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歲月(之一)
作者:鄭光路
文章來源:世紀中國
瀏覽:487 次
一、從「天兵天將」貶為次等公民
「文革」運動從1966年初鬧起,天下大亂,終於弄得無法收拾。1968年後,各省建起「革委會」,號稱「祖國大地一遍紅」……無奈「放鬼容易收鬼難」,耍刀弄槍的紅衛兵「小將」們,武鬥仍打得不亦樂乎!
學生娃娃為主的紅衛兵組織既已無政治用處,反還成了影響安定的燙手山芋。怎麼安排他們的出路?
據統計資料,由於大、中、小學校「停課鬧革命」,到1967年下半年,中國大、中專畢業生和城市高、初中畢業生、小學畢業生,總計已達600至700萬人左右。問題既簡單又複雜:要結束紅衛兵運動, 就得解決幾百萬人的就業問題。
而文革運動亂鬧了3年,國民經濟大倒退。要解決已畢業學生的就業,成為巨大難題。
黑龍江省革委於1968年3月19日向毛澤東呈上了<<關於大專院校畢業分配工作的報告>>,提出「面向農村、工廠、基層」的原則,分配重點放在縣以下的農村。4月4日,毛澤東在這個報告上批示說:「畢業生分配是個普遍問題,不僅有大學, 且有中小學。」這個批示是中央向紅衛兵發出「上山下鄉」的前奏曲。
1968年夏季以來,全國又有幾百萬大中專、城鎮普通中學畢業生和部分小學畢業生需要就業。加上前兩年積累的人數,大約有1000 萬紅衛兵將成為失業者。這種情況岌岌可危,因為在學校,還有「工宣隊」、「軍宣隊」對紅衛兵管理和限制;一旦這些打野了的青年湧入社會,誰也無法駕馭這麼多「野馬」。
上山下鄉——成為當局處理千百萬紅衛兵的唯一之路。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說的:「把這些年輕人全部送到農村去,在地理上把們分散開,除了可以緩和城市的失業問題,也是一種拆散紅衛兵組織網的方法。」(見美國阿尼達.陳《毛主席的孩子》。)
毛澤東在1968年12月21日發出「最新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 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這是毛澤東對城鎮紅衛兵公開發出的最直接的動員令。悲壯的一頁掀起了,這就是聲勢浩大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學生(還有部分超齡小學生)們從「毛主席的天兵天將」一一紅衛兵,一下子跌到「必須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農民,變成毫無生活保障的知識青年(知青)。
在悲悲慼戚的哭別聲中,在無可奈何的無效抵制後,在震天的鑼鼓和鞭炮聲中,在虛假的慶祝聲和豪言壯語聲中,一場現代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青年人口向農村遷移的大潮終於掀動了。這場運動涉及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影響之巨,舉世罕見。
至今有許多影視、文藝作品,喜歡說當時中國廣大青少年學生是「滿懷紅色理想和熱情」而自願到農村。這是以偏概全極膚淺之說,或是並沒親身經歷,不瞭解那段真實歷史。
我一家兄弟四人,全都當過知青。我大哥1963年16歲初中畢業時,一方面是為了迅速就業解決家中困難,另一方面也確實有幾分理想和熱情,和一些中學生在有關部門動員下「自願」到四川屏山縣茶場插隊。但農村嚴酷現實很快讓他們的「理想和熱情」化為烏有,文革一開始,這些「老知青」為了返城而「造反」、「武鬥」,不惜拚命。但這些「老知青」都是徒勞,我大哥足足當了近三十多年知青才返城……
我們這些「老三屆」中學生(指1966年至1968年畢業的初、高中學生),及此後連年不斷的知青們,既耳聞目睹「老知青」的艱難生活,又毫無「老知青」的那點「自願」,被強行「一鍋端」攆下鄉。這千百萬人當中,或許仍有人「滿懷紅色理想和熱情」,但那決不會是普遍現象。
「文革」中,毛澤東每次「最高指示」發佈,百姓們都要大集會、大遊行慶祝「特大喜訊」。唯獨這次對「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卻反應冷淡。成都各中學和其它單位的「工宣隊」、「軍宣隊」煞費苦心,高音喇叭從早到晚扯開喉嚨在廣播那條「最高指示」,還動員一些「愛冒皮皮」的同學、家長,大寫「決心書」、「宣誓書」……但失落、淒涼、憤懣的情緒卻在廣泛傳染:
「兩年前毛主席要打倒劉少奇,號召『造反奪權』,不是大誇紅衛兵是『天兵天將』嗎?怎麼一下子把我們貶下凡塵,要接受啥子『再教育』了?」
「嘻嘻,『知識青年』?進學校就搞運動,書沒讀幾天,我們有個『錘子』知識?」
「錘子」是四川方言中常見粗話,相當於北方人的「鳥」。文革那年頭,是「革命性」和「流氓性」結合得最為水乳交融的年代。學生娃娃嘴裡日媽搗娘已成習慣。
「管他媽的,下鄉就下鄉,去吃紅苕當『農二哥』。負擔減輕些,爹媽也少遭罪!」
這是男同學們在大發怪論。許多女同學則愁眉苦臉,眼中噙淚……
高壓下的文革年代,這些都是對「最高領袖」大不敬。社會嚴酷現狀,廣大學生已有「反思」精神。
我是成都35中初66級的學生,1966年初中畢業正要升高中,正碰上這個「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鬧了幾年加入「知青」行列。下鄉前夕,一些同學聚在教室裡劈碎課桌椅,點燃烤火。劈叭燃燒聲中,大家罵道:「老子反正書也讀不成了,砸啊!燒啊!」接著又怪聲怪氣吼起歌來:「我們走在大路上,迎面來了大姑娘……」
《我們走在大路上》本是那年頭最革命的「紅色歌曲」,同學們卻瘋瘋癲癲亂改亂吼,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發洩。
我們這一代人:從十五六歲的初一學生到二十剛出頭的高三學生,毫無選擇權,再沒有求學受教育的資格,羔羊般任人驅趕——被強令全部「上山下鄉」!
以四川為例:1968年12月26日,四川省革委召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 要求全省掀起知青上山下鄉高潮。1969年1月18日,成都市首批中學生奔赴農村。1969年3月7日,四川省革委召開成都地區下鄉知青再教育工作會議。至5月,全省已有25 萬知青下鄉,一年以後增至40萬。以後年年下鄉,直至1979年。
我大哥早下放屏山縣,此後我下放邛崍縣,我的三弟下放江油縣,四弟下放名山縣……杜甫有兩句詩:「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像這種一家數人到農村的情況很多。
漫天的歡送鑼鼓、干吼的革命口號,遮掩不了娘哭兒泣痛別的嚴酷現實。
除極少數病殘者及「開後門」的「照顧對像」外,我們這整整一代人,就這樣被冠以「知識青年」的漂亮名稱,浩浩蕩蕩卻又稀哩糊塗,奔赴農村奔赴邊疆,奔赴另外一個完全陌生而嚴酷的人生大課堂……
至此,紅衛兵運動在中國逐漸消聲匿跡。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卻方興未艾,直到文革結束後的1980 年才告結束 ,全國下鄉知青計2000萬之多!
二、農民不知「知青」為何物
我就讀的成都35中學下放到遙遠的四川西昌縣。當局為減輕阻力,允許「投親靠友」, 或隨兄妹轉移下鄉所在地。但一般都以學校為單位完整地下到某一縣。我通過鄰居何家,隨20中學去了邛崍縣。
邛崍頗負盛名,漢司馬相如在這裡以琴聲挑逗,與卓文君私奔成都開酒店,「相如滌器,文君當爐」,成了千古佳話……我曉得邛崍距成都80公里,離家近一些,所以想方設法下這裡。當局是有考慮的:凡武鬥厲害的學校安排距省城近的地方。成都20中在西郊茶店子,文革中武鬥打得熱鬧,故下放邛崍。武鬥更凶的西鄉路中學則下放在成都附近雙流縣。當局認為:這些「武鬥之花」即使生事,在眼皮下也容易處理一些。
離開成都是1969年2月2日,這是成都知青首批大規模下放的日子。20中門前公路上數十輛大卡車人聲鼎沸。天飄碎雪,北風呼呼,寒氣徹骨……臨上車前我再次去校園,操場一角靜立的六座混凝土墳墓,埋著「文革」武鬥喪生的「紅衛兵小將」。碑文上赫然鐫刻著他們「誓死保衛毛主席」、「以青春熱血捍衛紅色政權」的「英雄事跡」。
這些「烈士」同學如果不早早當了冤死鬼,或許此刻正在下鄉行列中罵娘呢……他們「英勇犧牲」前絕不會想到(就是所有活著的紅衛兵們此時也不會想到):僅僅三四年後,文革大戲還沒敲響收場鑼鼓,各地「烈士墓」已被下令通通夷平,倖存者寥寥。「烈士」們也光環消退,被許多人罵為「該死的武鬥狂徒」……
雪花越密、車將出發。 「哇——」,許多爹娘、女學生不約而同嚎啕大哭,慘切聲中滿含無可奈何。哭聲很快蔓延,許多男同學也哇哇大哭,與汽車轟隆聲交織,在寒天飛雪中震盪……我腦中湧出杜甫《兵車行》中的淒涼詩句:「車轔轔,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雲霄……」
當時報刊上知青出行的照片,多是知青們慷慨出征、興高采烈,好像去赴大宴——這些虛假傑作文革中已司空見慣。
所以當局還要讓被驅趕下鄉的學生們「作秀」,去為「文革」運動的醜臉上抹點嬌紅:披紅掛花的汽車隊本該出城,反從西郊茶店子駛進城,一路吼吼嚷嚷地從成都人民南路等鬧市七繞八拐,宣傳車上喇叭聲嘶力竭高吼。廣場上的照相機閃爍不停。我們曉得,明天報紙電台中一定又是「知識青年歡歡喜喜踴躍上山下鄉,這是文化大革命的又一偉大勝利!」
廣場上巍然聳立毛主席巨像。毛老人家正伸出碩大手臂作指點山河狀,似乎在雪天中威然命令:「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去吧,去吧,瓜娃子們!」
同學們望著武鬥炮火中誕生的毛塑像,沉默無語。許多人已向塑像前的廣場亂拋胸脯上別的「光榮花」,還有人向看稀奇的行人亂吐口水,流里流氣甩中指拇,亂罵:「拍個『錘子』巴巴掌!龜兒子,你們咋個不上山下鄉呢?走嘛,上車跟老子一起到鄉壩頭去嘛!」
汽車終於出了城,心情哀傷的我迷迷糊糊,在車上睡著了。下午四點,成都第20中學二百八十多個初一、初二學生到了邛崍縣前進公社。他們平均年齡不過十七八歲,換成現在這些少男少女,可能還在娘老子身前耍嬌放嗲呢。
這裡距成都72公里,距縣城6公里,是平壩。20中初三學生則下放在寶靈公社等丘陵。而高中學生們更下放在距縣城百里外夾關公社等大山區。那裡山高路險、苦寒偏僻,是當年長征紅軍曾光顧的地方。
前進公社原叫東嶽鎮,大概以前有座東嶽廟很出名。文革結束後前進公社以搞「鳳凰企業」改革而先富起來,聞名國內;趙紫陽當四川省委書記,常視察這裡……這些都是後話。
但那時卻窮得要命,近三百名學生娃娃潮水般湧進狹小場鎮內,看著破爛房舍,看著衣衫襤樓面有菜色的農民,怎麼也同報紙廣播上天天宣傳的「形勢太好、越來越好」對不上號。
公社領導們按照「上面佈置的政治任務」,命令農民擺了頓接風宴。雖僅有蘿蔔燒肉等兩三種菜,但借鍋、借碗、打灶……也把鄉親們忙得人仰馬翻了!近三百名中學生風捲殘雲,吃得鍋底朝天後,由各生產隊派人分散領回。
自然,從此時此刻起,我們的身份也從「紅衛兵小將」,頓時變成必須接受「再教育」的「知青」了!我們四川,通常把男知青叫「知哥」,把女知青叫「知妹」。
飯後知青作鳥獸散。我和李成良(29中初三學生)、李成雄(低我一級的35中同學)兄弟倆,分在十大隊五中隊。幾個頭裹髒白帕子、衣服破爛的農民為我們挑行李,拘謹陪笑、一言不發……
原來,老實得可憐的農民們不知「知青」為何路神聖,以為像當年摘「四清」、「社教」一樣又要搞啥子大運動,把我們當成可怕的「工作組」了。挑行李的農民後來說:「上面打了招呼,不准亂開腔,謹防惹砣禍事在身上甩都甩不脫!」
三、「扎根屋」修在荒墳上
我們先在隊上陳德貴會計家住了一段日子。當局給每個知青200元安家費, 開頭每月每人可支十來元作生活費,另供應商品糧30斤,故最初知青還不覺其苦。
好景不長,上頭說:「要安心『扎根」,一輩子當農民!要和農民『三同』,同工、同酬、同勞動,老老實實接受再教育!」
生產隊用剩餘的安家費,為我們築「扎根屋」了。農民這時對知青已無神秘,都曉得是接受他們「教育」的,嘴巴也硬起來,對無償出工為知青修房子忿忿然。
李家哥倆修房時,就招待他們抽「紅梅」牌香煙,眾皆歡喜。我家境十分貧寒,到鎮上花三元多錢買了一斤水煙絲,又削了幾枝細竹筒作煙槍。抽煙時竹筒要燒冒煙,把過癮的鄉親們嘴巴都燙熱了,他們哭笑不得罵罵咧咧:「哎,光頭兒,修房子不拿煙酒招待,拿『火把煙』來燒我們喉嚨嗦?」
「光頭兒」是我綽號,只因我叫鄭光路,其實我發如青絲既多又黑,何嘗光頭!
