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精英被淘汰之後
作者:劉偉
文章來源:世紀中國
瀏覽:373 次
陳丹青辭職一事在媒體披露後,筆者原以為會引起知識界的熱烈討論,進而深入思考怎樣減輕體制對人才的阻礙作用。誰知此事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只有少數幾個人寫了幾篇不痛不癢的文章。好像人們並沒有多大的熱情去關注這件事。
雖然陳丹青遇到的事,經常在周圍發生著,一些知識分子也曾經像陳丹青一樣憤怒過,也曾經像雞蛋碰石頭一樣去抗爭過,但在屢次碰壁之後,大家都沉默了,安靜了,麻木了,失望了,沒興趣了。有些知識分子認同了、適應了,甚至積極參與到濁流中去。在濁流中如魚得水之後,還反過來嘲笑不願同流合污的知識分子是「傻清高」。他們大徹大悟之後,認為世界原本就是污濁的,明智的人要「成功」,就要主動污染自己,參與到社會的濁流中去,分得一杯髒兮兮的殘羹。前些年暢銷的小說《滄浪之水》就在生動地闡釋這條「真理」,社會現實也不斷地在證明它似乎確實是「真理」。當今許多大學生把這部小說當人生教材,想盡辦法盡快污染自己,以便「適應」社會,期待快速地「成功」。不智如陳丹青者,在大家都紛紛主動往濁流裡跳的時候,他居然往岸上跑,這樣的「精英」不淘汰才怪!
為什麼知識分子們對陳丹青辭職引不起多大的討論熱情?原因就在於陳丹青是在與大家都習慣了的體制抗爭,而這無異於蚍蜉撼大樹。多少英雄豪傑都曾經想與體制較量一下,有些人甚至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功。比如深圳蛇口的原掌門人袁庚,八十年代曾經在蛇口實行定期信任投票制度,凡群眾信任投票不夠半數的幹部就地免職。他還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蛇口通訊報公開批評他,他不但不生氣,還寫信去鼓勵,要求報紙要多監督幹部,特別是一把手。在這些體制和觀念創新的推動下,當年蛇口發展日新月異,成為全國改革的楷模,受到鄧小平高度評價。但袁庚一退下來,舊體制全面恢復,現在他在風燭殘年中眼看著蛇口一天天衰落下去而無可奈何……
體制,體制,多少英雄豪傑在它面前沉戟折沙!多少激情、多少創意、多少智慧、多少才華碰到體制都徒喚奈何,多少精英被這個堅如銅牆鐵壁的體制所淘汰。陳丹青表面上是自己主動辭職的,其實他也是被體制淘汰的。他的學生因為政治和英語考試差一分而考不上研究生,因而被考試體制淘汰。他自己因為無法容忍這種荒唐的汰優體制,而又無法改變,對行政主導、教條盛行的管理體制也無法忍受,所以憤而辭職。這是一種打敗了的退卻,他是與體制這個風車戰鬥的唐·吉訶德。可悲的是,人們已經搞不清楚,是唐·吉訶德可笑,還是風車更可笑?
體制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讓人看不見摸不著,卻好像又無處不在,似乎決定著所有人的命運。體制是怎麼來的?它有一個怎樣的發生和發展歷程?它怎樣才能逐步完善?它怎麼有這麼大的力量?什麼人在決定著體制的產生和改變?他們藏在什麼地方?他們想把國家引向何方?他們總不會是一群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地下黨吧?在陳丹青辭職後,這些有權力改變體制的人有什麼實際行動去改變荒唐的汰優體制?也許他們根本就不覺得這種體制有什麼問題,還要加倍維護它的「穩定」?難道知識分子不該去追問這些問題嗎?多少人談到體制就搖頭歎息,多少問題困難最後都歸結於體制。體制是個大筐,各行各業所有的困難和問題都往裡裝,體製成了逃避困難、推卸責任、無所作為的最好遁詞。就在人們搖頭歎息,對體制無可奈何之際,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不斷在被淘汰。當陳丹青被體制淘汰出局時,知識分子們表現出了集體的麻木和冷漠,不敢深入去討論體制的弊端,去強烈呼籲迅速改變荒唐的體制。就像當年魯迅看到的那些麻木的看客,眼看著體制在殺人,他們卻無動於衷。知識分子的麻木,比老百姓的麻木更可怕。當年魯迅因為老百姓的麻木而棄醫從文提倡文藝運動,希圖通過文學改變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但當今受過良好教育、讀過不知多少文學作品的知識分子,卻對體制殺人表現出集體麻木,不知魯迅泉下有知,該做何感想?
