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名指稱的一種因果描述觀點



作者:蕢益民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瀏覽:259 次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蕢益民博士(俄亥俄州立大學)

關鍵詞:專名|指稱|描述理論|因果理論|克裡普克

本文的中文議題是:在現實世界中一個專名的指稱是怎麼被確定的?我首先介紹克裡普克對關於專名指稱的傳統描述理論的批判,然後討論克裡普克自己的因果理論及其所面臨的問題。在分析介紹埃文斯在這一課題上的重要工作的基礎上,我提議並捍衛了對上述中心議題的一種因果的和描述的解答。我辯論說這個解答結合了描述理論和因果理論各自的優點並且它能解決現在所知的關於專名指稱的各種困難。


專名指稱的一種因果描述觀點
本文的焦點是下面這個問題:在現實世界中一個專名的指稱究竟是如何被確定的? 在第一節中, 我首先介紹克裡普克對關於專名指稱的傳統描述理論的批判。 我們然後討論克裡普克自己的因果理論以及這一理論所面臨的困難。在克裡普克的工作之後不少哲學家都對專名指稱問題進行了各種有益的研究。(突出的工作包括:Berger, 1989, 2002; Chalmers, 2002; Devitt, 1981; Evans, 1973, 1982; Lance, 1984.) 在第二節中, 我將集中介紹埃文斯(Gareth Evans)的重要工作, 我將解釋為什麼他的工作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專名指稱這個課題,然後解釋為什麼他的理論還需要進一步被發展。 最後在第三節中, 我提出一種因果描述觀點, 並解釋為什麼這種觀點能處理好現在所知的關於專名指稱的各種問題和困難。
一. 傳統描述理論和克裡普克的因果理論
專名的傳統描述理論起源於弗雷格的開創性的工作。 按照弗雷格的觀點, 每個專名都有一個含義, 而這個含義可以由一個限定摹狀詞給出。 比如, 亞里斯多德這個專名的含義就可以由「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所給出。 弗雷格的理論有兩個命題:(a)一個專名的含義給出這個專名的意義; (b)一個專名的指稱是這樣被確定的:那個滿足作為專名含義的限定摹狀詞的對象就是這個專名的指稱。
克裡普克用下面的例子來反駁上述指稱命題(b)。 我們一般總是把「算術不完備定理的作者」這個摹狀詞和哥德爾這個專名連在一起。 假想這樣一種可能:這個定理實際上是一個叫施密特的人發現和證明的, 而施密特在很多年以前就死了, 那個在普林斯頓大學當教授的哥德爾只是碰巧得到了施密特的證明並以自己的名義將其發表。在這個情形中, 施密特是滿足上述摹狀詞的對象, 但我們直覺上感到那個在普林斯頓大學當教授的哥德爾才應是哥德爾這個專名的指稱。這就表明了上述命題(b)是錯誤的。
傳統描述理論還包含一種由賽爾(John Searle)提出的簇描述理論。 賽爾指出我們往往把一個專名和一簇摹狀詞連在一起, 比如亞里斯多德這個專名就和描述那個哲學家的偉大成就的一堆摹狀詞連在一起。 因此一個專名的指稱應該是這樣決定的:那個滿足和此專名連接在一起的那堆摹狀詞中的絕大多數的對象就是這個專名的指稱。克裡普克指出賽爾的這種理論也是錯誤的, 因為在上述假想情形中我們只要進一步假設施密特實際上是所有現在在哥德爾名下的數學和邏輯成果的作者, 那個在普林斯頓當教授的哥德爾把它們都佔為己有。 在這種情形下, 我們仍會覺得哥德爾這個專名的指稱不是施密特而應該是那個當教授的哥德爾。
在完成了對傳統描述理論的批判之後, 克裡普克接著提出了他自己的關於專名指稱的因果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 在現實世界中一個專名N的指稱是這樣被確定的:在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關於N的命名儀式,在這個命名儀式上, 人們或者用手指著某個對象宣佈「這就是N」,或者宣佈「N就是滿足某某摹狀詞的那個對象」。 在這個命名儀式後, N這個專名從一個說話者傳給另一個說話者並會連續不斷地傳遞下去。 在這個傳遞過程中, 每個接受者都必須有這樣的意向, 那就是他必須用N去指稱那個前一個說話者用N指稱的對象。