我有兩間半「扎根屋」:一間廚房、一間寢室、半間茅坑。李家兄弟共五間,公平對待,都是土牆茅草屋,十分簡陋。我寢室內有一張三面有矮欄杆的簡易床,人稱「豬圈床」;還有一張小木桌,一個裝谷子的大竹簍——這是全部傢具。沒有板凳,我搬了幾塊泥巴磚頭,比老祖宗猿猴坐地上也進步多了……中間是廚房,有一個土灶、一個水缸、一挑水桶——這是全部家當。半間茅坑屋內,除一把鋤頭、一堆爛谷草,空空如也。
農民們認真地說:「光頭兒,你娃娃好享福哦,還有生產隊免費給你們修房子!今後你找個婆娘,再生幾個『小光頭兒』,你娃就一輩子在鄉壩頭就『扎根』囉。 『小光頭兒』們二十年後再生一群『小小光頭兒』,你娃就當太爺了……好安逸啊!」
我聽了有些生氣:「把我當成你們豬圈裡『昂昂』叫的豬嗦?巴不得生一窩!」
房子修在墳壩邊,距一堆堆墳丘不過數米。我喬遷「扎根屋」安床時,隊長夫人劉大娘驚風火扯地叫:「喲喂,要不得!床東西方向安放,和墳包包一模一樣,鬼要來找你!」
邛崍人最愛說「喲喂」,劉大娘長聲悠悠很有方言特色。
可憐我才18歲,陽氣不壯,一聽背後直起雞皮疙瘩。連忙請教:「哎呀,劉大娘,那咋個辦嘛?」劉大娘忙把床移成南北向,又叫我去供銷社買把木瓜瓢,用墨水在瓢背上亂畫了個鬼臉,再拴根紅布條,掛在門框上正對墳堰。
劉大娘鄭重其事教誨:「喲喂,這叫『鬼燈哥』!門框框上掛了它,冤魂野鬼就把你當成自家人囉,不來纏你!」
劉大娘的「再教育」,讓我心頭踏實一點,從此也孤魂野鬼樣,寂寞度日。我是初三學生,肚皮頭有點墨水,又自幼喜歡文學。每天夜深人靜,墳丘間衰草飄搖、蛩鳴風吟、螢火森森……很有《聊齋》中嚇得死人的幽深意境。最初我很害怕,早早關門,枕頭下放了把匕首。
每晚,成都平原的夜風,經常把薄薄的木門吹得「嘎呀!嘎呀!」
神經過敏的我心中狂跳,顫抖的手緊握匕首,也就經常怪聲怪氣地尖叫:「哪、哪一個?」這樣提心吊膽過了一兩個月。
住久了,大概「鬼燈哥」起了作用,從無狐仙鬼魅光臨。有時我孤枕難眠,竟突發奇想:「真的有個《聊齋》中那種既漂亮又善良的狐仙、女鬼到我『扎根屋』也不錯啊!我竹簍裡谷子要吃完囉,耗子都覺得沒想頭,這幾天都搬家了!狐仙、女鬼應當帶些米、再帶幾把掛面來……另外,灶台上鹽巴也用完了。《聊齋》中狐仙、女鬼常有法術變銀子……不過嘛,現在銀子用不脫,最好是有幾張十元的人民幣,除了買鹽巴,還可以去割點豬頭肉,那就安逸騰了!」
讀者看到這裡很可能嘲笑。但當年孤苦無依以鬼為鄰、獨居墳邊剛滿18歲的我,晚上確實就這樣發神經,胡思亂想直至夢中……
如果是風驟雨緊之夜就慘了,屋漏如注,屋頂茅草飄飛——那是我中學課本杜甫老先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妙景:「八月秋高風怒嚎,卷我屋上三重茅……」我就得跳蚤般跳來跳去,用臉盆、盅盅、碗……接屋中長麻吊線的漏水。還隨時準備抓團谷草,勇士般衝出屋去補風雨衝破的大窟窿!
久了,漸習慣荒墳邊「扎根屋」的孤獨生活。苦中求樂,有時拉幾聲破二胡。
有天我胡謅一首「自嘲」詩:「破罐插支黃菜花,邀來春色藏我家。夜闌床頭寂寞時,倚枕挑燈聽噪蛙」。
床頭上我很奇怪:自己這年齡,明明該求學,怎麼會一下子變成了農民?我一點不懂佛學,這時卻湧起「我是誰」的怪念頭。回想以往課堂學生歲月,已似夢幻般飄渺。我這年輕脆弱之心,這時又豈是區區幾個「惆悵」、「迷惘」之類的詞所能形容的!
同生產隊的李家兄弟「扎根屋」修在半里外,也在墳壩邊。
有天兩兄弟割半斤肉,流著憨口水興致勃勃炒回鍋肉。李老二用火鉗在灶膛刨草灰,卡嚓——竟刨出一長截棺材板和一尺來長的棒子骨(大腿股骨)……原來灶膛正徹在剷平的墳上。兩兄弟這頓回鍋肉沒有吃舒服,李老二鼓起眼睛說:「媽的,雖然早餓癆得心慌,筷子拈到嘴巴頭,卻總想到在吃人肉!」
四、餓肚子的痛苦辛酸
無論哪個知青,說到「吃」,龍門陣就太多了。
我們所在的邛崍縣,是川西壩子膏腴之地,托李冰父子開創都江堰之福,兩千多年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但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文革年代,當局吼的口號是「割資本主義尾巴」,不准發家致富,把沃野千里整得那般貧寒。這不是「割尾巴」,簡直是要老百姓的命啊!
我下鄉的生產隊,每個成人每年分谷子不足四百斤,菜油五、六斤,此外沒有其它東西。我們隊還算中等水平,有的隊更窮。每百斤谷子打米約68斤,四百斤的谷子打成大米不到三百斤,每個月不到三十斤。我輩知青正值發育高峰,俗話叫「吃長飯的」,每天不到八兩米,豈不太可憐!而且,這每年三百來斤大米,並非全能吃在肚裡——買鹽要錢,買照明用的煤油要錢……為「消憂愁、除苦悶」,多數知哥都染上了抽煙嗜好。這一切——錢呢?就得靠賣米。
當時全中國知青們大都是赤條條的窮光蛋,有父母每月寄五至十來元已足令人艷羨。眾多家境貧寒的窮娘窮老子,實在沒辦法顧及已長大成人的下鄉兒女,只好任其自生自滅……這種現象在我們下鄉幾年後已形成嚴重的社會危機,知青中因飢寒交迫生病、死亡和犯罪的人甚多!
1973年福建省莆田縣有個小學校員李慶霖,因娃娃上山下鄉後拖累太大,弄得走頭無路,終於斗膽給「紅太陽」毛主席上書訴苦:
「首先是分得的口糧年年不夠吃,每一個年頭裡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要跑回家吃黑市糧過日子。在最好的年景裡,一年早晚兩季總共能分到濕雜稻穀兩百來斤,外加兩三斤鮮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麥,除此之外,就別無他糧了......這麼少的口糧要孩子在重體力勞動中細水長流地過日子,無論如何是無法辦到的......不但口糧不夠吃,而且從來不見分紅,沒有一分錢的勞動收入......衣服在勞動中磨破了,也沒錢添置新的;病倒了,連個錢請醫生看病都沒有......」
不知究竟是怎麼個內幕,這信居然到了毛澤東手裡,而且毛澤東居然寫了回信:「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雖只寥寥兩句,卻真正是「皇恩浩蕩」啊!李慶霖因此後來還被封為「反潮流」英雄……
但是後代人務必要明白:毛澤東「寄上300元",這只是極偶然的稀罕事,其機率幾乎和修仙成道「白日飛升」沒啥子區別!我們這一輩人耳聞目睹,敢向「上面」上書訴苦、說上山下鄉不好的人其實非常多,他們告御狀的信泥牛入海已是幸事,很多人還弄了一頂「現行反革命」的帽子戴在頭上,因此而入獄、槍斃的事不勝枚舉……原因很簡單: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不就是毛主席「欽定」的「戰略部署」嗎!