其實所謂改革開放,簡單說來就是改變體制。當年深圳人殺開一條血路,逐漸建立起了市場經濟體制,不就是體制創新嗎?這說明體制不是不能改的,世界上所有的進步,最後都能歸結到體制的進步。所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逐步過渡,無非就是一種社會管理體制的進步。國家的競爭,根本的就是體制的競爭,哪個國家率先採用了先進的體制,必然在國際競爭中領先。舊體制就像一個蠶繭,必須咬破它,蠶蛹才能化成蛾,但關鍵是要有咬的慾望和行動。如果碰到繭殼就退讓,大家都在繭裡相安無事,這個國家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現在全國的經濟體制都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可是文化、教育、科技、藝術、司法等上層建築管理體制還是大一統的行政主導體制,這必須靠繭中之人都來努力,不斷去咬,才可能有破繭的一天。
破繭的第一步,就應當從考試制度下手,因為我國的考試制度影響到幾乎所有人。目前我國的考試制度,離選拔人才的初衷越來越遠,它一方面成為取得利祿的功利之途,另一方面把大批真正有學術興趣和藝術素養的學生擋在高等教育的大門外。當年梁漱溟先生進北大當老師,僅憑一篇印度哲學的論文,蔡元培便把他聘用了,根本沒考什麼外語。因為蔡先生從他的論文中發現了他對印度哲學真有興趣也真有研究,後來梁漱溟果然成了哲學大家。1929年,20歲的錢鍾書報考清華外文系,中、英文極佳,只是數學考了15分。校長羅家倫愛才,破格錄取了他。如果當時不錄取錢鍾書,後來的「文化崑崙」就不會出現。我國著名史學家吳?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同時考北大、清華。他在考大學以前是中國公學的學生,當時已經發表了很多優秀的史學論文。可他考北大、清華時,數學兩邊都考了0分。結果北大沒有錄取,清華卻破例錄取了。後來北大為這個事情震動很大,檢討學校在錄取學生上是否太僵硬了。因為在吳?這個學生身上,他們發現北大輸給了清華。著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說過:「實際上,任何一個天才,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個『雨人』。他在某些方面特別行而在某些方面特別不行,按照我在高校做了將近20年教師的經驗判斷,假如一個學生每門成績都很好的話,這個人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大的希望。他只是在應試能力上比較好而已,他缺乏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創見。」復旦大學前校長楊富家教授曾談起過這樣一件事:復旦大學物理系過去有個學生讀書讀得不太好,但玻璃磨得很好,老師就發揮它的長處,給以鼓勵,並不限制他動手。畢業後把他分到紫金山天文臺專門磨天文望遠鏡的鏡片,當時中國最好的天文望遠鏡就是他磨的。如果老師當時限制他磨玻璃,可能會產生一個三流的書生,而失去一個一流的磨玻璃專家,也不會磨出當時中國最好的天文望遠鏡。筆者的一位同學酷愛數學,八十年代考浙江大學數學系研究生,幾門專業課都是90多分,但外語差一分及格,浙大領導專門開會決定破格錄取他,後來他果然在數學上做出了貢獻。
無數事實都說明了,如果考試制度太僵硬,將會埋沒許多人才。可我國的考試制度有越來越僵硬的趨勢。原因在於我國官本位主導社會,黑箱操作盛行,權勢無往不勝,考試制度稍有彈性,就會產生不知多少腐敗現象。不得不僵硬的考試制度,其實反映了我國政府社會管理的水平太低,這就牽涉到最為敏感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所以談到改變考試體制,便誰都不吭聲了。其實誰都明白,政治考試早就應當取消(政治專業除外),誰都知道政治考試的荒唐和浪費時間,但事關體制和意識形態,大家誰都不說,都在睜眼看著這門考試淘汰大批的人才,而讓陳丹青來說破這件皇帝的新裝。多少有特殊才能的人也因為外語考試不及格而被擋在研究生教育和高級職稱的門外,而眼看著大批英語加政治的考才混進學術和藝術的殿堂,佔有著他們並不感興趣的學術和藝術資源。筆者有一位教育學碩士朋友,非常熱愛教育。他畢業後在某中學創辦了一個教育改革實驗班。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實驗班取得了豐碩成果,學生都成了學校最出色的優秀生,他自己也寫出了一本《教改實驗實錄》的書,而且很暢銷。但當他去考華東師大的博士時,卻因為外語不及格被淘汰下來,他搞教改如此之忙,哪有時間去啃外語?這種事在全國非常普遍地發生著,因為政治體制改革很難,所以考試體制只好任其僵硬下去,結果將是我國的博士教授越來越多地成為笑柄……。