上述的因果指稱理論有它自己的問題, 下面我首先用具體的例子列出三種類型的問題然後分析指出它們來源於同一種困難。
第一, 和命名儀式有關的問題:假設有個當父親的在慶祝他兒子出生的晚會上喝醉了, 晚會後他回到臥室指著床上說:「就叫他傑克吧。」再進一步假設床上躺著的不是他兒子, 而是一個和嬰兒一般大小的玩具娃娃, 酒醉的父親在昏暗的燈光下誤以為那是他兒子。在這種情形下, 在命名儀式上被指著命名的對象顯然不是傑克這個專名的指稱, 所以即便是「命名儀式」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也需要進一步的澄清。
第二, 和接受者意向有關的問題:根據因果理論, 在一個專名的傳遞過程中, 每一個接受者都必須有意向用這個專名去指稱同一個對象。 但是不是每個接受者都一定會有這樣的意向, 即使有這樣的意向, 他們也不一定有能力將此意向貫徹落實。 例如,歷史上馬達加斯加這個專名原來是被用來指稱非洲大陸的某個區域的, 但後來因為誤聽和誤解, 這個專名漸漸地變成像現在這樣被用來指稱一個非洲的島嶼了。
第三, 關於指稱轉變的問題:在其1973年的論文《名字的因果理論》中, 埃文斯首先指出指稱轉變這一現象, 他讓我們想像下面的情形:有兩個嬰兒同時誕生在一家醫院, 他們的母親正式給他們各自起了名字,一個叫比爾, 一個叫亨利。 但是不久一個護士因為粗心把兩個嬰兒調換了, 並且這一錯誤從此再也沒有被發現,結果那個在醫院被命名為比爾的嬰兒從小到大都是被叫做亨利。 幾十年之後, 我們覺得這個人就是亨利或者說他是亨利這個專名的指稱, 而不是比爾這個專名的指稱。 同樣地那個在醫院被命名為亨利的人許多年後變成了比爾這個專名的指稱。
讓我們分析一下造成上述三種類型的問題的根源。 根據因果理論, 從起初的命名儀式開始, 一個專名在由說話者組成的因果鏈上傳遞, 同時伴隨著保證指稱不變的說話者們的意向鏈。 讓我們將由這三種因素構成的決定專名指稱的因果歷史過程稱為「克裡普克式的因果網絡」。上述因果理論隱含著這樣一個假設,那就是一個專名的克裡普克式的因果網絡只包含一個被說話者們當作這個專名的指稱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在最初的命名儀式上就被確定了。但從上面的三個具體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實際生活中這個隱含的假設往往是不對的。因為一個克裡普克式的因果網絡往往包含多個被說話者們當作專名指稱的對象, 而且往往最終成為指稱的那個對象並不是那個在最初命名儀式上被指的對象。 這就是造成上述各種反例的共同根源。
二. 埃文斯的早期和晚期理論
埃文斯在專名指稱問題上的早期工作主要包含在他1973年發表的《名字的因果理論》一文中, 他的早期理論包括下列幾個主要觀點。
第一, 根據傳統的描述理論, 一個對像只要滿足或者更形象地說是吻合一個專名所擁有的摹狀詞的絕大多數, 這個對象就是這個專名的指稱。 埃文斯說這個理論含有某種荒謬的東西, 那就是一個對象可以在因果上和說話者及其語言社區完全隔離, 只是通過它比其他任何對像更吻合於摹狀詞就可以成為指稱。 這種荒謬類似於有人聲稱自己看到過和自己的眼睛沒有任何因果接觸的東西,根據只是這個東西和他的某個視覺印象吻合得很好。
埃文斯和克裡普克都認為在確定專名指稱的過程中, 如果沒有對象和說話者及其社區之間的因果關係或因果接觸, 那將是荒謬的。 但埃文斯認為克裡普克把這種必不可少的因果關係放錯了地方,主要的因果關係存在於作為指稱的對象的活動及包含這個對象的事件和這些活動與事件所引起的說話者所擁有的關於專名的信息之間, 而不是如克裡普克所說的存在於一個對像在最初的儀式上被命名和現在說話者仍用這個名字這兩件事之間。
第二, 埃文斯的主要提議是這樣的:和說話者所擁有的與一個專名有關的信息相吻合併不能使一個對像成為這個專名的指稱, 專名的指稱應該是那個作為引起這些信息的因果源(causal source)的對象。 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涉及多個對象, 那麼專名的指稱應該是那個作為引起這些信息的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dominant causal source)的對象, 「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可被理解為那個導致說話者擁有絕大多數重要信息的東西。
