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老子〉的〈象〉、〈器〉、〈法〉構成
作者:寧國山
文章來源:作者惠寄
瀏覽:298 次
一、《老子》核心思想
《老子》之旨,一言蔽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謂「道法自然」?自,《說文》,鼻也像形;「自然」本義乃吐納往復如鼻肺之然。故《老子》比道於: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俞出。(第5章)
道之運行,如風箱(橐龠)鼓蕩,排空而不竭,鼓動而常健,堪為宇宙之永動機。道之為物: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根據竹簡本相當五千言第25章處)
「狀」,如同物理學所言之「場」;「有狀」,統御萬物存在之「場」。「成」通盛,指道混然充滿於時空。「先」,並指「道」為「天地」之源及世界運行之主導者;道,世界之根,主導宇宙之運行,故曰「先天地生」。
---- 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第25章)
道無聲無影(「寂寥」),無可替代(「獨立」),不可增減(「不改」),完全可以看作世界之源(「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第25章)
名,《說文》,自命也;物之自命,非以言也,以其別於它物之性狀也;「道」之「自命」,以其超然萬物之存在狀態也。字,吾以稱「有狀」為「道」也。故此處「名」,乃指道之運行狀態無疑。以言命名,謂之概念;「名學」之名,謂之邏輯。道之「名」,言其存在方式;其存如風箱鼓蕩,故曰「自(鼻)然」。「大」,非言「大小」,乃言其「自(鼻)然」超乎宇宙萬物之生滅之上,意謂超越,指道乃絕對性存在。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25章)
「大」乃全書核心概念:
1、「逝」,萬物之存在,有生有滅;其生既已開始消逝;其生乃源於道,消逝亦以道為歸宿,而道不可見,吾唯見物之存滅而知道之實存,故曰「大曰逝」。「大曰逝」者,言道乃超越於時間之絕對性存在也;萬物皆在消逝而莫能外,唯道永恆;然其不可見,獨將萬物生於消逝的現象展示於我們的感官。故《老子》曰:「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逝曰遠」者,道使萬物存於消逝,並不限於人之所能感知之處,而是遍及整個宇宙;此言道乃超越於空間之存在也。
3、「遠曰反」者,人之可見,唯空間與時間,而道乃超越(「大」)於二者之內外;故而可見萬物存在於周轉終始的現象中,而不可直接感知道。故《老子》曰:「反也者,道動也。」萬物所存的周轉往復的現象乃是道之運行所致。
以可知說不可知,「強為之名」是也。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根據竹簡本相當於五千言第25章處)
天,古人之言宇宙也;大,超越。宇宙超越於人力之上,大地超越於人力之上,故曰「天大、地大」;道之「大」乃是唯一絕對性的超越。王,《說文》,天下所歸往也;歸,女嫁也。故「歸往」指歸宿而非指歸屬。「天下」指世界(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最終歸宿,非一人、一個政權所能擔當,故「王」,當指人的有組織生存的最高形態,即文明。人類文明在時間、空間方面超越於個體(人、國家)之上,所以「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安王居一----(第25章)
我們生存於四重系統中:文明存在於大地,大地存在於宇宙,宇宙源自於道,萬物皆以道為源泉和歸宿。
「王居一」之「一」源出於道,「道生一」是也;一,指道對世界的組織作用:道使宇宙處於有序演化中,地存於宇宙而處於有序演化中,王(文明)存於大地並且適應大地而有序演化著,所以王(文明)最終還是處於道對世界的組織作用中,故曰「王居一」。
故個體(《老子》所說的「身」、「家」、「邦」)之所存,必去蒙昧而尊崇大道,能知存於「四大」(道、天、地、王四重超越性系統)而規範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鼻)然」之理。
因此在位者群體--- 侯王與士---應當樹立系統世界觀以使國家形成合理體制,社會形成合理形態,使文明久存。主動適應四重超越性力量是積極態度,因此在位群體必須:1、響應王(文明)之大:其行在於設政導民,稱為[治人];以平等精神為理念,稱為[無事]。事,侍奉;無事,無等級觀念。2、響應地之大:其行在於[聚天下],即締結合理社會;其理念稱為[無為],即消除支配性。為,卜辭字象形表古者役象以助勞,無為指拒絕以支配外物為方式的精神取向,不是無作為。以平等精神為基礎而重視分工,社會才能久存於大地。3、響應天之大:其行在於[事天],理念在於[好靜]。事天,以僕人態度面對世界,並能上下求索,獲取知識,原始返終應用於人事;靜,《老子》說「歸根曰靜」,熱愛自然如人類之母,尊崇大道為世界之源泉與歸宿,喜好「事天」如衣食之不可缺,[好靜]是也。4、響應道之大:其行為處處體現對道的信仰,稱為[尊道];其理念為[欲不欲],即基本需求之外的慾望應予以超越,就如同奮鬥後成就可以成為更有價值的需求一樣開闢出更高的精神空間。
在位者之所為能內合於無事、無為、好靜、欲不欲四理,外彰於治人、聚天下、事天、尊道四行,則社會體制與人的心智都能適合創造幸福生活和文明久存。所以《老子》說:「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二、郭店《老子》篇章結構
1、釋文:打開郭店《老子》,可識別出《老子》甲、乙二篇都含有綱目結構,各章節按其位置都有預先設定的主題,這一點原簡未作說明或標示。因此這裡作出的簡體釋文把各部分的主題以標題形式標出,並且按現在的閱讀習慣重新排列章節次序,以充分展示原作綱目性的邏輯結構。「《老子》甲」這裡稱為《老子-內篇》,「《老子》乙」這裡稱為《老子-外篇》,「《老子》丙」這裡稱為《老子-雜篇》;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釋文是用以展示原作的內在邏輯的,並且《雜篇》因不含綱目結構暫時省略。
