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二元帝國——雷海宗先生講授的「中國通史」片段



作者:雷海宗
文章來源:雷海宗與二十世紀中國史學:雷海宗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瀏覽:539 次



此系1934—1935年度,雷先生在清華講授的「中國通史」聽課筆記的一部分。現在加以重錄,除改動一些錯字和不大通順的語句而外,完全保持原狀,以求真實。至於筆記和原話總不免有所出入,那是無可奈何的事了。以經過浩劫能夠僥倖保存的一鱗半爪紀念雷師,只是盡此微意而已。

         清華歷史系1938級朱延輝附識[1]
           1986年7月7日上海


  大唐二元帝國(618—755),即從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當中國某一朝代鼎盛,外藩四服時,均有二元的情況,但大唐二元帝國最為顯著。所謂二元帝國,就是兼為中國本部與外藩之主。唐對外藩與中國本部人民,於可能範圍內,一視同仁,不加歧視。當然實際真正平等,自非容易,因外藩與本部在文化上、經濟上、關係上都不免存在區別的原故。

  貞觀四年(630),外藩上書稱太宗為天可汗。這在以前或許會引以為辱,但太宗接受這一稱號,並且從此在給外藩文件、封敕上,都以大唐皇帝天可汗自稱。這是二元帝國正式表現在名稱上了。

  根據當時正史和非正史的記載,長安居住的外人很多,許多是外人中的高等階級人物,如酋長、世子、使臣等。甚至某些區域,純由外人居住。雖然其中詳細情況不明,但長安似乎有不僅僅是漢人首都的樣子。


  唐代統治權力擴展的情況:

  (一)突厥——居匈奴、鮮卑、柔然故地,李靖在629—630年平之。
  (二)西突厥——今阿爾泰西迄中亞。
  (三)回紇——突厥滅後之繼承者,對唐和戰不定。

  (四)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一帶。侯君集破之於640年。高昌乃漢及漢以後的戍兵、商人、遷移之漢人所建,因此當地屬漢人文化。西方僧人東來時,以地理關係,多先停留在高昌,學習漢語漢文,然後東來。這樣高昌成了一個中外文化交換(接)點。恐怕因為高昌人是漢人,明瞭中國內部情況,知道歸附中國難於保持自由,因此不向唐屈服,並且煽動其他國家反唐,於是唐朝遣兵滅之。

  (五)龜茲——今庫車,646年臣服。
  (六)黨項羌——今甘肅西部青海東部,635年李靖加以征服。
  (七)吐谷渾——今青海境內,635年李靖定之。
  (八)鐵勒—薛延佗——今蒙古迤北,李靖於646年滅薛延佗。

  (九)吐蕃——今西藏,未能真正征服。太宗時雖有小勝,但無關大局,多採取和親羈縻政策。以文成公主嫁與吐蕃君主棄宗弄贊,甚受尊重,特仿造中國城,並輸入中國產品和工藝,於是中國文化進入西藏。

  (十)南詔——今雲南,時和時戰,因為地勢險阻,瘴疫流行,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十一)高勾麗、百濟、新羅——百濟滅於660年,高勾麗滅於667年,新羅接受了唐的文化,但未臣服。

  (十二)靺鞨—渤海——今黑龍江及吉林東部一帶,接受唐代誥封,輸入唐朝文化。

  (十三)奚——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唐朝於732年大敗之。
  (十四)契丹——今熱河一帶,與奚同族,亦於732年被擊敗。

  (十五)天竺(印度)——在中國史上,只唐代政治勢力一度微微到達此地。當時印度方面只知中國又統一,但內情不知。同時因為經常稱中國為摩訶震旦,即大震旦,所以對中國存尊敬懼畏的心理。或者更由受中國國威震動的國家,傳來強大的唐朝的一些消息,所以對唐朝莫測高深。這時唐朝使者王玄策至印度,商談交通貿易等交往,已獲圓滿結果。但舊王突然逝世,新王立,悔約,於是王玄策逃吐蕃。當時吐蕃與唐關係密切,王借得吐蕃軍數千並連同尼泊爾軍,同時攻入天竺。短時期內,攻下七十餘城,印度大大震動,於是東南西北中五印度國家,均稱服於唐,這是一次冒險的偶然結果。

  (十六)日本、波斯、大食(阿拉伯)、南洋
  這幾個地方唐朝的武力沒有達到,但與中國保持前所未有的密切關係。日本此時迅速漢化並努力和中國通好。波斯為抗禦阿拉伯曾請唐朝出兵援助,唐以相距遙遠,婉言推辭。大食曾擴展至中國西部邊界,沒有再東進,大概是避免與唐發生衝突。[2]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等來中國廣州揚州等地貿易的很多,有黃巢在廣州殺外人十萬的說法,雖然未必正確,但唐人由海上西去,阿、波諸國人由海上東來的一定不少。中國人去南洋的可以說從唐朝開始,現在南洋甚至全世界的華僑,均以唐人自稱,這一方面表示唐朝人移到海外正式開始,另方面也表示閩粵在唐代才完全接受中原文化。


  唐代對藩屬統治,分威撫和恩撫兩種。

  (一)羈縻府州的創立 外藩無論是敗降或自臣(自動歸順),皆分之為府州。其刺史、都督多是當地酋長,其中亦有漢人,但須受唐邊疆都督或都護的統轄。刺史、都督的名稱雖和內地相同,但辦法不一樣。首先名位大都世襲,具體統治方式亦不盡同。這屬於威撫。

