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鷗外生日快樂


你上次說的那個索菲亞水上芭蕾美少女現在人在哪裡


龜派氣功


哈哈哈哈


哥雅
Goya (y Lucientes), Francisco (Jose) de



(1746.3.30,西班牙 芬德托多斯?1828.4.16,法國 波爾多)
亦譯戈雅。



哥雅,選自《狂想曲》組畫的自畫像,蝕刻畫,約繪於1798年。Francisco de Goya, self-portrait from Los caprichos series, etching, c. 1798
By courtesy of the Biblioteca Nacional, Madrid


  西班牙著名畫家,以奇異多變的油畫、素描和版畫形式深刻反映當代的社會政治動亂,對19世紀後期歐洲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運動的領袖們影響很大,在20世紀,他的作品仍為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所尊崇。其最初從何塞‧魯贊‧伊‧馬爾蒂尼斯(Jose Luzan y Martinez)學畫,後到馬德里成為宮廷畫師巴耶烏(Francisco Bayeu)的學生。早年所作的宗教畫受流行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尤其是威尼斯畫家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影響。



  進入宮廷後(1775),他創作的60多幅掛毯草圖明顯表現出當時西班牙宮廷藝術指導者、德國藝術家門格斯(Anton Raphael Mengs)明晰、單純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哥雅從研究委拉斯開茲(Diego Velazquez)作品著手,開始形成自己風格。他將皇宮收藏的一批委拉斯開茲油畫翻刻成蝕版畫,並參照這種自然寫實手法繪成《基督受難圖》(Christ on the Cross,1780),這使他成為皇家美術院成員,後升任副院長(1785)。在此期間他畫的達官貴人肖像,都令人想起委拉斯開茲的同類作品來。哥雅藝術的成熟期正值法國大革命爆發。社會的腐敗和統治者的無能使他深感憤懣。1792年因病耳聾後,辭去了美術院院長職務,以通俗諷刺畫形式,抨擊國家、教會的愚昧與奢侈的弊病。1799年出版的《狂想曲》(Los caprichos)組畫是版畫史上重大成就之一,哥雅嫻熟地為最新發展的凹版腐蝕技法增添了色調效果。



  在拿破崙軍隊侵占西班牙期間,哥雅將親眼目睹的場面載入版畫集《戰爭的災難》(Los desastres de la guerra,1863年第一版)。並作《1808年5月2日︰馬木路克起義》和《1808年5月3日 ︰槍殺馬德里保衛者》(均1814年)兩幅巨作,謳歌英勇的人民起義。哥雅晚年作品,如裝飾家鄉「聾人寓所」的「黑色繪畫」(1820?1823)和版畫集《諺語》(Los proverbios,1820??1824),已夢魘似地反映出憤世嫉俗的悲觀心理,他於1824年僑居法國波爾多,直至逝世。他的肖像代表作,如《托娜‧依莎貝爾‧德‧鮑賽爾》(Dona Isabel de Porcel,1806?)、《查理四世一家》(1800)和《唐‧何塞‧比奧‧德‧摩林》(Don Jose Pio de Molina,1827?1828)等,也一直享有極高的聲譽。


克魯泡特金
Kropotkin, Peter


(1842.12.21,俄羅斯 莫斯科?1921.2.8,莫斯科附近的德米特羅夫)
俄語全名彼得‧阿列克塞維奇‧克魯泡特金(Pyotr Alekseyevich Kropotkin)。



克魯泡特金
Brown Brothers


  俄國革命者和地理學家,無政府主義運動的最高領袖和理論家。克魯泡特金之父為世襲親王,他在貴冑士官學校畢業後曾任沙皇侍從。1862?1867年在西伯利亞當軍官,業餘從事動物研究和地理觀察,經過實地考察,提出該地山脈結構走向的新見解,修正了東亞地圖;他對地質的研究,豐富了冰河時期亞洲冰河作用的知識。他的成就很快得到科學界的承認,在他面前敞開一條走向光輝科學事業的大道。但1871年他拒絕出任俄國地理學會祕書職位,並拋棄了貴族繼承權,決心獻身於社會正義事業。在西伯利亞時他的思想已傾向無政府主義,即廢除一切政府形式的學說;1872年訪問瑞士,眼見侏羅山區鐘錶工人自願組成互助的團體,更增強了他反對一切政府形式的信念。後來回到俄國參加革命活動,1874年被捕,兩年後越獄逃逸,浪跡西歐,大部分時間旅居瑞士。從這時起逐漸成為著名的無政府主義活動家。1881年瑞士政府在俄國要求下把他驅逐出境,他乃移居法國,再次以?造的煽惑罪被捕,服刑3年,1886年獲釋。