所以,對全國眾多知青而言,「寄上300元"的天降餡餅,同我睡覺前癡心妄想狐仙女鬼送人民幣來割點豬頭肉,一樣虛無縹緲!我們缺錢知青為解燃眉之急,只好賣米換錢。
我那時常行此道:窮得心慌時,罈子頭挖十來斤米,趕場時賣掉——我們前進公社知青拋頭露面賣米不多,多請農民代賣。那時一斤米貴時能賣六、七角,賤時也能賣四、五角。十斤米可買點油鹽了。農民當然更經常買米賣米:缺錢用就賣,斷頓了就想法買。當局不准摘副業,生財無道,農民也眼巴巴盯著幾顆糧食,拆東牆補西牆地熬窮日子……
知青其實比農民更慘,因為赤手空拳光棍一根,不會種自留地,一般也沒有條件餵豬、喂雞,只好稀哩糊塗鬼混。
「大春」打穀子「分配」後,我們和農民一樣要高興幾天——可吃幾頓飽飯了。
那麼蔬菜呢?知青和農民一樣,肚子裡只要能吃飽飯,那敢奢求其它!當地習慣:土地種糧食,自留地種點辣椒、茄子,牆角院壩栽點扁豆、絲瓜之類。還有常見的牛皮菜,人豬共享。
我在「扎根屋」後貧瘠的幾厘自留地上種了辣椒、茄子,每天早晚看幾次,嘴裡自言自語:「咋個還是這點高哦?」真正恨不得來它娘個「拔苗助長」!
但這些菜苗和我一樣:營養缺乏,蔫不溜秋。因為「扎根屋」茅坑裡,營養嚴重缺乏的我排泄物既少,「含金量」無疑也極低,主要是洗鍋洗腳髒水而已。
好歹盼到辣椒成熟了,我學當地農民,把收穫的十多斤寶貝辣椒切碎,加很多的鹽巴混在罈子裡——這就是所謂的「辣豆瓣」了,其實並無胡豆瓣在內。我還學會自製豆腐乳,邛崍人叫成「灰妹兒」:將老豆腐漚得發霉,混上鹽巴辣椒,大功告成。極鹹的辣豆瓣和親愛的「灰妹兒」,是我相親相愛的夥伴,我吃了一碗米飯又想再吞一碗……這更引起缺糧恐慌!
如果再有點茄子、扁豆、厚皮菜,則更是人生一大享受!鍋內抹點菜油,無油則炒干鍋,把菜炒幾下加上米湯,放上甑子蒸半熟的米飯。一會兒飯好了,菜也好了。筷子拈起粑茄子、厚皮菜,蘸鹽巴辣椒佐飯,那味道勝過山珍海味,此生難忘……
糧食和親愛的「灰妹兒」都沒有了,咋辦呢? 「扎根屋」立即愁雲密佈,成了令人害怕的絕谷死屋!
幾乎所有知青都會遇上缺糧斷頓的事——有時一年要缺半年糧。
辦法只有兩個:一是串門去「打滾龍」混伙食,就是鎖上門跑到其它生產隊、甚或其它公社、縣上相熟知青處寄食。你沒得米了去吃他,他沒得米了又來嚼你——這在知青中一時成為風氣。這種「打滾龍」混伙食之風引起知青中嚴重矛盾。因為友誼不能變成白米干飯,貧窮年代,生存第一!
有一次,我原讀書的35中林芝貴同學和另一個張知哥餓慌了,竟從千里以外的西昌縣
風塵僕僕「打滾龍」,一路打到我邛崍寒舍。兩條「滾龍」牛高馬大、能吃會睡,每人一頓能吃一兩斤米!我暗中喊天叫苦。兩天一過,我三個人鹽巴水下飯,已把米罈子吃空半截!嚇得我只好選了三十六計中的上計,急忙撒了個彌天大謊:說家中有人生病,必須馬上回成都……好不容易才把猶自戀棧的兩條「滾龍」請走!
臨走又海吃了幾斤米。兩個哥們說:「我們以後再來耍哈!」我心驚肉跳說:「窮山惡水,
沒得啥子耍頭,莫來!莫來!」 兩個哥們變臉變色說:「你吝嗇毬得很——龜兒子不『落教』嗦?」
知青中為「打滾龍」,吵鬧打架、動刀子的故事多得很。所以「打滾龍」到後來已不起作用,知青間關係已越來越淡漠。去「打滾龍」時,腳板剛跨進門,就會吃閉門羹、聽逐客令。知青中興起一條「遊戲規則」:「龍門陣打伙擺,飯各吃各」!
「打滾龍」混伙食這一招已不靈,斷頓時就只好跑回家鄉覓食。有一次我罈子空了,只剩下一些「谷頭子」——打米時篩下的連殼半截碎米,通常只能用來喂雞餵豬。沒法,只好將其充飢。「谷頭子」粗硬難嚥,吞時如白鶴伸頸;更苦的是排泄時,面紅筋漲幾乎把肛門撐破……我多年難愈的痔瘡,就得歸功於當年的「谷頭子」。
掙扎了幾天,「谷頭子」也吃完了,餓得偏偏倒倒地回到成都。貧苦無法的老媽無可奈何,哀歎一聲:「哎喲,你咋個又跑回來囉?」
我委屈之極,心想連老媽也嫌棄自己了,大小伙子卻眼淚撲簌簌直流,說:「我又不能去偷去搶,走投無路不跑回家,就只有去跳河!」
那時我父親才死一兩年,同樣貧窮無依的我媽怔了怔,埋頭低聲說:「我一個月才28斤定量,你又叫我咋個辦嘛!」她話語未完,也眼淚長淌哭起來……
五、饑寒甚則獸性萌
「我已有一個多月沒沾油葷了。唉,癆腸寡肚,好想吃上兩片肥肉啊!」
翻開我當年的知青筆記本上,常有這些哀歎句子。這並不是我一人嘴饞,知哥、知妹都有這種餓得心慌的感覺。那時我們正青春,而維持青春發育的營養又實在太少了!
為吃點油葷,知哥、知妹想過許多法子。
水田裡不是有鱔魚麼?我們四川人稱鱔魚為「黃鱔」,它白天藏洞中,多夜間活動。但晚上逮黃鱔要照明。我和李家兩兄弟砍上幾節竹筒,塞上草紙灌浸煤油作火把,晚上明晃晃點燃跳下秧田。梭動的黃鱔見光就不動,用自製的剪刀狀竹夾猛地夾住,心裡歡喜得怦怦直跳……一晚上居然逮了三四斤!
那時,沒條件講究啥子烹調技術。第二天中午,迫不及待地把黃?放點鹽巴煮熟,鱔魚成了圓圈,我們美其名為「蟠龍黃鱔」!一邊吃肉一邊吐腸子骨頭,雖有泥土腥臭,好歹也算油葷。但吃著吃著,一算每人該平攤的兩三斤煤油錢,都叫苦不迭:「不划算,不划算!煤油錢都夠買黃鱔囉!」
我們也曾去捉青蛙吃,同樣太耗煤油……況且,要逮黃鱔、青蛙這些小動物也非易事,那油腥甚少的幾絲瘦肉,遠遠補充不了為捕捉它們而消耗的能量。
我們甚至還吃過墳包裡鑽出的蛇。有次生產隊馬寡婦的貓餓慌了,也亂串門「打滾龍」,被我們擒而嚼之……弄得馬寡婦隔著幾個田坎,哭爹喊娘地亂罵了好幾夜。
誘惑最大的,是狗肉。這畜牲油氣重,是最解饞醫餓癆病的仙丹良藥!
哪裡找狗肉呢?趕場時去「逗」。說「逗」是好聽點的話,其實就是偷。
且先說趕場。趕場是知青最大樂趣,到東嶽鎮上,公社辦公室門衛又兼郵局,有個李孃孃在那裡收信、寄信。還能與昔日同學聚會,還能買點醬油鹽巴……東嶽鎮不到半里長的小街,兩旁七歪八倒的舊房屋,平時冷清得要命,趕場天卻熱鬧非凡。知哥、知妹們在場上穿來穿去,其樂陶陶。
那時,知哥最嚮往的時髦裝束,是腦殼上戴一頂皺巴巴舊軍帽,如再有套舊軍裝,更羨煞死人!下身如沒有軍褲,就穿條能把屁股蛋蛋繃成東半球、西半球的「瘦管褲」。腳下呢,最好不分冷熱都穿一雙厚底白色回力鞋。僅管腳丫子汗臭高度濃縮、脫開勝過毒氣彈能臭死人,但「瘦管褲」搭配白球鞋卻十分扯眼球,走路活像鴨腳板甩,回頭率極高……這種打扮,是當年時髦裝束。知哥們說:「這樣『操』,不挨刀——『提勁』啊!」
「小伙子,招呼囉!」
人流中知哥相見,故作瀟灑狀:隔很遠就腦殼一甩,右手一擺,樣子很神氣——這是那年頭知哥相逢常見禮儀。
知青熙熙攘攘人流中撞來擠去,臭汗如雨,卻很少買東西,看熱鬧而已。如遇漂亮知妹,四目相對說一句:「趕場嗦?」至多再曖昧一笑……說句良心話,比起現在新潮男女古板多了。
知青最初還有學生本色,舉止斯文。久了,難免「饑寒起盜心」。場上很多老太婆、大嬸子,在東嶽鎮破舊萬年戲台下的壩子上提竹兜賣雞蛋。少數知哥鬼頭鬼腦去買蛋,挑來選去半天又不買,卻耍點「袖裡藏珠」的魔術手法。走時還裝瘋迷竅說一句:「你這是抱雞婆害瘟生的蛋,吃不得……太婆,下次再來照顧你哈!」
老太婆、大嬸子總覺不對頭:揉揉眼睛,一二三四地點數……突然長聲悠悠尖叫:「喲喂,明明三十個雞蛋,咋個少了兩個呢?喲喂,遇『橇桿』囉……」
邛崍人叫賊為「橇桿」。就在太婆「喲喂」喊冤時,知哥「橇桿」已逃之夭夭……當然,這只是極少數知哥所為,卻「一顆耗子屎壞了一鍋湯」,農民們因此對知哥們心存戒意。
一條短街竄幾個來回,沒趣味了知哥們就喘粗氣流臭汗,擠到茶鋪裡幾個人共買一碗茶,吞雲吐霧抽劣質紙煙,鬧哄哄亂衝殼子,擺昔時學生生生活、擺武鬥衝鋒陷陣、擺哪個知妹胸脯越發大了……統稱之為「沖騷殼子」、「日白」。興高彩烈,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
直到日過中天散場了,才三三兩兩而去。少數荷包裡有幾文錢,能到館子吃碗素麵已是不錯。一般知青趕完場,豪氣和浪漫都到爪哇國去了,得甩腳板走十幾里,又垂頭喪氣回各自「扎根屋」煮飯充飢,過孤苦沉悶的日子。
好了,話扯回吃狗肉上。
回家路上,常可在田畔見到一兩隻無精打彩的狗。那年頭,農家狗也可憐,餓得瘦骨伶仃的,在田頭地角嘴巴亂拱,像羊子一般無可奈何地吃點菜葉草根。如能拱到蚯蚓、螺絲之類葷物,絕對是令狗們欣喜若狂的大餐……如果有人丟點飯團,就搖著尾巴搶吃。大狗狡猾,銜上就逃它媽的。小狗崽子呢,多傻呼呼地搖著尾巴跟你走,逮它也不咬,反用粘乎乎舌頭舔你的手親熱。
當地農民雖窮,卻無吃狗習俗,狗只用於看家。他們對知青啥子都敢吃覺得可笑且不可思議,說知青是「窮癆餓蝦」。我先後「逗」過三隻狗崽帶回寒舍,最初也並非謀其肉。寂寞農村,有只小狗兒搖頭晃腦哇哇叫繞你轉,總能為孤獨的窮愁生活添幾分生意……
竟殘殺陪伴自己的可愛小生命果腹——我至今都感到內咎。
第一次食小狗,是有次病後。邛崍鄉下流行打擺子(疙疾),我染上了。陰暗潮濕小屋內,孤獨的我在床上熱一陣寒一陣,昏沉沉如做惡夢……嘴燒得乾裂,跌跌撞撞下床撲在水缸邊喝幾口冷水。沒有任何藥物,無人探視,甚至沒力氣煮東西吃……拖了幾天,竟拖好了(我後來業醫,才知是產生了免疫力)。只是虛弱得厲害,週身無力。可怕的是米也不多了,飯也不敢吃飽。
那時我從場上「逗」了一條小黑狗兒,已餵了兩個月,這時最多半歲,很逗人喜愛。我生病幾天它從小洞中鑽出屋外去,也不曉得靠吃啥子吊命。真正是「狗不嫌家貧」,它每晚鑽進屋來,灶膛灰堆裡是它臥榻。我大病初癒,一次正欲升火煮飯,它一身灰從灶裡爬出,歡喜得「哇兒哇兒」亂叫,繞膝亂轉……剎那間,可怕念頭閃進腦裡:吃它!