當全世界都在想盡辦法培養、發現、爭奪人才的時候,我國卻用這種僵硬無比的考試制度把大批最有可能成才的人擋在學術和藝術的殿堂之外,再不改變這種汰優體制,簡直是對民族的犯罪!這麼多知識分子聽任這種汰優體制長期存在,難道良心不受到譴責麼?大家似乎都在等著上面出台一個一攬子政治體制改革方案,然後各個領域的體制弊端一下子得到通盤解決。其實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層並沒有那麼大的神通能出台一個包醫百病的政治體制改革方案,當年的計劃經濟不就是想把經濟通盤「計劃」嗎?最後弄得經濟瀕臨崩潰,還要靠風陽小崗村的幾戶農民來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上層建築領域的體制改革比經濟領域更複雜,更不能指望上面出現幾個超天才來設計出一個全面的改革方案。體制是由一系列的制度構成的,必須從一個一個的具體制度下手改革,積小勝為大勝,最終的體制轉化才有希望。那種通盤徹底的體制改革無異於革命,中國吃「革命」的虧還少嗎?不是曾經有人提出過「告別革命」嗎?其實胡適先生早就鼓吹過溫和的漸進式改革,他認為越徹底的革命會帶來越嚴酷的專制,歷史不是不斷證明了這一點嗎?要最終改革體制,請從考試制度開始,陳丹青已經奮勇向荒唐的考試制度咬了一口,我們應當做繼起的後來人。
無數的事實也說明了,考試制度不是不能有彈性,解放前和八十年代都能做到的事,沒理由現在做不到。現在做不到的關鍵在於兩點,一是行政主導一切的體制;二是連帶而來的專業人士無權錄取學生,而是由行政幹部決定一切。行政主導一切是計劃經濟的根本弊端,現在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前不久,中國科學院二十多位院士聯名在《科學》雜誌上撰文,要求把科學研究的決策權和領導權還給科學家。筆者在另一本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稱行政干預辦案是司法腐敗的病根。這些現象說明我國行政主導已經遍及上層建築的所有領域。想想也真夠荒唐的,科學家決定怎樣搞科研、教育家決定怎樣搞教育、藝術家決定怎樣搞藝術,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常識嗎?怎麼到了我國卻成了天大的難題了呢?經濟方面在提倡政企分開,怎麼政治和科學、藝術、教育、司法等方面就那麼難以分開呢?政治說到底是一種管理,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想辦法把人的潛能和特長髮揮出來,而不是想辦法讓人的潛能發揮不出來,更不是把有特殊才能的人擋在決策圈之外。政治並不就是行政,行政也並不等於管人。現代政治更多地表現為科學的決策和制衡體制,行政更多地表現為服務——為經濟、科學、教育、藝術等服務。發達國家的公務員體制根本上就是一個服務體制,本身並不具有決策、領導、監督權,只有執行和輔助功能,更不是一個利益主體。可我國的行政體制是一個包攬一切的權利體系,決策、領導、執行、監督合為一體,是一個龐大的利益主體,既難以科學決策,更無法制衡和監督。這種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導致決策荒唐,腐敗盛行。陳丹青辭職的重要原因就在於他作為藝術家卻無藝術教育的決策權,按什麼標準錄取學生他沒有發言權,改變僵硬的考試制度,他更起不了多大作用。對人才的真正尊重並不是僅僅給他高待遇,而是請他參與決策,成為本專業的主人,制定學術和藝術管理的基本規則,行政系統按這些規則去執行,另外再有一套獨立的監督體系。這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常識而已。陳丹青一再強調要回到常識,原浙大校長竺可楨說過:科學就是有組織的常識,誠哉斯言!另外,對大人才,還要賦予他一些特殊的權利,比如蔡元培有破格錄取梁漱溟的權利,羅家倫有破格錄取錢鍾書的權利,這才是對蔡元培和羅家倫的最大尊重和信任。這又牽涉到蔡元培和羅家倫這樣的校長怎樣產生,關鍵就在於大學要獨立辦學,教授治校,校長由教授會選舉,不受行政體制的干擾,這是更大的體制改革了。我國大學如果不進行這方面的體制改革,想辦成世界一流大學是不可能的。發達國家對人的管理,已經到了人力資源開發的階段了,也就是想盡辦法把你的潛力開發出來,可我們這裡卻還在用制度化的方法,把人往政治英語考試的誤區上引,大量地浪費青年的青春時光,這種對智慧資源的浪費,比對自然資源的浪費更可惜,也更可怕。自然資源很多還可以再生,青春時光一去將不復返。我國出現了那麼多環保組織、動物保護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怎麼對最重要的人才,卻沒有什麼組織去保護?難道人才還不如動物嗎?還不如文化遺產嗎?我們保護這保護那,最終不是為了保護人嗎?如果連人中最寶貴的人才都不能保護,保護其它東西還有什麼意義呢?