《老子》內篇
象元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聖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是以為之頌:豫乎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屯乎其如樸;沌乎其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捨清;孰能安以動者,將捨生。寶也-------道者不欲尚呈。
王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畔;民多利器,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谷不谷而民自樸。
無事
[尊道]絕智棄辨,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又;絕偽棄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為史不足,或命之或乎豆:示素保樸,少私須欲。.
[事天]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聖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民上也,以言下之。其才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聚天下]罪莫厚乎貪慾,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也,恆足矣。
[治人]以道差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喬,果而弗矜,是胃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無為
[治人]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為,古亡敗;亡執,古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也,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以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聚天下]道恆亡為也,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佔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為無為,事無事,未無未;大少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古終無難。
[事天]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也,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司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尊道]道恆無名,樸唯占,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也,以俞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始折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才天下也,猶少谷之與江海。
好靜
[尊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事天]至虛,恆也;守沖,督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聚天下]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微也,易散也;其脆也,易畔也。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治人]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谷不谷
[治人]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 弗蟄, 鳥猛獸弗扣;未知牝牡之合 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和曰同,知和曰常,益生曰祥,心使七曰強;物壯則老,是胃不道。
[聚天下]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事天]反也者,道動也;溺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尊道]持而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外篇
治人
[道]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是以早復;早復是胃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恆,莫知其恆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根固底之法,長生久視之道也。
[器]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旁;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
聚天下
[道]學者曰益為,道者曰員;員之或員,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器]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呈若沖,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成若屈,大直若屈。燥生蒼,靜生熱,清清為天下正。