  此後在英國定居30年之久,直到1917年俄國革命後,始返回祖國。這時克魯泡特金已是75歲高齡,1917年6月,他回到故鄉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謝絕了臨時政府要他出任教育部長的邀請,他認為人類社會獲得解放的前景無比光明,看到工農自發組成的蘇維埃以取代政府,以為可以出現沒有國家的社會。但布爾什維克實行專政,他又幻滅了。他對一位友人講︰「這種做法埋葬了革命」。他認為布爾什維克派的行動,已經證明革命是不能製造的,即革命不能採用專政手段,而必須採用解放的辦法去實現。



  他寫了不少有影響的作品,最重要的有《造反的話》(Paroles d'un revolte,1885)、《在俄國和法國監獄中》(1887)、《田野、工廠和工場》(1899)、《一個革命者回憶錄》(1899)、《互助論》(Mutual Aid,1902)、《俄國文學》(1905)、《1789?1793年偉大的法國革命》(1909)。《互助論》是他的不朽巨著,書中提出儘管達爾文主義者主張適者生存,而進化的重要因素仍然是合作,不是競爭,人類前途趨向分散的、非政治的和合作的社會,在那種社會裡人的才能不受規章制度、宗教和軍隊的干預而得到充分發揮。他的「無政府共產主義」,主張以物品和勞務的自由分配代替私人財產和不平等的收入;主張按需要定工資的原則,每個人不管出多少勞力,都可以從公共倉庫取去他自己認為必要的東西。要實行這種美好理想,重點在於對青少年的教育等等。他認為青少年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重視戶外教育,要學生在參加勞動和觀察事物中學習。這一設想,為現代教育理論專家們所普遍接受。克魯泡特金根據自己監獄生活的經驗,倡議應對監獄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



  1917年後,他在蘇聯不參加政治,而致力於寫作倫理學史,惜未竟而卒。他死於莫斯科附近的德米特羅夫(Dmitrov)村,成千上萬的人為他送葬,這是無政府主義的黑旗最後一次展現在俄國首都。克魯泡特金的一生符合高尚的道德標準,是他在著作中經常提到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典型。他公正無私,胸懷坦率,不斤斤計較於權力之爭,而無數革命者卻因未能擺脫這一切而使形象受損。因此,他不僅受到同志們的景仰,也為反對者所敬佩。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托爾斯泰追求的理想,克魯泡特金在生活中實踐了。王爾德則稱讚克魯泡特金是他所熟悉的兩位真正快樂的人物之一。


舒特
Shute, Nevil



(1899.1.17,英格蘭 米德爾塞克斯 伊令?1960.1.12,澳大利亞 維多利亞州 墨爾本)
亦譯舒特。原名內維爾‧舒特‧諾威(Nevil Shute Norway)。

  英格蘭出生的澳大利亞小說家,善於把工程知識與小說敘述融為一體,其最著名作品《在沙灘上》(1957)反映了他對原子時代人類命運的悲觀情緒。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參加軍隊,戰後在牛津大學畢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服役,後定居澳大利亞。《馬拉贊》(Marazan,1926)是他在30年寫作生涯中所寫25部書中的第一部。主要著作有《如此受人蔑視》(So Disdained,1928)、《科貝特家發生的事》(What Happened to the Corbetts,1939)等。後期作品都以澳大利亞為背景,反映了作者對人類前途的日益絕望。《像艾麗斯一樣的城市》(A Town Like Alice,1950)描寫遠東戰爭。《在沙灘上》描繪了原子戰爭給人類帶來徹底毀滅的結果。自傳《計算尺》(Slide Rule,1954)主要寫他的工程師生涯。


聖埃克蘇佩里
Saint-Exupery, Antoine(-Marie-Roger) de



(1900.6.29,法國 里昂?1944.7.31,地中海上空)
  法國飛行員和作家,其作品是一個戰鬥飛行員以詩人心境看待冒險犯難的獨特例證。出身貧苦沒落的貴族家庭,1922年在軍隊獲得飛行員證書。30年代任試飛員、法國空軍武官及《巴黎晚報》(Paris-Soir)記者。1939年擔任偵察機飛行員,1940年法國全境失陷後,逃往美國。1943年在北非重新加入法國空軍,在一次偵察飛行中,被擊落身亡。他從飛行生活中既發現了英雄行為的源泉,也找到了一種新的文學主題。他的作品高度稱頌冒險犧牲精神,認為這是完成人類使命的最高體現。第一部作品是《南方信使》(Courrier-Sud,1929),描寫航空事業一代新人、航空郵政駕駛員貝尼斯(Jacques Bernis)死於里奧德奧羅(Rio de Oro)沙漠的故事。第二部小說《夜航》(Vol de nuit,1931),是歌頌開闢航線的第一批飛行員的光榮事跡,當他們奮力完成任務時,以一種不可思議的豪邁氣概面對死亡的威脅。《人們的世界》(Terre des hommes,1939)記載了他本人的飛行冒險事跡,語言明快動人,簡潔有致。《戰鬥的飛行員》(Pilote de Guerre,1942)是一部個人回憶錄,敘述1940年5月的一次偵察飛行,曾以犧牲精神,克服了極端不利的情況。旅居美國時著有《給人質的一封信》(Lettre a un otage,1943),呼籲法國人要團結一致。他對人類前途日益感到悲觀失望,這種觀點反映在《城堡》(Citadelle,1948)一書中。這部遺作揭示了聖埃克蘇佩里的一種信念,認為人類作為文明價值的寶庫是人類存在唯一永恆的理由。


