,而疏於技藝,返回到「剛強勝柔弱」的老路上去。這種狀況,正是與老子「德高道高」的「以德治武」思想背道而馳的。
此外,老子武術的出現,直接影響和造就了道教內部的眾多武術門派的出現。大約在漢代以前,在崑崙山、天山又相繼先後產生了道教武術坤輪神意門、崑崙形意門、天山太極門{「太極元功」}。從而形成了「象形」和「物理」兩大拳術理念,形成了「脫打」和「神打」兩大拳種體系,形成了「盤破」、「神意」、「形意」、「太極元功」、「地伏拳」等拳種。而北魏時期出現的佛教少林武術,不過是吸收道教武術的一支,即「形意」拳種而來,是在道教「五行觀」上的西化和發展的結果。因此,「天下武功出少林」完全是一個神話,「中國武術起於北魏」完全是對中國武術歷史的無知。
不但如此,老子手創的「盤破」技法,乃是寓攻防一體的武術手法之母,之源。它直接導致了道教武術後來的「勾蓋」、「鐃缽」等等手法的出現,和導致了庵教武術手法的「挑砍」、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門的「提 掟」、僧門的「提箭」等等手法的出現。
所以,老子不僅是武術理論家,也是武術踐行者。老子的武學思想深刻的表現出了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武學文明,而且實實在在的左右著中國擂台武術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幾千年來,它造就出了德藝雙磬的中華武林,而令世界矚目。

三、幾點結論

幾點結論:
第一、懂得「武術套路」並非就懂得武術。套路是一定武術理念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一定武術理念的打法,即法則和原則、方法和技巧,方構成其本質內容。故將套路與打法截然分割來,必然會流於形式,導致「花拳繡腿」。今天的體育學院、體工隊等,將武術劃分出了「套路專業」和「散打專業」。這種劃分是不科學的。如果說要細分,則應劃分為「民教」{民教武術為伏羲所創;也包括長拳等北派武術}、「道教」、「佛教」{包括庵教}武術三大類別,甚至從中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這樣做,既能將套路與打法有機統一起來,又能保持中國武術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第二、當代武壇中的「拿來主義」是對中華武術採取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中國武術和文化歷來領導著世界的潮流,令世界矚目。故在「拿來」上,唯獨武術不能「拿來」。一旦「拿來」,中華武術和文化將不存「自我」,失去的將是中國的民族精神。在堅持發揚民族傳統方面,我們要向日本人學習。日本的柔道和相撲,哪一點有「與國際接軌」而降格以求的味道?日本人能做到的事,為什麼當今我們中國人就做不到?說穿了,是因為當今中國武壇上的一些人不懂裝懂,崇洋媚外,而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所致。因此,淺薄無知正是「拿來主義」的深刻原因。
第三、要振救國粹,重振中華武術的雄鋒,必須做到挖掘、整理中國固有的武學文明,並向民間傳統武術吸收營養,培植新秀,恢復中國擂台武術傳統。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武學文化、武術傳統繼續保持下去,並發揚光大。

1參考文獻:
姚文俊、徐家明,《老子是中國武學及武術散打和文化的締造者》,韋燕,《中國黨政企幹部優秀論文選》{卷四},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2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