第三, 有了上述的新理論, 埃文斯稱克裡普克關於哥德爾的例子(這種例子所提供的對傳統描述理論的批判常被稱為「語義論證」)可以這樣來處理:那個在大學當教授的哥德爾通過將別人的成果佔為己有並發表在自己名下的行為就成了「哥德爾是算術不完備定理的作者」這一信息的因果源,因為他的這一行為在因果上直接造成了現在的說話者們相信這一信息。 而施密特雖然滿足這條信息, 卻不是這條信息的因果源。 因此根據埃文斯的新理論, 那個在大學當教授的哥德爾應該是哥德爾這個專名的指稱, 而不是施密特, 這個結論和我們的直覺是一致的。 埃文斯相信他的新理論解決了克裡普克的語義論證。
我同意埃文斯關於在決定專名指稱的過程中, 對像和信息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必不可缺的觀點。 我也同意他關於作為說話者所擁有的信息的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的對象是指稱的思想很重要。 但是我覺得他對「說話者所擁有的和一個專名有關的信息」這一概念的解釋和運用是有問題的, 因為他把這個概念理解成為少數幾條現在的說話者所知道的關於這個專名指稱的重要成就或事件的信息。 以哥德爾這個專名為例, 他只考慮「哥德爾是算術不完備定理的作者」這一條信息 , 並稱作為這條信息的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的對象就應該是哥德爾這個專名的指稱, 我認為他的上述論斷是錯誤的, 下面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改進過的哥德爾案例:我們將克裡普克原來的故事作如下修改。我們假設那個在普林斯頓當教授的叫做哥德爾的人在很多年以前在維也納殺害了一個叫施密特的人並偷了他關於算術不完備定理的證明。 這個人, 我們暫且稱他為「M」, 還犯了一系列其它的罪行, 他很長一段時間過著沒有身份的逃亡生活。
假設M這個在逃犯碰巧遇見K這個人, K從剛出生起就和哥德爾媽媽及哥德爾爸爸生活在一起並且幾十年來一直叫「克特?哥德爾」(Kurt G?del)。 M發現他和K長得非常相像, 為了能有個身份好安頓下來, M謀殺了K, 然後自己以「克特?哥德爾」的身份出現。 他隨即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表了偷來的算術不完備定理的證明並因此當上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最後我們假設作為報應他一當上教授馬上就死於心肌梗塞。
上述的情形涉及三個對像:(1)作為滿足「算術不完備定理的作者」這一信息的施密特, (2)作為「算術不完備定理的作者」這一信息的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的M, (3)作為以「克特?哥德爾」這個名字生活了幾十年的K。
我們看到傳統描述理論是錯的,因為施密特不是哥德爾這個專名的指稱。 更重要的是這個例子顯示埃文斯的上述新理論也是錯誤的, 因為根據他的理論, M作為 「算術不完備定理的作者」這一信息的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應該是哥德爾這個專名的指稱,但是我們覺得在上述情形中克特?哥德爾這個專名的指稱應該是K而不是M。那麼克裡普克的因果理論是否可以用來解釋上述案例呢?我們只要稍作修改, 即假設哥德爾一家在醫院為他們剛出生的嬰兒舉行過一個宗教色彩很濃的命名儀式,但是在儀式上護士錯抱了另一個嬰兒L來, 命名儀式後護士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便悄悄換了回來。我們看到L作為在命名儀式上被指著命名為「克特?哥德爾」的對象顯然不是這個專名的指稱,所以說克裡普克的因果理論是不對的, 因為它完全依賴於在命名儀式上那一瞬間的因果接觸。
