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Peter Ilich
(1840.5.7,俄羅斯 沃特金斯克~1893.11.6,聖彼得堡)
亦作Pyotr Ilyich Chaikovsky或Pyotr Ilyich Tschaikovsky。
19世紀後期最傑出的俄羅斯作曲家。作品以其旋律靈感和配器著稱﹔被公認為古典芭蕾舞劇作曲大師,他為《天鵝湖》、《胡桃鉗》和《睡美人》所寫的音樂即為明證。
早期生活與教育
其父為國有礦山負責人,其母有一半法國血統,按當時俄國上層階級的慣例,他有一個法籍家庭女教師。他是個音樂上早熟的孩子,但這方面的興趣得到積極鼓勵,因為他的父母認為音樂會對一個已經是神經質而極易激動的孩子產生不良影響。1848年因其父工作變動,全家遷往莫斯科,後又遷至聖彼得堡。1850年入法律學校預備班。14歲時他摯愛的母親死於霍亂,使他肝腸寸斷﹔為了減輕失恃之痛,他創作了一首短小的鋼琴圓舞曲,甚至還曾打算寫一部歌劇。在法律學校的日子裡,漫無目的的唱歌、彈鋼琴與和聲課便是他受到的全部音樂教育,另外再補充以大量觀摩歌劇的機會,這對他的音樂趣味具有深遠的影響。
1862年進新創辦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這時他已在司法部任職,但那裡的工作枯燥無味,因而他對音樂越來越全神貫注。不久後他便辭去公職而正式修習音樂。所作第一部管弦樂作品、取材於奧斯特洛夫斯基(Aleksandr Nikolayevich Ostrovsky)戲劇《暴風雨》的一首序曲(1864),出色地表現出今後將在他的音樂中不斷採用的風格特點,其中那種年輕人的粗野庸俗使他的拘泥於孟德爾頌風格的老師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大為震驚。儘管如此,魯賓斯坦之弟還是在1865年聘請他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和聲教授。
事業與成就
1866年1月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安頓下來,但是,由於寫作《g小調第一交響曲(冬天的幻想)》(作品第13號,1866)時操勞過度,經受了一次精神崩潰的危機。作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作品呈現出明顯的與聖彼得堡民族主義音樂家集團的音樂關係。他與該集團的領袖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通信,在後者的敦促下寫了幻想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1869)。柴可夫斯基的內在魅力在民族主義喜歌劇《鐵匠瓦庫拉》(Vakula the Smith, 1874年創作,1876年首演)中表現的最為鮮明。
1870年代中期他再次精神崩潰。生命中這次低潮的徵兆之一是近似歇斯底里式的作曲活動,結果寫成《f小調第四交響曲》(作品第36號,1877)和取材於普希金詩歌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 1877~1878)。他對該劇的女主角達吉雅娜(Tatyana)充滿同情,因此當他的女學生米留科娃(Antonina Milyukova)對他一片癡情,並揚言如他拒絕她就自殺時,他在心目中把她當作達吉雅娜而同意和她結婚。但這是個失敗的婚姻。注定他在今後的歲月中將與失意和孤寂為伴,唯一的解脫是借酒澆愁,或以創作來緩解困境。
1876年末,他開始和他的崇拜者、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的傳奇式的通信﹔她每年贈與他一筆年金,足夠他辭去教職而全力投入創作。按照她的意願,兩人從未見面。他後來曾經斷言,給她熱情奔放的頻繁來信寫回信,已變得「令人厭煩」。不過,這種奇怪的關係顯然還是滿足了雙方的心理需要,尤其是柴可夫斯基,他的妻子甚至在達成分居協議後仍繼續對他糾纏不清,因此不得不花錢買太平。與梅克夫人之間的柏拉圖式的關係更能投其所好。