事天
[道]唯與阿,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器]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盡;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尊道
[道]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驚?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器]上士聞道,盡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無;下士聞道,大疑之;弗大疑,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類,進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若愉;大方無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雜篇:含相當於五千言第17、18、35、31、64章內容,此處略。
2、《老子-內篇》釋文說明:由七章組成,分三個層次。首章《象元》為全書核心,其中的道與王是《老子》雙重主題,為各部分所包含和體現的靈魂,故此章為全書總綱。第二層面由《聖》、《王》而章構成,是《老子》的內聖外王論。第三層面由《無事》、《無為》、《好靜》、《欲不欲》四章構成,每章有四節,呈[治人]、[聚天下]、[事天]、[尊道]四重結構。
3、《老子-外篇》釋文說明:由《治人》、《聚天下》、《事天》、《尊道》四章構成;每章二節,上節內容為原理,標示為《道(從人行,為竹簡中出現的「道」的異體字)》;下節內容為實踐模式,標示為《器》。
三、根據《系辭》揭開郭店《老子》之謎
上面的簡單說明初步揭示了郭店《老子》乃是以內-外-雜方式構成,而參考易之〈系辭〉則可進一步認識〈老子〉的由來。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見之,謂之象;型乃謂之器;折而用之謂之法。
「一陰一陽」者,道法自(鼻)然,一呼一吸,一開一合,道如永動機往復運行不息。
「見之,謂之象」,說可以體現道之原理的稱為「像」,因此「像」乃是概念和理念。〈老子-內篇〉即是〈象〉:首章〈象元〉是系統的世界觀(「道」)和生存觀(「王」),其他各部分為局部概念與理念。
「型乃謂之器」:〈老子-外篇〉可以稱為〈器〉。型,模式;〈外篇〉內容正是在位者應有的系統行為方式。
「折而用之謂之法」:〈雜篇〉是也。〈雜篇〉各章節分;秒年兩種,一種是說明內、外篇某個局部的,一種是選擇了內、外篇未可詳述的重要問題作為內容,應用的是道、〈象〉、〈器〉的原理,即「折而用之」。
因此,郭店〈老子〉的內--外--雜形態實際是以易之象--器--法方式產生的。易曰:「形而上之謂之道[按:此一「道」字應是竹簡從人從行之道字],形而下之謂之器。」所以〈外篇〉各章上節為〈道〉,下節為〈器〉。
〈系辭〉:「易有聖人之道者四------制器者尚其象-------」。郭店〈老子〉既然是按象--器--法構成的,因此正是「制器者尚其象」的「聖人之道」。
四、從〈老子〉內容看其與易經關係
《老子》之書,道、王為魂,聖人本之,樸為典要。樸,《說文》,木皮也。木皮有紋,似龜甲也。樸字六現於《老子》:
----屯乎其如樸----(第15章)
----示素保樸----(第19章)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28章)
----道恆無名,樸唯占,天地弗敢臣----(竹簡本相當於第32章 處)
----將真(從門)之以無名之樸----(第37章)
----我欲不欲而民自樸----(第57章)
各「樸」字本義皆是[評估],評估的目的和結果是作出預測。老子之時,作為史官必須對時事與歷史作出評估,並且經常根據政務需要作出預測。因此以上各樸字之句應當這樣理解:
15、-----聖人為政總是居安思危,從不簡單看待事情,而是如同評估那樣 作出系統思考----(此句中「屯」字義為難)
19-----本質地看待事物,重視評估-----
28、----把系統評估手段(「樸」)加以應用(「散」)則會產生實踐手段(「器」),聖人使用實踐手段則能擔當領導職責----
37、真(從門),《說文》,成儀也;成,盛也;儀,法度也;「成儀」,承載法度之意。全句:就用沒有局限性的系統評估使人們的行為合乎於合理原則。「無名」,不受具體規則局限。
32、「樸唯占」顯然是說:系統評估 僅僅是預測的手段。
57、「民自樸」:民眾自然能理性處事。
第32、37章並有「侯王守之而萬物自化」之論,意思是在位者如能善用聖人之評估、預測則任何事情都會合乎秩序。老子強調的是知識活動能提高權力質量。那麼老子的「絕智」又如何理解呢?「智」指的是實現私慾方面有辦法,以自我為中心;「樸」則是以尊道為背景、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的信息處理活動,不以任何人為「高明」者而總是認真調查、研究。
作者時代,傳統的評估、預測手段包含了占卜、占筮,而老子提倡的是「無名之樸」,這又是值得注意之處,顯然他對此繼往開來之創新胸有成竹。樸是「聖人用之則成官長」,「民」也可以「民自樸」;因此〈老子〉所提出的樸如同他的整個理論都是革命性的。
大(逝-遠-反)的內容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老子〉之「道」與〈易〉兩者關聯:「逝」,變化,道使世界處於變化而本身超越於時間與變化之上;「遠」,「道」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所不在,超越了空間;故兩者似可等同於〈易〉之「變」和「不易」 。道之「反」指道使世界處於變化中而又呈現周轉終始的簡單秩序中,似可相當於〈易〉之「易簡」。
另外,〈老子〉尚雌貴柔,似應與〈歸藏〉有關聯。
- Mar 24 Tue 2009 03:30
郭店〈老子〉的〈象〉、〈器〉、〈法〉構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