下面是我對上述案件的分析。我認為在克裡普克原來的故事中,我們在直覺上選擇那個在大學當教授的哥德爾作為專名的指稱,並不是因為他僅僅是那一條信息的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我們那樣做的實際原因是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認識到那個當教授的哥德爾已經在我們的社區裡生活了一輩子。他和我們社區的各種成員有過數不清的因果接觸。如果我們詢問和哥德爾一家熟悉的人:他的親戚,朋友,同事,他的老師,同學,和學生,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會告訴你一些他們自己和一個他們認為是哥德爾的人打交道的事。關於這些因果接觸的許多信息也許已被忘記或永遠遺失了,但是它們作為歷史事實都應該是存在的。
我覺得上述所有這些信息集中起來應該在決定專名指稱的過程中起重要的和決定性的作用。換句話說, 如果那些描述我們社區對一個專名的用法(our community uses of the name)的所有信息或摹狀詞集中起來有一個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那麼作為這個因果源的對象就應該是這個專名的指稱。在克裡普克的原始案例中,那個當教授的哥德爾是描述我們社區對哥德爾這個專名的用法的所有信息的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所以他是這個專名的指稱。在改進過的案例中,K, 那個被M謀殺因此與「算術不完備定理的作者」這條信息毫無關聯的人,卻是那些描述我們社區對哥德爾這個專名的幾十年的的用法的所有信息的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所以K是這個專名的指稱,而不是如埃文斯新理論所稱的M。
總結起來埃文斯的早期理論在改進後可以被表達如下:如果描述我們社區對一個專名的用法的所有信息或摹狀詞存在一個占統治地位的因果源,那麼作為這個因果源的對象就是這個專名的指稱。很重要的是在上述信息中一些關於歷史上我們社區對這個專名的運用的信息可能已經遺失,所以現在的說話者並不知道這些信息,但是這些遺失的歷史信息在決定專名指稱時也會起到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這個理論向我們展示了決定專名指稱的社會的和歷史的因素。
下面我們轉而討論埃文斯晚期的理論,他晚期的主要工作包含在其1982年出版的著作《各種各樣的指稱》中, 他晚期的思想主要包括下列幾個重要的觀點。
第一, 在我們社區運用一個專名N去指稱某個對象X的語言實踐中,存在著由某些說話者組成的一個核心群體,這個核心群體中的成員是通過和X本身熟悉而進入這個包含N的語言實踐的, 並且他們都有在以後的其它場合中重新辨認X的能力。埃文斯稱這個核心群體中的成員為N這個專名的「製造者」(producers)。 N的製造者們不僅僅是用N指稱X,他們還不時地和 X有因果接觸並且將從這些因果接觸中所得到的信息在社區中傳播。 社區中的非核心群體成員和X不熟,他們自己也沒有辨認X的能力,但是他們通過從N的製造者那兒獲得的信息而進入含有N的語言實踐, 埃文斯稱這些成員為N的「消費者」(consumers)。
第二, 如果有一個對像被一個專名N的製造者們有規律地且始終如一地(regularly and consistently)辨認為N的指稱,那麼這個對象就是N的指稱。
第三, 在N的製造者們與這一固定對象的因果接觸中,他們所得到的關於N的指稱的信息有許多可能是錯的,並且這些錯誤的信息有可能在整個社區蔓延開來, 但這並不能改變這一固定對像仍是N的指稱的事實。
我們看到埃文斯晚期指稱理論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專名N的指稱是那個被N的製造者們有規律地且始終如一地辨認為N的指稱的對象。下面我將用兩個具體的反例來說明為什麼上述理論是有問題的,並解釋我們應該怎麼去改進和發展這一理論。
關於我珍愛的一條叫娜娜的狗的案例: 假設我家有一條名叫娜娜的狗,而我們不知道的是在我家附近有一條和娜娜看上去一摸一樣的狗,兩條狗經常輪換著在我們面前出現,我們從來就把兩條狗都當作娜娜。換句話說,作為娜娜這個專名的製造者, 我們是有規律地且始終如一地把兩條狗都辨認為娜娜這個專名的指稱。
按照埃文斯的理論,這兩條狗都應是娜娜這個專名的指稱。但是假設我對娜娜感情很深,因為它是這樣一條狗:它曾經奮不顧身地用身體擋住歹徒射向我女兒的子彈, 它因此救了我女兒的命而自己卻身負重傷。 它是由我奶奶在它很小的時候撿回來並養大的, 當我奶奶去世的時候,娜娜非常悲傷它在奶奶的墓前呆著不動也不吃一連好幾天。有一次大地震前,娜娜硬是把我們一個個地拽出來因而救了很多人的命。有一次我因特別的原因不得不把娜娜送給別人,但它跑了3000里地又回來了並且再也不肯離去。反正就讓我們假設娜娜就是這樣一條讓人感動的神奇的狗, 並且它還做了許多對我們家有重大意義的事。