我右手拿起重重的劈柴彎刀,左手提起它的頭。小黑狗不曾想到惡運將至,黑溜溜的眼珠子盯著我,舌頭親熱地舔我手。我猶豫、猶豫,眼神和狗眼相對視。終於一狠心,鐵刀劈下!小黑狗慘叫一聲癱倒。我在燒開的滾水裡刮淨毛,砍成幾塊……小黑狗成為我病後補虛的可憐犧牲!
古話說:「衣食足而禮儀興」;反之,「饑寒甚則獸性萌」——這些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也曾買回大狗殺吃。知青們覺得買狗遠比豬肉划算。有一次同李家兄弟買隻狗回家,欲打殺解餓癆。不料這位公狗先生命大,狠挨兩悶棒,居然瘋狂掙斷繩索「昂昂」慘叫狂奔而去……白花了五六元錢,我們懊惱了很久。
六、男扮女裝的「初戀」
飢餓生活中為了吃做過許多傻事,至今我還為一件事深深懺悔!
有天,我和同隊的李老二走幾十里路,到全國聞名的大邑縣安仁鎮劉文彩地主莊園看展覽。走到「收租院」中,到處是「以階級鬥爭,—抓就靈」的大標語......亂逛—氣我倆已飢腸轆轆,又身無分文買東西吃。見泥塑農女怒目圓睜作反抗狀,我與李老二無好氣,一把扯下泥人頭上長辮子匿藏身中,尋路逃去。
泥姑娘成泥和尚,那時「階級鬥爭為綱」,逮住豈能輕饒!
幾十里路走回本公社,又累又餓,只好擺龍門陣充飢。我說:「回家有個煮好飯等我們的田螺姑娘就『巴適』了……」李老二罵:「你莫把腦殼想歪!」我便掏出發套戴在頭上裝女人,哭哭啼啼打他。李老二裝成怒罵狀,一路推來掀去。我倆曾在文革宣傳隊呆過,會癲瘋表演。田中「學大寨」做活的農民們紛紛呆立觀看,真以為兩口子打架,議論紛紛:「矮男人找那麼高的女人,咋個過得攏日子嘛…」我倆大樂。
到了隊上,意猶未盡。李老二說:「冷鍋冷灶,乾脆到鄰隊牛胖那裡,就說你是隔縣知妹,介紹給他耍朋友,混他一頓伙食!」
既惡作劇又騙飯吃,我立即同意。為求最佳效果,托辭借來李會計婆娘的一件花衣衫,披上發套,我與李老二搖搖擺擺往鄰隊而去。
我們四川知哥把耍女朋友叫做「搧盒盒」。牛胖家中父母心痛他,想盡方法寄東西來,故牛胖省吃儉用頗有餘糧。牛胖吝嗇,對「打滾龍」深惡痛絕。但他久有懷春之意,很想搧個「盒盒」。牛胖聽李老二鼓動三寸爛舌,說給他介紹個隔縣知妹,是他家鄰居,喜從天降。
茅草房中油燈昏暗,我鬚眉不讓巾幗,故作嬌羞難禁樣坐在屋角。為讓吝嗇的牛胖不但煮飯且煮老臘肉,不時拋去媚眼。愛情力量偉大,牛胖喜歡得迷迷糊糊,挽起袖子跳來竄去,傾其所有煮飯洗肉,滿屋飄香,讓人直吞口水。
李老二搶著切臘肉,牛胖激動,湊我跟前,顫顫抖抖作親暱饞象。我深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怕露真容,忸怩作態,尖起嗓子轉頭推他說:「爬嘛、爬嘛…」(四川話「走開」之意),把牛胖弄得癡癡迷迷。
李老二端來香氣四溢的肉飯,怪聲怪氣叫:「莫球亂涮罈子囉……都來吞伙食!」並直呼我名。牛胖如挨悶棒,大驚之餘,又羞又惱,幾乎撲將上來拚命。
我連忙丟盔卸甲現出真像,和李老二作揖打恭大賠不是,說:「都是落難兄弟伙,過得太苦,黃連樹下彈琵琶……的確不是有意作弄你,只是想吃你一頓!」
「初戀」遭無情嘲弄的牛胖,恨恨地盯著我倆個,半天眼睛都不眨一下……此後蔫蔫地難受了幾個月!
此事三十多年過去,回憶此事,我毫無滑稽和幽默感覺,只感到深深的內咎。前幾年我曾在《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上撰文。這裡我要真誠地要再次對牛胖說:「曾共患難的兄弟啊,向你深深懺悔!請不要記恨我們的惡作劇。充滿飢餓的知青歲月沒有青春浪漫、沒有快樂......那是多麼難熬和畸形的時代啊!」
七、燒棺材的日子
邛崍是平壩,燃料奇缺,全靠谷草麥草作燃料,一年要缺半年燒。有一年,兩家農民婆娘為爭田裡剩的一點谷茬子,先日媽搗娘亂罵,繼之拚死扭打,直至頭破血流。兩個婆娘都雙眼血紅大吼:「要不成就大家要不成……媽的,老娘怕你這個臭婆娘!」
最後,兩個女人點燃田裡谷草垛子。剎時濃煙沖天,火光能熊,燒紅了半邊天……最後兩家還成仇人。
近年農村生活大變,報紙上常登載成都平原農村因穀麥草無用處,農民們在田間焚燒穀麥草,以致污染空氣、影響天上飛機安全……當年假如有人告訴邛崍鄉親們:「喲喂,你們兩個婆娘不要打了。以後谷草、麥草白白送人,也沒有人肯要呢!」那鄉親們肯定以為是哄人神話……
這就是歷史。從這件小事也可見文革運動的可惡:當政者率意而為,視百姓為草芥,百姓活得實在可憐!
當時各方面都落後,家家戶戶鍋灶砌得極大,人食和豬飼料都一鍋共煮,一頓飯要一兩個小時。鄉親們既缺糧,也燃料奇缺,就去鏟田邊地角青草,曬乾燒,以致地上連青草都留不住幾莖!
我缺燒的日子,生活就更艱難了。實在無法,月黑夜扛把鋤頭到小河邊,偷砍一兩株隊上的榿木樹拖回來連葉生燒,熏得人淚眼婆娑。中學課本有首唐詩:「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當學生時混眼而過,這時候當了知哥,才體會到古人哀民詩句是如此真切!
樹不能常偷,發現了要倒霉。天無絕人之路,我想到燒棺材!
當時「農業學大寨」,挖墳造田成風。農民挖了墳,把臭棺材板板也當成寶貝,用來溝渠上搭橋。我所在生產隊棺材燒完了,我又涎臉去鄰隊要。挖墳農民也是些小伙子,說:「人家見到裝過死人的棺材都害怕,你要爛棺板做啥子?」
我說:「沒得燒,拿來煮飯!」
農民小伙子一齊笑:「棺材板板有毒氣,吃了肚兒痛,又霉氣……喲喂,『光頭』咧,我們農二哥雖然這樣子遭孽,也沒有人家肯燒它。你們知哥比我們農二哥還慘嗦?」
當時習慣說「工人老大哥」,農民低一等,被人戲稱為「農二哥」。我脫口道:「沒得飯吃才肚兒痛!我們知哥有文化,不像你們農二哥封建迷信!」
農民小伙兒一齊鼓掌大笑:「喲喂,你們快來看喲,這個窮知哥窮得燒爛棺材板板囉,還在臭繃有文化………嘻嘻嘻!光頭,棺材板板不能白給你,我們還準備用來溝坎上搭橋呢。你打套猴拳給我們看,才給!」
我曉得這些農村「青皮」,在故意為難出我洋相,只得跳將起來摸耳掏腮地打猴拳。這些農村哥們像看猴戲,個個捧腹大笑。我心中屈辱,又無可奈何,流一身臭汗,才要了一大塊棺材蓋子,用竹索子拖回「扎根屋」。
亂墳中有些死人也真可憐,棺材是用小樹棒棒拼湊釘成,生前窮困可知!這些極朽爛的棺材棒棒倒是任我拿,只是在灶中臭氣撲鼻,比燒棺材板板更難聞,綠焰幽幽如同鬼火……連燒數月棺材,說實話:連煮熟的飯菜都有那種無可名狀的腐臭味!
