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通與融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的互動


作者:黎紅雷
文章來源:原載《哲學動態》2006年第5期
瀏覽:428 次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會通與融合,正在成為當前中國哲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此,我談談三點看法,拋磚引玉,以就教於方家。



一、問題的背景

從1840年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融入世界,開始啟動現代化的進程。在思想界,介紹傳播西方思想與哲學成為時尚,首先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而是培根、笛卡兒以來的近代西方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然後是追溯本源,從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黑格爾等人的整個西方哲學思想經典,在中國都得到介紹與研究。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馬克思主義作為被壓迫人民與被壓迫民族的哲學,受到處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下的中國思想界的熱烈歡迎。在此前後,被介紹到中國的還有諸如實在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等一些當時西方流行的哲學思潮。

在上述西方思潮的影響下,當時的中國思想界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這就是著名的「新文化運動」。 「打倒孔家店」是當時運動的口號,表明它的主旨就是要顛覆以孔子為代表的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但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思想傳統,不是喊一聲「打倒」就可以消失的;實際上,中國傳統哲學作為內在於中國人精神血液中的文化傳統,依然被保存和延續下來。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從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面對中國革命實踐、解決中國社會實際問題的理論,為此就必然要消化和吸收一直存在於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頭腦中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是當代中國人所必須繼承的思想遺產。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戲說毛澤東是「冰淇淋式的馬克思主義者」,意思是說毛不是純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但就是因為這個「不純正」,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

以鄧小平代表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中,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色彩更加濃厚。下面僅舉三例:

第一例,「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提出,歷代讀書人都把它作為做人做學問的規範,後來毛澤東對它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解釋,鄧小平進一步把它提升為中國共產黨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第二例,「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一個國家中,可以實行兩種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鄧小平在論證時就舉出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實行北方遊牧民族的奴隸制度和南方漢人農耕方式的封建制度二者並存的例子,證明其可行性。所以鄧小平的談判對手、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由衷讚歎:「這是只有中國人才能想得出來的天才創造!」

第三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傳統的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實行市場經濟。但鄧小平指出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會主義有「市場」,資本主義有「計劃」;因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全可以成立。

實際上,無論是「一國兩制」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思維方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性思維。它的哲學根據在哪裡呢?我的回答是,來自中國人傳統的哲學圖騰——陰陽太極圖:在一個整體的圓圈中,有兩條黑白不同但彼此相抱的魚,其中黑魚的眼睛是白的,白魚的眼睛是黑的,這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整體和諧,共生共存」的形象寫照。最重要的是,這種陰陽包容性思維經過幾千年的拓展和運用,體現在中國人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已經內化為指導中國人看問題做事情的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鄧小平強調:「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在我看來,鄧小平偉大,是因為中國人民偉大、中國文化偉大、中國哲學偉大。古往今來,提出偉大設想的偉人並不少,但能夠真誠接受並實踐偉人的設想而且取得成功的民族並不多。13億中國人民能夠心領神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一國兩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類在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思想,並且付諸實踐,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難道不就是「整體和諧,陰陽包容」這一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在發揮作用,難道不正體現了中國人民偉大、中國文化偉大、中國哲學偉大嗎?

在鄧小平之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內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對外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構想。這些思想的中國文化與哲學的色彩更加明顯,究其本源,分別是中國傳統的「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與「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在當代的表述。

正由於有上述成功的背景,再加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迫切需要,才召喚著當代中國的哲學家,打破各自研究領域的局限,共同面對當前中國哲學的熱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會通與融合的問題。



二、思想的資源

為什麼剛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以下簡稱「馬中西」)的會通與融合,而不是別的什麼思想資源的會通與融合呢?

馬克思主義本來是西方文化在19世紀的產物,為什麼當代中國哲學仍然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資源?首先,這是歷史的選擇。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為了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師夷長技以制夷」,拜了多少西方思想大師和政治大國做先生,但結果都是「先生訓學生」、「先生打學生」,中國人總是直不起腰來。馬克思主義作為對現代資本主義批判的思想武器,一開始就受到深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欺凌的中國人民的發自內心的歡迎,並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其次,這也是現實的選擇。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的批判,只要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還存在,這種批判就不會過時。當然,一百多年來,由於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較「人性化」一點了。但是,其內在的本質——資本擴張的邏輯,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消解(如果有一天資本擴張邏輯消解了,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消亡了,馬克思主義也就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了)。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擴張的邏輯,體現在富國對窮國、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與壓搾,在國際關係中就是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的橫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性的資本擴張邏輯中,明顯處於劣勢。所以,選擇並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切發展中國家的生存需要;放棄這一批判資本主義的武器,就只能淪為全球擴張資本的附庸。

西方哲學在中世紀曾經是「神學的婢女」。經過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西方哲學獲得了新生。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近現代西方哲學已經成為人類思想史上建構得最為精緻的理論形態。其中,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笛卡兒為代表的理性主義,一直到現代的實在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和分析哲學,其科學精神一直是近現代西方哲學的主流。與此同時,以思維精緻著稱的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以及一些人本主義思潮,包括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叔本華和尼采的唯意志論、海德格爾和薩特的存在主義,以及當代的一些哲學思潮,包括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伽達默的哲學解釋學,以及哈貝馬斯的交往倫理學,等等。這些,都在影響並繼續發揮著提升當代中國人哲學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當代中國,從自然經濟的農業社會轉入主要以工業化為標誌的現代化過程,處在一個「正在進行時」的狀態,因此,主要反映工業革命所需要的科學精神的西方哲學,正是中國當下迫切需要的哲學資源。而由於當代全球科學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科學精神的弘揚更加具有普世的積極意義。此外,上述各種哲學思潮,作為西方社會從工業化到後工業化進程中所進行的反思的結晶,依然是當代中國人探索自己選擇的現代化道路時,所必須借鑒的思想資源。