德布林
Doblin, Alfred



(1878.8.10,德國 施泰滕?1957.6.28,西德 布賴斯高地弗賴堡附近的埃門丁根)
  德國小說家和短論作家,德國表現主義運動最有才華的敘事體作家。他的正式職業是行醫,在柏林從事精神病治療工作。1933?1945年流亡在法國和美國。雖然他的技巧和風格經常變化,但是,他經常關心的兩件事不變,即致力於暴露正在走向毀滅的文明的空虛性,以及類似宗教所宣揚那樣迫切希望為受苦受難的人類提供一種拯救的辦法。



  《王論三跳》(Die drei Sprunge des Wang-Lun,1915)是他第一部成功的小說。王論是一個到處漂泊的革命者,他既受過國家政權的打擊,但他同時揭示了非暴力精神戰勝暴力的可能性。這個主題的另一種寫法在歷史小說《華倫斯坦》(Wallenstein,1920)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只要用壓力就能導致國家的崩潰。在小說《山、海和巨人》(Berge,Meere und Giganten;1924)中,他以無情的諷刺,展示了人類前途一幅「啟示錄」式的景象,大自然向人類進行了報復,其原因是因為人類利用科學侵犯了它的領域。在他最著名和最具有表現主義色彩的小說《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1929)中,他把內心獨白同攝影機似的技巧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節奏,把人在一個正在解體的世界中的狀況有力地像演戲似地表現出來。其他作品有小說《巴比倫漫遊記》(Babylonische Wanderung,1934)、《不予赦免》(Pardon wird nicht gegeben,1935),以及論文《德國文學》(Die deutsche Literatur,1938)等。


徐悲鴻
Hsu Pei-hung


(1895.7.19?1953.9.26)
亦作Xu Beihong。



《田橫五百壯士》
CEB供圖


  中國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計亭橋鎮。父親徐達章是畫師,幼從家學,17歲便在宜興小學、中學和女子師範學校任繪畫教師。1917年去日本學習美術。同年冬回國,應北京大學之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越二年,得蔡元培之助,公費留學法國。在五四運動提倡的科學與民主思想啟迪下,1920年撰寫《中國畫改良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這一藝術見解成為他終生矢守的原則。留學期間曾赴柏林訪問畫家康普,並去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瀏覽和臨摹古今藝術名作。1927年回國,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和上海南國藝術學院。同時與田漢、歐陽予倩等提倡寫實主義運動,還先後赴法、比、德、義、蘇等國舉辦中國美術展覽。1936年在桂林創辦美術館。1937年回到重慶中央大學任教。次年應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舉辦畫展。1946年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其畫作多寓意深邃,寄蘊愛國主義思想感情。30年代值民族災難深重,曾創作油畫《田橫五百壯士》,取《史記‧田儋列傳》故事,以喻威武不能屈。《九方皋》以《列子‧說符篇》為題材,讚頌相馬名士九方皋善辨馬之良莠,以諷善用人才;嘗說「人須無傲氣,但必具傲骨」。《愚公移山》作於抗日戰爭期間,以《列子‧湯問篇》中神話故事為題材,歌頌知難而進的堅強意志。同時期創作的國畫如《風雨雞鳴》、《奮飛》、《負傷》、《側目》等無不隱喻民族的自尊以及奮發圖強的戰鬥精神。藝術上極富創造性、既繼承民族優秀傳統,又汲取西方藝術之所長,故能融中西畫法於一爐。重視寫實,師法造化,主張「盡精微,致廣大」,既深入觀察客觀對象之細微變化,又提煉概括,以求整體統一。1949年7月在中國大陸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又當選為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應邀出席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隨後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1953年出席第二屆文代會期間,因突發腦溢血於9月26日逝世。12月舉行徐悲鴻先生紀念會和徐悲鴻遺作展覽會,並在北京建立徐悲鴻紀念館。