一些行政官員認為一旦政治或英語降低一分錄取,就會產生不公平,就會破壞制度。且不說這項制度是否是由高水平專家制定出來的,本身就令人懷疑,就是破壞了這項荒唐的制度又有什麼不好?陳丹青多年招不到像樣的研究生,早就證明了這項制度的荒唐。可制度的制定者們卻能麻木多年而不加改進,像這樣對人才不負責任的決策者,是否早該淘汰?他們表面上用制度維護了公平,但實質上對人才更不公平。最有藝術天分和才能的人因政治和外語不及格而被擋在藝術殿堂之外,那些對藝術並無興趣的人卻因政治和外語考分高而佔有著最多的藝術資源,這公平嗎?這一方面是對人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是對平庸人物的鼓勵和保護,是一種智慧上的均貧富,是上層建築管理方面典型的小農意識,這種意識最終會葬送國家的發展後勁。
楊振寧教授曾說過:「中國的教育制度,從中小學起,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對特別好的,占總數5%的最聰明的學生比較不利。這不利的一面,在美國卻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美國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這些跟別人不一樣的、有特別才能、特別天賦的人,能夠給予極大的空間,他們可以發展。這是美國今天在學術上、經濟發展上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文明的標誌,是精英人物有原創性,而大眾非常願意模仿他們」。那些主要靠外語和政治考分高進入藝術殿堂的學生能有藝術原創性嗎?他們稱得上是「精英」嗎?如果大眾都去模仿他們,華夏文明還有希望嗎?
我國已經用貌似公平的考試制度,淘汰了許多最聰明的學生,現在是否應當趕緊探討一下,怎樣給那些只佔5%的特殊人才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間?第一步是否把人文藝術類研究生考試的政治和外語考試趕緊取消,這好像並不太難吧?按我們行政系統權利之大,這只要一紙公文即可。接下來再從中小學開始,全面清理一下哪些考試是阻礙人才湧現的?據筆者所知,這種考試目前實在太多。
中國教育同時存在公平和效率問題,因為公平問題太突出,牽涉到廣大的弱勢群體,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其勢頭大大壓過對效率問題的關注。其實,中國教育的效率問題更加嚴重,從幼兒園就開始的應試教育,正在把中國的學校變成廢物製造場。北大一位畢業生就聲稱自己是北大培養的廢物。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各省普遍存在一種「縣一中模式」,就是許多縣城的第一中學有一套專門對付高考的模式。它們採取封閉式管理,加班加點補課,不許學生看任何課外書和電視,盡量壓縮學生的娛樂和鍛煉時間,用高強度、機械式、重複訓練的題海戰術把學生送入大學。據稱,這種非人訓練法有奇效,只要學生智商正常,身體挺得住,基本上能保證你考入大學。連這些縣一中的老師自己都說,我們是在培養廢才。這樣清醒、自覺、拚命地培養廢才,堪稱教育奇跡!中國多少中小學目前就在這樣拚命自覺地培養廢才,教育行政部門和家長給予積極配合,學生已難逃考試的天羅地網,其中許多潛在的人才,還沒熬到考研究生階段,就已經被淘汰了。如果中國的教育公平問題解決了,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了,但都被培養成了廢才,那這種公平又有多大意義呢?
一位精英被淘汰了,不能再讓更多的精英被淘汰,特別不能讓孩子們在上中小學時就被廢掉!如果再不參與到改革汰優體制的行動中來,下一個淘汰的人可能就是你(或者你的孩子)。中華民族不能總在淘汰精英的道路上一意孤行,這樣下去,只會使華夏文明失去生機!
- Jul 31 Thu 2008 22:11
又一位精英被淘汰之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