當我發現在兩條表面上我根本無法分清的狗中,只有一條滿足上述這些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的信息時, 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娜娜就是那條狗, 那條做了如此這般神奇的讓人感動的事的狗。而我犯了個錯誤,那就是我有規律地且始終如一地同時把另一條根本不相干的狗也辨認為娜娜,但那只是我的錯誤,那條狗不是娜娜。」
關於薩達姆及起其替身的案例: 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我們知道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可能有好幾個替身。 讓我們把情況簡單化,理想化:假設薩達姆從很小的時候就和另一個長得和他一模一樣的人商量好做他的替身,這個替身頭腦非常簡單,對薩達姆也很忠心,所以幾十年來在許多危險的場合他都代替薩達姆出現做一些唸唸講稿,握手擁抱,揮手致意等等簡單的動作。而所有在伊拉克近代政治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和薩達姆這個名字有關的事都是薩達姆自己幹的。 假設無論在伊拉克或美國從來都沒有人能把他們區分開來,也就是說薩達姆這個專名的製造者們總是有規律地且始終如一地將這兩個對像辨認為薩達姆這個專名的的指稱。但是我們覺得真正的薩達姆只有一個,美國人拚命要抓那個真的薩達姆而不是他的替身,因為真正的薩達姆是那個滿足和薩達姆這個專名連接在一起的絕大多數重要信息的對象。因為他真正滿足這些信息,所以美國才覺得他對其構成威脅並且應該受到懲罰,所以美國才會想方設法地抓他。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看到在決定專名的指稱時,僅僅滿足「被專名N的製造者們有規律地且始終如一地辨認為N的指稱」這一條是不夠的,有的時候有好幾個對象都會滿足這個條件,但其中只有一個對像才真正是N的指稱,因為只有那一個對像滿足和N連結在一起的重要的描述性的信息。作為推論我們看到在決定專名指稱時, 滿足和專名連接在一起的重要信息有時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怎樣在發展埃文斯的指稱理論的過程中將這一點也考慮和包括進去,將是我們在下一節的任務。
三. 專名指稱的一種因果描述觀點
我們可以把以上所有對專名指稱問題的討論總結概括如下:
(1) 傳統描述理論稱一個專名的指稱應該滿足絕大多數和這個專名連接在一起的關於偉大成就或重大事件的信息; 埃文斯早期理論則稱專名的指稱不必滿足只需占統治地位地導致現在的說話者擁有或相信上述的這些信息; 我用實例辯論說我們不能只局限於和專名指稱的偉大成就或重大事件有關的信息,而應該考慮所有關於我們社區對這一專名的運用的信息, 值得強調的是也許有許多關於歷史上這個專名的用法的信息已經遺失,因而不被現在的說話者們所知道。
(2)克裡普克因果理論稱在克裡普克式的因果網絡中, 專名的指稱可由在最初命名儀式上的一次因果接觸而被確定; 埃文斯晚期理論則稱專名的指稱必須由製造者們與對象的在一個歷史進程中的許多次有規律的連貫的因果接觸中才能被確定。而這兩種理論的共同點是它們都認為滿足和專名連接在一起的信息在決定專名指稱時不起決定性作用, 我用實例解釋了為什麼我堅決反對這一錯誤的觀念。
我們這篇文章的中心問題是: 在現實世界中一個專名的指稱是怎樣被確定的?下面是我對這一問題的初步解答:假設在專名N的克裡普克式的因果網絡中包含有多個被說話者認為是N的指稱的對象。(我先前解釋過這是導致克式因果理論各種困難的根源。)一個典型的關於N的社區用法是這樣的:
(S) N 是 F。
讓我們稱一個實際上滿足(S)的對象為這個關於N的社區用法的真值承受者(truth bearer), 並且稱一個不滿足(S)但通過和說話者的因果接觸而導致說話者相信或運用(S)的對象為這個關於N的社區用法的因果承受者(causal bearer)。