布歇
Boucher, Francois




(1703.9.29,法國 巴黎?1770.5.30,巴黎)
  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作品充分表現出洛可可時期的法國趣味。早年隨其父學畫。受魯本斯(Peter Paur Rubens)和華托(Antoine Watteau)的影響,風格以色彩精細,形式柔美,技巧熟練和主題浮華為其特徵。1723年獲羅馬獎,1734年成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1765年當院長,並獲得路易十五世首席畫師稱號。布歇接受的第一個重要訂件是把華托的125幅素描製成版畫。1737年在巴黎沙龍個展中獲得聲譽,後相繼完成皇后在凡爾賽的訂件和他的朋友及顧主龐巴度夫人(Mme de Pompadour)的訂件。1740年代?50年代,布歇的畫風在路易十五世宮廷中成為最高的標準。他被推崇為18世紀最大的畫家之一,他對婦女的描繪尤為人稱道。一生作品約有1,000幅油畫、1萬幅素描和大約180幅版畫。


http://play.rbn.com/play.asx?url=wcpe/wcpeint/wmdemand/preroll.asf&proto=mms?url=wcpe/wcpeint/wmlive/wcpewin.asf?mswmext=.asx


Puccini Metropolitan Opera: Puccini, Manon Lescaut


甦醒的靈魂,尋遍..
那隱形地一角,卻見不著,
看不見你絕望的雙眸,痴戀
有如置身深秋的宮闕

千言萬語,欲言又止的,
它,有如心悸疼痛的刺
第一回合的狂妄,有若走過千山萬水
的苦澀難言──

卻不見你,獨不見你,烙印
許我一個全是你的季節
思緒的糾結,觸礁的心弦
彷彿決湜的雨天,

回眸的臉,層層疊疊,朦朧
急切地記下另一個相遇的空間,
徘徊世紀的思維
已逐漸沉睡
等待,下回重逢的機會
不再是輕許一個短暫的季節
我願,它是永遠


遍尋的靈魂,甦醒..
卻見不著一角,那隱形地,
看不見雙眸你的痴戀,絕望
置身有如宮闕的深秋

萬語千言,欲言的又止,
它,刺的疼痛有如心悸
狂妄的第一回合,走過有若萬水千山
難言的苦澀──

獨不見你,卻不見你,印烙
許我一個季節全是你的
糾結的思緒,心弦的觸礁
彷彿雨天的決湜,

朦朧的臉,層疊層疊,回眸
記下急切地另一個空間的相遇,
思維的世紀徘徊
逐漸已沉睡
重逢,下回機會的等待
不再是一個季節短暫的輕許
永遠,我願它是


暗香幽影因情舞動
愛從心中紛來人間
輕拾片葉捻花微笑
數一數二數三飛散
如雪繽紛如煙纏繞
似我非我藏天地間
奔騰山海追逐日月
和光同塵了悟人生
若你巧遇我形我貌
放諸光芒頂禮讚嘆


動靜遲速自有因緣
聚散離合本是常態
成住壞空過程迷人
貪嗔癡慢疑有他在
花月風雪何須吟詠
人間時節揮指彈開
千帆過盡無人等著
萬家燈火有誰歸來
刀毒懸險何懼之有
真空妙有且自開懷


2007年3月
小柔子:
若歸順我,賞你百金
庫珀


2007年6月
呼吸間:
希望打仗的時候你能投誠
庫珀


2007年9月
水凌月:
我們兩國結盟,友好合作吧
庫珀


2007年12月
辰星:
獻上黃金1000,請笑納
庫珀


2034年1月
將星隕落
大展鴻圖有凶兆


2047年1月
創業未成
阿兔終於逝世
阿兔家族滅亡


你有沒有聞到燒焦的味道


我的心臟在燃燒


張青帝在西藏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斷氣了


法西斯主義少年華麗燦爛事件簿


一個像麥田般金黃的午後
心頭開始了風車似的吹奏
拋開憂愁
跟著水晶的嚮往出去走走


天氣,不錯,心情,挺好;那貓兒,有點懶,我的影子,好像在享受著什麼
大樹的根和土壤說些什麼,我不知道,也不去想
當我走到一個悸動的小站時
招牌上陌生的外國字讓我把思緒沉澱了下來


沒有出口的迷宮
一排排文字,一聲聲音樂,還有無數不斷盤旋的肖像
像一個跳舞的少女魅惑著我
要是那個時候,我選擇的不是妳,該會如何?那片湖還是那麼冰凍的無法凝視嗎......


是的,我還愛著,像一滴水珠掉下,泛起了波紋和漣漪
我還是我,而風不再是風,一切像一幅滿月的夢
當一絲夕陽的殘光灑在一棟樓房的磚瓦時,我笑了
世界開始了轉動


妳是一面水亮的鏡子
妳是美麗的
妳那靜悄悄的容顏令人有種幸福的感覺
妳是一切


有時候妳笑
有時候妳哭
當妳看著鏡中的妳,不曉得妳有沒有發現
妳鏡子裡的眼睛,有好多個妳,好多個妳自己的自己


當妳紮馬尾時,妳出去了
當妳梳瀏海時,妳回來了
在一個電光石火的剎那
我倒映在妳的鏡子裡


我看著鏡子裡的我們
我發現我想看的,不是鏡子的正面,而是鏡子的背後
那是一觸就會喪命的暗礁,還是
航向黎明的旅程......