此時,我無限酸楚。就連生產隊最窮的老單身漢夏大哥從我「扎根屋」前經過,也要摀住鼻子歎聲氣:「唉,這個知哥好遭孽喲!」
(未完待續)
作者:鄭光路
文章來源:世紀中國
瀏覽:487 次
一、從「天兵天將」貶為次等公民
「文革」運動從1966年初鬧起,天下大亂,終於弄得無法收拾。1968年後,各省建起「革委會」,號稱「祖國大地一遍紅」……無奈「放鬼容易收鬼難」,耍刀弄槍的紅衛兵「小將」們,武鬥仍打得不亦樂乎!
學生娃娃為主的紅衛兵組織既已無政治用處,反還成了影響安定的燙手山芋。怎麼安排他們的出路?
據統計資料,由於大、中、小學校「停課鬧革命」,到1967年下半年,中國大、中專畢業生和城市高、初中畢業生、小學畢業生,總計已達600至700萬人左右。問題既簡單又複雜:要結束紅衛兵運動, 就得解決幾百萬人的就業問題。
而文革運動亂鬧了3年,國民經濟大倒退。要解決已畢業學生的就業,成為巨大難題。
黑龍江省革委於1968年3月19日向毛澤東呈上了<<關於大專院校畢業分配工作的報告>>,提出「面向農村、工廠、基層」的原則,分配重點放在縣以下的農村。4月4日,毛澤東在這個報告上批示說:「畢業生分配是個普遍問題,不僅有大學, 且有中小學。」這個批示是中央向紅衛兵發出「上山下鄉」的前奏曲。
1968年夏季以來,全國又有幾百萬大中專、城鎮普通中學畢業生和部分小學畢業生需要就業。加上前兩年積累的人數,大約有1000 萬紅衛兵將成為失業者。這種情況岌岌可危,因為在學校,還有「工宣隊」、「軍宣隊」對紅衛兵管理和限制;一旦這些打野了的青年湧入社會,誰也無法駕馭這麼多「野馬」。
上山下鄉——成為當局處理千百萬紅衛兵的唯一之路。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說的:「把這些年輕人全部送到農村去,在地理上把們分散開,除了可以緩和城市的失業問題,也是一種拆散紅衛兵組織網的方法。」(見美國阿尼達.陳《毛主席的孩子》。)
毛澤東在1968年12月21日發出「最新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 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這是毛澤東對城鎮紅衛兵公開發出的最直接的動員令。悲壯的一頁掀起了,這就是聲勢浩大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學生(還有部分超齡小學生)們從「毛主席的天兵天將」一一紅衛兵,一下子跌到「必須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農民,變成毫無生活保障的知識青年(知青)。
在悲悲慼戚的哭別聲中,在無可奈何的無效抵制後,在震天的鑼鼓和鞭炮聲中,在虛假的慶祝聲和豪言壯語聲中,一場現代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青年人口向農村遷移的大潮終於掀動了。這場運動涉及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影響之巨,舉世罕見。
至今有許多影視、文藝作品,喜歡說當時中國廣大青少年學生是「滿懷紅色理想和熱情」而自願到農村。這是以偏概全極膚淺之說,或是並沒親身經歷,不瞭解那段真實歷史。
我一家兄弟四人,全都當過知青。我大哥1963年16歲初中畢業時,一方面是為了迅速就業解決家中困難,另一方面也確實有幾分理想和熱情,和一些中學生在有關部門動員下「自願」到四川屏山縣茶場插隊。但農村嚴酷現實很快讓他們的「理想和熱情」化為烏有,文革一開始,這些「老知青」為了返城而「造反」、「武鬥」,不惜拚命。但這些「老知青」都是徒勞,我大哥足足當了近三十多年知青才返城……
我們這些「老三屆」中學生(指1966年至1968年畢業的初、高中學生),及此後連年不斷的知青們,既耳聞目睹「老知青」的艱難生活,又毫無「老知青」的那點「自願」,被強行「一鍋端」攆下鄉。這千百萬人當中,或許仍有人「滿懷紅色理想和熱情」,但那決不會是普遍現象。
「文革」中,毛澤東每次「最高指示」發佈,百姓們都要大集會、大遊行慶祝「特大喜訊」。唯獨這次對「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卻反應冷淡。成都各中學和其它單位的「工宣隊」、「軍宣隊」煞費苦心,高音喇叭從早到晚扯開喉嚨在廣播那條「最高指示」,還動員一些「愛冒皮皮」的同學、家長,大寫「決心書」、「宣誓書」……但失落、淒涼、憤懣的情緒卻在廣泛傳染:
「兩年前毛主席要打倒劉少奇,號召『造反奪權』,不是大誇紅衛兵是『天兵天將』嗎?怎麼一下子把我們貶下凡塵,要接受啥子『再教育』了?」
「嘻嘻,『知識青年』?進學校就搞運動,書沒讀幾天,我們有個『錘子』知識?」
「錘子」是四川方言中常見粗話,相當於北方人的「鳥」。文革那年頭,是「革命性」和「流氓性」結合得最為水乳交融的年代。學生娃娃嘴裡日媽搗娘已成習慣。
「管他媽的,下鄉就下鄉,去吃紅苕當『農二哥』。負擔減輕些,爹媽也少遭罪!」
這是男同學們在大發怪論。許多女同學則愁眉苦臉,眼中噙淚……
高壓下的文革年代,這些都是對「最高領袖」大不敬。社會嚴酷現狀,廣大學生已有「反思」精神。
我是成都35中初66級的學生,1966年初中畢業正要升高中,正碰上這個「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鬧了幾年加入「知青」行列。下鄉前夕,一些同學聚在教室裡劈碎課桌椅,點燃烤火。劈叭燃燒聲中,大家罵道:「老子反正書也讀不成了,砸啊!燒啊!」接著又怪聲怪氣吼起歌來:「我們走在大路上,迎面來了大姑娘……」
《我們走在大路上》本是那年頭最革命的「紅色歌曲」,同學們卻瘋瘋癲癲亂改亂吼,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發洩。
我們這一代人:從十五六歲的初一學生到二十剛出頭的高三學生,毫無選擇權,再沒有求學受教育的資格,羔羊般任人驅趕——被強令全部「上山下鄉」!
以四川為例:1968年12月26日,四川省革委召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 要求全省掀起知青上山下鄉高潮。1969年1月18日,成都市首批中學生奔赴農村。1969年3月7日,四川省革委召開成都地區下鄉知青再教育工作會議。至5月,全省已有25 萬知青下鄉,一年以後增至40萬。以後年年下鄉,直至1979年。
我大哥早下放屏山縣,此後我下放邛崍縣,我的三弟下放江油縣,四弟下放名山縣……杜甫有兩句詩:「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像這種一家數人到農村的情況很多。
漫天的歡送鑼鼓、干吼的革命口號,遮掩不了娘哭兒泣痛別的嚴酷現實。
除極少數病殘者及「開後門」的「照顧對像」外,我們這整整一代人,就這樣被冠以「知識青年」的漂亮名稱,浩浩蕩蕩卻又稀哩糊塗,奔赴農村奔赴邊疆,奔赴另外一個完全陌生而嚴酷的人生大課堂……
至此,紅衛兵運動在中國逐漸消聲匿跡。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卻方興未艾,直到文革結束後的1980 年才告結束 ,全國下鄉知青計2000萬之多!
二、農民不知「知青」為何物
我就讀的成都35中學下放到遙遠的四川西昌縣。當局為減輕阻力,允許「投親靠友」, 或隨兄妹轉移下鄉所在地。但一般都以學校為單位完整地下到某一縣。我通過鄰居何家,隨20中學去了邛崍縣。
邛崍頗負盛名,漢司馬相如在這裡以琴聲挑逗,與卓文君私奔成都開酒店,「相如滌器,文君當爐」,成了千古佳話……我曉得邛崍距成都80公里,離家近一些,所以想方設法下這裡。當局是有考慮的:凡武鬥厲害的學校安排距省城近的地方。成都20中在西郊茶店子,文革中武鬥打得熱鬧,故下放邛崍。武鬥更凶的西鄉路中學則下放在成都附近雙流縣。當局認為:這些「武鬥之花」即使生事,在眼皮下也容易處理一些。
離開成都是1969年2月2日,這是成都知青首批大規模下放的日子。20中門前公路上數十輛大卡車人聲鼎沸。天飄碎雪,北風呼呼,寒氣徹骨……臨上車前我再次去校園,操場一角靜立的六座混凝土墳墓,埋著「文革」武鬥喪生的「紅衛兵小將」。碑文上赫然鐫刻著他們「誓死保衛毛主席」、「以青春熱血捍衛紅色政權」的「英雄事跡」。
這些「烈士」同學如果不早早當了冤死鬼,或許此刻正在下鄉行列中罵娘呢……他們「英勇犧牲」前絕不會想到(就是所有活著的紅衛兵們此時也不會想到):僅僅三四年後,文革大戲還沒敲響收場鑼鼓,各地「烈士墓」已被下令通通夷平,倖存者寥寥。「烈士」們也光環消退,被許多人罵為「該死的武鬥狂徒」……
雪花越密、車將出發。 「哇——」,許多爹娘、女學生不約而同嚎啕大哭,慘切聲中滿含無可奈何。哭聲很快蔓延,許多男同學也哇哇大哭,與汽車轟隆聲交織,在寒天飛雪中震盪……我腦中湧出杜甫《兵車行》中的淒涼詩句:「車轔轔,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雲霄……」
當時報刊上知青出行的照片,多是知青們慷慨出征、興高采烈,好像去赴大宴——這些虛假傑作文革中已司空見慣。
所以當局還要讓被驅趕下鄉的學生們「作秀」,去為「文革」運動的醜臉上抹點嬌紅:披紅掛花的汽車隊本該出城,反從西郊茶店子駛進城,一路吼吼嚷嚷地從成都人民南路等鬧市七繞八拐,宣傳車上喇叭聲嘶力竭高吼。廣場上的照相機閃爍不停。我們曉得,明天報紙電台中一定又是「知識青年歡歡喜喜踴躍上山下鄉,這是文化大革命的又一偉大勝利!」
廣場上巍然聳立毛主席巨像。毛老人家正伸出碩大手臂作指點山河狀,似乎在雪天中威然命令:「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去吧,去吧,瓜娃子們!」
同學們望著武鬥炮火中誕生的毛塑像,沉默無語。許多人已向塑像前的廣場亂拋胸脯上別的「光榮花」,還有人向看稀奇的行人亂吐口水,流里流氣甩中指拇,亂罵:「拍個『錘子』巴巴掌!龜兒子,你們咋個不上山下鄉呢?走嘛,上車跟老子一起到鄉壩頭去嘛!」
汽車終於出了城,心情哀傷的我迷迷糊糊,在車上睡著了。下午四點,成都第20中學二百八十多個初一、初二學生到了邛崍縣前進公社。他們平均年齡不過十七八歲,換成現在這些少男少女,可能還在娘老子身前耍嬌放嗲呢。
這裡距成都72公里,距縣城6公里,是平壩。20中初三學生則下放在寶靈公社等丘陵。而高中學生們更下放在距縣城百里外夾關公社等大山區。那裡山高路險、苦寒偏僻,是當年長征紅軍曾光顧的地方。
前進公社原叫東嶽鎮,大概以前有座東嶽廟很出名。文革結束後前進公社以搞「鳳凰企業」改革而先富起來,聞名國內;趙紫陽當四川省委書記,常視察這裡……這些都是後話。
但那時卻窮得要命,近三百名學生娃娃潮水般湧進狹小場鎮內,看著破爛房舍,看著衣衫襤樓面有菜色的農民,怎麼也同報紙廣播上天天宣傳的「形勢太好、越來越好」對不上號。
公社領導們按照「上面佈置的政治任務」,命令農民擺了頓接風宴。雖僅有蘿蔔燒肉等兩三種菜,但借鍋、借碗、打灶……也把鄉親們忙得人仰馬翻了!近三百名中學生風捲殘雲,吃得鍋底朝天後,由各生產隊派人分散領回。
自然,從此時此刻起,我們的身份也從「紅衛兵小將」,頓時變成必須接受「再教育」的「知青」了!我們四川,通常把男知青叫「知哥」,把女知青叫「知妹」。
飯後知青作鳥獸散。我和李成良(29中初三學生)、李成雄(低我一級的35中同學)兄弟倆,分在十大隊五中隊。幾個頭裹髒白帕子、衣服破爛的農民為我們挑行李,拘謹陪笑、一言不發……
原來,老實得可憐的農民們不知「知青」為何路神聖,以為像當年摘「四清」、「社教」一樣又要搞啥子大運動,把我們當成可怕的「工作組」了。挑行李的農民後來說:「上面打了招呼,不准亂開腔,謹防惹砣禍事在身上甩都甩不脫!」
三、「扎根屋」修在荒墳上
我們先在隊上陳德貴會計家住了一段日子。當局給每個知青200元安家費, 開頭每月每人可支十來元作生活費,另供應商品糧30斤,故最初知青還不覺其苦。
好景不長,上頭說:「要安心『扎根」,一輩子當農民!要和農民『三同』,同工、同酬、同勞動,老老實實接受再教育!」
生產隊用剩餘的安家費,為我們築「扎根屋」了。農民這時對知青已無神秘,都曉得是接受他們「教育」的,嘴巴也硬起來,對無償出工為知青修房子忿忿然。
李家哥倆修房時,就招待他們抽「紅梅」牌香煙,眾皆歡喜。我家境十分貧寒,到鎮上花三元多錢買了一斤水煙絲,又削了幾枝細竹筒作煙槍。抽煙時竹筒要燒冒煙,把過癮的鄉親們嘴巴都燙熱了,他們哭笑不得罵罵咧咧:「哎,光頭兒,修房子不拿煙酒招待,拿『火把煙』來燒我們喉嚨嗦?」
「光頭兒」是我綽號,只因我叫鄭光路,其實我發如青絲既多又黑,何嘗光頭!