因此每一個上述因果網絡所涉及的對象都可能是關於N的某些社區用法的真值承受者, 同時它又可能是關於N的另一些社區用法的因果承受者,這兩個因素在我們決定這個對象是否是N的指稱時都應被考慮。 在考慮了所有關於N的社區用法後,我們就會得出這個對象通過上述兩種方式對所有關於N的社區用法的整體貢獻。
在考慮了所有克式因果網絡所涉及的對象的整體貢獻後, 如果有一個對象的整體貢獻是占統治地位的,而且其它所有對象的整體貢獻和它相比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那麼我們可以稱這個對象是所有關於N的社區用法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承受者(dominant bearer),並且這個占統治地位的承受者就應該被確定是N這個專名的指稱。
讀者可以檢驗這一解答可以用來解釋前面我們討論過的所有案例:從在大學當教授的那個哥德爾,到被M謀殺的K, 從神奇的狗娜娜, 到真正的薩達姆其人,他們之所以成為各自專名的指稱都可被解釋為他們對各自專名的所有社區用法以滿足或導致這兩種方式作出了占統治地位的貢獻。
為了進一步完善上面的解答,下面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強調一種在確定專名指稱過程中的重要現象,我稱它為「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有條件的遵從(our conditional deference to the real world)」的現象。
關於作為一個外星球儀器的亞里斯多德的案例:假設在亞里斯多德剛出生不久,當時已很先進的外星人就把他悄悄地調走了。這些外星人放送過來一個精妙的儀器,這個儀器在表面上和一個西紅柿一模一樣,也就是說它看起來,摸起來,聞起來,吃起來都和地球上一個真正的西紅柿毫無區別,但同時它又是一個非常精緻和複雜的儀器。這些外星人可以遙控操縱這個儀器使它在自己周圍產生一個人體狀的視覺效果,並且這個儀器還能在自己周圍產生一種類似於磁場一樣的另一種特殊的場。一個場具有人體的形狀,這樣當地球人和這個場有觸覺接觸時就會在觸覺上感到那兒好像有一個人的身體。當然在程序控制下這兩種視覺和觸覺的效應都會以一個地球人正常的生長,衰老過程而相應變化。所有所謂「亞里斯多德」這個人所做的事,包括那些偉大的哲學成就,都是由不同的程序控制操縱而完成的。
在上述情形中,這個和西紅柿一樣的東西在因果上導致了所有和亞里斯多德這個專名有關的社區用法,從而它成為這些社區用法的占統治地位的承受者,按上述的解答, 這個東西應該是亞里斯多德這個專名的指稱。但是當我們瞭解到所有的事實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會拒絕把這個西紅柿一樣的東西當作亞里斯多德。我們會說:「我們所說的亞里斯多德,那個作為偉大哲學家的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那些該死的外星人用了個番茄一樣的東西來糊弄我們。」這就構成了對上述解答的一個反例。
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反例。當我們用一個專名的所有社區用法的占統治地位的承受者來決定這個專名的指稱時, 我們預計到最後確定的作為指稱的對象可能會不滿足許多我們現在的用法或信息。但這沒關係,關於這個選出的指稱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對象的問題,我們「遵從」於現實世界,也就是說在現實世界中這個被通過上述方法選出的作為指稱的對象實際上是一個什麼東西,我們就接受這個東西作為這一專名的指稱。我們然後改正過去的錯誤用法或信息,讓它們與現實世界中的事實相符。
然而上述反例告訴我們,我們「對現實世界的遵從」不是無條件的盲從,而是有條件的遵從。也就是說我們關於一個專名的所有社區用法集中起來對這個專名的指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是有一定約束的。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怪異的東西都可能在因果上導致我們關於一個專名的所有的社區用法,但是如果這個東西和我們的社區用法差得太離譜,那麼我們就會拒絕接受這個東西作為專名的指稱。我把這種現象稱為「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有條件的遵從」。 