高行健姓高,是個完人,於是大家都叫他“高完人”


可愛的孩子


快來吃餃子


要用筷子


要用筷子


吃到三十一顆餃子


三十一顆餃子


個個都變成小丸子


來看電視


過好日子


勤快


秦檜


是那麼偶然
她被困在泥沼中
動彈不得
她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等待中
她開始幻想
構思一幅又一幅
房間的布置


小小的年紀,然而心智已經超越了大人,她瞥見每個人的夢
她聽過羽毛掉落的聲音,她看過飛舞在空氣中的灰塵,她甚至知道神的世界
希望與奮鬥,掙扎和無力,喜悅而痛苦,00110110
然而她還是在原地不動


直到那一個絕望的時刻
她被愛救起
眼前是山巒,小村莊,牧羊人在田園上放牧著一隻又一隻的綿羊
她心靈的門扉因平坦的溫馴而打開了


有客自西來
朝已出陽關
躍馬過中原
暮已至長安


文韜兼武略
心高而志遠
名聲四海傳
天下第一漢


功高而震主
謠言惹兵端
一步殺百人
禍散至燕山



月湧大江流
飛鴻雪泥間
醉罷且歸隱
孤殘倚樓干


今天我在河面上遇見妳
一個不同於別人的妳
今天我在河面上遇見妳
妳是如此美麗
今天我在河面上遇見妳
是妳
今天我在河面上遇見妳
我發現我已經愛上了妳


妳是誰
為什麼妳有著能看穿一切的眼睛
妳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妳的舉止如此冷靜
妳往何處去
為什麼妳笑的如此燦爛
回答我
但是妳已經離去


我不斷尋找妳
在每個村莊,每個地方
我望著跟妳相像的女孩
但她們不是妳
我喊著妳的名字(只是我的想像)
在每個我曾經遇到妳的地方
最後我放棄了
因為我找不到妳


妳好嗎
妳現在怎樣
妳碰到了什麼有趣的事
妳開心嗎
能不能告訴我,妳是誰
能不能透露一些,妳的事情
妳的心事,苦悶嗎
我的煩惱,沒有人知道


過了很久,我把妳忘掉
直到了那一天,當我穿過同樣的河
在同一個地方,我又遇到了妳!
天哪!原來妳沒有走!妳一直都在這裡!
我再次愛上了妳
像河水的波浪,一陣一陣,一次又一次的,觸動了我的心弦
但是,為什麼讓我在這條河遇見妳,為什麼是這個時分,為什麼是我這個人?
流過沙子裡的是水的漣漪


整座城市於是陷了巨大而綠色的液體中
2005年10月3日5點31分
螢幕上是說著話的單子在活動
電風扇像鑽井嗡嗡的響
有人因為一場時空的失序死於非命
國家病厭厭的喘氣
什麼都沒有發生
都沒有什麼溫度


一隻麻雀颼縮著
牠望了望天空
鼓翅
準備飛翔


我們對自己
一無所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士夏猶清為了國家日以繼夜的工作,每天她總會接到這樣的通知:
“院士,這期雜誌來了。”
“擺著吧。”
夏猶清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閱讀,只好把它擺在一旁,又繼續工作了。
有一天,她趁工作之餘,整理一套兩百多本的雜誌,拿起一本來看:
“哇,中國竟然有專門介紹英國詩人濟慈的雜誌,而且還出了兩百多本,我國的社會主義文藝真的是日益繁榮啊!”
結果她看反了,那套雜誌不是“濟慈”,而是“慈濟”,是台灣佛教刊物,夏猶清看了那兩百多本雜誌後深受感動,一年後她就出家當尼姑了.....


白楊森林躺在床上沉睡著,半夜十二點的時候,他隱約聽到一個聲音:
“白楊......”
他張開眼睛看,只看到一個長頭髮,穿著白色長衣的女鬼,用淒慘斷魂的聲音喊著:
“白楊森林......”
他看到那名女鬼越走越近,越走越近,最後那名女鬼來到他面前,掐住他的脖子,白楊森林大喊:
“救命啊......”
那名女鬼卻說:
“白楊森林,打針囉!”
白楊森林問:
“妳不是?”
女孩回答:
“我是新來的護士,我叫雪梨,聽話,褲子脫下來......”
白楊森林被針紮到屁股大叫:
“老天!”
此時老天在白楊森林房間電視上說:
“在這國家淪亡,族群分裂的時刻,我們不應該悲傷,讓我們謹記弘一法師的名言:
“深夜問題多
不要在外逗留
早點回家玩遊戲
平安就是福”
老天低頭:
“阿彌陀佛......”


1996年,河馬出國留學,在聖安東尼奧,他看了NBA美國職籃全明星賽All-Star Game,此時是上半場第二節,場上球員分別是:
“西區:
Barkley
Elliott
Drexler
Richmond
Payton”
“東區:
O’neal
Hill
Rice
Miller
Jordan”
河馬大嘆:
“唉,美國職籃全明星賽的球員都是光頭,而且都還是黑人高僧,我佛慈悲......”


