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斯特勞森
作者:江怡
文章來源:世界哲學 2006年第2期
瀏覽:204 次
彼得走了,他是在2006年2月13日離開我們的,享年86歲!當我得知這個消息,心中再次湧現出當年蒯因和戴維森離我們而去時形成的想法:這標誌著一個哲學時代的結束!正如英國《泰晤士報》的訃告作者所言,沒有哪個哲學家能夠像彼得·斯特勞森那樣獲得了持久的哲學聲譽。
彼得·斯特勞森1919年11月23日出生於倫敦,主要就讀於牛津大學的聖約翰學院,專業為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1940年得到學士學位後在英國皇家部隊服役,1946年退役後先後擔任北威爾斯大學和牛津大學學院的講師,1948年擔任牛津大學學院的研究員,1966年擔任高級講師,1968年繼任賴爾擔當牛津大學形而上學哲學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1960年,他被聘為英國科學院院士,1971年任美國科學院院士,1977年被英國女王封授爵士稱號。
早在20世紀50年代,斯特勞森就顯示出了自己的哲學才華:1950年,他發表了《論指稱》一文,對羅素的摹狀詞理論提出挑戰,用語言的使用方式取代指稱對像作為意義的標準;同樣是在1950年,他在英國亞里士多德學會與心智學會舉行的聯合年會上,對當時的牛津哲學領袖人物奧斯汀的「純粹的真理符合論」公開提出批評,以真理的多餘論反對真理符合論,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1959年,他出版《個體——論描述的形而上學》,明確反對蒯因的單稱詞理論,堅持只有單稱詞所指的對象才能作為基本殊相,重新確立形而上學在分析哲學中的重要地位。
雖然斯特勞森的哲學工作常常最初是以對其他哲學家的理論觀點提出批評而引人注目的,比如批評奧斯汀的真理符合論、賴爾的心的概念、羅素的摹狀詞理論以及蒯因的名稱理論等,但他的批評往往是抓住要害,透徹精闢,入木三分,由此引起了這些被批評哲學家的極大重視,並推動了語言分析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在牛津哲學家中,斯特勞森是少有的幾個對古典哲學和現代邏輯具有深厚功底的哲學家,這就使得他更能從形式化方面深入理解我們的概念演變和聯繫,特別是強調以概念圖式或框架作為我們理解語言和思想的基礎。他也因此被譽為「哲學家的哲學家」。這樣的稱號在現代哲學中通常被送給另一個人,那就是維特根斯坦。
斯特勞森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應邀擔任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英國學術院、牛津大學聯合成立的中英暑期哲學學院(1994年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和社會科學院加入,該學院更名為「中英澳暑期哲學學院」;2005年澳大利亞方面退出,美國哲學界加入學院工作,因此更名為「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名譽院長,於1988年以近七旬的高齡專赴北京參加學院建院典禮,並做了關於分析和形而上學的精彩報告,其內容收入《分析和形而上學》一書中。以他為首的英國哲學家組成審讀委員會,積極推進《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的編輯出版,為我國哲學界深入理解和研究西方哲學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工具。每當有中國學者赴牛津訪學,他都熱情地接待每位來訪者,對中國哲學的過去和現在都表現出了很高的尊重和極大的興趣。我在訪英期間對他的採訪,受到了他的極大重視,以絕對紳士的風度配合採訪,並親自修訂採訪文稿;當他得知我受邀翻譯他的《個體》一書,非常高興,委託哲學系秘書致信感謝。每當我翻閱《個體》中他的大幅照片,他在清華大學為我們講課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彷彿昨日一般。
斯特勞森走了,又一個好朋友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哲學事業並沒有隨他而去,他那慎密的分析方法和深邃的哲學思考將伴隨著他的音容笑貌,永遠激勵著我們這些哲學後人繼續努力!
- Nov 13 Fri 2009 05:14
悼念斯特勞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