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錄影像的力與痛
作者:呂新雨
文章來源:雲之南紀錄影像論壇
瀏覽:281 次
雲之南紀錄影像論壇以展示民間紀錄影像為主。在這裡,無論體制內外,所有導演都是平等的,影像是他們發言的唯一形式,而不是權力。在這裡,筆者真實地看到中國紀錄影像的新發展和新力量。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新紀錄運動的第一個階段已經完成,個人作品中反抗舊烏托邦的衝動逐漸淡化。第二階段開始於90年代中後期,伴隨著DV的興起而出現。新生代創作者從先鋒藝術領域,從學習電影、藝術、媒體的學生中,還有只是希望進行個人影像表達的年輕人中大量湧現。他們把先鋒的實驗精神和對電影語言的探索帶到紀錄片創作中,對形式和個人的關注可以壓倒一切,有時甚至只是純形式上的反叛。
但在題材上,他們一如既往地關注邊緣人群,而且更加激進。性別認同、少數民族、殘疾人群、底層生活、失地農民以及邊緣藝術家,涵蓋面更加廣闊。在這個意義上,這與第一階段的新紀錄運動是在同一脈絡下的擴展。在大變動的時代,一切固定的東西都消散了。因此即便是非常個人化的影像,如本次參賽的《結婚》、《失散》,也是整個時代命運的一部分。但是,重大的社會性變動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應該被紀錄影像所忽視,這正是《淹沒》的意義,記錄著由於三峽工程而被淹沒的一座城市的命運。
鄉村還在承載鄉愁的時候,中國很多中小城市陷入失業和由此帶來的人生意義喪失的危機中,於是出現了一種對城市的新描述。與對城市底層的人道主義描述不同,那是一種失意的人生感覺,沒有希望的人群在慾望中無助地掙扎,殘酷而冷漠。這種殘酷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世界的荒涼,是整個群體的崩塌。如黃文海的《喧嘩的塵土》,如胡新宇的《男人》,還有章明的《巫山之春》。
這幾部影片有一種共同的特性,就是攝影機對被攝者隱私的侵犯,以及私領域和公領域的相互混淆與轉換。DV對私領域介入的方便,使得攝影機倫理和由此帶來的問題再一次衝擊我們。暴露的深刻以及道德的冷漠所引發的不安甚至恐懼,來源於它侵犯了直接的現實本身——這是我們本能地希望保護的。但這類作品不約而同地出現有它自己的理由,是一種時代的徵兆。
也許,鄉村題材的繁榮和這類「去道德化」的城市題材影片的出現,兩者之間存有一種內部的聯繫性,前者的肯定和後者的否定正是一種相互的對比和因果。在我看來,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一個多元的紀錄影像時代,鏡頭既指向別人也對準自己,既建構歷史也介入現實。種種複雜的糾纏中,中國的紀錄影像如黑暗中的礦工,舉著鎬頭,向著歷史、時代和人的內心之礦脈縱深處,開掘並延伸著。它帶給我們的既有期待也有痛楚——這個時代和社會的痛楚,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作者:呂新雨
文章來源:雲之南紀錄影像論壇
瀏覽:281 次
雲之南紀錄影像論壇以展示民間紀錄影像為主。在這裡,無論體制內外,所有導演都是平等的,影像是他們發言的唯一形式,而不是權力。在這裡,筆者真實地看到中國紀錄影像的新發展和新力量。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新紀錄運動的第一個階段已經完成,個人作品中反抗舊烏托邦的衝動逐漸淡化。第二階段開始於90年代中後期,伴隨著DV的興起而出現。新生代創作者從先鋒藝術領域,從學習電影、藝術、媒體的學生中,還有只是希望進行個人影像表達的年輕人中大量湧現。他們把先鋒的實驗精神和對電影語言的探索帶到紀錄片創作中,對形式和個人的關注可以壓倒一切,有時甚至只是純形式上的反叛。
但在題材上,他們一如既往地關注邊緣人群,而且更加激進。性別認同、少數民族、殘疾人群、底層生活、失地農民以及邊緣藝術家,涵蓋面更加廣闊。在這個意義上,這與第一階段的新紀錄運動是在同一脈絡下的擴展。在大變動的時代,一切固定的東西都消散了。因此即便是非常個人化的影像,如本次參賽的《結婚》、《失散》,也是整個時代命運的一部分。但是,重大的社會性變動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應該被紀錄影像所忽視,這正是《淹沒》的意義,記錄著由於三峽工程而被淹沒的一座城市的命運。
鄉村還在承載鄉愁的時候,中國很多中小城市陷入失業和由此帶來的人生意義喪失的危機中,於是出現了一種對城市的新描述。與對城市底層的人道主義描述不同,那是一種失意的人生感覺,沒有希望的人群在慾望中無助地掙扎,殘酷而冷漠。這種殘酷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世界的荒涼,是整個群體的崩塌。如黃文海的《喧嘩的塵土》,如胡新宇的《男人》,還有章明的《巫山之春》。
這幾部影片有一種共同的特性,就是攝影機對被攝者隱私的侵犯,以及私領域和公領域的相互混淆與轉換。DV對私領域介入的方便,使得攝影機倫理和由此帶來的問題再一次衝擊我們。暴露的深刻以及道德的冷漠所引發的不安甚至恐懼,來源於它侵犯了直接的現實本身——這是我們本能地希望保護的。但這類作品不約而同地出現有它自己的理由,是一種時代的徵兆。
也許,鄉村題材的繁榮和這類「去道德化」的城市題材影片的出現,兩者之間存有一種內部的聯繫性,前者的肯定和後者的否定正是一種相互的對比和因果。在我看來,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一個多元的紀錄影像時代,鏡頭既指向別人也對準自己,既建構歷史也介入現實。種種複雜的糾纏中,中國的紀錄影像如黑暗中的礦工,舉著鎬頭,向著歷史、時代和人的內心之礦脈縱深處,開掘並延伸著。它帶給我們的既有期待也有痛楚——這個時代和社會的痛楚,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