  (二)都護制唐盛時有十都護府,各設有正副都護:
1 安西都護府 轄天山以南至波斯以東
2 燕然都護府 轄漠北
3 單于都護府 轄陰山之南、黃河之北
4 瀚海都護府 轄漠北
5 昆陵都護府 轄西突厥之一部
6 □池都護府 轄中亞楚河以西一帶
7 安東都護府 轄高勾麗百濟降戶
8 北庭都護府 轄金山以西及天山北路
9 安南都護府 轄諸蠻
10 峰山都護府 轄蜀爨蠻

下為恩撫,以和平籠絡麻醉為方:

  (一)通商對中國亦有相當好處,但中國似無此需要,對外族則不如此。而且中國一向以通商為對別人開恩,因此當時的通商有對外人市恩的涵義。當時通商買賣兩方,均須經官進行,私人不得私自交易。陸海各有專司貿易的官,陸地稱互市監,海上是提舉市舶使,名稱不同而任務相同。陸方以河西(甘肅)一帶為中心,商人多從河西外出,外商第一是猶太人,次波斯人,再次是西方各國人。海上中方為嶺南人(閩粵浙南一帶皆屬之),此為閩粵海外發展之始。外方則為大食(阿拉伯),次波斯,再次為其他地中海濱人。阿拉伯人原是沙漠草野文化不高的民族,在百年內勢力東達中國,西占西班牙半島,並能維持數百年。同時由沙漠草原上的騎士轉變為驚濤駭浪中的航海家,令人驚詫不已,實為世界史上的一個特例。至今史家對此尚未能作出圓滿恰切的解釋。唐時重要海港為廣州、泉州、福州和揚州。中國輸出海上以茶葉、絲織品為大宗,輸入為鴉片、煙葉等。陸路貿易輸出仍為茶、絲,輸入則為駝、馬,因中國原不產駝,有馬而不敷用。

  (二)留學唐時外族留學於長安者甚多,盛時傳達萬人。各國人數多少不一,但總得傳播中國文化至其本土。日本漢化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三)藩屬人才的擢用以前如漢以後如宋,亦間或使用外邦人才,但遠不如唐時之盛和同等對待。太宗時用外人最多,授以兵權、高位,並不介意,其得外人助力亦大。藩將著者如:

史大奈——西突厥人 特勒馮盎——高州酋長
阿史那社爾——突厥可汗子 阿史那忠——突厥啟民可汗侄
契苾何力——鐵勒可汗孫 黑齒常之——百濟西部人
泉男生——高麗泉蓋蘇文子 李多祚——靺鞨酋長後裔
論弓仁——吐蕃人 尉遲勝——于闐國王
尚可弧——鮮卑人 安祿山——營州雜胡
史思明——營州雜胡 李光弼——久居中國外人

  以上見藩將列傳。在太宗高宗時,藩將多有使監之,但軍權在藩將手。以後使監廢去。對屬邦的人才的措置有二種方法:上策是盡量羅致,使為我用;下策是殺害,免留後患。此種情況今日猶在,英美多用前者,法日多用後一辦法。唐代宰相亦有外族,但均屬久居中國而同化的。尤其鮮卑血統的宰相頗占重要,因為李唐本身具有鮮卑血統的原故。

  (四)宗教自由 宗教對人的心理和在社會上的作用影響很大。從來中國對於外來宗教,多採取消極不問的態度,有時亦加以排斥。可是唐朝對外來宗教,都採取保護方式,甚至對他們修廟等等予以幫助。即令有些教義特別與中國倫理衝突,亦僅禁阻中國人崇信,對外人並不干涉。當時外人在華宗教有:

  (1)猶太教——猶太人當時來中國的不少,今開封仍保留些微猶太后裔痕跡。但猶太教對於中國社會,起不到什麼影響,這時的猶太教已走向衰落停頓,不是虎虎有生氣了。

  (2)景教——波斯的基督教,在唐代亦稱波斯教。它在隋甚至南北朝時已傳入中國,但發達是在阿羅本來唐而後。唐對景教很優待,特別建了寺,並度了廿一名僧人。僧人是外人或漢人或兼而有之,尚不清楚。此教宣傳力量不小,信徒不少。景教寺稱波斯寺,玄宗時波斯亡國,改稱大秦寺。這說明中國也知道此教源自羅馬。景教名未改動,至德宗時,景教仍然流行。明末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就立於德宗時代。此碑有波斯人名,尚完整。清末時曾有德人企圖以偽換真,把它弄走,沒有成功,亦屬幸事。

  襖教——波斯國教,亦稱拜火教或太陽教。相信宇宙有善惡二神,太陽代表善神,火象徵太陽,所以拜火。淨土宗的佛教和襖教有很相似之處,兩者大概有聯繫,值得研究。

  摩尼教——亦由波斯人傳入,後來回紇人信徒多,逐漸成為以回紇人為主的宗教。其教義很特別,和中國傳統觀念完全不同。如生病吃藥有罪,只須禱告;死後不衣裸葬;教徒最好獨身。此較佛教基督教嚴格,因為佛教基督教對教士才要求獨身。唐朝對摩尼教並未禁止,只是不准漢人崇信而已。其原因與回紇有功於唐,不好激怒他們而不為唐朝所用相聯繫。

  回教——創於622年,教典是可蘭經。有人以為回教在唐以前即傳入中國,實系誤會,因為唐朝從618開始,622已是唐高祖武德五年了。回教系由阿拉伯人從海上傳入,當時流行在閩粵一帶。黃巢入廣州傳說大殺回教徒,但其中民族成分不明。後回紇人尤其在宋元時信仰回教的多,於是回教在中國的重心轉移到西北,逐漸成為現在的情況。有人認為回教一名即由回紇而來,可能為事實,但尚不能完全肯定。


[1] 1938級指1938年畢業。——王敦書
[2] 751年高仙芝曾與大食作戰失敗。——王敦書


        (筆記整理者朱延輝,原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