我有兩間半「扎根屋」:一間廚房、一間寢室、半間茅坑。李家兄弟共五間,公平對待,都是土牆茅草屋,十分簡陋。我寢室內有一張三面有矮欄杆的簡易床,人稱「豬圈床」;還有一張小木桌,一個裝谷子的大竹簍——這是全部傢具。沒有板凳,我搬了幾塊泥巴磚頭,比老祖宗猿猴坐地上也進步多了……中間是廚房,有一個土灶、一個水缸、一挑水桶——這是全部家當。半間茅坑屋內,除一把鋤頭、一堆爛谷草,空空如也。
農民們認真地說:「光頭兒,你娃娃好享福哦,還有生產隊免費給你們修房子!今後你找個婆娘,再生幾個『小光頭兒』,你娃就一輩子在鄉壩頭就『扎根』囉。 『小光頭兒』們二十年後再生一群『小小光頭兒』,你娃就當太爺了……好安逸啊!」
我聽了有些生氣:「把我當成你們豬圈裡『昂昂』叫的豬嗦?巴不得生一窩!」
房子修在墳壩邊,距一堆堆墳丘不過數米。我喬遷「扎根屋」安床時,隊長夫人劉大娘驚風火扯地叫:「喲喂,要不得!床東西方向安放,和墳包包一模一樣,鬼要來找你!」
邛崍人最愛說「喲喂」,劉大娘長聲悠悠很有方言特色。
可憐我才18歲,陽氣不壯,一聽背後直起雞皮疙瘩。連忙請教:「哎呀,劉大娘,那咋個辦嘛?」劉大娘忙把床移成南北向,又叫我去供銷社買把木瓜瓢,用墨水在瓢背上亂畫了個鬼臉,再拴根紅布條,掛在門框上正對墳堰。
劉大娘鄭重其事教誨:「喲喂,這叫『鬼燈哥』!門框框上掛了它,冤魂野鬼就把你當成自家人囉,不來纏你!」
劉大娘的「再教育」,讓我心頭踏實一點,從此也孤魂野鬼樣,寂寞度日。我是初三學生,肚皮頭有點墨水,又自幼喜歡文學。每天夜深人靜,墳丘間衰草飄搖、蛩鳴風吟、螢火森森……很有《聊齋》中嚇得死人的幽深意境。最初我很害怕,早早關門,枕頭下放了把匕首。
每晚,成都平原的夜風,經常把薄薄的木門吹得「嘎呀!嘎呀!」
神經過敏的我心中狂跳,顫抖的手緊握匕首,也就經常怪聲怪氣地尖叫:「哪、哪一個?」這樣提心吊膽過了一兩個月。
住久了,大概「鬼燈哥」起了作用,從無狐仙鬼魅光臨。有時我孤枕難眠,竟突發奇想:「真的有個《聊齋》中那種既漂亮又善良的狐仙、女鬼到我『扎根屋』也不錯啊!我竹簍裡谷子要吃完囉,耗子都覺得沒想頭,這幾天都搬家了!狐仙、女鬼應當帶些米、再帶幾把掛面來……另外,灶台上鹽巴也用完了。《聊齋》中狐仙、女鬼常有法術變銀子……不過嘛,現在銀子用不脫,最好是有幾張十元的人民幣,除了買鹽巴,還可以去割點豬頭肉,那就安逸騰了!」
讀者看到這裡很可能嘲笑。但當年孤苦無依以鬼為鄰、獨居墳邊剛滿18歲的我,晚上確實就這樣發神經,胡思亂想直至夢中……
如果是風驟雨緊之夜就慘了,屋漏如注,屋頂茅草飄飛——那是我中學課本杜甫老先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妙景:「八月秋高風怒嚎,卷我屋上三重茅……」我就得跳蚤般跳來跳去,用臉盆、盅盅、碗……接屋中長麻吊線的漏水。還隨時準備抓團谷草,勇士般衝出屋去補風雨衝破的大窟窿!
久了,漸習慣荒墳邊「扎根屋」的孤獨生活。苦中求樂,有時拉幾聲破二胡。
有天我胡謅一首「自嘲」詩:「破罐插支黃菜花,邀來春色藏我家。夜闌床頭寂寞時,倚枕挑燈聽噪蛙」。
床頭上我很奇怪:自己這年齡,明明該求學,怎麼會一下子變成了農民?我一點不懂佛學,這時卻湧起「我是誰」的怪念頭。回想以往課堂學生歲月,已似夢幻般飄渺。我這年輕脆弱之心,這時又豈是區區幾個「惆悵」、「迷惘」之類的詞所能形容的!
同生產隊的李家兄弟「扎根屋」修在半里外,也在墳壩邊。
有天兩兄弟割半斤肉,流著憨口水興致勃勃炒回鍋肉。李老二用火鉗在灶膛刨草灰,卡嚓——竟刨出一長截棺材板和一尺來長的棒子骨(大腿股骨)……原來灶膛正徹在剷平的墳上。兩兄弟這頓回鍋肉沒有吃舒服,李老二鼓起眼睛說:「媽的,雖然早餓癆得心慌,筷子拈到嘴巴頭,卻總想到在吃人肉!」
四、餓肚子的痛苦辛酸
無論哪個知青,說到「吃」,龍門陣就太多了。
我們所在的邛崍縣,是川西壩子膏腴之地,托李冰父子開創都江堰之福,兩千多年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但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文革年代,當局吼的口號是「割資本主義尾巴」,不准發家致富,把沃野千里整得那般貧寒。這不是「割尾巴」,簡直是要老百姓的命啊!
我下鄉的生產隊,每個成人每年分谷子不足四百斤,菜油五、六斤,此外沒有其它東西。我們隊還算中等水平,有的隊更窮。每百斤谷子打米約68斤,四百斤的谷子打成大米不到三百斤,每個月不到三十斤。我輩知青正值發育高峰,俗話叫「吃長飯的」,每天不到八兩米,豈不太可憐!而且,這每年三百來斤大米,並非全能吃在肚裡——買鹽要錢,買照明用的煤油要錢……為「消憂愁、除苦悶」,多數知哥都染上了抽煙嗜好。這一切——錢呢?就得靠賣米。
當時全中國知青們大都是赤條條的窮光蛋,有父母每月寄五至十來元已足令人艷羨。眾多家境貧寒的窮娘窮老子,實在沒辦法顧及已長大成人的下鄉兒女,只好任其自生自滅……這種現象在我們下鄉幾年後已形成嚴重的社會危機,知青中因飢寒交迫生病、死亡和犯罪的人甚多!
1973年福建省莆田縣有個小學校員李慶霖,因娃娃上山下鄉後拖累太大,弄得走頭無路,終於斗膽給「紅太陽」毛主席上書訴苦:
「首先是分得的口糧年年不夠吃,每一個年頭裡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要跑回家吃黑市糧過日子。在最好的年景裡,一年早晚兩季總共能分到濕雜稻穀兩百來斤,外加兩三斤鮮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麥,除此之外,就別無他糧了......這麼少的口糧要孩子在重體力勞動中細水長流地過日子,無論如何是無法辦到的......不但口糧不夠吃,而且從來不見分紅,沒有一分錢的勞動收入......衣服在勞動中磨破了,也沒錢添置新的;病倒了,連個錢請醫生看病都沒有......」
不知究竟是怎麼個內幕,這信居然到了毛澤東手裡,而且毛澤東居然寫了回信:「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雖只寥寥兩句,卻真正是「皇恩浩蕩」啊!李慶霖因此後來還被封為「反潮流」英雄……
但是後代人務必要明白:毛澤東「寄上300元",這只是極偶然的稀罕事,其機率幾乎和修仙成道「白日飛升」沒啥子區別!我們這一輩人耳聞目睹,敢向「上面」上書訴苦、說上山下鄉不好的人其實非常多,他們告御狀的信泥牛入海已是幸事,很多人還弄了一頂「現行反革命」的帽子戴在頭上,因此而入獄、槍斃的事不勝枚舉……原因很簡單: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不就是毛主席「欽定」的「戰略部署」嗎!
