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學院的精神



作者:杜小真
文章來源:文匯報
瀏覽:269 次



讀者面前的這套法蘭西院士演講錄(《法蘭西院士就職演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收入了十多位法蘭西院士在入選法蘭西科學院或法蘭西學院儀式上的就職演講稿。這些院士的專業各有不同,遍及哲學(阿隆),政治(佩雷菲特……),社會學(布爾迪厄,阿隆),歷史(杜比,布羅代爾),文學(蒙泰朗,瓦雷裡,尤瑟納爾),戲劇(尤奈斯庫),人類學(杜梅澤爾)、生物科學(羅斯當)等諸多領域。他們由於在各自年代經歷的輝煌以及絢麗多彩的作品令人尊敬,他們的名字也因此長載史冊,光彩奪目……

法蘭西學院是在1530年由弗朗索瓦一世創建的教育機構,它是由「三語學院」(拉丁、希臘和希伯來語)改變成為皇家學院,經過復辟時期,後在1852年歸屬法國國民教育部,但又完全獨立於法國大學,現在設有五十個教席,實行的是完全自由的教學,全然無需承擔考試、文憑等等壓力。法蘭西科學院是組成「法蘭西研究院」的五個科學院中歷史最長的學術機構,是著名的黎胥留公爵(Armand Jean du Plessis,cardinal,duc deRichelieu)在1634年創立的,1635年,路易十三正式確定它的地位。大革命前的院士會議都是在盧浮宮舉行,後來,拿破侖移之於「四族學院」,也就是今天的「法蘭西研究院」。法蘭西科學院由四十名成員組成,只有在舊有成員去世留下空缺的情況下,才通過全體成員投票選舉補充新成員。這兩個學術教育機構發展至今幾百年來,已經成為法國學術文化的象徵符號,象徵著一種精神,一種高峰。所以其成員也大多是在法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令人仰慕的傑出人物。法國思想精神影響越來越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都是法國這樣一些出色學者的代有承傳、綿延不斷的結果。

我們選編這套書的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讀者能夠從一個側面瞭解這些知識精英的精神面貌,欣賞並體味他們靈魂深處的情懷。大家知道,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就職演講(杜比等),後來大都被公認為學術精品,比如梅洛·龐蒂的《哲學贊詞》,福柯的《話語的秩序》和我們收入的杜比的《中世紀社會》等等。因為,法蘭西學院的傳統是,教師講的必須永遠是自己正在思考和研究的,而不是已經說過和別人說過的東西。這樣的演講,是真正屬於「學術前沿」的。在法蘭西科學院,新入選者在歡迎儀式上的致辭演講,並不談自己,而是滿懷尊敬和誠摯詳述並分析他的前任的作品和思想,而他自己的學術功績則由在任的院士在答辭中介紹。我們可以看到,致辭者、答辭者對於所述對像不但態度懇切,充滿感激,更令人歎服的是,新入選者對於前任其人其文熟悉之至,對其思其言瞭解至深。當然,其中的評價中肯,坦率,並沒有掩飾什麼,更體現出言者對被言者的真誠和情誼。這些看起來很自然平常,在有的人身上就很難做到,一些人很缺少這種對前人、對傳統的發自內心的尊重和實事求是的科學評論。他們習慣於抬高自己而把前人貶得一無是處,抑或為了某種實用的目的不切實際地過分吹捧,良莠不分,似乎要全盤把過去的某種思想和傳統栽到今天的土地上以「戰勝」其他。因此,能夠像這些法蘭西院士們那樣對待他人,絕非易事,這需要自身的學養,更需要高尚的品格。特別應該提到,有的新入選院士的聲望已經遠遠超過了前任,他們仍能如此冷靜地對待自己,謙遜地尊重前人,又不失客觀的分析,確實令人欽佩、感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種文化,是否能常保活力,是否能健康持續,是否擁有光明的未來,根本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它如何對待前人、如何認識傳統。因此,同樣擁有悠久的傳統的不同國家(民族),會因為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態度,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我們耐心地讀一下這些院士們的致辭,會對這一點有更深的體會,也會對二十世紀為什麼最活躍的思想活動往往發生在法國的現象有更加理性的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