這種現象也顯示了和一個專名連接在一起的描述的信息集中起來在決定專名指稱中的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加上了對上述現象的考慮後,我對本文中心問題的最終解答是這樣的:在一個專名的克裡普克式的因果網絡中,那個既是我們所有關於這個專名的社區用法的占統治地位的承受者,又滿足我們對現實世界有條件的遵從這一約束的對象就是這個專名的指稱。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上述關於專名指稱的因果描述觀點是怎樣處理我們在第一節提到的因果理論所面臨的三種類型的困難的。首先是和命名儀式有關的問題,在那個酒醉父親的例子中,我們看到在隨後的日子裡,他的兒子(而不是那個玩具娃娃)會很快成為關於傑克這個專名的社區用法的占統治地位的承受者,因此他的兒子就應該是傑克這個專名的指稱。其次是和接受者意向有關的問題, 在關於馬達加斯加的例子中, 我們看到因為最初的誤聽和誤解,許多年後那個非洲的島嶼漸漸變成了關於馬達加斯加這個專名的社區用法的占統治地位的承受者,因此這個島嶼就代替了非洲的某個區域成了這個專名的指稱。最後是關於指稱轉變的問題, 在埃文斯的比爾和亨利相調換的例子中, 我們看到在調換的幾十年後,那個最初被命名為比爾的人漸漸地成了關於亨利這個專名的社區用法的占統治地位的承受者,因此他就成了亨利這個專名的指稱,同樣的解釋可以用到比爾這個專名的指稱上。當然在這三個例子中,我們對現實世界有條件的遵從這一約束都是滿足的。
本文中我們看到了在專名指稱問題上描述理論和因果理論的對立和爭論,我的想法是這兩種理論並不是完全排斥的,我們可以將它們各自的優點結合起來而得到一種因果描述的觀點,並用它來解決現在所知的和專名指稱有關的各種困難。


參考文獻
Berger, Alan, 1989, 「A Theory of Reference Transmission and Reference Change」, in
French, Uehling, Wittstein, eds, 1989,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Volume 14,
pp. 180-198.
Berger, Alan, 2002, Terms and Truth,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halmers, David, 2002, 「On Sense and Intension」, in J. Tomberlin,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6: Language and Mind, Blackwell, pp. 135-182.
Devitt, Michael, 1981, Design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Evans, Gareth, 1973, 「The Causal Theory of Names」,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 Volume 47, pp. 187-208.
Evans, Gareth, 1982, The Varieties of Refer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ge, Gottlob, 1952, 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Trans. P. Geach &
M. Black, Oxford: Basil Blackwell.
Kripke, Saul,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nce, Mark, 1984, 「Reference Without Causation」, Philosophical Studies 45, pp. 335-
351.
Searle, John, 1958, 「Proper Names」, Mind 67, pp. 166-1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