所以,對全國眾多知青而言,「寄上300元"的天降餡餅,同我睡覺前癡心妄想狐仙女鬼送人民幣來割點豬頭肉,一樣虛無縹緲!我們缺錢知青為解燃眉之急,只好賣米換錢。
我那時常行此道:窮得心慌時,罈子頭挖十來斤米,趕場時賣掉——我們前進公社知青拋頭露面賣米不多,多請農民代賣。那時一斤米貴時能賣六、七角,賤時也能賣四、五角。十斤米可買點油鹽了。農民當然更經常買米賣米:缺錢用就賣,斷頓了就想法買。當局不准摘副業,生財無道,農民也眼巴巴盯著幾顆糧食,拆東牆補西牆地熬窮日子……
知青其實比農民更慘,因為赤手空拳光棍一根,不會種自留地,一般也沒有條件餵豬、喂雞,只好稀哩糊塗鬼混。
「大春」打穀子「分配」後,我們和農民一樣要高興幾天——可吃幾頓飽飯了。
那麼蔬菜呢?知青和農民一樣,肚子裡只要能吃飽飯,那敢奢求其它!當地習慣:土地種糧食,自留地種點辣椒、茄子,牆角院壩栽點扁豆、絲瓜之類。還有常見的牛皮菜,人豬共享。
我在「扎根屋」後貧瘠的幾厘自留地上種了辣椒、茄子,每天早晚看幾次,嘴裡自言自語:「咋個還是這點高哦?」真正恨不得來它娘個「拔苗助長」!
但這些菜苗和我一樣:營養缺乏,蔫不溜秋。因為「扎根屋」茅坑裡,營養嚴重缺乏的我排泄物既少,「含金量」無疑也極低,主要是洗鍋洗腳髒水而已。
好歹盼到辣椒成熟了,我學當地農民,把收穫的十多斤寶貝辣椒切碎,加很多的鹽巴混在罈子裡——這就是所謂的「辣豆瓣」了,其實並無胡豆瓣在內。我還學會自製豆腐乳,邛崍人叫成「灰妹兒」:將老豆腐漚得發霉,混上鹽巴辣椒,大功告成。極鹹的辣豆瓣和親愛的「灰妹兒」,是我相親相愛的夥伴,我吃了一碗米飯又想再吞一碗……這更引起缺糧恐慌!
如果再有點茄子、扁豆、厚皮菜,則更是人生一大享受!鍋內抹點菜油,無油則炒干鍋,把菜炒幾下加上米湯,放上甑子蒸半熟的米飯。一會兒飯好了,菜也好了。筷子拈起粑茄子、厚皮菜,蘸鹽巴辣椒佐飯,那味道勝過山珍海味,此生難忘……
糧食和親愛的「灰妹兒」都沒有了,咋辦呢? 「扎根屋」立即愁雲密佈,成了令人害怕的絕谷死屋!
幾乎所有知青都會遇上缺糧斷頓的事——有時一年要缺半年糧。
辦法只有兩個:一是串門去「打滾龍」混伙食,就是鎖上門跑到其它生產隊、甚或其它公社、縣上相熟知青處寄食。你沒得米了去吃他,他沒得米了又來嚼你——這在知青中一時成為風氣。這種「打滾龍」混伙食之風引起知青中嚴重矛盾。因為友誼不能變成白米干飯,貧窮年代,生存第一!
有一次,我原讀書的35中林芝貴同學和另一個張知哥餓慌了,竟從千里以外的西昌縣
風塵僕僕「打滾龍」,一路打到我邛崍寒舍。兩條「滾龍」牛高馬大、能吃會睡,每人一頓能吃一兩斤米!我暗中喊天叫苦。兩天一過,我三個人鹽巴水下飯,已把米罈子吃空半截!嚇得我只好選了三十六計中的上計,急忙撒了個彌天大謊:說家中有人生病,必須馬上回成都……好不容易才把猶自戀棧的兩條「滾龍」請走!
臨走又海吃了幾斤米。兩個哥們說:「我們以後再來耍哈!」我心驚肉跳說:「窮山惡水,
沒得啥子耍頭,莫來!莫來!」 兩個哥們變臉變色說:「你吝嗇毬得很——龜兒子不『落教』嗦?」
知青中為「打滾龍」,吵鬧打架、動刀子的故事多得很。所以「打滾龍」到後來已不起作用,知青間關係已越來越淡漠。去「打滾龍」時,腳板剛跨進門,就會吃閉門羹、聽逐客令。知青中興起一條「遊戲規則」:「龍門陣打伙擺,飯各吃各」!
「打滾龍」混伙食這一招已不靈,斷頓時就只好跑回家鄉覓食。有一次我罈子空了,只剩下一些「谷頭子」——打米時篩下的連殼半截碎米,通常只能用來喂雞餵豬。沒法,只好將其充飢。「谷頭子」粗硬難嚥,吞時如白鶴伸頸;更苦的是排泄時,面紅筋漲幾乎把肛門撐破……我多年難愈的痔瘡,就得歸功於當年的「谷頭子」。
掙扎了幾天,「谷頭子」也吃完了,餓得偏偏倒倒地回到成都。貧苦無法的老媽無可奈何,哀歎一聲:「哎喲,你咋個又跑回來囉?」
我委屈之極,心想連老媽也嫌棄自己了,大小伙子卻眼淚撲簌簌直流,說:「我又不能去偷去搶,走投無路不跑回家,就只有去跳河!」
那時我父親才死一兩年,同樣貧窮無依的我媽怔了怔,埋頭低聲說:「我一個月才28斤定量,你又叫我咋個辦嘛!」她話語未完,也眼淚長淌哭起來……
五、饑寒甚則獸性萌
「我已有一個多月沒沾油葷了。唉,癆腸寡肚,好想吃上兩片肥肉啊!」
翻開我當年的知青筆記本上,常有這些哀歎句子。這並不是我一人嘴饞,知哥、知妹都有這種餓得心慌的感覺。那時我們正青春,而維持青春發育的營養又實在太少了!
為吃點油葷,知哥、知妹想過許多法子。
水田裡不是有鱔魚麼?我們四川人稱鱔魚為「黃鱔」,它白天藏洞中,多夜間活動。但晚上逮黃鱔要照明。我和李家兩兄弟砍上幾節竹筒,塞上草紙灌浸煤油作火把,晚上明晃晃點燃跳下秧田。梭動的黃鱔見光就不動,用自製的剪刀狀竹夾猛地夾住,心裡歡喜得怦怦直跳……一晚上居然逮了三四斤!
那時,沒條件講究啥子烹調技術。第二天中午,迫不及待地把黃?放點鹽巴煮熟,鱔魚成了圓圈,我們美其名為「蟠龍黃鱔」!一邊吃肉一邊吐腸子骨頭,雖有泥土腥臭,好歹也算油葷。但吃著吃著,一算每人該平攤的兩三斤煤油錢,都叫苦不迭:「不划算,不划算!煤油錢都夠買黃鱔囉!」
我們也曾去捉青蛙吃,同樣太耗煤油……況且,要逮黃鱔、青蛙這些小動物也非易事,那油腥甚少的幾絲瘦肉,遠遠補充不了為捕捉它們而消耗的能量。
我們甚至還吃過墳包裡鑽出的蛇。有次生產隊馬寡婦的貓餓慌了,也亂串門「打滾龍」,被我們擒而嚼之……弄得馬寡婦隔著幾個田坎,哭爹喊娘地亂罵了好幾夜。
誘惑最大的,是狗肉。這畜牲油氣重,是最解饞醫餓癆病的仙丹良藥!
哪裡找狗肉呢?趕場時去「逗」。說「逗」是好聽點的話,其實就是偷。
且先說趕場。趕場是知青最大樂趣,到東嶽鎮上,公社辦公室門衛又兼郵局,有個李孃孃在那裡收信、寄信。還能與昔日同學聚會,還能買點醬油鹽巴……東嶽鎮不到半里長的小街,兩旁七歪八倒的舊房屋,平時冷清得要命,趕場天卻熱鬧非凡。知哥、知妹們在場上穿來穿去,其樂陶陶。
那時,知哥最嚮往的時髦裝束,是腦殼上戴一頂皺巴巴舊軍帽,如再有套舊軍裝,更羨煞死人!下身如沒有軍褲,就穿條能把屁股蛋蛋繃成東半球、西半球的「瘦管褲」。腳下呢,最好不分冷熱都穿一雙厚底白色回力鞋。僅管腳丫子汗臭高度濃縮、脫開勝過毒氣彈能臭死人,但「瘦管褲」搭配白球鞋卻十分扯眼球,走路活像鴨腳板甩,回頭率極高……這種打扮,是當年時髦裝束。知哥們說:「這樣『操』,不挨刀——『提勁』啊!」
「小伙子,招呼囉!」
人流中知哥相見,故作瀟灑狀:隔很遠就腦殼一甩,右手一擺,樣子很神氣——這是那年頭知哥相逢常見禮儀。
知青熙熙攘攘人流中撞來擠去,臭汗如雨,卻很少買東西,看熱鬧而已。如遇漂亮知妹,四目相對說一句:「趕場嗦?」至多再曖昧一笑……說句良心話,比起現在新潮男女古板多了。
知青最初還有學生本色,舉止斯文。久了,難免「饑寒起盜心」。場上很多老太婆、大嬸子,在東嶽鎮破舊萬年戲台下的壩子上提竹兜賣雞蛋。少數知哥鬼頭鬼腦去買蛋,挑來選去半天又不買,卻耍點「袖裡藏珠」的魔術手法。走時還裝瘋迷竅說一句:「你這是抱雞婆害瘟生的蛋,吃不得……太婆,下次再來照顧你哈!」
老太婆、大嬸子總覺不對頭:揉揉眼睛,一二三四地點數……突然長聲悠悠尖叫:「喲喂,明明三十個雞蛋,咋個少了兩個呢?喲喂,遇『橇桿』囉……」
邛崍人叫賊為「橇桿」。就在太婆「喲喂」喊冤時,知哥「橇桿」已逃之夭夭……當然,這只是極少數知哥所為,卻「一顆耗子屎壞了一鍋湯」,農民們因此對知哥們心存戒意。
一條短街竄幾個來回,沒趣味了知哥們就喘粗氣流臭汗,擠到茶鋪裡幾個人共買一碗茶,吞雲吐霧抽劣質紙煙,鬧哄哄亂衝殼子,擺昔時學生生生活、擺武鬥衝鋒陷陣、擺哪個知妹胸脯越發大了……統稱之為「沖騷殼子」、「日白」。興高彩烈,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
直到日過中天散場了,才三三兩兩而去。少數荷包裡有幾文錢,能到館子吃碗素麵已是不錯。一般知青趕完場,豪氣和浪漫都到爪哇國去了,得甩腳板走十幾里,又垂頭喪氣回各自「扎根屋」煮飯充飢,過孤苦沉悶的日子。
好了,話扯回吃狗肉上。
回家路上,常可在田畔見到一兩隻無精打彩的狗。那年頭,農家狗也可憐,餓得瘦骨伶仃的,在田頭地角嘴巴亂拱,像羊子一般無可奈何地吃點菜葉草根。如能拱到蚯蚓、螺絲之類葷物,絕對是令狗們欣喜若狂的大餐……如果有人丟點飯團,就搖著尾巴搶吃。大狗狡猾,銜上就逃它媽的。小狗崽子呢,多傻呼呼地搖著尾巴跟你走,逮它也不咬,反用粘乎乎舌頭舔你的手親熱。
當地農民雖窮,卻無吃狗習俗,狗只用於看家。他們對知青啥子都敢吃覺得可笑且不可思議,說知青是「窮癆餓蝦」。我先後「逗」過三隻狗崽帶回寒舍,最初也並非謀其肉。寂寞農村,有只小狗兒搖頭晃腦哇哇叫繞你轉,總能為孤獨的窮愁生活添幾分生意……
竟殘殺陪伴自己的可愛小生命果腹——我至今都感到內咎。
第一次食小狗,是有次病後。邛崍鄉下流行打擺子(疙疾),我染上了。陰暗潮濕小屋內,孤獨的我在床上熱一陣寒一陣,昏沉沉如做惡夢……嘴燒得乾裂,跌跌撞撞下床撲在水缸邊喝幾口冷水。沒有任何藥物,無人探視,甚至沒力氣煮東西吃……拖了幾天,竟拖好了(我後來業醫,才知是產生了免疫力)。只是虛弱得厲害,週身無力。可怕的是米也不多了,飯也不敢吃飽。
那時我從場上「逗」了一條小黑狗兒,已餵了兩個月,這時最多半歲,很逗人喜愛。我生病幾天它從小洞中鑽出屋外去,也不曉得靠吃啥子吊命。真正是「狗不嫌家貧」,它每晚鑽進屋來,灶膛灰堆裡是它臥榻。我大病初癒,一次正欲升火煮飯,它一身灰從灶裡爬出,歡喜得「哇兒哇兒」亂叫,繞膝亂轉……剎那間,可怕念頭閃進腦裡:吃它!