一個晚風輕拂的夜晚,筱方走在街道上,她是自幼即屬備受讚譽的美麗女性,雪白的肌膚顯的無比高貴,但稍顯單薄的體型,令人擔心體弱多病,單眼皮的美人,細如彎月的眉毛下,眼瞼寬闊,散發出東方幽情。這天,她男朋友跟她分手了,她傷心的喝了一個晚上的酒,街道上只有她一個人,她非常孤獨寂寞。忽然,一陣子風吹過,她搖搖欲墜,快倒下了......
“小姐,妳沒事吧?”一個男人住手挽住她。
筱方用那濕濛濛的眼神顫抖的說:
“跟我說愛我!”
那男人說:
“我愛妳。”
筱方再說:
“向我求婚!”
那男人問:
“妳願意嫁給一個二十歲,頂著光頭,滿臉鬍子,而且滿肚子小腹的男人嗎?”
筱方回答:
“我願意!”
筱方接著哭了:
“你可以跟我回家嗎?今晚,我不想一個人過......”
之後青魚就跟筱方回家了。據青魚當晚回憶,那天晚上,他跟筱方兩個人在床上蓋棉被純聊天,嗯,是的,據我跟青魚多年死忠兼換帖的交情,我相信他!
不久青魚就跟筱方結婚了,由於筱方家財萬貫,青魚樂觀上進,青魚成了全中國最幸福的人,中國國家主席送了大文豪青魚的老婆筱方一個上聯:
“妳如果在家裡跟男人網交”
中國國務院總理送了下聯:
“我就只好出去跟女人性交”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送了橫批:
“焦恩俊”


是什麼讓人為之心動
是什麼讓人為之神往
我可曾有過花樣年華


時間的沙漏倒轉著
一些甜和一些酸
速度讓力量逐漸消失了


愛過
活過
還須要些什麼


火在燒
讓我眷戀美麗的一切
一點一滴離開我


再會
心碎的酒杯
今夜我無法入睡


火還在燒
燒的更猛烈了
我發現星星從來沒有這麼好看過


經歷了一場洗禮
從一無所有中誕生的愛
帶我走向新生


翻過了一山又一山
天氣炎熱,煩悶異常
在解渴的景水中,忽然間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幻象
於是他說出神諭


我看到德國變成獅子
俄國變成狼
法國則是一堆豪豬在奔跑
英國四處佈滿了章魚的爪


在北方,一群黑色的騎兵伺機而動
而南方,那裡有大象圍住的城堡
一天,忽然兩軍交鋒,四處盡是雲煙
在一片大亂後留下了血跡斑斑的痕跡


這一切不會結束
世界將會重建,是的,將有一個新的世界
新的生物,新的科學,新的技術
但是戰爭永遠不會休止,在人類滅亡後,這世界還會再度大戰,因為所有萬物都只想到自己


日出
我們上班工作或上學讀書
日落
我們還沒有休息


生活上
每個人都極力的保護自己
對自己有利的人巴不得趕快多說句好話
至於那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人恨不得馬上一腳踩在地下


我所認識的人
沒有一個不自私的
天啊
這世界竟變成了一片荒原


是的
該給這時代打一計黑眼圈的時候了


她追求物質的豐盛
她心靈上卻空虛寂寞
每天晚上
她都打開電視一直看呀看著


她看連續劇
看到了心崁裡忍不住為男女主角的愛情哭泣
她吃著
一邊看一邊吃著


她又接著看叩應節目
看到民嘴們罵自己也跟著罵
最後越看越生氣
丟下零食後上床睡覺了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為什麼
我是誰
在這裡
是什麼


那朵花好美,但──
──不對,今天不是九月一號
──這是我寫的──
但是上面為什麼沒有我的名字──────


你們在哪
爸爸!媽媽!
時間不多了,一切像流砂一點一滴消失,我的童年
回來吧!孩子。孩子,回來吧


我們留給下一代什麼
這要看我們做了什麼


他是神童
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驚人的天賦
所有考試都拿第一名
初嘗人生的喜悅後英雄出少年


他戀愛,結婚了
他奮鬥,在工作上
每個人都羨慕他所獲得的成就,女的愛他,男的尊敬他
在中年後所有的小溪全都歸向了海洋


他晚年時卻被世人遺忘了
受盡了敵人的攻擊,疾病的摧殘,所有的一切都不喜歡他
彌留之際
他對這世界還有眷戀,但?為什麼他們......在流出淚水的同時離開了這個世界


重逢
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明天


國家離我越來越遠


張青帝
張青帝張
張青帝張青
張青帝張青帝
張青帝張青帝張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帝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帝張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帝張青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帝張青帝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帝張青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帝張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帝
張青帝張青帝張青
張青帝張青帝張
張青帝張青帝
張青帝張青
張青帝張
張青帝


