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創新就沒有哲學家



作者:宋圭武
文章來源:作者惠寄
瀏覽:232 次





哲學家應當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框架體系。而產生思想的前提條件是創新。
創新主要有三種類型:思想創新、科學創新、技術創新。思想創新是最廣義的一種創新;科學創新是思想創新在科學上的擴展;而技術創新屬於實務型創新,其深層的背景是思想創新和科學創新。對於三種類型的創新而言,思想創新是基礎性的,科學創新是方法論的,而技術創新則是工藝性的。三者屬於不同的層次和範疇。思想創新是靈魂,科學創新是主導,技術創新是工具。
要有哲學家,關鍵是要有思想創新。
從秦始皇的「楚書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獄,我們可以看出,幾千年的中國發展歷史,其實是一部對思想創新恣意摧殘和壓抑的歷史。
缺乏思想創新,產生不了哲學家也就是一種必然。
為什麼在中國會缺乏思想創新?
關鍵:封建專制體制本質上是阻礙思想創新的。
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思想只能成為權力的奴婢;否則,自己就沒有生存的空間。
思想創新是封建專制的天敵。有封建專制,就不會允許思想創新的存在。
在專制體制下,只有「權學」,而不會產生哲學;只會產生「奴家」,而不會產生哲學家。
另外,中國落後的小農經濟生產水平是制約中國思想創新的經濟因素。小農經濟更偏好經驗層面和技術層面的創新,而不偏好影響宏觀層面的思想創新。
還有,文化的制約也是一個方面。影響中國人創新精神的除了政治和經濟原因外,中國文化中所表現出的功利主義、現實主義、權威主義、平均主義、血緣主義等傾向也不利於思想的創新。一個獨立思想體系的形成,需要一個人付出巨大的投入,需要不計功利的計算,需要一種殉道精神和持續不斷的思考;另外,權威也不喜歡創新,創新是對權威的反叛,思想創新更是對權威的反叛;還有,創新也需要一種個人的獨立,尤其是思想創新更需要。
當然,文化、經濟、政治是相互關聯的。在均衡狀態下,三者是一個有機統一體,是三位一體的。小農經濟、集權政治、儒家文化三者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三位一體的均衡結構。在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結構的合力作用下,中國的思想創新就只能有火花,而難以產生人類精神的「火炬」。
也有人認為,中國缺乏思想創新,主要原因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其實這是一個不準確的判斷。思維方式與創新是兩個不同的範疇。思維方式是創新的內容之一,思維方式不是根本,創新才是根本。創新決定思維方式的變革,而思維方式並不決定創新。當然,思維方式會影響創新的方向和速度,但並不是決定因素。思維方式本身是總體性原因的一個結果。解決思維方式的關鍵,仍是創新。正是由於中國缺乏創新的內在機理,所以思維方式的禁錮和片面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所以,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是中國解決創新問題的根本,也是中國產生哲學家的基礎;這裡,尤其要注重體制改革。

宋圭武寫於2006年元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