我右手拿起重重的劈柴彎刀,左手提起它的頭。小黑狗不曾想到惡運將至,黑溜溜的眼珠子盯著我,舌頭親熱地舔我手。我猶豫、猶豫,眼神和狗眼相對視。終於一狠心,鐵刀劈下!小黑狗慘叫一聲癱倒。我在燒開的滾水裡刮淨毛,砍成幾塊……小黑狗成為我病後補虛的可憐犧牲!
古話說:「衣食足而禮儀興」;反之,「饑寒甚則獸性萌」——這些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也曾買回大狗殺吃。知青們覺得買狗遠比豬肉划算。有一次同李家兄弟買隻狗回家,欲打殺解餓癆。不料這位公狗先生命大,狠挨兩悶棒,居然瘋狂掙斷繩索「昂昂」慘叫狂奔而去……白花了五六元錢,我們懊惱了很久。
六、男扮女裝的「初戀」
飢餓生活中為了吃做過許多傻事,至今我還為一件事深深懺悔!
有天,我和同隊的李老二走幾十里路,到全國聞名的大邑縣安仁鎮劉文彩地主莊園看展覽。走到「收租院」中,到處是「以階級鬥爭,—抓就靈」的大標語......亂逛—氣我倆已飢腸轆轆,又身無分文買東西吃。見泥塑農女怒目圓睜作反抗狀,我與李老二無好氣,一把扯下泥人頭上長辮子匿藏身中,尋路逃去。
泥姑娘成泥和尚,那時「階級鬥爭為綱」,逮住豈能輕饒!
幾十里路走回本公社,又累又餓,只好擺龍門陣充飢。我說:「回家有個煮好飯等我們的田螺姑娘就『巴適』了……」李老二罵:「你莫把腦殼想歪!」我便掏出發套戴在頭上裝女人,哭哭啼啼打他。李老二裝成怒罵狀,一路推來掀去。我倆曾在文革宣傳隊呆過,會癲瘋表演。田中「學大寨」做活的農民們紛紛呆立觀看,真以為兩口子打架,議論紛紛:「矮男人找那麼高的女人,咋個過得攏日子嘛…」我倆大樂。
到了隊上,意猶未盡。李老二說:「冷鍋冷灶,乾脆到鄰隊牛胖那裡,就說你是隔縣知妹,介紹給他耍朋友,混他一頓伙食!」
既惡作劇又騙飯吃,我立即同意。為求最佳效果,托辭借來李會計婆娘的一件花衣衫,披上發套,我與李老二搖搖擺擺往鄰隊而去。
我們四川知哥把耍女朋友叫做「搧盒盒」。牛胖家中父母心痛他,想盡方法寄東西來,故牛胖省吃儉用頗有餘糧。牛胖吝嗇,對「打滾龍」深惡痛絕。但他久有懷春之意,很想搧個「盒盒」。牛胖聽李老二鼓動三寸爛舌,說給他介紹個隔縣知妹,是他家鄰居,喜從天降。
茅草房中油燈昏暗,我鬚眉不讓巾幗,故作嬌羞難禁樣坐在屋角。為讓吝嗇的牛胖不但煮飯且煮老臘肉,不時拋去媚眼。愛情力量偉大,牛胖喜歡得迷迷糊糊,挽起袖子跳來竄去,傾其所有煮飯洗肉,滿屋飄香,讓人直吞口水。
李老二搶著切臘肉,牛胖激動,湊我跟前,顫顫抖抖作親暱饞象。我深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怕露真容,忸怩作態,尖起嗓子轉頭推他說:「爬嘛、爬嘛…」(四川話「走開」之意),把牛胖弄得癡癡迷迷。
李老二端來香氣四溢的肉飯,怪聲怪氣叫:「莫球亂涮罈子囉……都來吞伙食!」並直呼我名。牛胖如挨悶棒,大驚之餘,又羞又惱,幾乎撲將上來拚命。
我連忙丟盔卸甲現出真像,和李老二作揖打恭大賠不是,說:「都是落難兄弟伙,過得太苦,黃連樹下彈琵琶……的確不是有意作弄你,只是想吃你一頓!」
「初戀」遭無情嘲弄的牛胖,恨恨地盯著我倆個,半天眼睛都不眨一下……此後蔫蔫地難受了幾個月!
此事三十多年過去,回憶此事,我毫無滑稽和幽默感覺,只感到深深的內咎。前幾年我曾在《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上撰文。這裡我要真誠地要再次對牛胖說:「曾共患難的兄弟啊,向你深深懺悔!請不要記恨我們的惡作劇。充滿飢餓的知青歲月沒有青春浪漫、沒有快樂......那是多麼難熬和畸形的時代啊!」
七、燒棺材的日子
邛崍是平壩,燃料奇缺,全靠谷草麥草作燃料,一年要缺半年燒。有一年,兩家農民婆娘為爭田裡剩的一點谷茬子,先日媽搗娘亂罵,繼之拚死扭打,直至頭破血流。兩個婆娘都雙眼血紅大吼:「要不成就大家要不成……媽的,老娘怕你這個臭婆娘!」
最後,兩個女人點燃田裡谷草垛子。剎時濃煙沖天,火光能熊,燒紅了半邊天……最後兩家還成仇人。
近年農村生活大變,報紙上常登載成都平原農村因穀麥草無用處,農民們在田間焚燒穀麥草,以致污染空氣、影響天上飛機安全……當年假如有人告訴邛崍鄉親們:「喲喂,你們兩個婆娘不要打了。以後谷草、麥草白白送人,也沒有人肯要呢!」那鄉親們肯定以為是哄人神話……
這就是歷史。從這件小事也可見文革運動的可惡:當政者率意而為,視百姓為草芥,百姓活得實在可憐!
當時各方面都落後,家家戶戶鍋灶砌得極大,人食和豬飼料都一鍋共煮,一頓飯要一兩個小時。鄉親們既缺糧,也燃料奇缺,就去鏟田邊地角青草,曬乾燒,以致地上連青草都留不住幾莖!
我缺燒的日子,生活就更艱難了。實在無法,月黑夜扛把鋤頭到小河邊,偷砍一兩株隊上的榿木樹拖回來連葉生燒,熏得人淚眼婆娑。中學課本有首唐詩:「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當學生時混眼而過,這時候當了知哥,才體會到古人哀民詩句是如此真切!
樹不能常偷,發現了要倒霉。天無絕人之路,我想到燒棺材!
當時「農業學大寨」,挖墳造田成風。農民挖了墳,把臭棺材板板也當成寶貝,用來溝渠上搭橋。我所在生產隊棺材燒完了,我又涎臉去鄰隊要。挖墳農民也是些小伙子,說:「人家見到裝過死人的棺材都害怕,你要爛棺板做啥子?」
我說:「沒得燒,拿來煮飯!」
農民小伙子一齊笑:「棺材板板有毒氣,吃了肚兒痛,又霉氣……喲喂,『光頭』咧,我們農二哥雖然這樣子遭孽,也沒有人家肯燒它。你們知哥比我們農二哥還慘嗦?」
當時習慣說「工人老大哥」,農民低一等,被人戲稱為「農二哥」。我脫口道:「沒得飯吃才肚兒痛!我們知哥有文化,不像你們農二哥封建迷信!」
農民小伙兒一齊鼓掌大笑:「喲喂,你們快來看喲,這個窮知哥窮得燒爛棺材板板囉,還在臭繃有文化………嘻嘻嘻!光頭,棺材板板不能白給你,我們還準備用來溝坎上搭橋呢。你打套猴拳給我們看,才給!」
我曉得這些農村「青皮」,在故意為難出我洋相,只得跳將起來摸耳掏腮地打猴拳。這些農村哥們像看猴戲,個個捧腹大笑。我心中屈辱,又無可奈何,流一身臭汗,才要了一大塊棺材蓋子,用竹索子拖回「扎根屋」。
亂墳中有些死人也真可憐,棺材是用小樹棒棒拼湊釘成,生前窮困可知!這些極朽爛的棺材棒棒倒是任我拿,只是在灶中臭氣撲鼻,比燒棺材板板更難聞,綠焰幽幽如同鬼火……連燒數月棺材,說實話:連煮熟的飯菜都有那種無可名狀的腐臭味!
此時,我無限酸楚。就連生產隊最窮的老單身漢夏大哥從我「扎根屋」前經過,也要摀住鼻子歎聲氣:「唉,這個知哥好遭孽喲!」
(未完待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