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


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


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ㄏ


倒立
世界並未眩暈
太陽 鳥兒 我
依序排列

淚水
隱溺大地的喜悅
眼神 擁擠 一切
相互冷漠

行走
通往天堂的小路
背影 思念 空白
爭相拉長

聆聽
黑的幕靜靜落下
斜日 倦鳥 我
無奈地歸航

輕輕地
把流浪的心扶回眼裡
悄悄地
劃向大海

四月的我
迷失來時的航道
兀自
徘徊
……


傷逝的仲夏
你嘗試飛翔
處子般湛藍的夢
和一雙多餘的翅膀

我定是斯時愛上你
想親吻你低垂的頭顱
而飄零的目光
許給我一個流浪

你早熟地拒絕溫情
誓與幸福為敵
喝斥 鞭打 逃避
宿命執著的步履

我抽回繩索
不再做個暴君
默然注視著嬰兒的睡姿
不敢噙住花瓣似的唇

春把綠織向天邊
連同你奔湧的血脈
稀薄而永恆的距離
把彼此褪色成風景

拂曉的霧氣中
路遇一株不知名的小草
清新 孤立 挺拔
我笑著流淚吻了它


當時間的鳥從枝頭掠過
尖叫著 不做停留
陽光
從一個世界
走進另一個世界

梳理風的手
漸漸失去顏色
灰白 滄桑
因為戀著風
它在霞光散盡前 老去

遠方
有更多老樹的暗影
孤獨向天的
該是遠古的 指頭

時間的鳥
已經不見蹤影


有人讓我放棄詩歌,他說寫詩的都是偏執狂~~
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是寫不出好詩來的……


我有聽過教授講


不是天才寫不出偉大的作品


確實很多根本沒有創作的人講創作的事情


偏偏我們的社會建立在他們的評論價值上


達里奧,維加,雨果,第一流的詩人寫不好的詩遠多於寫好的


但丁,塞萬提斯,曹雪芹都是一個好作品就足以流傳千古了


第一流的人才,非常複雜,往往是神與魔的混合體


莎士比亞,歌德,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遊走於神人之間,結合了正面和負面的各種面相,他們的人格和作品,到了超凡入聖的境界


這種人是天地萬物為之祝福的


中國的傳統在文化大革命被破壞的一無所有了


所以下幾個世代等於是在廢墟上


整個世界的現況似乎越來越倒退


也許21世紀的30、40年代,那些80、90年代的五六十歲,各方面掌權了,控制了,這世界會被意外的葬送掉


最近俄國又在試探日本和美國了


這世界最後還是西方對抗中俄


北約東擴把整個歐洲都包括了


中國遲早對台灣一戰


未來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慘痛


現代人講手機講不到一分鐘的情況很多


疏離感太嚴重了


http://www.hymnsite.com/hymndex.htm


網路聖詩站


有很多好聽的音樂可以下載


菲拉雷特
Philaret


(1782.12.26,俄羅斯 莫斯科附近的科洛姆納?1867.11.19,莫斯科)
亦作Filaret,原名瓦西里‧米哈伊洛維奇‧德羅茲多夫(Vasily Mikhaylovich Drozdov)。

  俄羅斯正教聖經神學家、莫斯科都主教(大主教)。他學識淵博、精於演說,擅於管理,是俄國19世紀最重要的教會人士。1803年畢業於莫斯科附近的聖三一修道院,留院任教師,1806年任駐院傳道員;1808年發願獻身,隨後在聖彼得堡神學院先任哲學及神學教授,後任院長。他在宗教界平步青雲,先參加為整頓教會而成立的一些委員會,1818年成為聖主教公會成員,1819年任特維爾(Tver, 即今加里寧)大主教,1821年調到莫斯科。菲拉雷特進取性強,不久即成為教會與國家中的強者。俄羅斯正教奉他為天授奇才,以他為神學及法律問題上的終極權威,他所作出的決定於1905年編成出版,題為《意見與評論》。



  1858年菲拉雷特克服種種阻力,成功地指導現代俄文本《聖經》的翻譯工作。他的主要神學著作《基督教希臘-俄羅斯正教會教理問答》評介4世紀的《尼西亞信經》、關於祈禱的神學和摩西律法。此書初版於1823年,曾為肅清新教信義宗的影響而幾次修訂,但自1839年以來它對俄國19世紀神學發揮了廣泛的影響。