為了不辜負梅克夫人的慷慨資助,他在此後幾年中拼命寫作﹔這一時期的作品包括他的第一部獲得商業性成功的成熟歌劇《奧爾良的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 1878~1879)。1878~1881年間還作有幾部主要傑作﹕晶瑩閃亮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35號,1878)、廣受歡迎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第48號,1880)、《義大利隨想曲》(作品第45號,1880)和《1812年序曲》(作品第49號,1880)。《葉甫蓋尼‧奧涅金》在莫斯科首演時只取得象徵性的成功,但在聖彼得堡卻因為沙皇的讚賞而大為走紅。作於1885年的《曼弗雷迪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 作品第58號)不僅令人讚不絕口,而且它的某些矯揉造作地刻畫絕望心情的片段還體現出柴可夫斯基晚年的生活和音樂將要追隨的道路。
1885年他在鄰近莫斯科的麥達諾沃(Maidanovo)購置了自己的房產,一直住到去世前一年,然後又遷移到克林鎮附近現已成為柴可夫斯基博物館的那幢房子。他開始更頻繁地在國內旅行,在高加索度過兩個特別愉快的假期。1888年赴國外巡迴演出,在萊比錫(結識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和葛利格〔Edvard Grieg〕)、漢堡、柏林、布拉格、巴黎和倫敦指揮他自己的作品。他的音樂到處受到好評。
這次巡迴演出是柴可夫斯基晚年生活的頂峰。從那以後,儘管他的許多舊作不斷獲得成功,新作也獲得讚譽,包括他的第二部普希金歌劇《黑桃皇后》和他的得意傑作、芭蕾舞劇《睡美人》(兩劇均於1890年首演),但是他已在走向另一次精神崩潰。從《e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第64號,1888)開始,一些主要作品變得越來越熱切而感情強烈,充滿歇斯底里的興奮和神經質的絕望。
柴可夫斯基繼續巡迴演出,包括到美國和英國。1893年獲劍橋大學名譽音樂博士學位。這些成績並未改變他的心態一落千丈的情勢﹔1890年梅克夫人突然中止了信函來往和年金資助,更使他的情緒雪上加霜。從經濟上看問題不大,因為《黑桃皇后》的稿費足以彌補其損失,而且這時他還有一筆國家津貼。但柴可夫斯基永遠不能原諒她的行為。
柴可夫斯基於1893年8月完成《b小調第六交響曲》(作品第74號)﹔這是他的最後一部,而且他完全有理由認為它是自己的一大傑作。10月在聖彼得堡指揮其首演,但聽眾的反應令他失望。它那新穎的緩慢末樂章不可能贏得一年半以前輕快的《胡桃鉗》組曲所獲得的那樣的掌聲。在這部作品中他傾注了整個心靈,但聽眾並不理解。
評價
作為一位最具內省心態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與他的音樂是不可分割的。他的作品是他那些被壓抑的感情的體現,這體現時而嬌媚動人、時而炫耀賣弄,偶爾還俗不可耐,而他的被壓抑的感情到了晚年越來越陷入絕望之中,最終寫出那個時代最偉大交響樂之一的《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音樂顯示出豐富的旋律靈感和想像力以及配器的才華。雖然他的後期作品並不有意識地採用俄羅斯民族主義風格,但其潛在情趣和性格卻像俄國民族主義作曲家的作品一樣具有明顯的俄羅斯特點。
柴可夫斯基肯定是最偉大的古典芭蕾舞劇大師。他的交響曲的質量可能是變化無常的,但其中都含有評價很高的音樂。最後3首聞名遐邇,另外還應加上被忽視的《曼弗雷迪交響曲》。另一方面,《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不應只是炫耀技巧的載體,而應該獲得更高的聲譽。其他管弦樂作品中著名的還有早期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和精巧的《弦樂小夜曲》。歌劇中《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一大傑作,而《黑桃皇后》則具有很強的戲劇效果。他的弦樂四重奏都很優秀,但鋼琴音樂無特色。大量歌曲中頗有幾首精彩的範例。
留言列表