中國有著自己悠久的獨特的哲學傳統。與早期希臘人由於對自然界的驚異(wender)而產生的以「愛智慧」為口號的哲學(philosophy)不同,古代中國人所理解的「哲學」起源於對人類社會的憂患(worry) ,而以「知人」為其口號。《尚書·皋陶謨》提出「知人曰哲」,說明古代中國人所理解的「哲」主要是知人論世的學問。在人類不同文明發展的軸心時代(公元前五世紀前後),就在古代希臘人熱中於對自然規律的探求,從而提出「自然哲學」形態的時候,古代中國以孔子、老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面對的是「禮崩樂壞」的社會秩序混亂的局面,迫切需要探索的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規律,因而產生了一個以「治」即建構合理的社會秩序與心靈秩序為宗旨的哲學形態。這就是漢代歷史學家司馬談所說的「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i]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哲學的邏輯結構是從「治論」(類似西方的政治哲學、社會哲學)開始的;「為治在人」,而「知人則哲」,進而發展到「人論」(包括人性論、人生論、道德哲學);由於「天人合一」,因而「思知人,不可不知天」,進而發展到「天論」(形上學、本體論);最後,由「知治」、「知人」、「知天」之「知」而形成了「知論」(認識論、方法論)。

這套獨特的中國哲學體系,造就了兩千多年中國古代社會「超穩定結構」的局面。中華文明在世界各大古代文明中,是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原因有很多,但這套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哲學,應該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根基。當代中國社會面臨錯綜複雜、千頭萬緒的問題。特別是當前中國的GDP人均值已經跨入1000到3000美元這一國際公認的危險線的時候,如何實現社會穩定,避免重蹈拉美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動盪的覆轍,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從執政黨到普通老百姓都關注的頭等大事。在這方面,以建立合理的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為宗旨的中國傳統哲學,具有許多重要的思想資源。最近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明顯借鑒了儒家「和諧哲學」的治道思想資源。

此外,在當今全球化的格局中,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相互並存、共同促進,應該是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合理選擇。中國已故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全球大同」的文化主張,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60週年首腦會議上提出「建立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這些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主張,引起了世界有識之士的共鳴,贏得了他們對中國、中國人、中華文化的尊敬。現在世界各國,包括企業界,都在討論「軟實力」問題。所謂「軟實力」,實質上是一個組織(國家、企業等)的文化力、影響力。如果中國傳統哲學資源面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共同問題,能夠作出積極的、有效的、富有建設性的反應,提出具有前瞻性、影響力、衝擊力的議題,這不正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嗎?



三、未來的走向

綜上所述,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簡稱「馬中西」)的會通與融合的問題,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中西」的會通與融合,將會體現出什麼樣的哲學精神,給未來的中國哲學和中國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哲學精神方面,對於當代中國的接受者而言,西方哲學的長處是科學精神(當然不僅限於科學精神),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色是人文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是實踐精神。未來的中國哲學,應該以實踐精神為基礎,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一方面指導國人深化對自然規律的探索以促進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引導國人保持對世界的人文關懷而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在哲學方法方面,西方哲學突出的是「主客二分」的分析方法,中國哲學突出的是「天人合一」的綜合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突出的是主體的批判性。未來的中國哲學,應該以主體的批判性為基礎,把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結合起來,在對客觀事物精細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對世界的宏觀把握,並保持人類作為認識主體的能動性、進取性和創造性。

在哲學與世界的關係方面,馬克斯·韋伯說過:「儒教理性主義意味著理性的適應世界,清教理性主義則意味著理性地把握世界。」 [ii] 卡爾·馬克思則說過:「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iii] 把這兩位大師的話結合起來並變通一下,我們可以這樣說:西方哲學是理性地解釋(把握)世界,中國哲學是理性地適應世界,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理性地改造世界。就人類的需要而言,理性地解釋(把握)世界、理性地適應世界、理性地改造世界,三者都不可缺少。當代中國哲學如果把三者融會貫通,對於豐富人類的理性,全面解決哲學與世界的關係問題,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哲學的現實價值方面,「馬中西」三者的融會貫通,對於中國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的影響將是巨大並且深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昭示的實踐精神和批判精神,已經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並將繼續使中華民族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西方哲學所昭示的科學精神,已經並將繼續陶冶著中國人民的科學理性,促進中國現代工業革命的完成和科學技術的騰飛,從而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傳統哲學所昭示的人文精神,經過現代化的改造和補充,必將增強中國文化在當代世界的影響力,從而提升中華民族的「軟實力」,真正使中國人民「強起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經過「馬中西」的會通與融合所產生的新的哲學形態,顯然不會是三者的簡單相加,它將有什麼樣的表現形式,現在來說還為時過早。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是人類哲學史上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哲學形態。這種新的哲學形態,一定會體現當代的時代精神,一定會具有獨特的中國氣派,一定是當代世界哲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且對當代人類社會將做出重大的貢獻!



(本文為作者於2005年11月7日在越南國家大學發表的演講稿)




--------------------------------------------------------------------------------


註釋

[i] 《史記·太史公自序》。

[ii] 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第299頁,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iii]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9 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