布隆內爾
Brunner, Emil


(1889.12.23,瑞士 溫特圖爾?1966.4.6,蘇黎世)
全名亨利希‧埃米爾‧布隆內爾(Heinrich Emil Brunner)。

  瑞士人,基督教新教正統派神學家。1916?1924年在瑞士奧布斯塔爾登(Obstalden)任牧師。1924年任蘇黎世大學系統和實用神學教授。曾往美國和亞洲各地講學。從1930年代起關心普世教會運動,1948年參加世界基督教協進會阿姆斯特丹會議。退休後,1953?1955年任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基督教哲學教授。布隆內爾是新正統派神學的倡導者之一,該派是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絕望感而產生的危機神學。他提倡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思想,用以抵制自由主義神學。他主張繼續調諧神學與人文主義文化,但是他認為理想主義、唯科學主義、進化論和自由主義表現人類的傲慢自大和自我神化,而這些因素正是現代世界各種弊端的根源。


貝烏斯
Baius, Michael


(1513,埃諾 梅蘭?1589.9.16,布拉班特 盧萬)
Baius亦作Bajus,亦稱米歇爾‧德‧貝(Michael de Bay)。

  比利時神學家。曾就學於盧萬(Louvain)大學。約在1550年和赫塞爾斯(Jan Hessels)共同就救恩和稱義等神學問題提出嶄新的見解。所著神學論文甚多,受到教會當局的批判。1575年任盧萬大學校長。



  貝烏斯神學體系的主要特點在人類墮落問題上。他認為,亞當和夏娃本性無罪,由於人類始祖的初次犯罪,人類本性中所固有的節操受到破壞。其他改革宗神學家也持有這種觀點。


拉格朗日
Lagrange, Marie-Joseph


(1855.3.7,法國 布雷斯地區布爾格?1938.3.10,馬賽)
  法國天主教神學家、聖經學者。1879年入多米尼克會,1883年受神職。1890年在耶路撒冷創辦實用神學學校。現代派神學當時流行於歐洲,許多神學家企圖重新解釋天主教傳統教義。拉格朗日一方面表示擁護教宗(教皇)駁斥現代派神學的言論,另一方面在對《創世記》的注釋(1906)中露骨地宣講現代派觀點,因此受到嚴厲批評。1912年被召回法國。後被重新派往耶路撒冷任教,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他都在該地,直到逝世。


布爾加科夫
Bulgakov, Macarius


(1816,俄羅斯 庫爾斯克?1882,莫斯科)
原名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布爾加科夫(Mikhail Petrovich Bulgakov)。

  俄羅斯正教莫斯科大主教,國際知名神學家兼歷史學家。為牧師之子,在成為僧侶時改為現名。曾就讀於基輔神學院,後在該學院教授歷史。1842年至聖彼得堡學院擔任神學講座,1850年成為院長,1854年經提名入俄羅斯科學院。1851年成為主教,主管過坦波夫(Tambov, 1857)、哈爾科夫(Kharkiv, 1859)和立陶宛的維爾拿(Vilna, 1868)教區。1879年成為莫斯科大主教。任職時,從事著述,並協助他人以促進歷史與神學的研讀。所著6卷《正教教理神學》(Orthodox Dogmatic Theology, 1847?1853)後來節錄為3卷,於1868年編成單本手冊,深受學生歡迎。



  受19世紀天主教作家的影響,在方法論上遵行拉丁典範,但在構成爭議的論題上仍堅守正教傳統教理。1857?1882年間,寫成13卷《俄國教會史》(History of the Russian Church),自10世紀之起源敘述至1667年莫斯科會議止。另有3卷講道詞與一部《俄國舊禮儀派分裂史》(History of the Russian Schism of the Old Believers),討論關於那些反對17世紀莫斯科牧首,即改革家尼康(Nikon, 尼康主張進行關於教義及儀式的改革)本人的觀點。由於《正教教理神學》譯有法文版與斯拉夫語版,布爾加科夫在東正教的思想上有極重要影響。但19、20世紀俄國神學家對其一些訓義置疑,他們不相信拉丁經院方法論。


卡耶坦
Cajetan


(1468/1469?2.20,那不勒斯 加埃塔?1534?8.10,羅馬)
拉丁語作Cajetanus,義大利語作Gaetano,多米尼克會名為德‧維奧(Tommaso de Vio)。

  義大利天主教托馬斯派神學家。1484年參加多米尼克會,就學於波隆那和帕多瓦,1494年在帕多瓦教授形而上學。他堅持多米尼克會的主張,特別是清貧生活和研究神學的主張。1517年教宗(教皇)利奧十世(Leo X)任命他為樞機主教。在任駐德意志宗座代表期間,受權審查路德,1518年同路德在奧格斯堡(Augsburg)會見。1519年奉召回羅馬,任加埃塔(Gaeta)主教,次年參與起草譴責路德的通諭。1523?1524年任駐匈牙利、波蘭及波希米亞宗座代表。1527年退休。著有《神學概要》(Summa)詳細介紹自然神學和基督教神學的基本原理。


索邦
Sorbon, Robert de


(1201.10.9,法國 雷特爾附近的索邦?1274.8.15,巴黎)
  法國神學家。他是國王路易九世的告解司鐸和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oDa 的頭像
    ChenBoDa

    陳柏達的網誌

    ChenB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